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简介(净常)
27.唯识论善恶 续(三
唯识学说到恶法有四类,第一类是「根本烦恼」六种,第二类是「小随烦恼」十种,以上这两类,上回都已经简介过了,现在接着先研究第三类「中随烦恼」二种:无惭与无愧。
先说说中随烦恼与小随烦恼之区别:
(一)小随烦恼现起之时是各别而起,所谓「自类不俱」。而中随烦恼则是「自类俱起」(无惭与无愧并生)。
(二)小随烦恼,唯是不善,不于不善心,范围较窄;中随烦恼则于一切不善心,范围较宽。(凡作恶时皆有此二心)。
(三)小随烦恼十种,皆是「无体假立」(都是依根本烦恼的一分而安立的)。而中随烦恼二种则是「有体同类」(所谓「根本家之等流性」)。
今简介中随烦恼二种如下:
一、无惭:什么是「无渐」呢?无惭就是不尊重自己的人格,不爱护自己的教法,自暴自弃,甘心去做不道德的事情。由于无惭之人,「轻拒贤善」,耳濡目染之下,自然渐渐增长罪恶,甚至无以自拔。
所以成唯识论云:「云何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一切烦恼、随烦恼,都成为它的助伴而发生活动。
二、无愧:什么是「无愧」呢?无愧就是不怕人家的责罚与讥诮,既不听劝导,也不避嫌疑,甘心去做恼害众生的事情。无愧之人,对于凶暴作恶的小人,不但不知道远离,反而很尊崇他们,于是终日与他们为伍,造诸恶行。一切烦恼、随烦恼,都成为它的助伴而发生活动。
所以成唯识论云:「云何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总的来说:「无惭」是对自己而言,不怕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无愧」是对他人而言,不怕公众的舆论。一个人果真到了无惭、无愧的程度,不但与一般禽兽,无二无别。而且,就是佛菩萨对于这种人也是无可奈何。佛曾说:「对任何人我都有办法救度,只有对无惭无愧之人,我没有办法救度他们」。可见无惭、无愧之恶性十分重大!
最后,再看第四类的恶法,叫「大随烦恼」一共有八种。为什么叫大随呢?因为:
(一)自类俱起。
(二)遍不善性。
(三)遍染二性(不善性、有覆无记性)。
范围最大,所以叫「大随」。
今简介大随烦恼八种如下:
一、不信:什么是「不信」呢?不信是信的反面,亦即对于实事实理、三宝功德、善恶因果等,皆表怀疑。又不信自心可以作佛,自心可以为尧舜,以不信故,不勤修行念佛,而令心田日益荒秽,如莠草,充塞田中。前面所说的念、恨等诸心所,皆名秽法,而不信一法,尤其是秽恶不净,因为它不但自秽,而且又能秽人(即不但自己不信,而且又能破坏他人之信心)。正因它是这样的秽恶,所以能障碍清净的善信,而为懈怠之所依止。试想:一个什么都不信的人,要他鼓起勇气,打起精神去做种种善净功德,怎么可能?当然只有懈懈怠怠,无所事事的卧尸终日。
所以成唯识论云:「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不信,惰依为业,谓不信者,多懈怠故。」
二、懈怠:什么是「懈怠」呢?懈怠是精进的反面,就是「懒惰」的异名。就是说对于一切善法,既不肯努力去修习,而对于一切恶事,又不肯努力去断除,生为行尸走肉,死与腐草同朽,蹉跎岁月,虚度光阴,故名「懈怠」。一个懈怠之人,要他去做一些有益社会国家人类的善事,他总是懒洋洋的,提不起精神来,但是对于世间认为不应该做的恶事,他反而孜孜不倦的去做。如打牌、跳舞、偷盗等不正当的事,尽管他很努力的去做,在唯识学上却认为这是最大的懈怠。
所以成唯识论云:「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放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
三、放逸:什么是「放逸」呢?放逸是不放逸的反面。放是放荡,逸是纵逸,就是说:对于贪、瞋、痴、懈怠四法上,任性所为,不自克责,故名放逸。当知:一个人身语意所造成的一切罪恶行为,皆从心的放荡纵逸而来。
所以成唯识论云:「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四、昏沉:什么是「昏沉」呢?昏沉是清醒的反面。譬如:一个修观的人,其心对于所观之境,理应观察得清清楚楚,但因心太下沉,昏昧不清,神志昏蒙,所以正观难以现前,故名昏沉。
所以成唯识论云:「云何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毘钵舍那(观)为业」。上文中即提到昏沉能障轻安现象的出现,令身心不得安适,使所修的毘钵舍那(观),不得成就。
五、掉举:什么是「掉举」呢?掉是掉弄,举是轻举,掉举是心浮躁的状态,亦即坐立不安的现象。掉举有三(一)身掉举─乱动。(二)口掉举─乱言。(三)意掉举─乱思。此能障碍所修的禅定,因为禅定要心寂静才行,如果一味的掉举、轻躁,心就散乱,不得入定。
所以成唯识论云:「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止)为业」。
六、失念:什么是「失念」呢?失念是正念的反面。一个失念的人,失去了正念的力量,正念既失,邪念自然增长,对于所缘的境界,自不能明白记忆,禅定智能,悉皆散失,为诸散乱心之所依止。
所以成唯识论云:「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七、散乱:什么是「散乱」呢?散乱是安定的反面。散是分散,乱是扰乱。散乱是使身心躁动、烦扰的一种心理活动,能令身心驰散流荡、精神不能统一,有妨害禅定的功能。
问:掉举、散乱二用何别?
答:掉举令心易解(易解从心,境现于心也。)
散乱令心易缘(易缘从境,心游于境也。)
成唯识论云:「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谓散乱者,发恶慧故」。
八、不正知:什么是「不正知」呢?就是知见不正,也就是邪知邪见。一个不正知的人,对于所观的境界,发生谬解,因此是非不分,善恶错乱,拨无因果,诽谤圣贤,以致毁犯清净戒行,造成很多罪恶。
所以成唯识论云:「云何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谓不正知,多所毁犯故」。
以上八种「大随烦恼」,简介完了,至此唯识学所论的善恶法,善法十一种,恶法二十六种,也都研究过了,下回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