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佛基础其它文集佛法修学概要·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七
佛法修学概要(七)

净界法师主讲

 
乙二正见篇第二。上一篇讲到发心篇,发心篇内涵是说在修学佛法的时候,首先要发起菩提心。所谓的「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换句话说,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一切拜佛、念佛、诵经的功德,都是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够同时成就佛道。依止这样的动机,我们开始修学佛法。这个正见就是我们有了目标以后,应该要明白生命的真相。生命因缘差别的真相。就是正见篇。

正见篇里面分成三科。

丙一、总标研习教理的重要。丙二、别示教理之差别内容。丙三、会通诸说明实相正印。第一科是讲到研习教理的重要。为什么要研究教理?第二科个别解释五乘教法的差别内容。第三科会通诸说,把各个教派的不同说法,来发明诸法的实相。

丙一、总标研习教理之重要。

(一)讨究佛法,第一要务。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傥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试观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升反坠。故不留心教典,饶勇猛精进,定成魔外, 尊八十出家,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将谓如来教法,仅同举子业,博名利于半生者乎?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布,赖迦叶阿难二祖,彻底悲心,人皆视作等闲,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

这一段是藕益大师说明研究教理的重要性。

这当中分成三段,第一段是总标法要。第二段是导正邪说。第三段是结劝。

第一段总标。「讨究佛法,第一要务,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

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就是确认修行的目标。接着就是讨究佛法,去探讨、研究佛法的教义。探讨跟研究是浅深的差别,就是我们对佛法的探讨是比较浅显的,研究是比较深。

讨究佛法是我们趋向无上菩提的第一要务,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这一段是藕益大师引用涅槃经的话,这一段实际上是佛陀说的。说这三世诸佛,不管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他所师,这个「师」当动词,遵循的意思。不是当名词,名词是当老师。三世诸佛所遵循的就是法。三世诸佛都以法为师,何况是我们做弟子的呢?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可以从两部分来解释。第一个、佛陀自受用的法来说。佛陀那一念清净心,安住在大般涅槃。内心的境界,游移甚深法性三昧。内心当中跟法性三昧相应,受用常乐我净四种功德。所以佛陀在自受用的时候,他内心的运转是安住在这大般涅槃的清净法中。所以诸佛依法为师。

其次约着他受用来说。佛陀自受用这个大般涅槃的法,他有慈悲心,假借语言文字,流露出很多很多的法语、很多很多的名相,来引导我们,使令我们也能够趋向大般涅槃。佛陀约着他受用来说,施受了很多的教法,这个就是以法施人。换句话说,佛陀不管在自受用、他受用。佛陀的内心都是遵从法的轨则的。这意思是说,诸法实相不是佛陀发明的,不是佛陀创造的,是佛陀觉悟的。这实相的真理是存在宇宙间的一个法尔如是的道理。佛陀觉悟这个道理,一方面自受用,一方面施设方便来他受用。所以说佛陀他是遵循这诸法实相的轨则在运转的,何况是我们做弟子的呢?我们当然是以老师为榜样,也应该以法为师。

「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傥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法有两个内容。我们讲皈依法,其实皈依法,这个「法」是涅槃的意思。我们所皈依的是涅槃。世间有为法不是我们的皈依处。这个大般涅槃的法有两个。第一个是证法。证明的证,就是我们亲证的那个法。第二个是教法。研教的教,教法。从证法的角度,「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虽然这个诸法实相的法性,它可贵的是在亲证。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我们跟二空的法性相应的时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是要亲证的。

「傥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但是凡夫的心情,无量劫以来,已经习惯在这种有相的尘劳的境界活动,不能够一下子到法性的境界去。所以刚开始要靠黄卷赤牍。黄卷就是古时候的纸不是白纸是黄色的纸。赤牍是竹片,古时候把文字刻在竹片上。黄卷赤牍就是讲一切三藏的经典。以凡夫来说,我们的分别心如果没有假借语言文字的引导,何由得证胜义?我们谁能够直接契入到二空的法性上去呢?讲一个譬喻,作标月指。在黑暗当中,我们不知道月亮在那里,有善知识说:月亮在那里。我们从指头的方向看到了月亮。指头本身不是月亮,但是它却能够指出月亮的位置。「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龙树菩萨的法语,这十个字本身不是法性,法性是离语言文字的。但是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这几个字。「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在这几个字上分别观察,就能够体验法性的境界是什么?就像说,我们靠着指头就能够找到月亮。「文以载道」,我们依止文字,就能够去趋向于道。刚开始一定要依止佛陀的教法才能进入正法。佛陀的教法在【成唯识论】,什么是教法?「清净法界,等流正法。」清净法界是佛陀所亲证的二空的法性真理。清净的无漏的法界。但是这种法界是没有语言文字的。佛陀内心当中受用这个法性是没有文字的,但是佛陀的大悲心,他从清净法界当中又流出一种等流正法,流出很多文字。「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这是法华经上的话。这句话虽然不是清净法界,但是它跟清净法界是等流,是相随顺。就是它有一种力量,这几个字有力量引导你趋向清净法界,所以它叫等流正法,清净法界的一个等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如果没有文字的引导,就很难趋入法性。再看以下的比较,蕅益大师为了要证明这个观念,他举外道跟佛弟子修行的差别。

