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绝无标新立异,世间法中觉悟于心
圣贤绝无标新立异,外表生活与凡夫并无不同,所不同者,存心而已。在世间法中觉悟,即是佛法。
——弘一法师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屡屡失意,意志消沉。
某天,年轻人千里迢迢到一座寺庙拜见一位老僧,希望得到开示。他对老僧说:“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实在太不如意了,这样毫无成就地活着,有什么意义呢?”随后还絮絮叨叨发了不少牢骚。
老僧一直安静地听着年轻人说话,等他叹息完了什么也没告诫他,而是吩咐小和尚说:“这位施主远道而来,你去拿一壶温开水送过来吧。”
小和尚不久之后送上了一壶温开水,老僧随即抓了一些茶叶放进一只杯子,然后用温开水沏了茶,微笑地将这杯茶递给了年轻人。
看着茶杯里冒出的微微蒸汽,茶叶漂浮在上面却没有涨开,年轻人疑惑地问:“贵刹怎么用温热的水沏茶?”
老僧只是笑,没有说出原因。
年轻人饮下一口茶,感叹一声说:“这样喝着,一点茶香也感觉不出来。”
老僧告诉他:“施主,这可是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不香?”
年轻人再次品尝了一口茶,肯定地对老僧说:“老师父,我真的没有喝出来茶香。”
老僧微微一笑,吩咐小和尚说:“你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吧。”
小和尚不久之后将一壶刚烧开的沸水送了进来。这时老僧又拿起一个杯子,放进一些茶叶,用沸水沏茶,把茶杯放在了年轻人面前。
这一回,年轻人看到了茶杯里的茶叶沉沉浮浮,一下子就闻到了清香,觉得清香扑鼻,急不可待想喝上一口。
年轻人便想端起茶杯,不料老僧却作势挡开了他,再次倒入一些沸水在茶杯里,这下茶叶在水里翻滚得更厉害了,茶香更加浓郁,不断升腾,让整个禅房都充满了香味。
老僧前后一共倒入了五次沸水,使得茶杯终于满了,即将溢出来。年轻人看着这一杯慢慢散发着茶香的茶水,吹了吹喝上一口,只觉得沁人心脾。
老僧笑着问他:“施主,同样是铁观音,为什么这两杯茶的茶味差异会如此之大呢?”
年轻人沉思了片刻说:“因为一杯用的是温水,一杯用的是沸水,老师父所用的水不同,茶味自然也不同了。”
老僧点点头说:“的确如此,因为沏入的水不同,茶叶在水里的沉浮也就不一样。茶味散发的程度也不同。方才我用温水沏茶,茶叶只轻轻浮在水上,也并未泡开,当然不会有清香。但用沸水反复几次地沏茶,茶叶也不断地沉沉浮浮,彻底泡开了,自然也就释放出了它该有的茶味与风韵。这样的茶能让你感受到四季的变化与美丽,品入心中就像是在品味人生,过后还会觉得口留余香。其实,世间众生生存于世的道理,与沏茶是相同的。沏茶时如果水的温度不够高,那么就无法沏出具有浓郁香味的茶水。世人做事,如果自身的能力不足,修行不够,那想要事事顺心顺意自然不容易。施主如果想要在所从事的事情上有进展,还得苦练内功,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怨天尤人,或是羡慕佛祖羡慕他人。”
年轻人顿时领悟,带着重新整理好的内心下山去了。
圣贤之所以是圣贤,不是因为他们具有多大的法力和佛力,而是因为他们的内心足够强大和丰盛,能够从心开始,不断加深自身的修行,提高自身的能力。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想要提高自己,让自己获得更好的际遇与未来,关键也在于让自己进步,而不是简单模仿与学习榜样,殊不知圣贤之道并非是标新立异、求异弃同,而是在平凡之中不断地孕育能量,使自己日日有精进。
世上想要成佛的人不少,但不是每个诚心向佛的人都能成佛的,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曾有一位名为道一的小和尚,他十二岁时到南岳衡山出家,拜了怀让禅师为师父,开始进行修行。
这天,怀让禅师发现道一整天都没做别的事情,而是安静地坐在那里参禅,神情有些呆愣,觉得有些意思,就问他:“道一,你整天坐禅,为的是什么?”
