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判 教
印度的佛教虽有大乘小乘之分、中观瑜伽之别,但是各守师承,笃重门户,不相融通。小乘人可以指大乘人为非说,大小乘人分河饮水,小乘部执各有自部的经律论三藏,因此各宗均无判教之说。仅在《解深密经》中谈到三时之教,和玄奘所说戒贤和师子光各立三时以争了义而已。在中国,判教之兴是始于三论师。自汉末大乘的般若思想,小乘的一切有部同时传人中土,般若思想逐步发扬以至罗什传译,建立了三论师学说,一脉相承,纷争不大。但是不久《涅槃经》传人,谈说常乐我净,引起很大争执,于是罗什弟子慧观便创始判教,将如来所说各经,归纳为二教五时。吉藏《三论玄义》说:“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场寺沙门慧观乃制经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顿教,即《华严》之流,是为菩萨具足显理。二者始从鹿苑,终竟鹤林,自浅至深,谓之渐教。于渐教内开为五时:一者三乘别教,为声闻人说于四谛,为辟支佛演说十二因缘,为大乘人明于六度。行因各别,得果不同,谓三乘别教。二者般若通化三机,谓三乘通教。三者《净名》、《思益》赞扬菩萨,抑挫声闻,谓抑扬教。四者《法华》会彼三乘同归一极,谓同归教。五者《涅槃》名常住教。”宋代竺道生也立四种*轮:“一者善净*轮,说一善乃至四空,令去三涂之秽,故谓之净。”(《法华经疏》,下同。)这就是小乘教。“二者方便*轮,谓以无漏道品得二涅槃,谓之方便。”这就是指《般若》教经。“三者真实*轮,谓破三乘之伪,成一(乘)之美,谓之真实。”这就是指《法华经》。“四者无余*轮,斯则会归之谈,乃说常住妙旨,谓无余也。”这就是指《涅檠经》。自此以后三论家判教大致依据于此。慧观之说,即是智颛《法华玄义》所指南方师说是也。齐代僧柔、慧次、梁代智藏、法云全同此说。虎丘岌法师以三乘别教为有相教,合三乘通教、抑扬教、同归教为无相教。宗爱法师但合三乘通教、抑扬教为无相教,余同慧观,也就是与竺道生的四种*轮相同。《法华玄义》卷十又说,有北地师就宗爱师说于无相教前取《提谓波利》为人天教而成五教时,想是北土三论家言。《玄义》又说各家于顿渐教外以《胜鬘》、《金光明》非顿渐摄而明佛性常住,以为是偏方不定教。但吉藏各疏述慧观义,均无此说。
吉藏不同意古三论师之说,以为“但应立大小二教,不应制于五时”(《三论玄义》)。小乘教中,三乘同见四谛然后得道。成实以为同合一灭方乃成圣。大乘同契无往然后隔凡,岂可为三乘别教。《智度论》云“般若不属二乘,但属菩萨”,岂得为通教。《般若经》中亦呵二乘,岂得惟有《净名》为抑扬教。《法华》亦明佛性及三身;《涅槃》明常亦为对治。吉藏立义,分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为二藏和三转法轮。二藏是声闻藏(小乘)和菩萨藏(大乘)。虽有二藏而所显的理是一致的,同以无得正观为宗。但小乘教未直显正观,所以用四谛(苦、集、灭、道)为宗。大乘教正明正观,所以用不二正观为宗。三*轮是根本*轮、枝末*轮、摄末归本*轮。根本*轮是《华严经》,纯为菩萨说明一乘因果,这是根本数。由于钝根之人不能接受一乘因果之理,所以在四十余年之中分别说为三乘,就是始自《阿含经》以至《法华》以前所说诸经,都是枝末*轮。摄末归本*轮是《法华经》会同三乘归于一乘,总摄如来一代时教的真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