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邪显正
佛教各宗,都要破有所得之见,在破邪之外,而另立显正;列如俱舍宗破「人法有我说」而立「人空法有说」,成实宗破「法体恒有说」而立「过去未来无体说」,法相宗破「外境实有说」而立「唯识无境说」。这样的破邪,因为能破者又另立一个自己的理论为正说,而其正说又会变成被破的对象。三论宗的破邪显正,与其它诸宗不同,认为「破邪」即是「显正」,不需另立一个「正」的东西,这是继承印度龙树的否定宗旨。三论宗所破的对象有四:
(一)破外教:
印度的外道有诸多思想,其类别繁多,但可总摄为四种:
1.邪因邪果:大自在天之思想,大自在天神能造万物,万物若灭,归还本天,此天若瞋,四生皆苦,此天若乐,六道咸乐。天非物因,物非天果,凡物皆由其各类而生,如人由人生,竹由竹生,一个天能生万物,有违因果之失,故为邪因邪果。
2.无因有果:心物一切现象,有果必有其因.三世业感不能拨无。无因有果之说,如偶然论、突来说,否定业果之因。
3.有因无果:是承认现在,否定未来之邪说。是「断见」之说。如认为人死如灯灭,无有后世之说。
4.无因无果:否定一切因果之存在的邪说。
上面所述四种邪说,都是不懂佛教业的道理而产生的偏见。
(二)破小乘有部的执有:
这里所说的有部,主要是指说一切有部。说一切有部是从上座部分出的部派,其主要论典为「一身六足」论。有部主要在于说明三世实有,发现万法之有相,而以得道为要。
三论宗认为:
1.究竟的境界,体绝百非,如欲由言表达,即失其真相。如以「至道」为「有」,即违其性。
2.有部是「见有」而并不是「见道」。
3.有部所说之有相法,违背大教,故要破它。
4.有部是「以流为源」、「以指为月」,忘却了道源。
5.阿含有说无相之处,所以佛弟子乃观空而悟道,今有部之人但明「见有」,可说是自迷本宗。
6.有部执小乘之流,闻大乘而不信,故应破之。
7.有部之人,保持自宗,排斥他说,拒大涅盘,故要破它。
8.但学有部之人,学久容易成
愚信,不解空理。
9.佛法皆言见空成圣,而有部言观有得道。
10.有部虽知有,而不悟真空。
(三)破成实宗的偏空:
主要是评成实论为小乘论典,归成实论之空理为小乘的偏空。成实论的作者:诃黎跋摩梁代以前的中国佛学家,大多以成实论为大乘之论,因为它所说的空是离有、无二边的中道,同时最后连其「空心」亦要灭掉,故究竟境界的灭谛,是大乘的思想,只是成实论的论述体裁,还是承袭着印度部派佛教之形式的,在印顺导师所著的「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一书中说,成实论是「探大释小」的论典。可是,吉藏乃始终把成实论判为是小乘之论,主要是在于二空的解析:
1.小乘是析法明空(分析上之空),而大乘是本性空寂之空。
2.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二空,故其空义短,但大乘明三界内外人法并空,故其空义即空。
3.小乘但明于空,未说不空,而大乘乃明空亦办不空(如来藏)。所以虽明二空,空义不同,小乘之空为浅,大乘之空为深,成实所明,但是声闻空(偏空),并非大乘所说。
(四)破大乘有所得之执:
大乘的「有所得」主要在说明「常、乐、我、净」。三论宗认为这种执常执我的观念是有所得,有所得非佛弟子的正见,故应破之。有关邪见:
1.六师外道: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之六种外道。
(1).珊阇耶毘罗胝子: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 而主张不可知论,对有无果报等问题,持不定说,认为可能有,也可能无。
(2).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主张「命即是身」,即离身体以外,没有灵魂式生命。他说:受四大人取命终者,地还归地、水还归水、火还归火..皆悉败坏,诸根归空。否定自我的轮回与解脱,佛教称之为断见论。
(3).末伽梨拘舍梨: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主张诸法自然,修行无用,只要经过一定的期限,不管是有智慧的人,还是愚痴的人,都可以解脱。
(4).富兰那迦叶:无道德论。否认善、恶之业报。为无因论者,他说:生死的杂染与解脱清净,非人类意欲的产物,实为偶然的。善恶不过是依习惯而定,无所谓善恶业果。因此,在他看来,是荒乐无害,精进无功。
