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过隙 

 

  一、黄昏,蓦然回首

  “如果你错过星星时流泪了,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

  黄昏的微风中,拿着一本书的我在走出学院大门时,泰戈尔的诗句从心里跳了出来。

  时间已经是秋天,夕阳的橙红已不再耀眼,归巢的山鸟箭一般地从眼前掠过,溶进了一分一秒深沉下去的暮蔼之中,再也寻不着它们的踪迹。

  一年多的岁月,就这样轻快地从身边飘走,五百多个日日夜夜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眼前!蓦然回首,我仿佛跌进了巨大的真空:曾几何时,我已经在自我欺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我也曾经努力地拜山、诵经、打坐、学习经典……都在试图把握住流逝的岁月,但没有接到一片落叶,一朵残花,我的手中只有一些遗憾的灰尘,我不禁疲累地停下脚来,默默地吞咽着苦涩的泪水。

  一年多来,我在佛学理论上的成绩可以说勉强过关,但那是文字上的记问功夫,至于心地上的考试,可以说是几乎为白卷,尽管很用功,但那仍是在增长我执滋润生死。

  当然,在这期间,我不是没有过觉醒,也有过挣扎,想要从心地上、性格上改造自己、征服自己;但那觉醒如露水般短暂,常常是一念不觉就随境而去,由于虚荣自尊和好强,有时即便知道,也勉力给自己找个台阶,之后就心安理得了,所以一直是懈怠懒惰,犯了过失也很少发露忏悔,心中尘垢也就堆积得越来越深。“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所以一次次的挣扎,带来的是心灵的日益尘封,性格的日渐自闭,面目的日趋可憎。

  埋头造恶,自欺欺人。这八个字是我对自己一年多来的总结。

  沿着来时的路,我也慢慢地踱回学院,脚步和心情一样沉重,心情和暮色一样沉重。

  失败的人没有资格哭泣。我对自己说,在哪里跌倒,就必须从哪里爬起,恶莫大于纵己之欲。

  初入学院时,法师就督促我:“知行合一,才有真受用。”“学修要并进。”当时尽管觉得很好,但没有深思。今天重新想起每一句话都是经验之谈,因为我最大的病根就是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心性的修证,只在经典的文字里打滚,当然是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一轮圆月正从东山上冉冉升起,天边零星点缀着几颗星星,我想修行也是如此: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修持所开启的智慧就是星星的光芒,而大智慧福德的圆满就是那十五的月亮,光明普照,众星围绕……

  晚自修预备铃响了,我从沉思中醒了过来,想起今晚要继续学习《新戒教育》,我一边整理杂乱的思绪,一边告诉自己,再有半个月的时间,就要去求戒了,不要再欺骗自己……我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这眼前的课程学好,而不是再思前虑后……

  二、途中,得戒教育

  天气很好,当公车驶出薄雾笼罩的九华山,驶向秋日的朝阳时,习习的凉风从窗外飘了进来,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笑容——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我们求戒去了。

  我把背包抱在怀里,陷入了沉思。

  因为一个声音响在耳边:

  “得戒教育现在由我们提出,其实,古来的律藏,以及祖师们早就有所阐述,如预习发戒,戒律的三名四义等内容,我们只不过用现代的语言方式加以表达……

  “要知道,得戒只是一个开始,并不是结束,所以希望你们受戒后要背诵戒本,常常熏陶,使之成为性格的一部分,然后随时护念己心……

  “其实,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持,一堂教育下来,真正能立竿见影,除了教育的施教方便,最主要的还是受教者的用心,发心以及施用……

  “在这戒律衰微的时代,我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求而求之,目的就是希望在你们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使你们真实得戒,把握戒律的根本精神与入门技巧以及学习的方法,从而荷担未来佛教的重任……

  “要知道,任重道远,跟无明作战要很谨慎,从细微处系心,不要妄以随便为洒脱……

  “看到你们想起我从前,你们太幸运、太有希望了,你们如果能够在我们颠倒的肩上取得成绩,为佛教作出贡献,也是我们将功赎罪的一个机会了……

  “未来的佛教,你们要生起这样的抱负:舍我其谁。同时你们要互相扶持,互相督促……”

