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课 天台十乘观法
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大白牛车的喻意,在《摩诃止观》里建立了十乘观法。这由十法而成乘的善巧安立,可使上中下三根行人都能修习圆顿止观,直至成就佛道。因此这十乘妙观可圆摄一切观法,是十分广博的行持法。
十乘观法的次第是:
一、观不思议境 把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缩减为现前第六意识即妄即真的一念,再进而观照这一念之心,圆具三千性相,当体即空,即假,即中,三一一三,圆融无碍,更无文字的意解与意识的思量,即此不思议妙境,成不思议妙观,境观不二,全体法界,当下圆明。如能从此顿悟顿证,即可圆证佛道。若悟而未证,亦可以此悟智,扫荡无始情执,化转一切习染,逐渐消融妄习,开显功德妙用,直至圆成,也无别法可修与位次可依。这是直显实相、相应佛道的无上妙法。
二、真正发菩提心 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精进心,大慈悲心。如于以上观修中,既未悟证,那么肯定在因地中,带有个人私有的情见,未能大公于天下,为众生而修行,所以应圆发四宏誓愿,使心与理相应,念与智不二,直使此心同佛心,此愿合佛愿,更进而于念念之中全依佛觉而觉之,以佛念而念之。如此在发心中,悟入不发之妙发,忽然顿悟自心即佛,一切众生本自圆成,于是空一切执时,妙假顿现,慈悲付缘,应用无差,中道不立,平直无碍,因此,由发心而证入佛道。
三、善巧安心 即修习止观法门将心安于法性实相。虽然真切发心,仍未悟入,那么一定在禅观之时,不是偏昏沉就是偏于散浮,使自己不能做到空有不二,明朗现前。因此,应用即寂之照来破除昏沉之病,用即照而寂来破除散浮之病,使自己在禅观中惺惺寂寂,朗朗虚明,于是在反照时,当下顿悟实相妙体,心体明静,圆含一切。
四、破法遍 即以圆融三观圆破三或。如果仍未安心入道,必有见思、尘沙、无明等障惑覆蔽心头。因此,应依一切智慧来照破自心的惑障,如依一心三观或无生的推检法等,一一破除心中惑障,使心地清净,空假不二,中道历然,超入实相妙境。
五、识通塞 即识别助道和障道因缘,或护或破,以进证实相之理。修观法时仍有得失之心,应当了知通与塞的状况。如果法门不适合此刻观修进道,则应改修它法,使之趋入菩提涅槃。因为经破法遍后,仍未悟入无生之理,就必须检讨得失,时时必以护持真如心于六度正轨,使自己不产生阻塞而圆会实相观智。
六、道品调适 即应用大乘三十七道品,一一调适自心,合则用,不合则舍,使观智日开而昏惑渐消,乃至于清净自显,妙明湛然。
七、对治助开 即方便法门对治障难,助开圆理。在用功过程中,如产生种种道障的因缘,如烦恼业报等,使自己无法开启实相正理,就应当运用各种对治的法门来排除事障,如用六度对治六蔽乃至用密显等法来除障显理,助开心体圆德。
八、知位次 通过前面的精进修持,必定有所开发,有所成就,这时如不知自己所处的修证地位,就易以凡滥圣,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产生增上慢的通病,反而丧失已修的功德。因此,应当了知自己所处的位次,使自己不断努力,相应道妙。
九、能安忍 即于内外顺逆诸障能安忍不动心。通过修习禅观,一般正确的修行者都能成就“五品弟子位”,同时也即能圆具本性的一切功德,尤其在说法方面,更能显示圆融透彻,直入人心,开发智慧。因此,必受广大群众尊敬,但也容易被人妒忌,或自己动了名利之心,所以在内外种种魔事境界上,应能安忍不动,使自心策进趋入“六根清净”的圆十信位。
十、离法爱 行人在“六根清净位”上,往往执着于相似十信位而产生法爱,以至有顶堕的危险,所以必须舍离法爱,契入中道,妙证无生,使自心进趣到十住乃至等妙二觉之位。
十境中的每一境,都可用这十乘法去修,而此十法又有上中下三品成乘的不同。如上根人在第一观不思议境中即得成就;中根人须修到第二至第七时才能得成就;下根人则须修完全部十乘方能成就。用这十法收尽上中下的根机,皆能普使证入“初住”而逐渐圆满佛道,所以又叫“十法成乘”。
练习题:
1. 什么叫十乘观法?
2. 十乘法有那些基本内容?
3. 如何修习观不思议境?
4. 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心时也能悟证佛道?
5. 如何才能善巧安心?
6. 破法遍与识通塞的观法有何不同?
7. 道品调适与对治助开有何差异?
8. 为何要了知自己所证的位次?
9. 能安忍与离法爱应如何去领悟?
思考题:
1. 由十法而成乘的圆观法门,为什么能摄受三根而使令成道?
2. 一一谛观十乘观法,使自己相应进趣,将体会描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