「试观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升反坠。故不留心教典,故饶勇猛精进,定成魔外。」佛陀出世的时候,印度有很多的修行人,就是有九十六种外道。九十六种外道,有很多的外道也是出家修行梵行。求出生死。他也能够理解到生死的痛苦,也想要解脱三界的生死。可惜的是不知正法,求升反坠。

外道主要有两个错误的思想,第一个是无因缘论。有一种外道认为说,我们生命的快乐跟痛苦是没有理由的,是自然而有的。我这个人很健康很庄严是没有理由,那个人贫穷多病又是什么道理呢?是运气比较不好,也没有道理。说生命是没有轨则的,我们想要离苦得乐怎么办呢?及时行乐吧!人死如灯灭,我们的生命就是这一生,而这一生当中,这一切差别的果报都是没有理由的。无因缘论,断灭见,是这个差。他现在想要离苦得乐,但是事实上他为了追求快乐,积集很多的罪业,反而堕落。内心当中想要去追求快乐,但是不知道怎么去栽培快乐的因。

第二个邪因缘论,知道生命是有轨则,一定要把这个轨则找出来。为什么他能生天?为什么他到三恶道去?这个一定有一个原因的。认为是有因缘。外道在禅定当中,看到这个牛,死了以后生天。他不知道人的因缘果报是三世因果,他认为牛是因为他吃草,因为它有牛很多很多的行为,所以生天。他出定以后就做出一个结论,告诉弟子说,有一个办法可以生天,就是向牛学习,向狗学习。持牛戒、持狗戒,结果求升反坠。本来是要生天,结果反而堕落。就是没有明白宇宙人生善恶的因缘果报,为什么他会快乐?为什么会痛苦?他真实的因地在那里?所以佛法讲邪因缘论。

「故不留心教典,饶勇猛精进,定成魔外。」假设我们修行,也不明白什么道理,两个眼睛一闭,双腿一盘,即使勇猛精进,可能会在这当中错认消息,下辈子就变成天魔外道的种性去了。这个是很可惜的,关键在不知正法,求升反坠。这是外道修行失败的原因。反观佛弟子,蕅益大师也举出一个成功的代表。

「胁尊八十出家,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胁尊者是佛陀灭度六百年的时候出世。胁尊者一开始是在外道的教派出家,后来在八十岁的时候,皈依三宝,跟佛弟子出家。出家以后,他进城市扥钵,年轻人就讥笑他,你年纪大才出家,已经无所进级。年老力衰,无所进级,托迹清流,图之饱食。你出家的目的就是要混饭吃的,八十岁才想要出家,年轻的时候就不想出家,用这个话来刺激胁尊者。胁尊者起惭愧心,回去以后,在佛前发愿,从今天开始,三年之内,如果不精通三藏,证得阿罗汉果,肩膀不着地,就是不躺下去睡觉。果然在三年用功当中,昼观三藏,夜习禅思。就是白天在解门上用功,明白世间的道理,佛法的道理。白天的时候看解门,晚上的时候修止观,结果在三年当中果然成就阿罗汉果,成就三明、六通、八解脱的大阿罗汉。 

胁尊者是很了不起,他在整个印度佛教,有一个很大的功劳,就是他度了马鸣菩萨。马鸣菩萨有很高智慧及辩才。当时在外道的地方出家,没有佛弟子敢跟他辩论。后来他说,以后佛弟子再不跟我辩论,佛弟子就没有资格打楗棰。后来整个中印度,没有一个寺庙敢打楗棰。这件事情就传到北印度胁尊者的地方,胁尊者就去跟他辩论,就把马鸣菩萨折服了。他度了马鸣菩萨,这个是很重要。整个印度大乘佛教的兴盛,马鸣菩萨是关键。造【大乘起信论】。所以说胁尊者是很重要,他度了马鸣菩萨,使令整个大乘佛教兴盛起来。胁尊者八十岁才出家,但是因为他解行并重,所以就成就圣道。成就圣道要有正确的方法,不能盲修瞎练。【楞严经】上说,外道的修行,盲修瞎练就像一条绳子,中间打一个结,他也不知道从中间去解开,他往两边拉扯,结果这个结越拉越紧。外道他们很希望追求离苦得乐的生命,希望没有痛苦,得到安乐。但是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方法,种种无益的苦行,种种错误的方法,结果增加身心的痛苦,也得不到快乐。就是把这个结越解越紧。所以我们没有佛法光明的指导,很难判断,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我们没办法判断的。这个就是外道的修行会失败,为什么佛弟子会成功?关键在佛弟子有正法的引导,有佛陀正法的引导。就差在这个地方。

第二段,蕅益大师导正一些邪说,当时在明末的时候一些邪说。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明朝末年有一种错误的想法、说法。年纪很轻,体力强盛,应该好好的研究教典。但是你年纪衰了、体力弱了,就什么都不要看,好好念佛。蕅益大师对这个思想是不同意的,他说「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怎么年纪轻的时候不需要行门,年纪老的时候不需要解门?

