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法相宗(唯识宗)唯识三字经释论佛教心理学─唯识三字经释论 目次 一、自叙

佛教心理学
上惠下敏和尚讲于 2000年6月暑修会


目次

唯识三字经释论
一、自叙
二、唯识三字经
(一)心王(颂1~9)
(二)心所(颂10~23)
(三)识分(颂24~29)
(四)识变(颂30~33)
(五)四缘(颂34~37)
(六)三量(颂38~41)
(七)三境(颂42~49)
(八)三自性(颂50~52)
(九)三无性(颂53~57)
(十)所依经论(颂58~67)
(十一)西竺创宗(颂68~71)
(十二)震旦传承(颂72~81)
(十三)结劝修学(颂82~85)
三、唯识三字经释论
(一)心王(颂1~9)
(二)心所(颂10~23)
(三)识分(颂24~29)
(四)识变(颂30~33)
(五)四缘(颂34~37)
(六)三量(颂38~41)
(七)三境(颂42~49)
(八)三自性(颂50~52)
(九)三无性(颂53~57)
(十)所依经论(颂58~67)
(十一)西竺创宗(颂68~71)
(十二)震旦传承(颂72~81)
(十三)结劝修学(颂82~85)
四、唯识三字经讲录
(一)释作书之缘
(二)解唯识字义
(三)言唯识之学
(四)随释藏识
(五)前六识及第七第八识
(六)心所
(七)识之四分
(八)四缘
(九)三量
(十)三境
(十一)三自性
(十二)三无性
(十三)经论
(十四)历史及结论



佛教心理学─唯识三字经释论
唐大圆先生著
释惠敏讲于 2000年6月暑修会

一、自叙

昔世尊说经,多分是颂;弟子结集,欲明颂意,更作长行。至菩萨造论,如世亲有唯识三十颂及二十颂,或自造释论,或后人造,后人造者每不解颂主意,论即难定。又或依自识变,见与颂异,颂释意别,饮水分河。如明吹万老人作佛教三字经,意在启蒙,本既未善,后人作解,臭味尤别。余今以佛学之高妙在唯识,不可不有善巧方便,开示童蒙,因仿例作三字经一书。以经唯佛说,颂通菩萨,又经多是颂,匡谬正俗,当名三字颂。颂既即经,应自论释,以免他解纷歧,故颂后付论,顺经论式,亦不失俗,益夫俗教。孔子犹言:吾从众,无可无不可;或有教无类。至唯识之学,峻极无上,深言自利尚易,若浅言利他,欲有教无类,与无可无不可则难,是唯从众,名善方便矣。吾偶思墨子有经上下,复自作说;韩非内外储,亦别说经。彼皆俗士而乃有此,况吾学佛行菩萨道,不能不从众而随顺众生,故此藉三字经颂唯识,不可以已。吾又尝俯仰今古,慨然发愿曰:将使唯识之学行于此世,成为常识,则此三字经之颂,盖其权舆矣!

按金刚经云:「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法不能定说者,以对机不同故。对机亦有时处等种种差别,则此颂之释,亦可随读者讲者不同,而有无量方便。昔人说尧典二字至十万言,俗书随自犹尔。至佛法之方便利他,则繁不厌杂,各有其用。以是义故,今虽自释,仍俟海内外大善知识,见仁见智,随缘讲说,更成释论;或修改本颂,令臻完善,趾予望之矣。大圆释竟复记。

上一篇:唯识三字经释论 二、唯识三字经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