  这是台湾南普陀佛学院法藏法师为我们所讲授的课程的最后一段话。

  为了让我们如法地纳得戒体,学院特地在戒期前几天,将当代律学后起之秀台湾法藏法师请来,为我们讲授了六天的“得戒教育”。法藏法师教宗天台,行尊律仪,修归净土,他所讲的《不净观》、《大爱道比丘尼经》、《戒学入门》、《沙弥律仪广解》都很有影响。

  六天的时间,等于是一次短期的戒律培训班,白天上课,晚上听录音带,时间排得滴水不漏。

  对于戒律的三名:毗尼、尸罗、波罗提木叉和戒律的四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我们在以前的课程就有所学习,此次重温,法藏法师大量引用各种经疏,如《行事钞》、《羯磨疏》、《资持记》、《济缘记》、《大般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加以解释。使我们的理解又进了一步。

  尤为重要的是,这次课程以相当的份量,详细讲述受戒的条件以及如何发愿观想领纳戒体。弘一律师依南山律典综合整理出六项受戒的必须条件:

  结界成就;有能秉法僧;僧数满足;界内尽集和合;有羯磨教法;资缘具足。

  关于发愿观想领纳戒体的内容则更为精细:

  初则鼓令动转,次则举集在空,后则注入身,领纳究竟,三法次第各有所主,由心业力不思议故,随所思施为无非成就。——《资持记》。

  深戒上善,广同法界,当发上心,可得上法,令受此戒,为趣泥洹果,向三解脱门,成就三聚戒,令正法久住,此上品心。——《行事钞》。

  通过六天的课程,使我们对得戒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

  “传戒是建立僧种,续佛慧命乃至住持佛法,最主要也是最基础一件工作,然而传戒工作进行,并非意味着一整套“特殊仪式”的完成而已。它最重要的是要把“戒法”传到戒子的心中去,而戒子的所谓求戒,正是要透过对戒法的“领纳”而得到“戒体”在心中的落实。这是传戒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课题!但是传戒者要如何才能正确无误地将戒法传入戒子心中呢?戒子又当如何才能完整地领纳上品戒体呢?再者传、受两边各自又该有哪些准备和认识呢?凡此之类,若欲真正地弘传戒法,传戒单位都有必要事先对戒子施予最适当且必要的教育:—方面建立其正确的戒律知见与态度,二方面则调熟并扩大其求戒的心智,三方面则为其求得上品戒做好万全的准备,而有关这三方面的教学,正是由所谓的得戒教育来达成……”

  法藏法师走了,讲课的录音带也被我放进了背包,我打算在戒期内挤时间把这套录音带再听一遍。所以,本来行李不少的我,又给自己添了相当份量的负担。

  公车驶上了雄伟宽阔的铜陵长江大桥,朝阳冲破了晨雾,大江上一片浩渺,隐隐约约,天地之间传来两句庄严的誓言:誓作地藏真子,愿为南山孤臣!

  三、罗汉菜:真味

  来到龙兴寺,印象中最鲜明的,不是那巍峨的大雄宝殿,也不是盛大的开光典礼,而是那每天午斋的罗汉菜,这是我出家一年多来第一次吃罗汉菜。

  罗汉菜是佛门传统素菜,以十八种或更多数目的素菜烩烧一锅而得名。十八之数代表十八罗汉,包括香菇、木耳、腐竹、面筋、土豆、豆腐、菜花等。龙兴寺的罗汉菜虽然没有这么多种原料,但也够丰富的了,各种菜的原汗原味混合在一起,既清爽又鲜美,实在令人胃口大开。

  我想,吃罗汉菜一方面是惜福,因为将各种素菜一起烩煮,既节省时间,又节约调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平等心,各种素菜放在一锅吃起来不可能拣择挑选。

  每天中午,当我们坐在斋堂里,合掌念完供养咒时,睁开眼睛看见面前热腾腾的米饭和香气扑鼻的罗汉菜,我的心中涌起了感恩之情,因为我想起八月十五的晚上吃普茶时,上仁下德戒和尚的几句开示:

  “现在求戒的条件可真是优越了,当年我们在宝华山求戒时,吃的都是咸菜,逢到有人打斋才吃到一点豆腐,而且除了求忏悔之外还要出坡干活,每天晚上回到寮房,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