(5).迦罗鸠驮迦旃延: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不系因缘。
(6).尼干陀若提子:耆那教之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特别重视苦行,作「以苦断苦」的修持,大有尽先偿还宿罪,不再造业,即能早得自我解脱的意味。
2.九十六种外道:六师外道中,每一师各有十五个持不同见解的弟子,共九十人,连同六师共成九十六人。
3.五种不正见:
(1).身见:梵语叫「萨迦耶见」。执我之见,以为我是主宰,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
(2).边见:执常或执断的见解。
执常:认为人死后还是为人,生生世世都是为人。
执断: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因果轮回之事。
(3).邪见:是谤因果、谤作用和谤善事之见解。
(4).见取见:是「非果计果」,以有漏果当成是涅盘境。
(5).戒禁取见:是「非因计因」,不是解脱的因素,而计为是解脱的因素。
4.戏论:是不符合佛教观点的论言或观点。中论疏卷一把戏论分为两种:
(1).爱论:谓于一切法有取着心。
(2).见论:于一切法作违背佛法的见解
二、真俗二谛
所谓谛,就是真理。中论观四谛品:「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这是说:所有的佛都依据二谛为众生说法,第一依据世间的真理,第二依据第一义谛(真谛)。如果有人不能分别了解这二谛,对于深奥的佛法,就不知道它的真实含意。
百论破空品称:「诸佛说法,当依俗谛、第一义谛,是二皆实,非妄语也。」这是说:所有的佛演说佛法,往往依据俗谛和第一义谛。俗谛对于一般有情来说是真实的,第一义谛对于圣者来说也是确有解脱之法。这二谛都是真实之说,并非虚妄言说。
十二门论第八品观性门品称:「若人不知二谛,则不知自利、他利、共利。」吉藏大师:「十方诸佛,当依二谛说法,故众经莫出二谛。众经既不出二谛,二谛若明,众经皆了也。」由此可明,三论宗对二谛相当重视。
青目中论释说:「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知其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这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本来是空无自性的,而凡人不认识这种真理,对世间事物作了虚妄颠倒的认识,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实有的,这就叫俗谛。佛教圣人(解脱者)把这种颠倒了的认识再颠倒过来,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是空无自性的,这种认识就叫做第一义谛。俗谛是对一般有情讲的,如同苦是对一般有情讲的,而真谛是对佛教圣人讲的,使其印证佛法。
真俗二谛的分别,如佛说:圣归涅盘,法归分别。而真俗二谛的关系,如偈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谛。佛法上说:一切智者,以譬喻得解。这可以说是「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谛。」的很好解说。譬喻是要透过文字语言的俗谛,才能让学佛者达到超越一般世间的真实解脱境界。
三、二藏三轮的判教
各宗的判教,都有其意义存在。三论宗的吉藏大师也建立了二藏三轮的判教,以为方便。二藏:声闻藏、菩萨藏。
净名玄论卷七说:「二藏义有三双:一、声闻、菩萨藏,此从人立名。二、大乘、小乘藏,从法为称。三、半字、满字,就义为目。此三犹义一耳。」这其中的声闻、菩萨;小乘、大乘;半字、满字等义,我们可以说是「虽解脱,而不圆满」与「已解脱,并趋向圆满。」为什么二藏不称缘觉藏和佛藏呢?吉藏的中论疏云:缘觉不禀教,声闻禀教,故名声闻藏。菩萨禀教,佛不禀教,故名菩萨藏。二藏的判教方式,是继承菩提流支下来的。
三轮:根本法轮----华严-佛陀初成道时,在华严会之说法,纯为菩萨开一因一果法门。
枝末法轮----阿含-小乘诸经乃至方等般若诸大乘经。薄根之众生,不堪一因一果,故于一佛乘,分别说这三种法门,以接众机。
摄末归本法轮--法华-佛陀于最后之法华会上,归以上之种种法门于一道,谓一佛乘。
