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老苦
虽然生是苦,但世人仍贪恋人生,不想老,更不想死。
人老时,头发变白,容貌、气力、视力均在衰退,当年如花少艾、倾国倾城之美人,老后变为鸡皮鹤发之老姥;人老以后,视觉变差,读书阅报要借助老花眼镜;老了以后,听觉衰退,要借助耳聋机;老后牙齿掉落,咀嚼食物须借助假牙;四肢方面,因多年的劳损积累,加上机能衰退,骨质疏松令身背直不起来,走路要靠拐杖,不能走快,龙钟老态,令人同情。老人除身体老化,机能衰退,百病丛生外,最难堪者莫过于被人遗弃与歧视。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不孝子,受妻子教唆,讨厌那不良于行的老母,于是背起老母到深山上,准备弃母亲于荒岭。上山后,逆子对母亲说要为她取水,然后跑开准备独自回家,但山上丛林繁茂,逆子被树丛团团围住,迷失方向,在丛林里兜兜转转不能得出,最后又回到弃置母亲的地方,母亲看见儿子再回来,便对他说:「当你背我出来时,我已知你心意,此山易入难出,是故我于来时为你沿途放下红线,你跟着红线便可找到出口,天快黑了,赶快走吧!」儿子听后,既感动又惭愧,跪在母亲跟前,抱着老母亲说:「母爱如此伟大,养育我时眠干睡湿,含辛茹苦,我却如此不孝,嫌弃老母负累,狠心弃母。母亲不但无怨,仍无微不至地为我着想。」说罢抱着母亲大哭,然后再背起母亲,沿着红线回家去。
以上故事可能虚构,但害母杀父之伦常惨剧,触目皆是,而虐儿杀女亦屡见不鲜。本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我国固有之优良传统文化,可惜这文化近鲜十年来,被外来之欧风美雨逐渐吹散,变得父不父兮子不子,惨剧无日无之。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之说,似乎已不合时宜,且看现今老人院生意兴隆,愈开愈多,便知此语非诳。
旣逃不过衰老,该如何应付老苦呢?
楚国大夫叶公问孔子的门生子路,你们的老师孔子,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后来向老师报告此事,孔子说:「你应该回答说:『他的为人,一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学习到有心得的时候,心里感到非常快乐,把一切忧虑全忘了,连自己已经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应付老苦的方法。如整天感觉自己老了,无用处了,那就加增老苦。如能于退休以后,加入服务社会或宗教团体的义工行列,则可以如孔夫子一样,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中,孔子更详尽地描述自己对老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现代话是:「我十五岁时立志一生研求学问,三十岁时能运用所学的道理,以立身行事,四十岁时能通达一切事理,没有疑惑,不为邪说所动摇。五十岁时能知道甚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所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心里不再会起伏动念。七十岁时能随顺心里所想的去做,一切随缘自在,却不会踰越规矩法度。」
如果所有长者都能学孔夫子安于天命、不怨天尤人、心里没有起伏不平、一切随缘自在、不踰越规矩,更要厌离生死、欣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庄严,至诚念佛,欣求彼国,不再伤感于「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快乐地活在当下,活在愿望中,老苦感觉可立即消除,更应常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慎勿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