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宗
三论宗以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菩萨的《百论》开宗立派,宣扬空、无相、无所得、八不中道等义理,是具有浓厚印度传承特色的宗派。以其着重阐扬诸法性空,故又称法性宗,别称空宗、无相宗、中观宗、嘉祥宗、提婆宗、般若宗等。
西元三世纪初,龙树菩萨作《中论》、《十二门论》,倡导中道正观要义、缘起性空之旨□,而开本宗之基,即中观学派。龙树之后有二支派,一是龙智,一是提婆。龙智下传清辨,清辨传智光,智光传师子光。提婆传罗□罗多,罗□罗多传须利耶苏摩,须利耶苏摩传鸠摩罗什,鸠摩罗什于姚秦时代传译三论入中国。
中国三论宗思想的形成,溯自早期般若思想与玄学结合,形成六家七宗格义之学□,开启本宗思想发展契机。继由罗什大师译三论,奠定我国三论基础。罗什门人僧肇作《肇论》,确立空有无碍的般若思想体系,开中国三论宗思想的先河□。罗什门下僧叡等多弘法江南,僧肇等则宣教关中,形成三论宗南北二大学派。南朝刘宋时期(四○一|四八○),北派因法将欠缺而渐趋消沈,南派亦受成实宗的影响而未能发展。
六世纪时,高丽僧朗以其卓越识见评破《成实论》,得梁武帝敬信,稍振三论之势。僧朗之后,僧诠继起,门下有法朗、辨公、慧勇、慧布等四哲,其中尤以法朗为俊杰,奉陈武帝之诏,驻锡京都兴皇寺,大张讲席,常随众千余人,门下有二十五杰出传人,以嘉祥吉藏最为特出。
吉藏精研大小二乘玄旨,三十三岁驻锡嘉祥寺,大阐三论,着《中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大乘玄论》、《二谛义》、《三论玄义》等重要钜着,融摄《涅槃》、《法华》大乘要旨,建立“不着二边”,“即假即空”的中道理论体系,三论宗思想由此建构完成。
吉藏以后,虽有智凯、知命、智实、寂师、慧远等高足继起,然因思潮变迁,法相宗、禅宗盛行,唐代中叶以后,本宗遂告沈寂。近代研究三论特出者为印顺长老,他对于中观缘起性空思想有深入的阐扬。
三论宗的教义主要有破邪显正、真俗二谛、八不中道等三科。
一、破邪显正:依《大乘玄论》所示,“破邪”即破除“有所得”的见解□,“显正”即彰显“无所得”的中道空理。破邪即显正,意即破邪之外,别无他立。
二、真俗二谛:为令众生领悟“无所得”中道的理体,于无名相中,强设名相,而说“真俗二谛”□。“真俗二谛”乃诠显无所得理的“言教”,以破除二边的执取。
三、八不中道:所谓八不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以此四双八计破除“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八计有所得的邪迷,以诠显无得正观,即是八不中道□。
本宗破除一切“有所得”执见,以“无所得”为宗旨,故不于佛陀一代圣教立权、实、真、假,或分深、浅、优、劣,然而为因应众生根机,仍立二藏、三轮的教判。二藏,即声闻藏、菩萨藏;三轮,即根本法轮、枝末法轮、摄末归本法轮□。
修习三论者,首先须摒弃物我表相的种种对待,化否定为肯定,从出世到入世,变消极为积极,却玄义而重实践,从否定中建立“有”,从肯定中了悟“空”,方能照见万法实相。在三论空观思想里,可以体悟身心、自他都是相依相待的存在,从而发菩提愿,展现出深切的入世关怀,为一切众生广行菩萨道,而不急于求解脱。
空观的建立,对于现实人生实有积极向上的正面意义。星云主张建立与“空观”相应的人生观:“以退为进、以无为有、以空为乐、以舍为得、以众为我、以教为命”,从体证解脱、承担中,彻见“同体共生”的生命价值,才是圆满与自在的人生观。
[注释]
□龙树菩萨的缘起中道观,即“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缘起是无自性,无自性所以是空,龙树菩萨从缘起和合的现象中,直指“缘起”与“性空”不是对立的,因而建立“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的中道实相论。龙树菩萨并以二谛相阐述中道义:性空是“真谛”,假有是“俗谛”,二者统一起来而成中道。
