秋央珠扎上师简释《佛子行三十七颂》
那摩罗格学亚 (南无观世音菩萨)! 虽见诸法无来去,唯一勤行利众生, 殊胜师及观自在,恭敬三门恒顶礼。 利乐之源诸圆觉,从修正法而出生, 彼复依于知其行,是故当说佛子行。
“获得暇满大舟时,为自他渡轮回海, 昼夜恒时不懈怠,闻思修是佛子行。”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能获得暇满人身固然是种福报,但在六道轮回里流转,无常时时显现中,想得到安乐也是很难,除非你能究竟解脱。所以,你不仅要闻思佛 法,还要发菩提心实修佛法。
“ 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无论你身居何处,若放不下心中的贪执与嗔恨,转化不了对五蕴的执着,你就生不起智慧 的光明,就无法安住在佛法的修持中,所以,你要懂得放下。
“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如果离开佛法,你的观念就不能成为定解,不懂得清净、调柔自己的心性,也就无法在寂静处安住。
“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放下今生对世间的种种贪执,让心不再迷失在无常的显现里。
“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善因善果,莫失善念;常存悲心,不随恶行。
”依止正士灭罪业,功德增如上弦月,殊胜上师较自身,更为珍爱佛子行。”在迷失方向的路上,你需要善知识的指引;在成就与解脱的路上,你要有具德上师的接引。所以,你要珍惜善知识,珍爱你殊胜的上师。
“己上缚于轮回狱,世间天神能救谁,故知殊胜无欺处,皈依三宝佛子行。”没有究竟的皈依处,就无法得到究竟解脱,你想走出轮回的束缚,唯有趋向佛道,皈依三宝。
佛说难忍恶趣苦,皆为恶业之果报,是故纵遇生命难,永不造罪佛子行。
”三有乐如草间露,乃是瞬间坏灭法,了知恒时无变法,希求解脱佛子行。”人们所贪恋的世间之乐,是因缘无常之显现,今天有明天或无,如果 你内心的贪执不断,则又会陷入求不得的愁苦之中,所以,不要执着世间短暂的安乐,而是将身心趋向解脱轮回之佛道。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自何乐,是故为度无边众,发菩提心佛子行。”无始劫以来我们累生累世的父母,倘若还在轮回苦海里,我们的心如 何能得安乐,这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曾是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应发救度一切有情众生的菩提心。
“总之一切威仪中,观心处于何状态,相续具足正知念,成办他利佛子行。”很多人学佛多年,读了很多经也修了一些法,但却很少观察自己 的起心动念,是否已契入佛法的真实义,若能懂得调伏自相续,不离佛法的正知正见和菩提心,而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是佛子行。
“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是故己乐与他苦,真实相换佛子行。”放下对快乐的贪执,将成就菩提之利益回向给他人,他人的痛苦自己愿代受,这种愿以自他乐苦互换是佛子行 。
”何人以大贪欲心,夺或令夺我诸财,自身受用三世善,回向于他佛子行。”即使你倾心倾力,辛辛苦苦所聚的财物,被人以贪欲之心夺走,你也依然能将三世所集的善业回向给他,这就是佛子行。
“我虽无有些微错,何人若断吾头颅,然以悲心将彼罪,自身代受佛子行。”很多人做事坚持正确的原则,就是为避免出现不好的结果,然而, 即使你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细微过错,却还是遭到他人无端的伤害,但你心里仍能不计较其对你所做的损害,这是佛子行。
“有者百般中伤吾,恶名纵遍三千界,然我深怀慈爱心,赞其功德佛子行。”中伤人有恶意和无意两种,无论遇到那种中伤,都是在考验你的心 动念是否已堕入五毒之中,如果你的清誉名声受损,但没有因此而去恼害别人,依然对中伤你的人慈悲有加,这是佛子行。
“何人大庭广众中,揭露吾过出恶语,于彼亦作上师想,恭敬顶礼佛子行。”
“吾如自子爱护者,彼纵视我如怨敌,犹如慈母于病儿,尤为怜爱佛子行。”大乘佛弟子的悲心正是如此,即使你呵护爱惜的人,对你如仇敌般的态度,但你依然不放弃对这个人的眷顾,这是佛子行。
“与我等同或下士,虽以傲慢而凌辱,然吾敬其如上师,恒时顶戴佛子行。”无论是同学、同事、同修或是其他人等,其以傲慢盛气凌人的态度欺辱你,但你并不在意他们如何对你,还能以此人为师反醒自己,还是依然对人恭敬有加,这是佛子行。
“贫穷恒常受人欺,且为重疾恶魔逼,众生罪苦自代受,无有怯懦佛子行。”可能很多人都曾体会过,因为贫穷而受人嘲讽的心情,有时,也会 因为病重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但对于一个学佛者来说,如果你能在这样的境遇中不失菩提心,甚至毫不怯懦的愿意以此代众生受苦,这是佛子行。
“美名远扬众人敬,亦获财如多闻子,然见世福无实义,毫无傲慢佛子行。”即使你已美名远扬,得到了众人的赞誉与恭敬,获得了如多闻天子 般的财富,但你也要明白,世间的福报总有耗尽之时,而轮回的烦恼却不会因此停止,如果你能不贪执世间福报,毫无傲慢心的修持佛法,这是佛子行。
“自嗔心敌若未降,降伏外敌反增强,故以慈悲之军队,调伏自心佛子行。”一个人若总以嗔恨之心处世,只会招来更多的逆境与怨敌。对于一 个修行佛法的人来说,嗔恨不断将使你失去菩提心,而流转在世间冤冤相报的痛苦之中。如能以慈悲心普摄一切众生,调伏自己的嗔恨心,这是佛子行。