「将谓如来教法,仅同举子业,博名利于半生者乎?」佛陀的教法不是世间的科举,古时候的科举制度。把圣贤的文章只是要追求功名,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闻。这意思是说,佛陀的教法是用来修行,不是用来讲给别人听的。我之前在某一个道场,碰到一位出家比丘,他认为他不想看教理。我说:「你出家,为什么不看教理呢?」他说:「他又不当法师,看什么教理?」这个观念是不对的,看教理不是要当法师的。自受用,我们应该明白佛法的真理,依止这个真理来引导我们修行,至于讲给别人听那是随缘。随缘尽份就可以。「将谓如来教法,仅同举子业,博名利于半生者乎?」佛法是用来自受用的,先有自受用,才有他受用。意思是说,不管我们今天是几岁出家,只要修行,开始上路,就是要解行并重。如目足双运。又要有眼睛、有脚。有脚要有眼睛,缺一不可。这跟几岁是没关系的。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句偈也。」佛法的这些名词法语,我们能够听到以后,虽然当下不能马上开悟。但是它却是永远在我的生命当中,是一个圣道的种子,永远不会退失的。

下面讲一个实际的例子。「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句偈也。」蕅益大师引用涅槃经,讲释迦牟尼佛,他的前身。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他是精进第一的,所有的诸佛当中,精进第一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他出生在一个没有佛法住世的地方。没有佛法住世,世间就没有光明,没有一个人明白什么是道,生死之间的道理没有人明白。没有人明白怎么办?就靠自己摸索了。他就参加外道以后,就在山洞里面打坐,去体会生从何来,死将何去?这个生命的真实相是什么?他在那个地方精进的用功,就感动了释提梵因帝释天。这个释提梵因,虽然有时候很放逸,但是有佛陀出世,他还是很欢喜下来听法。所以他也听了一些佛法的几句法语。看到这个修行人这么地精进,白天也打坐,晚上也打坐,就要考验考验这个修行人。他就变化作一个罗剎鬼的样子,来到这个山洞的门口,就讲了半个偈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修行者一听到这句话就很震惊,嗨呀,我这几年来思惟人生的道理,这的确是道理,世间的法是无常、是生灭的。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我每天看到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看到春天的时候百花盛开,秋天的时候黄叶掉落,我怎么没有体会到这个生命是不断的变化无常?听到以后,他就到洞口,找讲偈颂的人。找到这个罗剎鬼,这仙人说,你刚刚是不是讲了半个偈颂?罗剎鬼说:「是啊!我以前曾经在一个过去古佛的地方,听到了四句偈,所以我就讲出半句出来。」那个仙人说:「这个道理讲一半,因为你讲这个世间是无常的,是生灭的。怎么样能够把这个无常、生灭的法停下来,追求一个永远的寂静的涅槃呢?有什么方法呢?应该下面还有半句偈才对,你只讲世间是无常的,谁都没希望了。怎么办呢?方法要讲出来。」罗剎鬼说,「告诉你是可以,但是我现在肚子饿的太厉害,好几天没吃饭了。」「你是吃什么呢?」「我是吃人、动物的肉,而且是要刚刚死的肉。我去找了很久,每一个众生都有他的福报力,我就不敢去吃他,所以我现在很饿。你先把东西给我吃饱了,我在告诉你半句偈。」仙人就想:「我与其爱惜我的生命,愚愚痴痴的过一生。我到不如把生命、色身供养给他。我内心当中听闻正法,朝闻道夕死可以。好,我的肉布施给你吃,你把法布施给我。」交换条件,罗剎鬼说:「行。」这个仙人说:「这样子好,我跑到高山上去,你先把半句偈告诉我,我听到以后,我从高山跳下来,这个身体摔死以后给你吃。」仙人就跑到高山去,罗剎鬼就讲半句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你能够把这个生灭的法停下来,这个时候就是寂灭。不是离开了生灭法后有寂灭,就像波浪,波浪停下来就是水。这个仙人听到以后,很大的欢喜,就从这个高山上跳下来。这个罗剎鬼被他感动了,变成一个很大的床座,把这个仙人给撑起来。撑起来以后就跟他顶礼说,「你真是不得了,你如此的精进,你很快能够成就无上菩提。希望你成就无上菩提以后,赶快来度化我。」罗剎鬼讲完以后就消失掉。这是在涅槃经讲到释迦牟尼佛的前身。

「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为了求得半句偈的法,而舍掉他的全身。把法的尊贵重于自己的色身。

「今佛法流布,赖迦叶阿难二祖,彻底悲心,人皆视作等闲。」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佛陀已经灭度。但是佛陀那些法语,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所开示的那些真理,这些光明都被记载下来,我们还能看得到。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得到佛陀在世讲的那些话呢?这当中有两个人值得我们要去感谢。第一个迦叶尊者,第二个阿难尊者。