  “这两天我到斋堂,看到罗汉菜烧得很好,数量也足,常住可以说是尽量为你们创造条件……

  “希望各位新戒菩萨,在这短短的戒期内,要发心忏悔,如法纳得戒体……”

  我捧起饭碗,开始拨饭,同时默念: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四、悲愿慈力:记茗山长老

  “回去要多看戒本!”当我们与他合影毕,他还不忘教诲几句。

  “阿弥陀佛!”我们一面回答,一面向他顶礼。

  他,就是我们的羯磨阿阇黎——德高望重的茗山长老。站在他的面前,我感受到他身上那股慈悲的力量,正渗透进我的身心。

  记得江苏古籍出版社《茗山文集》中有一篇《我的慈悲主义》,详细阐述了茗山法师自己一生实行慈悲的经历。

  茗山法师少年时在家随母念佛拜佛就种下了慈悲的种子。十九岁出家时,只通过经典了解了慈悲的意义,但不知怎样行持,更不知行持有什么益处。二十四岁听灵涛法师的训话后,深深感动,觉得慈悲有很多胜义与妙用,发誓努力奉行,从那时起自己规定了每周日为慈心纪念日,周一为悲心纪念日,牢牢记住无论如何要做两件给人快乐、求苦救难的事。行了两年,星期日和星期一成了他的欢喜日。以后,格外加功用行,随时随地,尽心尽力以种种方便利济众生,并于日记考核勤惰,日日自警,日日行持,一日不行即一日不能自安。久而久之,习以成性,乐趣无穷。

  《我的慈悲主义》中详细介绍了茗山长老实行慈悲的十三种方便:利他、同情心、恒顺众生、公而忘私、不害、广修供养、忍辱无嗔、戒杀放生、看护病人、不说使人烦恼的话、和悦的容态对人,弘扬佛法、心怀报恩的心愿。这每一条,都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真实写照。

  茗山法师在文中奉劝别人亦广行慈悲:实行慈悲、不但与他人有利,即我自己亦有大益:昼夜吉祥,菩萨保佑,人人爱敬,少病少恼,免刀兵灾,免牢狱苦,免水火灾,盗贼不侵,福常随身,得生净土。其他如逢凶化吉,遇险成夷的事很多,说不能尽。

  文章的最后,茗山法师说:愿自今身乃至未来际身,生生世世,在在处处,眼中常见慈悲之人、耳中常闻慈悲之音、鼻中常嗅慈悲之香、舌中常说慈悲之话、身中常行慈悲之道、心中常存慈悲之念,我一人如此发愿,如此实行,愿读者诸君也共同如此发愿,如此实行!

  我在读过《我的慈悲主义》之后就感受到文字之间有一种慈悲的力量,今天和茗山长老相对而立,又重新体会到这股力量如阳光之温暖,绵绵无尽……

  五、忏悔——静夜自省

  晚间的拜愿已经结束,夜色深沉。借着依稀的星光,我走到大雄宝殿后的花园里,那里有几张石桌石椅,我慢慢坐了下来。

  我喜爱夜的沉静,因而养成了深夜反思的习惯,今天也许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了,我闭上了眼睛。

  为什么有人难清静,为什么有人病难愈,为什么有人修行不得力,为什么有人烦恼重,为什么有人会堕落……这是为什么?

  我们可曾想过,在六道的轮回中,我们经历了多少次的辗转,头出头没,没有片刻的安宁,而今天我们出了家,为什么依旧烦恼重重,五蕴炽盛,这究意是为什么?

  《普贤行愿品》中说:众生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也许我们会认为自己没造什么恶业,那真是极愚之想法,《地藏经》中说: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只不过我们没有反观所以从未觉知罢了。

  所以历来的高僧大德都非常重视忏悔法门,认为它是转迷成悟的基础,超凡入圣的台阶,如果一个学佛的人不懂得忏悔,那他就没有进步的可能,佛说此人为可怜愍者……

  所以我们必须自起觉念,忏其前愆,悔不复作,方是有惭愧的人,方有断惑证真的希望……

  现在请你澄清一下自己的思绪,让时光倒回往日的岁月,去审视自己所经历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去捕捉那远去的点点滴滴……

