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佛基础基础书籍选读人生之路·宽运法师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一篇 堪忍阎浮 1 智者的觉悟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一篇 堪忍阎浮

智者的觉悟

释迦牟尼佛于二千五百年前降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国为悉达多太子,在爱的围绕中长大,有享不尽之荣华富贵,食不尽之珍馐百味,没有烦与忧虑,一切不好的事都被父亲净饭大王遮掩收藏,不让他知道,但他并不因此而感到骄傲与快乐。

一天,太子由东门出城游玩,看到一位白发老人,牙齿脱落,腰曲背偻,依着木杖,步履艰难而行。从那天开始,太子明白到任何人最后都会老去,于是很苦恼地说:「日月流迈,时变岁移,老至如电,身安足恃,我虽富贵,岂独免耶?云何世中而不怖畏?」

第一次出城,给太子之感觉是时间过得很快,老年很快就来临,我虽然富贵,但不能避免有老去的一天,为甚么世人不懂得惧畏呢?回宫后,太子想到自己很快亦会老去,对这尘世生起了厌离心。

不久,太子再次出宫,这次他从南门出去,车行不远便看见一个瘦骨嶙峋,面色青白的病人躺在地上痛苦呻吟,太子心想:「如此病苦,普应萦之,云何世中耽乐不畏?」

纯眞的悉达多对这世间的人起了疑惑,旣然病是那么苦,应该常常谨记,为甚么世人只顾享乐而不生起怖畏呢?他同时想起上次那东门看见的老者,心中非常难过,没心情游玩,于是吩咐车夫掉头回宫去了。回宫以后,每天都想着东门的老者,南门的病者。净饭大王看见太子整天闷闷不乐,担心阿私陀仙人预言太子会出家修道变成事实,于是请婆罗门子忧陀夷为他作伴,灌输五欲享乐的思想给太子,建了一座四季如春,里面满布美貌宫女的宫殿给太子居住,并提供丰富物质给太子享受,太子还是不为所动,并要求忧陀夷陪他再次出城。

这次他们从西门出,在路上碰见出殡,太子看见僵硬冰冷的死人被四人抬着,亲属在后面伤心怆呼,死者却毫无反应。他对忧陀夷说:「世间乃复有此死苦,云何于中而行放逸?心如木石,不知怖畏!」

太子问忧陀夷,既然世间这样苦,为甚么世人可以心如木石一样,不惊不怖不畏而继续放逸享乐呢?善辩的忧陀夷无词以对。

自西门回宫后,太子对这世间感到异常惊怖,更醒悟一切皆是虚幻,无一可靠,回宫以后,厌世无常之心日益炽盛。

不久,再游北门,见一比丘,披法服,持钵执锡杖,不染一尘,威仪具足而行,太子看见十分羡慕说:「善哉善哉!天人之中,唯此为胜,我当决定修学是道!」

说完即折回车马,转返皇宫。

北门归来后,太子有目标,决定出家修道,但遭净饭王反对,太子对父王说:「我有四个愿望,一是不老,二是无病,三是不死,四是不别离。假使父王能满足我这四个愿望,我便不出家。」国王无奈,转而要求太子生一国嗣,悉达多即以左手指向妻子耶输陀罗的腹部,耶输陀罗便有娠了。太子出家后,经过很多波折,最后在郁鞞罗住处,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夜暏明星,觉悟众生皆有如来佛性,只是被种种分别情见,迷执颠倒蒙蔽罢了。

释尊以太子身示现世间,甘心放弃豪族世荣,舍五欲乐,毁形守志而为沙门,过三衣钵,树下一宿之生活[1],为的是要了脱生死,离苦得眞乐。(未完待续)

--------------------------------------------------------------------------------

[1] 三衣一钵,树下一宿。三衣是(一)僧伽梨,即正装的大衣,是比丘上街托钵时,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又称九条衣。(二)郁多罗僧,是礼拜、听讲或布萨时所穿的上衣,又称七条衣。(三)安陀会,即日常工作时,或就寝时,所穿之贴身内衣,又称五条衣。三衣规定坏色。一钵是比丘随身携带盛载乞食的器具。佛陀时代,除结夏安居外,其他日子不准弟子长期住一室内,三衣不能离身,免懒散、放逸身心及闲杂语,违犯得越比尼罪。树下一宿是:古印度行脚僧没有固定居所,到处乞食弘化,晚宿于树下。为甚么要宿于树下呢?佛如来成道都在树下,过去毗婆尸佛坐波波罗树下成最正觉;尸弃佛坐芬陀树下成正觉;毗舍婆佛坐娑罗树下成最正觉;拘楼孙佛坐尸树下成最正觉;拘那舍佛坐乌暂婆罗门树下成最正觉;迦叶佛坐尼拘树下成最正觉;释迦佛坐毕钵罗树下成最正觉。《摩诃僧祇律卷八》中,佛告诸比丘:「随所住处,常三衣俱,持钵乞食。譬如鸟之两翼,恒与身俱。」佛譬喻三衣像鸟儿的两翼,与身体不能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