佛在世的时候,迦叶尊者喜欢修苦行,不喜欢跟人群接触,都是在坟墓那个地方打坐,修无常观、不净观。帮助佛陀宏扬佛法是舍利弗跟目犍连尊者,这两个都在佛陀灭度之前都灭度了。佛陀灭度的时候,佛陀就把迦叶尊者招回来,就告诫迦叶尊者,要把佛的经典加以结集。佛陀灭度以后,僧团乱成一团,没有一个主。迦叶尊者就打板,打这个楗棰,集合所有的阿罗汉,告诉阿罗汉:「你们先不要灭度。」那时候许多阿罗汉想灭度,心灰意冷,所皈依的佛陀灭度了,这世界上没有光明,没有希望。阿罗汉不像菩萨那么有慈悲心,他们度化众生是随缘,他们也想灭度。这时候迦叶尊者就提醒阿罗汉先不要灭度。他说:「我们应该感谢佛陀的恩德。感谢佛陀的功德有两个,第一个色身的供养,第二个法身的供养。佛陀的舍利子,这个色身的供养不是我们出家人该管的事,就交给所有的国王去分配。由这个国王、龙王、诸天去分配,我们不干预。我们出家的僧团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法身的供养。把佛陀一生当中,所宣说的真理,把它记载下来,流通到后世去。」这个就是迦叶尊者的功劳。他以他的威德力,因为他的戒腊最高,他召集五百阿罗汉。这时阿难尊者也参加。阿难尊者他二十岁出家,他是做佛陀的侍者,做了几十年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有一个好处,他这个人记忆很高。「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他能够把佛陀一生所说的法语都记下来。所以在结集的时候,是阿难主要在宣说经典的。所以今天我们能够读到经典,是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两位祖师的彻底悲心。「人皆视作等闲」,但是我们一般人看经典,都把它当作很平常。没有想到,我们今天生长在末法时代,能够看到佛陀祖师的法语,这个是很珍贵。

「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在这个宇宙无量无边的世界当中,如恒河沙这么多的世界当中,他们有很多的众生,在无量劫的时间当中,连大乘妙法的文字都不可得,想要去读读法华经、读读楞严经、读读金刚经都不可得也。就是他们一生当中,根本没有机会去听闻佛法,去增长他的智慧光明,没有机会。因为经典已经是不流通了。这个就是法的尊贵。这一段主要是讲到,第一个佛法是眼睛,修行是脚,就是以解导行。解门是行门的引导。第二个是说明,我们在无量劫当中,能够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的住世,这个机会是不多的。这个值得我们珍惜的。

第二段「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自负念佛者,辄云:『止贵直下有人,何必经典?』此二辈人,有真得而作是语者,且不必论。亦有实无所得而漫言之者,大都不通教理,而护惜其短者也。

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恳劝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何由而知十万亿剎之外有阿弥陀也?其参禅者,借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饶汝参而得悟,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合,悉邪也!是故学儒者,必以六经四书为权衡;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这一段是莲池大师的开示,分成三段来说明。

第一段、「有自负参禅者」,负是凭恃。有些人士参禅的,他经常说:「达摩祖师不立文字,见性则休。」达摩祖师所流通的法门,祖师禅。禅宗的传承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这句话怎么说呢?历代的禅宗祖师大德,他们都是开悟的圣贤。他们明白,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指导众生去断除我们的妄想,开显清净我们的本性。所谓的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佛法的文字主要是引导我们返妄归真。他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在教化众生,就不一定用文字来教化。譬如说,德山棒、临济喝。你到德山祖师的道场去,什么是佛法?他给你一棒,打的你昏头转向的,妄想停下来。你一回光返照,当下就是。或者你到临济祖师的禅堂去,什么是佛法?喝斥你。喝斥你以后,你一紧张妄想停下来,你也是回光返照,内心当中一片的寂静。祖师大德方便力,他能够以种种的方便,指导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引导你这一念妄想的心,让你的妄想停下来,看到你的本来面目。「见性则休」,要紧就是见到本性。所以禅宗有时候不一定靠文字的传授。「有自负念佛者,辄云:『止贵直下有人,何必经典?』」念佛的人就说了,念佛法门要紧的心中有佛号,心中不离佛号,何必要看经典呢?这是在莲池大师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莲池大师对这两种说法他是不同意的。

「此二辈人,有真得而作是语者,且不必论。亦有实无所得而漫言之者,大都不通教理,而护惜其短者也。」这两种人,参禅的说,达摩祖师是不立文字的。念佛的说,止贵直下有人。这两个人如果有真实的功夫。禅宗已经明心见性,念佛的已经一心不乱。讲出这样的话,当然是不必论。也有些实无所得,内心当中还是散散乱乱的,佛号也没有念成成片,明心见性,也没有明心见性,还在妄想当中。讲这些话就是不通教理,而护惜其短者也。讲这句话是在掩饰他心中的懈怠,看教理是耗神伤身。耗损精神有压力的,他为了掩饰他懈怠的心情,他就讲出这句话出来。

「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恳劝人看教。」莲池大师慈悲,看到任何人都叫他念阿弥陀佛。他也很尽心尽力的,很诚恳的、至诚恳切的,劝人要去看教理,要解,要解行并重。为什么莲池大师要这样做呢?