□“六家七宗”指东晋时代般若学的派别。自东汉末迄刘宋时代,《般若经》甚为流行,东汉支娄迦谶传译《道行般若经》,为印度般若学说传入中国之始,朱士行讲经,道安亦着手研究般若。当时为理解般若思想,一方面依据老庄玄学解释般若经义,产生“格义佛教”,因而对般若空的思想产生种种分歧;另一方面则出现对“空”思想的真正理解,此等派别总称为六家七宗。
□本无宗:“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末有,若托心本无,则异想便息”。此宗包括道安、僧叡、慧远等之说。其义理偏于“空无”,与僧肇大师所主张的即动即静、即真即俗、不落二边的般若真义仍有距离,所以成为《肇论》所破的对象。
□即色宗:有二家,一为关内的“即色义”,谓色无自性,故称“色不自色,色而非色”,不言即色是本性空,尚未领会因缘所生,无实体性,本来是空。其二是支道林的“即色游玄论”,以即色证明般若本无的意旨,但不偏于无自性,谓“色”本为“空”,“色”自“因缘”而有,当体即空,即色宗以此家为代表。
□识含宗:为于法开之说,主张随缘迁流,生起种种妄识,使本来空寂的三界变现森罗万象,迷恋其间,不能超脱。倘若能使迷惑的识不生起,则能超出三界,三界幻象则无从生起。这类主张含有唯识思想色彩,不是般若思想的正宗。
□幻化宗:道壹主张“一切诸法,皆同幻化;同幻化故,名为世谛。心神犹真不空,是第一义。若神复空,教何所施?谁修道?谁隔凡成圣?故知神不空”。故知幻化宗但空色法,不空心法;只空俗谛,不空真谛。
□心无宗:包括竺法温、道恒、支愍度等之说。“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属空“心”不空“色”的理论,与般若思想不相契。
□缘会宗:如于道邃的缘会二谛论,“缘会故有,名为世谛;缘散即无,称第一义谛”。其第一义谛所谓空无,不同于“当体空性”、“无所得”的胜义实相。
□本无异宗:为本无宗的支派,有竺法琛、竺法汰之说。主张未有万物之前,先有“无”,从无生有,故万物出于无,曰“本无”;以无来解释经论中的“非有非无”说,所谓“非有是有”即是“无”,“非无是无”亦为“无”。僧肇评破此宗不符般若思想。
□僧肇大师为破斥六家七宗“有”、“无”二元对立的论法,于《不真空论》中,运用“不真空”阐释缘起性空义,谓万法唯假名不真,不真即空,有无不二,虽空而宛然假有,虽宛然假有而毕竟空,空有无碍,这种显“假名”宛然“毕竟空”的般若境界,成为三论宗的中心思想。
□吉藏大师的《三论玄义》,将所破的邪见分为四类:
□摧外道:破斥天竺异执(九十六外道)和震旦众师(儒、道等学说)。
□斥毗昙:破斥“执诸法实有”的毗昙。
□排成实:破斥“执空见”为正理的成实。
□诃大执:破斥堕于“有所得”的大乘。
□“二谛说”为三论宗的中心思想。《中论.观四谛品》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此乃本宗立二谛义的理论依据,即对因缘假合的世间万法,以二谛的方便来显示诸法实相。真谛又名第一义谛、胜义谛或空谛,谓森罗万象一切皆空,乃指解脱的圣者所体悟的真理或境界。俗谛又名世谛、世俗谛或有谛,指众生迷于假有的差别相。
□八不中道是本宗的理论与观行中心。“八不”出自《中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八不,主要在破除众生的自性执。
□不生不灭:诸法凭藉因缘而生,不是“实有”,所以说不生;因缘离散而诸法灭,既先已无生,何得有灭?所以说不灭。因缘生而假名生,因缘灭而假名灭,非实生实灭。故因缘生,虽生而不起,因缘灭,虽灭而不失,所以生灭而宛然不生不灭。
□不常不断:因果次第乃依因缘而起,只是假名,不可说定有因缘和合先后等,也不可说无因缘和合先后等,故世谛假名有常有断,实为不常不断。
□不一不异:众因缘生法,因果不同,能所二义,所以非一;因是果的因,果是因的果,所以非异;不一不异,名为中道。
□不来不出:众因缘生法,果不偏在因,所以不从内出;也不偏在缘,所以不从外来,不来、不出,名为中道。
□根本法轮即《华严经》;枝末法轮指《华严》之后,《法华》以前一切诸大小乘经;摄末归本法轮即《法华经》。
[习题]
一、三论宗有那些别名?因何命名?
二、试述缘起性空的中道观。
三、试述三论宗的宗旨。
四、何谓“八不中道”?
五、何谓“空”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