  当你躺在母亲的怀抱里,当你牙牙学语时,当你喝完一杯牛奶背起书包时,当你坐在饭桌前捧起饭碗时,当你穿上母亲手织的毛衣时,你可曾想过,你在幸福中,为了你的成长,你的父母操碎了心,熬白了头发,累弯了腰……

  当你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当你奔跑在运动场上时,当你手捧优异的成绩单时,当你照完毕业照时,走出母校的大门,你可变想过,老师窗前的灯光曾经彻夜长明……

  当你跪在佛前,师父为你剃下第一缕头发时,当你穿起海青站在僧众的行列中时,当你捧起经典,准备念诵开经偈时,当你坐在斋堂合掌念诵供养咒时,你可曾想过:善根、福德因缘之可贵,你可曾想过,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这么多年来,你又做了起什么呢?

  你是否杀害过动物的生命,看着它们痛苦挣扎的惨状,你是心生恻隐还是欢喜满足?

  你是否偷盗过别人的财物,哪怕一针、一草、一分钱?

  你是否曾为了自己的私利,欺骗过别人,哪怕只有一次?

  你是否用下流的语言粗恶地辱骂过别人,哪怕只有一次?

  你是否用恶毒的言语诅咒过别人,哪怕只有一次?

  你是否离间过别人的关系,自己却在中间伪作君子,两头讨好?

  你是否说过伤风败俗的话语,唱过黄色歌曲靡靡之音?

  你是否贪淫美色,内心一团污秽,外表却道貌岸然?

  你是否嘲笑过别人的过失,或者讥笑过别人生理上的缺陷,哪怕只有一次?

  你是否对善意的规谏嗤之以鼻?

  你是否对于别人的成绩与进步总是心怀嫉妒?

  你是否对于别人的嘉言懿行说过风凉话?

  你是否阳奉阴违,欺骗过自己的父母、老师、上级、师父、三宝……

  你是否总是任性使气,从不理解别人的处境,而且自以为是?

  你是否得到别人的恩惠而从不知报答?

  你是否明知有错也不改正,甚而诬陷他人?

  你是否经常随意浪费物命,而不念别人劳动的艰辛?

  你是否布施后又后悔,借人财物抵赖不还?

  你是否诽谤过正信的佛法与佛教?

  你是否总是苛刻别人,而从未反省自己?

  你是否总是想占有,而从未想到付出?

  你是否身披袈裟,却把佛教当作自己投机的名利场?

  你是否真正地发过菩提心?

  你是否是个有惭有愧的人?

  哭吧!尽情地哭吧!用你的泪水洗刷心灵的污垢,用你真诚的忏悔唤回你的良知,你的觉醒……

  时光在倒流,空间在转换,往事就在眼前,往事就在身边……

  忏悔得清净,忏悔得清凉,忏悔得安乐,忏悔生智慧……

  愿你常起畏惧心,时时忆念举头三尺定有神明。

  愿你常起羞耻心,每日反省,时时观照。

  愿你常发勇猛心,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愿你常发出离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愿你常发菩提心,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愿你早日扬起信念的风帆,驾着精进的舟楫,乘风破浪,驶向光明的港湾……

  我从沉思中醒了过来——露水打湿了后背,我抬起头来——泪水流过了脸庞,落在手臂上。

  六、无常——挥手之间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浪温诗人徐志摩的英年早逝,曾使我惋惜,但那也仅是惋惜而已。

  “一生何求,迷悯里永远看不透,没料到我所失的,竟是我的所有……”

  香港歌星陈百强的骤然去世,亦曾使我慨叹,但那也只是慨叹而已。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登完比丘坛的中午,刚刚回到寮房,一位同学宣布了一个通过长途电话而确知的消息:住在学院的黄忠武居士因病已于昨天去世!这消息使大家一下沉默下来。黄忠武居士的猝然而死,不只引起我的惋惜和慨叹,而且使我再一次受到巨大的震动,犹如投石入潭,激起了层层的水柱和无尽的涟漪。

  我依旧清晰地记得,我们乘坐的大客车驶离佛学院时,有不少人站在门口送行,挥着手,说“再见!再见!”其中就有他,黄忠武居士,我还清楚地记得他那天穿着白衬衫蓝裤子,依旧戴着黑边眼镜,他脸上的微笑和挥手的姿势都还仿佛就在眼前,想不到,那一次,竟是决别了。