四、中道实相
佛法,是对于人生向上发展超越以至完成的一种实践。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死生,生生不己的存在延续,是人生现实不可否认的事,要解决这生死之间的烦恼,也惟有透过佛法的修持实践,才能彻底的解决。佛法对于人生,开示它的真相,使我们从人生实相的正见中,知道我们应如何增进此人生,净化此人生。这一佛法的核心,佛典称之为道。此道是不在于太过与不及、极苦与纵欲之间,息诸戏言与妄说,非于外相与内中,也并非是折中,是以「正见」为重的「中道」。在中道正见的体悟实践中,一切法的本相如何,应该如何,即还他如何,这是彻底的,究竟的,所以僧叡说: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所以中道有「实」的性,是名中道实相,用文字来代表,可以说是「就是如此」「恰如其是」「恰到好处」。
五、八不中道
中论的八不中道
三论宗讲「缘生」和「假名」,而成立空论。而表达空论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八不」,即中论开头的偈: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出。」青目以谷和芽的比喻,对八不进行了通俗解释:
现在的谷离从前(劫初)的谷,并没有今谷新生,就是说从前的谷和现在的谷是一样的,没有所谓现在特别的新生谷,所以是不生。而谷从无始以来,一直还保持着谷的存在,所以是不灭。而谷的生长是要经过一期一期的前后替换,前一期的谷非后一期的谷,所以是不常。而谷有因年年的传播而相续的现象,所以是不断。谷的生长由芽到叶,由叶到花,由花到果,这谷、芽、花、果都是以不同的相貌形状表现在我们的眼前,也就是说:谷的生长不是完全停留在一个阶段,不是完全停留在一个样子,不是单以一种形状样子存在,所以说不一。谷的芽,谷的茎,谷的叶,和麦的芽、麦的茎、麦的叶是不一样的,但也不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说不异。谷不自他处而来,也不从自体而出,所以说不来不出。(中观今论 P95)龙树菩萨透过八不的弘扬,将人们常堕二边的思考模式给予破除,如一般我们会认为一件事的成就,不是好,就是坏,这是执着二边的思考方式。而中论的观点在于以客观的看法,透视一件事的由来与去向,因此可以说凡事有好有坏,非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坏,只是好与坏的比列多少而以。所以龙树菩萨的八不中道,破除生灭、常断等的执二边论,而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等八不中道,令有情住于中道实相真理。这里的「不」可以解说为「不绝对」。三论宗认为,在这「八不」当中,最根本的是「不生」,因为有生必有灭,无生必无灭。因此三论宗极力的去破「生」。吉藏在他所著的中论疏卷一中宣称:
「以万法皆是因缘,无有自性。以无自性,是故不生。」中论对「不生」是这样解释的:
观因缘品:「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是说:一切事物的存在是不会从自已而生起的,也不会是由其它事物而生,(如眼识的能见,境不能生、光不能生),也不是由自已和他物共同生起(自、他既各各不能生,自生和他生加起来的共生,当然不能成立)也不是无因无缘而生的。由此断定,没有自性生的。(如刀不自割,眼不自见)
六、缘起性空义
有人问佛:「所说何法?」。佛说:「我说缘起。」
缘起法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万物相依相缘的存在与生起。对于十二缘起的还灭解脱在杂阿含经中佛陀曾经这样说过: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经」。缘起法与空的关系,在中论观四谛品中说: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缘起的重点:依缘而有,也依缘而无,缘起是不生不灭的。澈见缘起法的重要如佛说稻芋经中,弥勒菩萨曾说:
「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
在增一阿含卷29也有这样的记载:
「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
佛教各宗,都要破有所得之见,在破邪之外,而另立显正;列如俱舍宗破「人法有我说」而立「人空法有说」,成实宗破「法体恒有说」而立「过去未来无体说」,法相宗破「外境实有说」而立「唯识无境说」。这样的破邪,因为能破者又另立一个自己的理论为正说,而其正说又会变成被破的对象。三论宗的破邪显正,与其它诸宗不同,认为「破邪」即是「显正」,不需另立一个「正」的东西,这是继承印度龙树的否定宗旨。三论宗所破的对象有四:
(一)破外教:
印度的外道有诸多思想,其类别繁多,但可总摄为四种:
1.邪因邪果:大自在天之思想,大自在天神能造万物,万物若灭,归还本天,此天若瞋,四生皆苦,此天若乐,六道咸乐。天非物因,物非天果,凡物皆由其各类而生,如人由人生,竹由竹生,一个天能生万物,有违因果之失,故为邪因邪果。
2.无因有果:心物一切现象,有果必有其因.三世业感不能拨无。无因有果之说,如偶然论、突来说,否定业果之因。
3.有因无果:是承认现在,否定未来之邪说。是「断见」之说。如认为人死如灯灭,无有后世之说。
4.无因无果:否定一切因果之存在的邪说。
上面所述四种邪说,都是不懂佛教业的道理而产生的偏见。
(二)破小乘有部的执有:
这里所说的有部,主要是指说一切有部。说一切有部是从上座部分出的部派,其主要论典为「一身六足」论。有部主要在于说明三世实有,发现万法之有相,而以得道为要。
三论宗认为:
1.究竟的境界,体绝百非,如欲由言表达,即失其真相。如以「至道」为「有」,即违其性。
2.有部是「见有」而并不是「见道」。
3.有部所说之有相法,违背大教,故要破它。
4.有部是「以流为源」、「以指为月」,忘却了道源。
5.阿含有说无相之处,所以佛弟子乃观空而悟道,今有部之人但明「见有」,可说是自迷本宗。
6.有部执小乘之流,闻大乘而不信,故应破之。
7.有部之人,保持自宗,排斥他说,拒大涅盘,故要破它。
8.但学有部之人,学久容易成
愚信,不解空理。
9.佛法皆言见空成圣,而有部言观有得道。
10.有部虽知有,而不悟真空。
(三)破成实宗的偏空:
主要是评成实论为小乘论典,归成实论之空理为小乘的偏空。成实论的作者:诃黎跋摩梁代以前的中国佛学家,大多以成实论为大乘之论,因为它所说的空是离有、无二边的中道,同时最后连其「空心」亦要灭掉,故究竟境界的灭谛,是大乘的思想,只是成实论的论述体裁,还是承袭着印度部派佛教之形式的,在印顺导师所著的「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一书中说,成实论是「探大释小」的论典。可是,吉藏乃始终把成实论判为是小乘之论,主要是在于二空的解析:
1.小乘是析法明空(分析上之空),而大乘是本性空寂之空。
2.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二空,故其空义短,但大乘明三界内外人法并空,故其空义即空。
3.小乘但明于空,未说不空,而大乘乃明空亦办不空(如来藏)。所以虽明二空,空义不同,小乘之空为浅,大乘之空为深,成实所明,但是声闻空(偏空),并非大乘所说。
(四)破大乘有所得之执:
大乘的「有所得」主要在说明「常、乐、我、净」。三论宗认为这种执常执我的观念是有所得,有所得非佛弟子的正见,故应破之。有关邪见:
1.六师外道: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之六种外道。
(1).珊阇耶毘罗胝子: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 而主张不可知论,对有无果报等问题,持不定说,认为可能有,也可能无。
(2).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主张「命即是身」,即离身体以外,没有灵魂式生命。他说:受四大人取命终者,地还归地、水还归水、火还归火..皆悉败坏,诸根归空。否定自我的轮回与解脱,佛教称之为断见论。
(3).末伽梨拘舍梨: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主张诸法自然,修行无用,只要经过一定的期限,不管是有智慧的人,还是愚痴的人,都可以解脱。
(4).富兰那迦叶:无道德论。否认善、恶之业报。为无因论者,他说:生死的杂染与解脱清净,非人类意欲的产物,实为偶然的。善恶不过是依习惯而定,无所谓善恶业果。因此,在他看来,是荒乐无害,精进无功。