「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何由而知十万亿剎之外有阿弥陀也?」念佛法门,它的一个特色,是他力门果地教。它的关键就是,你能够到极乐世界去,你一定要跟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感应道交。你要跟弥陀感应道交,就不是你功夫念的好坏。就像蕅益大师说的「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浅。」你今天能不能往生,关键在你心中决定的信愿。至于你往生以后的品位,上品、中品、下品,这个就是看你持名的功夫。到一心不乱、事一心、理一心,来判断。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他强调一句弥陀,信愿具足。这个佛号的运转,要有信心,要有皈依的心,有往生的愿力。我们对这个佛号要生起信愿,生起决定的信愿,一定要把这个道理弄明白,否则你的信愿也是不决定。举个例子,今天要去投靠一个国王,我们在恶国王里面苦恼。我们要去投靠一个新的国王,一定要明白这个国王的情况,才能够把我们的身口意,通身靠倒上去。所以对这句名号的整个功德不明白,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内心当中会有怀疑。说我念这句佛号功德够不够呢?我们今天在黑暗当中很恐怖,这个时候想阿弥陀佛是不是能够救我呢?是不是我要兼念一下地藏王菩萨,或兼持个什么咒?就是信愿不决定。你能够明白道理,明白阿弥陀佛名号的真实义,无量光、无量寿的真实义。你念这句佛号的时候,内心非常安定,你相信弥陀的大悲心跟你感应,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内心当中安定下来。所以你念阿弥陀佛不能感应,我们内心当中有怀疑,内心不决定,不能生起决定的信心,这个佛号对你产生感应的力量就薄弱了。信心是很重要,这信心是要靠闻经达理才能断疑生信,你要靠一时的情感,不能持久的。就是说,我们今天要是没有靠这个「金口所宣,明载简册」,我们很难明白十万亿佛土外的阿弥陀佛,也很难生起决定的信愿。

「参禅者,借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我们离开佛法的教义而参,可能会错认消息。离教而悟,可能是错误的理解。

「饶汝参而得悟,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合,悉邪也!」以教应证,佛法讲「如是因,如是果。」你因地所悟的道理,如果不正确,果地就有问题。「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怀让禅师去见六祖。六祖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怀让禅师回答不出来。善知识一接触的时候,直接考你的功夫。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把整个生命汇归到原点,最初的那个点,你的生命最初是怎么来的,你从什么地方来?枝枝叶叶都不提,直接问你最初的根源。怀让禅师回答不出来。怀让禅师那时候已经看过天台教观了,但是他还是不明白。古代的大德,谦卑的心够,我不明白,我就向你学习,就在六祖大师的座下学了三年。三年后,有一天他明白了,他就跟六祖大师说:「我明白了。」六祖大师就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他回答:「说是一物即不中。」那个东西是不能讲出来,讲出来就不是那个东西,离开语言文字的。不能讲出来,怎么知道你悟的道理跟我悟的道理是一样呢?考下去。「还有修证否?」这个不能讲,是不是能够修证呢?怀让禅师答:「污染即不得,修证即不无。」六祖大师说:「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你能够明白,你这一念心究竟的根源是染污即不得。这个就是成佛的正因。你依止这个正因来修,你就能够成佛。这是三世诸佛所宣说道理,关键在这个地方。外道始终分不清楚,什么是妄想?什么是真心?始终分不清楚。如果依止妄想而起修,如蒸沙欲成佳馔,无有是处。说用沙来煮饭,煮了很久还是热沙。为什么呢?沙非饭本,所以你还不明白什么是妄想?什么是真心?你不能起修。因为你依止妄想而起修,最后的结果是虚妄。但是禅宗又讲,真心跟妄想又不离开,又不隔一条线。真心跟妄想不隔一条线,所以我们对真心的理解就很奥妙。所以说禅宗的人,他悟到根本真心的时候,他一定要祖师的应证,甚至于要跟佛法的教理要相合。禅宗讲「染污即不得」,这跟佛陀的楞严经、法华经相合的。结论「是故学儒者,必以六经四书为权衡;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学儒家的思想要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四书大家容易明白,就是权衡为他的一个修学准则。我们学习佛道的人,一定要以三藏,经、律、论的十二部经,为模楷,为修行的标准。莲池大师讲到,修行要以法为师。

问:止贵直下有人。

答:止贵是可贵的。直下有人就是心中有佛号。止贵直下有人。就是念佛人要紧的是心中不离佛号。但是问题是,我们心中不离佛号,但是对这个佛号不一定有皈依的心。有些人他念佛,但是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譬如说,有很多的恶鬼现前,你念佛,你也是心中有佛号。但是你念佛的时候,心中还是害怕,表示你没有真正的皈依。因为你以为佛陀不能救拔你,你不知道这个无量光、无量寿名以召德,阿弥陀佛并没有灭度,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把整个功德摄持在这个佛号上。当我们心中念佛的时候,我们还是有恐惧的心理,表示我们对佛号的信心不够。因为我们认为好像阿弥陀佛的佛号不能救我,万德洪名也不能救我,是这个意思。什么法门都是这样,信心很重要。你持大悲咒也是这样。你持大悲咒,你不相信大悲咒是总持观世音菩萨所有的功德,你持这个咒的力量很薄弱的。密宗讲本尊相应,你持本尊咒,持他的咒,你一定要相信这个咒语、这个佛号就是本尊的化身。

「信为道源功德母」,龙树菩萨讲一个譬喻,一个人念咒、念佛没有信心,就像一个人到宝山去,没有双手。看到很多宝很好,但是没有手去取宝。没有信心就是没有双手,结果入宝山空手回。

