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课 天台日用观修之道
道在日用处,能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止观的道用,方便修行即能归于真正的圆活自在。所以禅坐的修持仅仅是准备与趋入的方便,只有超越一切法行的修为,才是如实的自然之道。
天台智者大师在《小止观·正修行》中说:“端身正坐,乃为入道之胜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缘对境不修止观,是则修心有间绝,结业触处而起,岂得疾与佛法相应?若于一切时常修定慧方便,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
在日用中修止观,即是历缘对境的修习方便。缘有行、住、坐、卧、作作、言语的六种日常之缘,境有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意对法的六种尘境。
在历缘止观中,首先应作如下观察:“我今为何等事欲行(住等也一样)?为烦恼所使,及不善无记事行,即不应行;若非烦恼所使,为善利益如法事,即应行”。观察之后,就应修于止法:“若于行(住等也一样)时,即知因于行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心行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如能止到纯熟,当下立断,不止而止,且更进一步体悟到行中所有的心念,即是本觉理体的妙用,自然空明无碍,日用之道也即现前了。止法之后便是观法:“由心动身,故有进趣,名之为行。因此行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行心,不见相貌,当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由于历缘修观纯熟,透过一切境与作用,心光大明,了然一切,不观而观,无知而知,圆觉万有而无滞,则实相真道现于日用之中了。
日常历缘的修法,一般由理解到实修,在实修中不断反照而逐渐明了,由心地明了而产生新的悟智,再借悟智去透脱一切缘用,一直达到自在无碍,更无作意为道用妙显。
六根对境修止观法,也就是六根在日用中的妙智放光,使道用无亏,出入自在。智者大师在《小止观》中说:“眼见色时修止者:随见色时,如水中月,无有定实。若见顺情之色,不起贪爱;若见迷情之色,不起嗔恼;若见非逆非顺之色,不起无明及诸乱想,是名修止”。眼见色时,空其对色的各种影响与染着,使心灵无住无为。耳闻声等也是如此,使根不取境,境不染根,根尘双消,心地清净。《小止观》又说:“云何名为眼见色时修观?应作是念:随有所见,即相空寂,所以者何?于彼根尘空明之中,各无所见,亦无分别。和合因缘,出生眼识,次生意识,即能分别种种诸色。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念色之心,不见相貌,当知见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其余五根与五尘接触亦如此修观。在观照中,即相而空,了根无住,寂一切法,又显一切用,当体明了,来去无碍,方得无观之正观,于是道便在根尘日用中体现了出来。
除此之外,睡眠与饮食的止观工夫,是日常中极为重要的修为,因为睡眠易昏沉而使工夫隔断,饮食则易贪着而忘照,所以特列此二行而作说明:
一、睡眠时的止观工夫 睡眠之时不宜过劳而眠,不应贪着而睡,应在清朗心神之中,不睡而睡,即身体彻底放松,进入大休息态,使心空而无累。心念不起糊思乱想,不住任何妄念分别,使心灵进入大忘状态。唯以无思之时,明了觉照此当下一念,空空洞洞,湛湛寂寂,如是直入非空非有,即观非观的正定之中。如有梦境出现,即境了心,不起分别对治,当下了知全体是空,了然无痕,虽不随梦境转而又照了其境,丝毫不昧。到了起床之时,仍然照见醒来之一念,此念无过来今,非内外境,一片明朗,绝诸尘埃,于是朗然之心,不起而起,安乐自在。
二、饮食时的止观工夫 于饮食时,根不到境,境不引心,独立孤明,一览无余,正于此际,心无贪味之念,舌无即境之着,其时空明绝待,无念可动。无动之念又能明了所食之时以及种种宴席,一目了然,八面玲珑,应付自如。
日用中的止观之道,唯有念念觉照于目前方可真正明白其妙处。成佛做祖之因也即在每一念每一处的修养之中。
除《小止观》外,《摩诃止观》中非行非坐三昧及随自意三昧等都强调日用中修习止观,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中不间断修行。《小止观》说:“动止(行住坐卧见闻觉知等)心常一,自以智慧明,观诸法实相,种种诸法中,皆以等观人,解慧心寂然。”这样的修行人名为大菩萨“世间最胜最上无与等者”,“三界无伦匹”。
练习题:
1. 止观的道应在什么地方体现?
2. 静坐修禅与生活之禅有何不同?
3. 什么叫历缘修止观?有那六种?
4. 什么叫对境修止观?有那六种?
5. 历缘修止观的共同前提是什么?
6. 以行为例说明如何修止观?
7. 眼见色时如何修止观?
8. 睡眠止观的工夫应如何修?
9. 饮食止观的工夫应如何修?
思考题:
1. 台宗强调日用处修道有何意义?
2. 日用处修道重在何处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