(5).迦罗鸠驮迦旃延: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不系因缘。
(6).尼干陀若提子:耆那教之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特别重视苦行,作「以苦断苦」的修持,大有尽先偿还宿罪,不再造业,即能早得自我解脱的意味。
2.九十六种外道:六师外道中,每一师各有十五个持不同见解的弟子,共九十人,连同六师共成九十六人。
3.五种不正见:
(1).身见:梵语叫「萨迦耶见」。执我之见,以为我是主宰,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
(2).边见:执常或执断的见解。
执常:认为人死后还是为人,生生世世都是为人。
执断: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因果轮回之事。
(3).邪见:是谤因果、谤作用和谤善事之见解。
(4).见取见:是「非果计果」,以有漏果当成是涅盘境。
(5).戒禁取见:是「非因计因」,不是解脱的因素,而计为是解脱的因素。
4.戏论:是不符合佛教观点的论言或观点。中论疏卷一把戏论分为两种:
(1).爱论:谓于一切法有取着心。
(2).见论:于一切法作违背佛法的见解
二、真俗二谛
所谓谛,就是真理。中论观四谛品:「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这是说:所有的佛都依据二谛为众生说法,第一依据世间的真理,第二依据第一义谛(真谛)。如果有人不能分别了解这二谛,对于深奥的佛法,就不知道它的真实含意。
百论破空品称:「诸佛说法,当依俗谛、第一义谛,是二皆实,非妄语也。」这是说:所有的佛演说佛法,往往依据俗谛和第一义谛。俗谛对于一般有情来说是真实的,第一义谛对于圣者来说也是确有解脱之法。这二谛都是真实之说,并非虚妄言说。
十二门论第八品观性门品称:「若人不知二谛,则不知自利、他利、共利。」吉藏大师:「十方诸佛,当依二谛说法,故众经莫出二谛。众经既不出二谛,二谛若明,众经皆了也。」由此可明,三论宗对二谛相当重视。
青目中论释说:「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知其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这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本来是空无自性的,而凡人不认识这种真理,对世间事物作了虚妄颠倒的认识,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实有的,这就叫俗谛。佛教圣人(解脱者)把这种颠倒了的认识再颠倒过来,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是空无自性的,这种认识就叫做第一义谛。俗谛是对一般有情讲的,如同苦是对一般有情讲的,而真谛是对佛教圣人讲的,使其印证佛法。
真俗二谛的分别,如佛说:圣归涅盘,法归分别。而真俗二谛的关系,如偈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谛。佛法上说:一切智者,以譬喻得解。这可以说是「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谛。」的很好解说。譬喻是要透过文字语言的俗谛,才能让学佛者达到超越一般世间的真实解脱境界。
三、二藏三轮的判教
各宗的判教,都有其意义存在。三论宗的吉藏大师也建立了二藏三轮的判教,以为方便。二藏:声闻藏、菩萨藏。
净名玄论卷七说:「二藏义有三双:一、声闻、菩萨藏,此从人立名。二、大乘、小乘藏,从法为称。三、半字、满字,就义为目。此三犹义一耳。」这其中的声闻、菩萨;小乘、大乘;半字、满字等义,我们可以说是「虽解脱,而不圆满」与「已解脱,并趋向圆满。」为什么二藏不称缘觉藏和佛藏呢?吉藏的中论疏云:缘觉不禀教,声闻禀教,故名声闻藏。菩萨禀教,佛不禀教,故名菩萨藏。二藏的判教方式,是继承菩提流支下来的。
三轮:根本法轮----华严-佛陀初成道时,在华严会之说法,纯为菩萨开一因一果法门。
枝末法轮----阿含-小乘诸经乃至方等般若诸大乘经。薄根之众生,不堪一因一果,故于一佛乘,分别说这三种法门,以接众机。
摄末归本法轮--法华-佛陀于最后之法华会上,归以上之种种法门于一道,谓一佛乘。
四、中道实相