我几年前到竹山去办事,碰到一贯道的一个老师,他说他很喜欢念佛。念佛总是好。我说:「你念阿弥陀佛,你相不相信阿弥陀佛,他有很大的功德,能够让你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你念阿弥陀佛能够临终皆引能够让你往生西方。」他说:「我完全不相信。」我说:「那你念阿弥陀佛干什么呢?」他说:「因为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念阿弥陀佛,能够让我心情静下来。」这样子讲的话,他对佛号完全没有信心,佛号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摄心的方便,当然一入耳根永为道种。他以后跟阿弥陀佛是结一个缘,但是现世要得到利益,没办法。因为佛法大海,信为能入。这个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缺乏信心就像一个人缺少了双手不能取宝,佛号跟你的心不能感应道交。所以说,我们修什么法门都是这样,皈依佛、皈依法,你对于你所修的法。你念地藏王菩萨也是这样,你念地藏王菩萨的圣号,你依止什么样的心情?你相信,你念地藏王菩萨的圣号,就总持地藏王菩萨所有功德。你念阿弥陀佛,就相信阿弥陀佛的名号,名以召德,这个名号总是阿弥陀佛的功德。这个信心就是要栽培学习,学习这个缘起。《华严经》说的「佛菩萨的功德,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佛菩萨的功德是不可以分割的,他能够无量的功德摄入一个小的法,一个法开出无量的法。我们看观佛三昧里面,可以看出佛菩萨的功德不可以分割。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但是我们不是说三十二相都观,不是。你观一个相成功,所有相都具足。你观白毫相成功了,你就具足佛所有的功德。为什么?因为佛的功德是真如,是不可以分割。你跟他一个功德接触,你就总持他所有功德。这是【华严经】,重重无尽。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变大,大中变小,都不可思议。所以说,我们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有几个方法可以跟阿弥陀佛接触。譬如说:我观察他的相好。我们拿一个佛像在前面,眼睛打开,看看佛像,再闭起来观佛像。直到我心中能够显出很清楚的看到佛像为止。这个也可以感应道交。或者观想。我不必佛像,我自己去想出一个相状。或者持名。持名就简单,忆念佛陀的名号。这个最简单,下手易、成就高。总之,你的内心一定要去接触到佛的名号,佛的身相,佛的功德。而你所接触的任何一个相状,你一定要相信他就是弥陀所有的化身,就是所有的功德,就是在这个佛号上。信心很重要。密宗的灌顶,灌一个六字大明咒。如果你不相信六字大明咒,具足本尊的功德。你没有构成灌顶。不是说灌顶,拿那个水帮你洒一下,不是。灌顶就是说,你相信你所持的咒,这个本尊咒。你持的菩萨的咒,或者是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或念阿弥陀佛。你相信这个法,总持你本尊的功德,你有资格开始修行。灌顶就是讲这个道理给你明白,是这个意思。所有今天如果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不明白这句佛号的意义。只是拿这个佛号来(我现在妄想很多)摄摄心。我们内心当中没有皈依的心,没有通身靠倒的心,这样子佛号力量就有限。

问:?

答:古德讲这个人就是佛的意思。佛跟人都是有心事,都是有情。所以读古文就知道。西方有佛出世。有时候人跟佛是通用的。研究教理的重要性,作一个总结,用八正道。八正道在四圣谛,苦集灭道的一个主要的修行方法。

苦集二谛是流转门,灭道二谛是还灭门。道是道路,通达去向的意思。我们今天要到水里去,需要道路;没有道路,我们不能到水里去。通往涅槃也是要有道路,道路是什么?八个法门。这八个法门能够正确的引导我们趋向涅槃叫八正道。八个法门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整个修行的操作如下:

八正道第一个要有正见。就是刚开始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明白道理、明白因果,善恶因果的道理。有这个正见以后,就正思惟。这个道理一次又一次的去思惟,生命是有因缘的、有轨则的,善业得可乐果报,恶业得不可乐果报。不断的去思惟法义,心中就产生一个坚定的理解,胜解。正思惟以后,就能够去调整我们的身口二业。身口意三业是先改变意业,先改变思想。因为过去我们很喜欢造杀盗淫妄的业,总是觉得造杀盗淫妄让我快乐。但是现在告诉我自己这个快乐是错误的,杀盗淫妄只有给我痛苦,因为这个罪业只会产生痛苦。你的思想改变以后,就能以这样的道理来调整你身口的行为。第一个是正语。语就是口业。你从今以后不敢两舌、绮语、妄语、恶口,因为两舌、绮语、妄语、恶口的业会让你痛苦。你从今以后是正业,正业是身业。你不敢造杀盗淫的业力。正命。命者职业。你不管从事杀生或者使令众生迷惑颠倒的职业。迷惑颠倒是卖酒、卖不良刊物等等,使令众生堕落的都不可以,这叫邪命。出家人的正命就是乞食。「上乞佛法以滋慧命,下乞饮食以滋色身。」佛陀戒律当中,告诉佛弟子,出家弟子不能从事生产事业,要专心的息诸缘务,专心的修学佛法,让居士来供养。以我们的正确的观念,来引导我们正确的身口行为,正确的职业。然后再正精进。精者专一的意思。专一不夹杂。进者相续而不断。换句话说,我们这样调整身口二业的行为是相续不断的做,今天也这样子做,明天也这样子做,一天一天这样做,叫精进。精进不断的做,经过正精进以后,就能够达到正念。念是心里所缘铭记不忘,经常把这个道理忆持在心中。正念是不容易的,我们内心当中要起的一些恶念,起了恶念以后,如果没有生起惭愧心。那表示你已经不深信因果,你不认为这个恶念会让你招感痛苦果报,那个时候你不认为,所以你才敢起恶念。这个时候你对业果的深信是不够的,很浅的。你还是觉得恶念会让你快乐,跟着恶念走会让你快乐,你心中是这样认为。因为人总是追求快乐的、厌恶痛苦。但是我们不明白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我们不明白。经过不断的思惟调整以后,知道杀盗淫妄是让我们痛苦的,能念佛、念法、念僧是让我们快乐的。这样子一个念头在心中能够铭记不忘,不会忘失正念。正念再用功下去叫正定。心中对于法义坚定不动。有正定以后对于业果的道理有更深一层理解了,又有另一层的正见产生,然后又正思惟,这个时候你的行为再更深一层的调整,乃至正念、正定,如是的辗转,身口意就不断的净化,直到成就圣道为止。