  黄居士来我们佛学院已经近一年的时间了,他是准备出家的,打算在寺庙里生活一段时间以适应出家人的生活。由于他对电脑操作相当精熟,所以,院领导就将计算机房交给他主管。在工作之余,他把厚厚的一本《佛教各宗大意》已经熟读了很多遍,还把早晚功课学完了,可以估计,如果他出了家再精进学习和修行,一定非凡庸之辈,想不到,死神却抢先夺走了他的生命,实在是令人扼腕长叹。

  黄居士本来决心在年底出家,但是无常却在几个月前来临;想到我们现在已经出了家,又有幸来求戒,实在有一种漏网之鱼的窃喜。因为佛陀在经典中曾经一再地揭示了出家功德的殊胜,也再三地说明了出家之善根、福德、因缘这难得,这铁的事实较之文字更能打动人,更激发人更多的思索……

  出家以来,我在学习佛法教理时,不只是为了掌握知识而背诵文字,而是尝试着把这些义理融入自己的性格,学着用佛法的眼光在看待生活的人或事,以加深自己对四圣谛、八正道等教理的体悟。当然,对于今天发生的这件事,也不例外。

  对于死亡,绝大多数人是很少想的,认为它总是离自己很远,至于别人的去世,那是可以理解的,而对于自己,我们往往抱有很大的幻想,甚至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亦不例外。可总是一旦面临死神,我们要么手足无措,要么手忙脚乱,结果是不情愿地挣扎着离开了人间。因为,无常这沉默的杀手,通常都是在我们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时就偷偷地靠近了我们,然后给予致命的一击。

  捧着手里的《得戒教育》,这是出发前两天,班主任托我把这份资料交给黄居士,请他一天之内复印三十本,使我们每位新戒人手一本。如今,睹物思人,物在人亡,真有一种隔世之感。

  从黄居士的死我想到今生能够学佛,是多么值得庆贺的事。放眼人间,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在奔忙中觉醒,寻求解脱;也有些人,往往在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才听闻到佛法,然后就带着遗憾入土了;而绝大多数人,则是糊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间,糊里糊涂地活着,又糊里糊涂地死去,这样的人,只能说是一生都在梦中……

  在这有限的人生中,我既然选择了出家这条路,如果不把握每一天,任时光白白地流走,那就不但没有解脱的希望,反而是袈裟下失却人身了。因为,因果不空,报应不爽。而人生之短暂则如《地藏经》所说:无常大鬼,不期而到,亦如《佛遗教经》所说:人命在呼吸间,更如《佛说无常经》所说:未曾有一物,不被无常吞……

  过堂的梆声响了起来,我在同学们的议论声中站了起来,准备搭衣,一种惶恐与庄重袭上心来。“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今我顶戴受,世世常得披……”

  七、超越——病中生起的光辉

  可能在不久的一天,你就会离开这个世界,甚至可能在离开人世时,你会很痛苦,因而死不瞑目……我常常对自己这样说。

  也许有人会疑惑,为什么我的生活中总离不了病苦?也许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你的文章里总有疾病的题材?

  我只能惭愧地说,由于自己业障深重,自小以来,身体就不怎么好;同时我还时时提醒自己,人常想死日,则道心日增,人常想病日,则尘心渐息。

  按照佛教的因果律来解释,今生多病,是由于前世造杀业过重的原因,自我检讨一下,小时候的我养尊处优,嗜吃荤腥,虽然出家以后改口茹素,但累积二十余年,所吃的生命何止千万,虽没有亲手杀生,但也教他杀之嫌,再加上出家的时间又短,沉重的积业,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转过来的。再者从等流的角度来看,今生嗜吃鱼肉,前世乃至累世一定也有此恶习,如此推算,所积的杀业一定无量无边,所以我对于自己的体弱多病,很能理解和接受。

  曾经有人提醒我,每天与药片打交道,会不会日渐消沉;经常想到病苦,是不是自作病态。其实在可不必为此而忧虑,正因为每天吃药,我才不时想到生命之可贵,想到人生之缺憾,正因为经常想到病苦,我才警醒自己不再沉沦下去,才提醒自己:无常、苦、空……

