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圣心无知,”这一章比较难一点,“夫有所知”意思就是有所动念,执著,分别。那么就着于某一个部分,“则有不知”,意思就是当你有所执著,那么就有所不知。为什么,因为执著变成观念捆死了,被这个观念捆死了,所以我们看普天下的众生,包括贵为皇帝,总统,五院院长,都没有办法避免这种知见,就是观念的束缚,没有办法,它一定有所定位,在相,虚幻的缘起的相里面它一定有定位,那定位就是一种执著。所以: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这意思就是如果你有所执著的一面,你就会有很多的地方会产生不知。就是无知,“圣心无知”就是无所安立知见,圣人的心是无心,无知就是无心,不执著,无所住,无所求,无所惧。不颠倒,不梦想,也不挂碍,圣心是无知,知就是知见,圣人的心是绝对不安立任何的知见的,所以无所不知,加一个所,“故无不知”就无所不知,为什么说无所不知呢?因为他妙用,处处可现,比如说一只手,我这只手握着这个笔,就没有办法再握杯子了,我一定要把笔放下,在握这个杯子。我要是紧握着这个杯子,就没办法拿这个卫生纸,拿卫生纸,执著这卫生纸放不下,这要金钱来,就握不到,意思就是说有所执著,就一定有黑暗面,有所取就一定有所舍,这是对立的,若建立了光明,就一定有黑暗,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说,世间的好只是痛苦的投影,你们应当觉察,我们觉得。。。哎呀,我们刚才这么好,大家又快乐,记住,这是痛苦的开始,哎呀,中这个大家乐,这个好。没几天,绑票了,你不中大家乐,还没这个事情,中大家乐,痛苦就来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世间的好只是痛苦的投影。你应当观察,要好好的去觉悟。世间的好是短暂的,你没有发现他的坏,要永远的好才是,那就无上的智慧,永恒的无上的智慧,就永远的好。“不知之知,乃一切知”意思就是自性自己,不安立知见,自性不知之知,这个就是妙用的知。自性的无知知妙用的知。不知就是体,之知就是用,体之用,依体的妙用。不知就是自性,这个自性的,无知之妙用的知。乃是平等心中一切知。乃的底下加四个字,乃平等心中一切知。那么这一句话意思就是自性是无知无所不知。所以自性的无知,产生种种的妙用。这从哪里产生,从平等心中一切知。乃是一切知。“虚寂其心,而实其照”。站在空性的角度,我们应当虚寂其心,就是说胸量放得越大越好。寂就是静,静到了极点。就是我们现在讲的high到最高点,现在的很多名词我一直觉得跟不上,以前我们没听过什么叫做“酷”现在都是讲很酷。奇怪,这个字怎么拿来用,猩猩(新新)人类,犬字旁加一个星。这猩猩人类是很奇怪的,象阿妹在台北这个表演,四万个人,挤破头了,每一个人拿着一个晚上的绿色灯。阿妹就唱,阿妹是原住民,就唱歌,底下四万个人,哦,那都是挤破头了,这四万个人,他就不会来文殊讲堂听经挤破头。迷惑颠倒的,是多得不计其数,觉悟解脱的是少到凤毛麟角。你high到最高点,那最高点接下来就最低点了,我们学佛的人没有高也没有低,快快乐乐的,没有学佛是很悲惨的,就象一个公务员,当警察的公务人员。很好,不错,当的不错,儿女从小慢慢养,养大了,一下子退休了,就是不晓得要做什么。楞在那边,叫他来信佛,他不相信。他就是整天杵在那里,无动于衷不知所措。六十多岁了, 也不晓得要做什么,没学佛了,每天做什么,泡茶,端着茶,不了解佛法,人没有佛法,就不晓得要做什么。就没有工作可做了,退休了,我刚刚讲的就是我姐夫,这下。。。。就楞在那个地方,整天泡茶。孩子都读到博士了,东海大学,警官,三个孩子都很会念书。就偏偏没学佛,也不能说他不对,对不对?生命他就是这样,没学佛就不晓得要干什么。就完全楞住了。再看看底下,说虚寂其心,我们一定要让心扩大,象虚空,使整个心静到了极点。“而实其照”,实,在旁边要画一线,写两个字,存在,这个“实”不好解释,这个实就是存在的意思。而你一定要存在,观照的力量,透视的力量,底下,“虽终日知,而未尝知”未尝着一个知,这样才对,自性清净本自具足有知。虽终日知,但是未尝着一个知。因为没有能所,没有一个能知跟所知,就化作意识心了,有能,所就化作意识心了,“空无言教,空不证空”在这一段很难,底下这八句,很难,你一定要注意听。除非你开悟,否则真的是很难,完全看不懂,亦不知所云,空无言教,空不证空,要注意听,要作笔记。空就是空性当中,无就是离语。空性当中是不能用语言去教化的,我们今天化作语言来教化大家实在是没办法。不得已,叫做空无言教。真正的真空状态,(空性当中)是离于言说,离于教化。是没办法讲的。空不证空,绝对的空性,是不能证绝对的空性,因为绝对的空性没有能证的空跟所证的空,没有能所。因为这是不二的东西,当下空,有就是不二。空就是有,有就不离空。不能说有证了“空”有一个能证,一个所证。那有是形成相对的东西,所以叫做空不证空。