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法相宗(唯识宗)唯识简介唯识简介 十六 三量
唯识简介(净常)


16.唯识简介(十六)—三量 
 
 
  前几期在讨论诸识四分时,曾说第一相分,唯是所缘,后三分皆是能缘所摄,其中第二见分,但缘第一相分;第三自证分,能缘第二见分及第四证自证分;第四证自证分,唯缘第三自证分。现在要更进一步讨论:当诸识后三分缘虑之时,是正确抑是错谬?若是正思维,当然要让它继续发展!反之,若是错谬知见,则应立刻遏止它!吾人研究唯识学之方法,即是从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中,如何增加善良,正确的心理,以及降伏罪恶,错谬的心理做起!这样才算是个善学唯识者!否则名相自名相,道理自道理,与自家身心性命毫无关系,纵然熟读三藏教典,而且舌灿莲花,也如同说食数宝,徒然浪费时间而已!
 
  唯识学在研究吾人心理活动之正确或错谬方面,有所谓「三量」的说法,三量即现量、比量与非量。量,就是思虑、度量的意思,譬如以尺量布,即可得其长短,名之为「量」;同理,以心量境,即可分辨其黑白邪正,因此亦称为「量」。在三量之中,现量和比量都是正确之度量,而非量则是错谬之度量。唯识学又说:在八识中,前五识和第八识都是现量,第六识通三量,第七识唯是非量。约如下表:
 
 
 
     ┌ 证自证分  
 
     |  现量
 
      | 自 证 分   
 
诸识四分  |       ┌ 第八   比量
 
      | 见  分—| 第七
 
     |      | 第六   非量
 
     └ 相  分  └ 前五
 
 
 
  今略述唯识三量:
 
  (甲)现量─具下列三义:
 
   一、现在前境─能量之心、所量之境皆现在前,简别非过去、非未来。
 
   二、真实不虚─逼附境体,得其实相。
 
   三、亲证无谬─以正智(清净无染,正确无谬之智慧,),于色等境,离名言分别,种类分别等,直觉境体。具此三义之量知,谓之现量。此如眼识见屋解屋,或见月无圆缺,不作异解,乃至耳识于声,鼻识于香等,现前觉了,皆现量摄。
 
  问:在能缘心中,属于现量者为何?
 
  答:举有四类,即前五识之见分,第八识之见分,五俱意识,诸识之自证分及其证自证分。
 
  (乙)比量─具下列三义:
 
   一、不现在前─所量之境,不现在前。
 
   二、借相推度─藉已知之境,推埋量度未知之境。
 
   三、解义无谬─契合事埋,有正智生。具此三义之量知,谓之比量。如远见烟,比知有火;又如藉天文知识,以及科学仪器,比知月球公转之轨道面与地球之轨道面约有五度九分之倾斜,皆比量摄。
 
   问:在能缘心中,属于比量者为何?
 
   答:惟禀正教人,第六识与正解等诸心所相应者有之。
 
  (丙)非量─具下列三义
 
   一、现非现境─所量之境,或现在前,或未现在前。
 
   二、似现似比─1似现,谓于现境,起别异解,如见麻绳,执以为蛇。见于旋火,执以为轮。
 
          2似比,谓妄兴「因」「喻」 ,过成「邪宗」者是。
 
  例:
 
  宗─心识非有。
 
  因─以无色相可见故。
 
  喻─如龟毛等。
 
  以上三支,即是似比量(即是非量)。何以故?此「无色相可见」之因义,有过失故。诸电磁等,虽无色相可见,而是有故。因既不立,云何成量?
 
  又例:
 
  宗─有情决定有我。
 
  因─有作受故。
 
  喻─如机关、盆瓶等。
 
  此上三支,亦是似比量(即是非量)。何以故?譬喻一支有过失故。机关器械,虽有所作,而无有我故;盆瓶等物,虽亦能受,亦无我故。因待喻成,喻既不成,故因不立,因既不立,云何成量?
 
  问:在能缘心中,属于非量者为何?
 
  答:第六识之一分及第七识!
 
  由以上之研究,可得两点启示:
 
  第一:第六识与第七识,多是非量。可知此二识乃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不停,头出头没之罪魁祸首。故平素修持,当从第六识下手,借着第六识闻、思、修之功夫,来推动第七识向上,向善,向光明!净土宗念佛法门,即是借口念耳听洪名,来克制第六识妄想非量之胜异方便!
 
  第二:三量之中,现量、比量都是正确的量知,非量则是错谬的量知。因此,吾人平素当依止现比二量,远离非量。这唯有从多阅读经论,多听闻正法,多亲近善友,才能办到。此外,在态度上,尤应注重谦虚、客观,不妄作聪明,不自以为是,庶可渐渐转染识成正智,向了生死之大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