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法相宗(唯识宗)唯识简介八识得名(上)
唯识简介(净常)


32.八识得名(上)
 
 
  上期说到我们的心理活动,虽然十分复杂,然而最显著的有八种,所谓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我们研究唯识,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先要清楚这些名相之意义,以及了解安立这些名相的所以然,而后进一步研求唯识义理,方可势如破竹,不会触处生障。
 
  那么这八识的名称,唯识学者是如何安立的?相宗纲要说:「前六从依得名,第七相应立号,第八功能受称。」此义云何?今述如下:
 
  甲、前六从依得名:
 
   眼识─依于眼根之识,名为眼识。
 
   耳识─依于耳根之识,名为耳识。
 
   鼻识─依于鼻根之识,名为鼻识。
 
   舌识─依于舌根之识,名为舌识。
 
   身识─依于身根之识,名为身识。
 
   意识─依于意根之识,名为意识。
 
   1前五识所依之五根,皆是色法。第六识所依之意根,则是心法。
 
   2前五识所依之五根,虽然都属于色根,但有净色根与浮尘根之差别。净色根又名胜义根(清净四大所造),浮尘根又名扶根尘(扶持净色根之尘埃)。此二种不同根中,五识所依,唯是内在之净色根,不是外在的浮尘根(浮是虚浮不实的意思)
 
   3浮尘根不能发识,只能为净色根之所依,例如盲人,虽眼根具足,却不能见物,可知彼眼之净色根坏了,有浮尘根(眼球)亦不能生见物之识。唯净色根乃能发识,净色根,略与生理学上所言神经相似。
 
  或问:前六识生起活动,不但要有所依根,同时还要有所缘境,所谓「根境和合生识」。那么前六识为何不约所缘境立名,叫做色识、声识、香识、味识、触识及法识呢?
 
  成唯识论卷五回答说:前六识也可以随境立名的。但是这只是在凡夫未自在位时可以,因为在未自在位,眼识只能攀缘色境,耳识只能攀缘声境,乃至意识只能攀缘法境,所以把前六识称为色识、声识乃至法识,并不会有名相混滥的过失!
 
  可是,一旦到了圣人自在位中,诸根互用,此时一根发识缘一切境,所谓「耳处能做鼻处佛事」等,则一识可得诸识之名,而不偏局于色识、声识等名,如此,前六识的名称,则有相滥的过失,故但可以依根立名。
 
  再进一步说,前六识之所以依根立名,乃因为六根对于六识之生起,具有五种强而有力之助力。那五种呢?
 
  一、依于根─前六识必须依托六根,才能生起活动。即有了根,识才会来依附,并且借助根之力量,攀缘所要攀缘的境界,譬如第六识所依之意根,虽是无形之心法,但第六识也仍依附在无形之根中,方能生起活动。可见根与识关系十分密切!至于外境,则绝无被识依附之可能。
 
  二、根所发─前六识之生起,完全是由六根所引发的。一旦根有了损坏变异,识随即起了变化。譬如:根若增益,识之作用即敏锐分明;根若损减,识之作用即暗昧不明。古注说:「如迦末罗病,损眼根故,所见青色,皆以为黄。」(按:迦末罗,病名,译曰黄病。)可见根与识关系之密切!至于外在的色等诸境,不论再怎样的增损变化,绝对不会影响到内在心识的视听等能力!
 
  三、属于根─前六识各系属于六根。因为识所依根,恒时不断,什么时候,识要依它生起活动,就什么时候可以依它生起。至于识所缘境,如花瓶、钟声等,则容易变坏、间断,不能经常为识所依,所以色种子不如根种子,给予识种子生起现行的力量来得大!古注说:「七于六有势力,谓六种子随七种子,七种子生起现行时,六方得起。」这是说:意根给予第六意识助力,第六意识方得生起,若无意根的帮助,第六识必定不生。可见根识关系之密切。
 
  四、助于根─识对于所依根,也有相当大的助力!譬如:识若领受乐境,即可增益内在色根,使根亦有愉悦之感觉。反之,识若领受违境(如眼识接触强烈之光或辐射线等),即会损伤内在色根。古注说:「第六俱无漏故,第七损有漏成无漏。」可见根识关系之密切。
 
  五、如于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各如根所缘境」,如眼根映摄青色,眼识亦必攀缘青色,决不会缘其它境色!再一种说法是:譬如眼根是有情类故,眼识亦必如根,成为有情类!眼识必不随境,而成为无情类!古注说:「六七亦尔,唯内摄故」(意识亦如意根,唯是内在心法所摄。)
 
  根识之间,由于有着上面这五种特殊的意义:「依、发、属、助、如」,可见内根较外境殊胜,因此前六识依根立名。
 
  或问:「若前六识依根立名,那么前六识皆依意(即第七识)而转,则前六识都应该叫做意识才对,何以单单第六识名为意识呢?」
 
  答曰:「虽然前六识皆依意而转,但前五识是以意为共依(共依者,彼此同依,非一识依,如既为眼识所依,又为耳识所依。)唯第六识以意为不共依(不共依者,唯一识依,非余识依。如眼根只为眼识所依,不为耳等识所依。)今随不共依立意识名。
 
  总之:前六识皆随不共所依而立名,因此决定不会有名称相滥的过失!(待续)
 
上一篇:八识得名(下)
下一篇:心法名义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