  这次求戒,我同样经受了病苦,同时亦获益匪浅。

  戒期一开始,我就被卷进了流行感冒的行列,靠着每天吃药、打针,也一直没有好转,反正,每天的上殿、过堂、拜德……都坚持过来了,但病势也渐渐加重了。我知道严峻的考试还在后面,所以一直不敢怠慢。

  登菩萨坛那一天早晨,我拖着沉重的步子来到广场,排班、展具、礼拜……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太阳渐渐地升高了,明晃晃如一面火热的镜子,烤得背上发烫,但我却出不了一滴汗,眼前是一片红黄交染的幻影,幻化得眼花缭乱,喉咙里满是浓痰,堵得人喘一口气都不通畅,唯有勉强弯下腰来才能维持站立的姿势。体力和精神已临近崩溃的边缘,似乎只要一个指头的力量,就可能让我倒下。但在痛苦交织的困境中,唯一庆幸的是意识依旧很清晰,三大师的每一句话都明明白白地听见了。这似乎又将我拉回到昔日拜山的情景:汗已流尽,腿也拉不起来了,双手用力地撑地,才能直起身来,抬起头,那一层层的石阶绵延到远方,仿佛陡峭的天梯,终点似乎遥不可及,而此时的体力可以说已透支,我不敢想象还有多久才能到达目的地,更不敢劝自己在路边停留。因为知道,稍有犹豫,稍有退却,我就会全军覆灭。现在所作的就是一场殊死的较量:和自己的体力,和自己的意志,和自己的毅力。我只有闭起眼睛,一步三喘地向上爬,每一步都是那样的艰难的,但每一步又都是一个胜利。煎熬的拉锯战进行了五六分钟后,就象峰回路转一样,超过极限的体力渐渐恢复,超越自我的轻安也随之而来……,因为我读过不少高僧的传记,他们有的燃指供佛,有的的断臂求法,有的三步一拜朝礼四大名山,甚至老死无成也矢志不移。

  登菩萨坛的整个过程,我没有倒下来,因为我的意识始终在提醒自己:“你不能倒下来,你能够挺过去……”登坛结束后,我被人挽扶着去打针、输液,那样子是很狼狈的,但是我却有一种喜悦,虽然很勉强,但只要是坚持了最后,就值得自己给自己随喜了……

  因为我知道: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自我才是真正的英雄……

  因为我相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因为我清楚:这一切都是在偿还往昔的罪业,而且是重罪轻受……

  因为我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你不能怨天尤人,必须勇于承担……

  八、香烟袅袅——火烧菩萨头

  戒期已经接近尾声,许多同戒都发心在头顶燃香,地藏殿里,佛号不断,带着仰慕与好奇的心理,我来到了香烟袅袅的地方。

  燃身供佛有很多种,有燃指、燃臂、燃顶等;据说有很多深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条:首先是供养佛菩萨,因为身体是人们很爱惜的,儒家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如果能够舍弃对肉身的爱惜,的确是很大的供养,而作为一个真正的出家人,应以身语意来供养三宝。在求受三坛大戒时,燃顶供佛则成了惯例,就象《梵网经》所说: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其次是忏悔业障,这在很多大乘经典中都提到过,而很多新戒烫香疤也是为此,再其次是破除对自己色身的执着,因为凡夫的我执,首先就表现在身见特别严重,稍有伤风感冒都尽快医治;哪怕自己很丑,也会尽力化妆遮掩,甚至整容,怎会舍得用香火烧破皮肤,留下疤痕呢?而出家人为了破我执,就以此为突破口。最后就是考验自己的忍耐力和毅力,因为受过三坛大戒,就成了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要作众生的楷模,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才能荷担如来家业,这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而忍受燃顶供佛、香火烧破皮肤的痛苦,则是一个起点。所谓跪沙弥、打比丘、火烧菩萨头……

  一位新戒已经合掌长跪在佛前,有人扶他的头,有人按他的肩,一位老师父在他的头上安好了十二枝香,紧接着就手脚麻利地将香一一点燃,不知是谁起了头,大家都一起合起掌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那十二支香渐渐变红,又渐渐地变白,一点一点地燃了下去,香烟袅袅地升了起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念佛声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快,因为香火即将燃到头顶了,这位新戒闭目合掌,安详地随大家一起念佛,他的脸上没有一丝不安和痛苦的表情,有的只是虔诚与专注,这时,我体会到了宗教的力量和信仰的感召,非局外人所能想象,亲临现场自然能受到感动。