道一认真地回答说:“师父,我想要成佛。”
怀让禅师笑了笑,并没有阻止他的行为,而是拿起地上的一块砖,在石头上一下下地磨了起来。
道一听着师父磨砖的声音,觉得很吵,变得不能入定,就问怀让禅师:“师父,您为什么要磨砖呢?”
怀让禅师微微一笑道:“我啊,这是要磨砖做镜子。”
道一听了惊讶极了,问:“师父,砖磨得再好,也做不成镜子呀!”
怀让禅师神色狐疑地望着他,道:“你既然说磨砖不可能做镜子,那么你在这里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顿时有所感悟,问他:“师父,那要怎么样我才能成佛呢?”
怀让禅师慢慢引导他道:“道一,师父问你,要是有人驾车却发觉车子不走了,这时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
道一陡然被问得沉默了,不知如何回答。
怀让禅师耐心地劝诫他道:“道一,你应知道的是,自己是在学坐禅,还是在学坐佛?如果你想学坐禅,须知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你想学坐佛,须知佛并没有一定的具体形状。对于那些变化不定的事物,我们是不应该有所取舍的。你如今这样学坐佛,其实是扼杀了佛,要是你继续执着于坐相这表面功夫,那就是与佛道背道而驰。”
道一从怀让禅师的这番教诲中获得了醒悟,醍醐灌顶,从此不再执着于坐卧,而是关注于自身的修心。
可见,成不成佛不在于你的坐卧,而在于你的心是否接近了佛,如果心不到位,即便坐着参禅的时间再久,你一样还是距离成佛遥遥无期。
同样的道理,弘一法师用浅显的语言记录了下来,他认为,圣贤是没有标新立异的作为的,他们的外表生活与普通人也并无什么不同,有所不同的,都在心里。人们能在世间法中觉悟的,那便是佛法。
我们学习任何知识,也都是这个道理。
无论学技艺,学艺术,或学习其他任何的学问,无论是向书本学,还是向老师与同仁学,其实都是“非法非非法”。也就是说,书本、老师、他人都只能对我们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是能让我们即学即用,我们要将学习的知识变成可以随意驱使的工具,还需要经由内心的消化、吸收、体悟、理解……因此我们不必要去迷信名校,不必要迷信最大权威,即便这些都已经是世上最顶级的,我们也不一定能够即用即灵,可能到头来仍旧徘徊在门口。对于知识,如果想要精通,还是需要用心来体悟。
因此,世人不要迷信圣贤,因为圣贤也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不可能载着你抵达成功的彼岸。想要无限接近圣贤之道,能够依靠的还是我们自己。
佛法不是万能的渡船,因为它本身不是一种具体的存在,没有具体形态,不可能让修行者到达佛境。所以,不要以为一旦修行了佛法就可能抵达佛境。
领悟圣贤之道时,我们对于佛法可以讲也可以不讲,可以讲定法也可以讲不定法,关键在于你从事的修行是否能对自身起到引导的作用。
在平日学习时,佛法可以学也可以不学,可以当定法学也可以当不定法学,这些都不重要。关键的是,你是否经由所学习的经典受到了引导。只要能带领自己进入悟境的,那便是好的,是值得你珍惜的宝贵学问。
有时候开悟是很偶然的事情,随缘比执着以求更容易抵达“获得”的境地,因此我们在平日不必太过刻意去追求一些既定的东西,只要做好每一天,努力学习,该领悟的时候自然就能开悟了。不能开悟,没达到期望的那一点,是因为修行还不够,能力还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