“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这世间有很多的纷扰来自于贪欲之心,你今天拥有和得到的明天 可能就不满足了。用新的贪执替代旧的欲望,就象用盐水止渴一样,只会令你的陷入更深迷惘,在佛法的修持中,放下对事物的贪恋之心,这是佛子行。
“一切境现唯心造,心性本来离戏边,了达此理于二取,皆不作意佛子行。”对于本来不生不灭的自性而言,不会因为你心的取舍而有增减, 也不会因为你分别妄想而有垢净,如果你能明白此理,不执着一切外境的显现,也不以为本觉还有得失,能了达此中之禅昧,这是佛子行。
“逢遇悦意对境时,视如夏季之彩虹,虽显美妙然无实,断除贪执佛子行。”对于苦难之境人们愿意迅速出离,但遇到那些令人愉悦之境就会 心生眷恋,然而,你要明白一切苦因无非贪执所生,所有的无常岂是人能主宰,若能断除对因缘所成的美妙贪执,是佛子行。
“诸苦如同梦子死,迷现执实诚疲惫,是故遭遇违缘时,视为幻相佛子行。”不仅快乐是如梦如幻,痛苦也实无可执,就象在梦中见到自己的 孩子死了,你万分悲痛,但醒来时才知是梦,人生有很多的苦其实是内心执着的苦,所以,若在出现违缘障碍时,能将此当做幻象而不执着,是佛子行。
“获得菩提身尚舍,何况一切身外物,故不图报异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一个学佛之人,以慈悲利他的发心行持布施,甚至可以不惜以身相舍,也不希求得到现实回报,乃至未来的人天福报,只要能利益一切众生成就菩提,而慷慨布施,是佛子行。
“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诚可笑,故于三有无希求,守护净戒佛子行。”佛教戒律有止戒与行戒,止戒就是告诉你不能及不应该做的,比如十四根本戒所讲,行戒 是你应该做的比如菩提心戒等。修佛若不知持戒,犹如开车上路不守交通规则,对自他都很危险的。所以,善护戒律是佛子行。
“于求妙果之佛子,一切损害如宝藏,故于诸众无怨恨,修持安忍佛子行。”当你受到伤害时,看自己的心是否可以不生嗔恨,而包容宽容对方,能于一切自己受到损害的对境中,心无怨恨修安忍,是佛子行。
“ 唯成自利小乘士,勤如扑灭燃头火,饶益众生功德源,具足精进佛子行。”所有佛教善士若能摄心一处修法不散乱,能一心专致于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是为精进。若于佛法能精进修持者,是佛子行。
“当知止观双运理,以此摧毁诸烦恼,真实超越四无色,修习禅定佛子行。”一切境显现皆无自性,随缘而起,随缘而去,心于无缘境止,不 随诸境漂泊,其烦恼自消;于寂静处胜观诸法无生,本觉自现,一即万法,顿超两边。能以止观双运而修习禅定,是佛子行。
“若无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故以方便三轮空,修持智慧佛子行。”即使你修持了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这五度,若无智慧的圆满证悟,那也不能算是得到圆满菩提果。 若能心无所住,而行布施, 以三轮体空为方便,无相所执修持智慧,是佛子行。
“若未观察自错误,以法形相行非法,是故恒时审自己,断除过患佛子行。”若不能调伏自相续里的贪嗔痴,也不观察自身的习气错误,即使你外在的言行看似在修行,也未必是在如理如法的行持佛法。能时时反观自己,不失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断除修行中我执的过患,是佛子行。
“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故于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佛子行。”八地菩萨尚不知九地菩萨的事,做为凡夫俗子,更很难判定哪些人是已经登地的菩萨,如果把他们超乎你所能理解的言行,当作是过失而拿来说事,也会有损自己的功德。所以,不到处说他人过失,是佛子行。
“为求利养相互争,失坏闻思修事业,故于亲友施主众,根除贪执佛子行。”学佛之人,若为自己的功名利养而相互争执,会失去修学佛法之 德土,将无法安住在佛法的闻思修里,对于那些供养你的施主来说,又如何得到出世间法的利益,所以,若能断除对亲友和施主的贪执之心,是佛子行。
“恶言刺伤他人心,亦失菩萨品行故,莫说他人不悦词,杜绝粗语佛子行。”恶言恶语伤人,令起烦恼,绝不是菩萨行,放弃恶言粗语对人的恼害,是佛子行!
“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如果说贪执是烦恼习气的根源,那在你的贪执之心生起的时候,用佛法的正知正见,觉察观照立即断除,是佛子行。
“总之一切威仪中,观心处于何状态,相续具足正知念,成办他利佛子行。”很多人学佛多年,读了很多经也修了一些法,但却很少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已契入佛法的真实义,若能懂得调伏自相续,不离佛法的正知正见和菩提心,而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是佛子行。
“如是勤修诸善根,为除无边众生苦,皆以三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佛陀教言: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为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而将所积善业以三轮体空的清净慧力,回向成就菩提,是大乘佛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