佛法,是对于人生向上发展超越以至完成的一种实践。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死生,生生不己的存在延续,是人生现实不可否认的事,要解决这生死之间的烦恼,也惟有透过佛法的修持实践,才能彻底的解决。佛法对于人生,开示它的真相,使我们从人生实相的正见中,知道我们应如何增进此人生,净化此人生。这一佛法的核心,佛典称之为道。此道是不在于太过与不及、极苦与纵欲之间,息诸戏言与妄说,非于外相与内中,也并非是折中,是以「正见」为重的「中道」。在中道正见的体悟实践中,一切法的本相如何,应该如何,即还他如何,这是彻底的,究竟的,所以僧叡说: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所以中道有「实」的性,是名中道实相,用文字来代表,可以说是「就是如此」「恰如其是」「恰到好处」。
五、八不中道
中论的八不中道
三论宗讲「缘生」和「假名」,而成立空论。而表达空论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八不」,即中论开头的偈: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出。」青目以谷和芽的比喻,对八不进行了通俗解释:
现在的谷离从前(劫初)的谷,并没有今谷新生,就是说从前的谷和现在的谷是一样的,没有所谓现在特别的新生谷,所以是不生。而谷从无始以来,一直还保持着谷的存在,所以是不灭。而谷的生长是要经过一期一期的前后替换,前一期的谷非后一期的谷,所以是不常。而谷有因年年的传播而相续的现象,所以是不断。谷的生长由芽到叶,由叶到花,由花到果,这谷、芽、花、果都是以不同的相貌形状表现在我们的眼前,也就是说:谷的生长不是完全停留在一个阶段,不是完全停留在一个样子,不是单以一种形状样子存在,所以说不一。谷的芽,谷的茎,谷的叶,和麦的芽、麦的茎、麦的叶是不一样的,但也不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说不异。谷不自他处而来,也不从自体而出,所以说不来不出。(中观今论 P95)龙树菩萨透过八不的弘扬,将人们常堕二边的思考模式给予破除,如一般我们会认为一件事的成就,不是好,就是坏,这是执着二边的思考方式。而中论的观点在于以客观的看法,透视一件事的由来与去向,因此可以说凡事有好有坏,非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坏,只是好与坏的比列多少而以。所以龙树菩萨的八不中道,破除生灭、常断等的执二边论,而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等八不中道,令有情住于中道实相真理。这里的「不」可以解说为「不绝对」。三论宗认为,在这「八不」当中,最根本的是「不生」,因为有生必有灭,无生必无灭。因此三论宗极力的去破「生」。吉藏在他所著的中论疏卷一中宣称:
「以万法皆是因缘,无有自性。以无自性,是故不生。」中论对「不生」是这样解释的:
观因缘品:「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是说:一切事物的存在是不会从自已而生起的,也不会是由其它事物而生,(如眼识的能见,境不能生、光不能生),也不是由自已和他物共同生起(自、他既各各不能生,自生和他生加起来的共生,当然不能成立)也不是无因无缘而生的。由此断定,没有自性生的。(如刀不自割,眼不自见)
六、缘起性空义
有人问佛:「所说何法?」。佛说:「我说缘起。」
缘起法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万物相依相缘的存在与生起。对于十二缘起的还灭解脱在杂阿含经中佛陀曾经这样说过: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经」。缘起法与空的关系,在中论观四谛品中说: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缘起的重点:依缘而有,也依缘而无,缘起是不生不灭的。澈见缘起法的重要如佛说稻芋经中,弥勒菩萨曾说:
「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
在增一阿含卷29也有这样的记载:
「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