八正道刚开始就是正见。正确的知见引生正确的意业,有正确的意业,引生正确的身口二业,然后再不断的用功,产生心中的正念正定。「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我们的行为都是内在的思想创造出来的。佛法的教育就是要改变我们错误的思想,这个是很重要的。外道,佛法里面很多的修行是共外道。譬如礼拜、赞叹、供养。一贯道,基督教也是有这样修行的仪轨。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是佛法对人生有正知见,明白什么是真理,外道就没有这样的道理。外道吃亏就吃亏在这个地方,他们不能够明白正法。这就是佛弟子不共于他们,我们有三世诸佛留给我们这些正确修行的仪轨,外道没有。外道都是靠自己摸索,大部分都想错了。这是讲到研习教理的重要性。

从历史也可以看得出来,历史讲武功文治。周朝,周公制礼作乐。周公能够制出一套礼,人跟人相处应该有的一套轨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王跟臣子之间的礼节,兄弟之间的礼节,朋友之间的礼节。制礼作乐。造出很多的乐,韶乐,来调和人的心性。礼者摄持身口,乐者摄持意业。周朝末年,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很英明的皇帝。但是周氏虽衰尚未丧德,并未败德。因为周朝的历代子孙当中,他们都能够老老实实的遵从周公所制定的礼乐。所以他的王朝能够绵延八百多年,他的文化不失。虽然他的势力弱了,到了春秋战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周氏已经没有很大的军事力量来调伏他们,但是他还受到尊重,因为他还有一代的礼节文化流传下来,所以周氏流传八百多年。你看元朝。蒙古人建了元朝大帝国,他的版图最大,武功最强,但是蒙古人不注重文化。骑马是可以打天下,骑马不能治天下。天下兵荒马乱,可以以武功治之,但是安定以后,这个众生的世界,你不能让他吃饱饭就没事。人是思想的动物,要有一套文化来教育他,使令他能够安定下来。当然佛法就是用因果,维持人跟人之间的轨则。不管造善业造恶业,深信因果,你害怕造恶业会让你来生痛苦。所以说历代的王朝都要有一个轨则,多数都以儒家为主。但是元朝不重视这个文化,他的王朝不到一百年就灭亡。武功高强,好勇斗狠,到处去争伐,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安抚人心,这个心是最复杂。肚子饿了,吃饱饭可以。寒冷了,穿衣服就可以。但是人的心,云何为应度,云何为降服其心,你要有个道理来调服他。我们看历代王朝的兴衰,这个王朝不注重文化,寿命就很短。佛弟子也是一样,佛法的住世有两个根本。第一个戒律。第二个教理。戒教二面。因为到佛法末年,已经没有祖师出世了。但是大家老老实实的持戒,还能够明白教理,这个佛法的观念还能够持续下去,至少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虽然没有亲证,但是这样的一个抉择智慧还在,这个佛法就不会衰。三宝有理体三宝,有住持三宝。理体的法宝,那是内心所亲证的涅槃。但是这个只有圣人才有。住持法宝,语言文字经典,他是普遍能够让一切凡夫受持的。所以你看【在家备览】,理体三宝只能够自受用,住持三宝能够他受用,使令三宝光明不断绝。佛法僧三宝,佛陀是佛像。虽然佛像不是真佛,但是他能够让佛住世。法宝,这个经典语言文字,它能够让真理住世。僧宝。这个人是出家的人,很平常。你是凡夫,我也是凡夫。你有烦恼,我也有烦恼。不是的。他今天剃发染衣,受持比丘戒,沙弥戒。他对这个僧相就有住持的功能。由于他的出家,使令僧宝不会断绝。所以历祖的意思,住持三宝更重要,他对于众生的利益更重要。从住持法宝来说,语言文字的佛法,它能够使令佛陀的道理住世。在于使令正法久住,这个就更重要。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上周所教授平等慈心,与沙弥五德中,永割亲爱、无敌陌故,有何不同?

答:平等舍跟永割亲爱无敌陌故是相同的、是平等。对于亲爱的人,对于冤家能够无敌默,就是平等的去对待,这个是相同的。

问:无常观、因缘观、空观有何异同?缘生无性是否等于空观?