  佛号声已结束,他正在向大家致谢,我们也微笑地向他合掌祝贺,看着他满脸的喜悦和头顶的香痂,我默默地说:我亦当如此……

  九、今夜月正圆——别前述怀

  来,走这条路。就去花园那儿吧,那儿有几张石桌和石凳。

  请坐!你看,今夜的月色真好。

  这么多天,我身体不好,累你一直操心,真对不起。谢谢了。

  你问我求戒后的打算,我想继续读书,因为学了这两年,才发现自己懂得实在是有限,很多基本的教理都还是一知半解的,要想掌握点眉目,估计至少也得十年的功夫。我们年轻人最忌的是得少为足,作学问是如此,修学佛法更是如此。

  你问我毕业后,是否参学四方,你要知道,我是好静不好动的人。而且,参学必须是无论在教理和修证上都有了一定的心得的人才有资格。再说经济时代,资讯发达,我们即便是住在寺庙里不出门,也难免不受其影响,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定力和智慧,倘若一出去,稍有疏忽,就会随境而转,要知道,有道无道,守住最妙。而且我反省一下,自己还不具备弟子相,还不能做到谦虚谨慎,即便是遇见善知识也会当面错过的,我想,如果哪一天我们真正在学修上有所进步,因缘自会来成就的……

  你说你以师父很敬畏,那真要恭喜你了,因为佛法的利益就在恭敬心中得。你说对他老人家生起此心,言从令行,无形中就放下了我执,再加上他老人家每天对你的督促相当严格,那就是在帮你克服习气啊。所以,我建议你珍惜这个因缘,戒期一结束,就回广州去。

  是的,我的性格是很孤独的,因为我不善于辞令。而且这次戒期,我还要听《得戒教育》录音带,你知道,每天除了上殿、过堂、拜愿、练习排班,所剩的时间是寥寥无几了,我是挤着时间把这套录音带听了两遍。也许,你有时候来,我怠慢了一点,请原谅。

  而且我想,求戒是一桩大事,不能随便,人最容易出毛病的就是这张嘴,一旦散心杂话,就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是非和烦恼,所以这么二十多天来,我也试验一下自己的耐力,能不能尽量少说话。

  不,这不是和自己过不去。谢谢你的关心,你看,尽管我次身体不好,不也熬过来了吗?

  我的计划是毕业后,先把戒律学习几年,因为戒律是佛法的根本,而且佛制是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不,这谈不上学戒,只是为了有所了解罢了,如果说是研究律宗,那真是不知渐愧了。谢谢你,我会照顾自己的。

  噢,对了,我还缺几本资料,等一会我把书名写下来,烦你回广州帮我找一找,如果买得到的话,请寄给我。

  你一个人在外面,也要保重,有空的话,请来信。

  今天你说要和我一起照相,我没有答应你,因为作为道友,我们如果在学业上能够互相增上、互相促进,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希望大家能长期保持联络,至于照相,我天性就不怎么喜欢,那就能免则免了,不知你能否理解。

  看,时间不早了,你明天还要赶火车,回去休息吧!

  注意脚下。还是沿着来时的路吧!

  今夜月正圆,月色真好。

  十、结语:灵光

  二十多天的戒期结束后,只留下这么一堆零零散散的文字。

  如果你以为这完全是纪实,那么你错了,如果你以为这是创作,那么你还是错了。这只是一个新戒在短暂的求戒期间的一点见闻,一点感受和一点思索。这些见闻,也许杂乱,但却是真实的画面,这些感受也许肤浅,但都是心灵的独白,这点思索也许幼稚,但却是忏悔的尽力展现。

  是的,短短的二十多天,犹如白驹过隙,这其中的见闻、感受和思索,即便是变成了文字,也一定会有挂一漏万之憾。但是我相信,只要是一个真正发心的出家人,在经历了三坛大戒之后,他的生命里一定会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他的灵魂深处一定会闪现出一道耀眼的灵光!

上一篇:雪泥鸿爪
下一篇:水月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