答:无常观跟空观是有一点不同。小乘的学者,他观一切法空,是从无常下手。观察我们身心的状态是有变化的。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观察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喜欢动来动去。坐久了,右手喜欢动一动,左手喜欢动一动,脖子喜欢动一动,就是我们的色身一直在流动当中。表示什么呢?无常故苦。表示我们的果报体是在痛苦当中。为什么呢?因为依有情的本质,乃至于一只狗,都知道要离苦得乐。如果我们的果报体是如此的安乐,我们不会想动来动去。因为一个人跟安乐的环境一接触,就是很舒服不会想活动。我们身子想要动一动,就是我们那个地方不舒服了,想要动。因为我们这个身心一直被苦所逼迫,总是想要动一动,来调整这个痛苦。所以从这个色身的无常知道他是苦,每一个人在三界得果报,就不能解脱痛苦的系缚。从痛苦当中知道是无我,怎么知道是无我呢?因为我们的身心世界,如果有一个主宰者,就是一个我。如果我们能控制,决定自己快乐痛苦,那

谁会给自己痛苦?我们身心有苦,表示我们对于自己的身心世界,没有决定的权利。我现在不想痛苦,不可以,业力。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今生的身心世界,是过去的业力所创造的,无常故苦。所以从苦当中知道对身心没有主宰权,无我故空。烦恼的空是安立在无我,不是说身心世界不存在。无常故苦,苦尽无我,无我故空。这是小乘的思想。阿含经就是这个思想,他修空观是这样修的。但是大乘的中观,或者是金刚经、般若经,不是这样修。不从无常观,他说因缘,缘生无性,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说我们的身心世界要假借因缘才能有,色受想行识这五种因缘。既然是因缘所生,他就没有一个常一的主宰,所以他就是空。当体即空。这种人的理观智慧比较高,不必从无常。无常是比较容易体会。所以无常空跟因缘性空都是空,但是这两个法门是有顿根跟利根的不同。

问:念佛时,观能念的我了不可得,所念的佛亦只惟心所现,所缘的佛号,声尘,一剎那剎那不住,如此是否会影响信愿往生?

答:你这个是修空观。观察能念的心是不可得,所念佛号的声音是剎那剎那的生灭。能念所念性空寂,如果你把下面那一句加上去,感应道交难思议,那就是念佛法门。因为我的心是空,佛的心也是空,一空无二空。我的心如,佛心如;一如无二如。所以我能够跟佛感应道交。你如果这样子想,那就是净土法门。如果只是观一切法空,那这个就是圣道门。净土法门跟圣道门不一样。圣道门是从无相的真理下手,内心当中要趋向于无相的真理。因为我们的无明就是执着有一个我,破这个无明就是要从无相的真理。但是净土法门的感应道交,要从有相的境界下手。你一定要抓住一个跟阿弥陀佛有关系的东西,或者是他的身相,或者是他的佛号,否则你怎么感应道交呢?一定有一个东西让你抓住的。净土法门不是很强调空观的。

一句佛号信愿具足。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就很强调这个观念。他讲这个念佛三力不可思议,能念的这个心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他强调法力不可思议。我们这个心虽然有很多功德,没有佛号的开显还是不行。所以说你观能念的我不可得,所念的佛号剎那剎那生灭也不可得,这样会影响信愿吗?可能会影响信愿。这样子是在观察宇宙的真理,不是跟弥陀感应道交。

问:?

答:如果还有历历分明那就可以。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剎那剎那不住就是空吗?无常吗?无常故空。虽然剎那剎那不住,但是又历历分明。这个历历分明就是即假,把佛号的力量显出来。历历分明要强调这句话出来,但是你今天没讲这句话。如果说我知道佛号不可得,但是佛号又历历分明,这个即假,佛号又表现出来。

问:?

答:这个观只是稍微观一下,如果你佛号现前的时候,你一切的念头都要停下来,只有一念皈依的心而已。所以行起解截,行门操作的时候,解门就要停止。但是偶尔的提思一下是不错,但是是长时间用功的话,这个分别都要停下来。就是只有信愿,信心。你相信这个佛号就是你的皈依处,他能够救拔我。第二个你为什么念佛?你有往生的愿力。不是身体不健康,念佛。儿子要考试,念佛。不是求这个。我要求往生的念佛。有往生的愿力,信愿持名三资粮。这个三资粮在佛号运转的时候是同时现前的。有信有愿有佛号。但是他那个分别不是很粗的,是任运的。

问:?

答:一空一切空。你观一个法空,类推一切都是无常无我,可以。你一些准备工作都要先准备好,当你正式用功的时候,就是一句佛号。但是有时候烦恼还粗重,这个时候你对治一下可以。如果烦恼不重的话,你能够过得了关,就直接用佛号念下去。直(莫马)念去。念佛法门还有一个特别,他强调这个相,有相。跟华严经很接近。华严的法门就是用庄严。密教不是很强调空观,他认为空是你应该有的基础,所以你看那个坛场,强调很庄严,佛菩萨很庄严。你这一念心跟佛菩萨的庄严,刚开始是二,然后慢慢的,你这一念心跟佛菩萨的坛场不二。佛菩萨入我的心,我入佛菩萨的功德。所以说密教、净土宗都很强调从有相下手。一个法,一即一切。你摄受一个佛的法,就是成就无量功德的法。但是他那个有相的法是观它如梦如幻,不是真实有的。所以在天台智者大师这个空,通教,通前通后,都是你共同的基础。所以真正大乘很多的法门,尤其是他力法门,有佛菩萨感应道交。持大悲咒、念佛,那一定要从有相下手。如果是从自力断烦恼,那空是最有力量。但是你要跟佛菩萨感应道交,跟本尊相应,跟文殊菩萨相应,跟阿弥陀佛相应,那一定要从有相下手。否则你跟他没有感应的因缘,一切法要因缘生。所以说净土法门他还强调有相,从有相下手,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