绝对是不可以有绝对的,能,所之证。空不证空就是绝对的空性是不能证绝对的空性。因为绝对就是没有相对的能,所。底下“以知知寂,非无缘知,“不知知寂,不自知知,不为无知,性了然故。”这句若看得懂的请举手。赏金十万,这一句如果看得懂,赏金十万,除非你有所悟,否则真不知所云,这一句来自于《证道歌》,古时候禅宗的思想。好注意听,以知知寂,非无缘知。这句讲得实在是很了不得。以意识心的知叫做以知。中间加一个而,知道有一个空寂之法,以意识心的知,而知道有寂静法,有空寂之法,那么就变成一个能知,一个所知了,对不对?那这个是生灭刹那的知。生灭变化的知。再来,非无缘,先解释这个缘,缘就是条件,就是缘起。无缘就是不是籍着条件,非无缘知,不是本性的无缘之知。意思就是非本性无条件的知。简单讲,本性是没有任何条件,意思就是本性非缘起,不离缘起。所以这个无缘简单讲就是本性的意思。没有任何条件的知就是自然知了,这句话的意思跟上面贯通起来,就是用意识心的知,而去知道有一个空性的寂灭法,那么这个不是本性的知,非本性的知。因为它已经变作,有一个能知所知。无缘就是没有任何的条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嘛,无缘就是不籍任何条件,那么当然就是本性了,因为本性,缘就是相对,缘就是生灭,缘就是诸相嘛。非,无缘就是无相。无缘就是没有对立,无缘就是没有能,所嘛!那么当然指本性了,所以无缘两个字在旁边写个本性,那么就已经很清楚了,非本性之知。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上面加起来就是以意识心的知而知道有一个空性的寂静法。这不是本性的知。本性的知,没有能知跟所知。那么你用意识心去知就变成化作一个能知一个所知。就是这样子。底下,说不知知寂,上面加五个字,就是自性清净之不知,而能够知寂,就是了悟一个空寂之法,自性清净的不知,因为不知就是说自然知,他不安立任何的知见。自性清净里面的一个无知。不安立知见的自性清净,用这种心去知道一个空寂之法。那表示说不二。自性本自具足有知,叫做不知知寂。意思就是用自性的知,不二的知去知道有一个空寂之法。这个才是真正的知,叫做不知知寂,不知就是本性的知,用本性去知道有一个空寂之法,不自知知,又不为无知。不自知知,把笔拿起来,这不是来,来,中间加一个,来,不是来自于,底下两个知上面一个加一个能知,下面一个叫一个所知,不自知知就是不是来自于能知,所知之知,这是意识心的知。那么本性又不为无知。无知就是草木,为就是同于,又不同于草木的无知,或者是指愚痴的众生的无知,这本性的知,又不同于草木的无知。这本性的知又不同于草木的无知,或者是不同于愚痴众生的无知,怎么样?性了然故。这个清净的自性,本自有知的能力,了然就是清清楚楚的知。然后这整句我在贯穿一遍,从前面,空无言教就是空性当中是离于一切言语教化。空不证空就是绝对的空性,是不能证得绝对的空性,因为绝对是没有能所,不能有能证跟所证。以知知寂,以一个意识心的知,而去知道有寂静法。那么这不是本性的无缘知,那么本性如果用本性的无缘知这个不知。那就不知知寂,就是用本性的无缘的不知。就是自性清净之不知,而去了悟空寂之法。这是真正的知。那么他不是来自于一个能知跟所知叫做不自知知。那么又不是草木的无知。那他是什么,本性了然故就是我们的本性就具足有了然,就是这个知,性了然故。底下,“正知之时,法界理观”当我们知的时候它又,法界理观中间加两个字就是无生,理就是无生,就是当他在知的时候,当下契入空性的无知。契入空性的理观,譬如说,噢,我们现在演说一切法,当下就契入无生,说法者无法可说,听法者无法可听,缘起的当下他都是无生,都是空性,虽然这些动态,人们看起来是活生生,腾跃跃,是好象有这么一回事情,但是仔细,冷静的去透视,把这个时间切割成最低的刹那间的动点来剖析他,其实他回归当下就是无生,所以说正知的时候,法界的空性的理观马上现前,“菩提心生,不可更知。”因为是不二,菩提心一生就是无生,无生就产生菩提心生,菩提心生,无生就现。无生一起,菩提心就生,所以说法界理观菩提就心生,不可更知,没有立一个所知,能知,没有,“现前一念,即如来故,”“不应如来,得于如来”你的心知道我得一个开悟。他本来就是有自性清净。不能说不应于如来。不应如来得到。又得到一个如来。“不应菩提,得于菩提”不应当有一个菩提,又得一个菩提。没有的,见上立见,知上立知,见上立见,一个能见,变成立一个所见,知上立知,一个能知,又立上一个所知。变成头上安头,意思这个都是形容不二法门,性相不二,因果不二,理事不二,就是讲这些。“将心觅心,则是违于,现量之境”,我们本来有一个真心就清清楚楚的现前。你动一个无明要去找一个真心又失掉了。则违于现量之境,为什么叫现量,现量叫做绝对,万法是唯心现量,这个是《楞伽经》所讲的,自觉圣智所证,唯于现量之境。现量就是不是透过揣测,比较。。没有能所的量叫做现量,“亦复沉于,我见深坑”又沉迷执著于一个我见深坑,因为不了解缘起无自性法,“知即是心,心即是知。”没有一个能知的心,一个所知的心,没有。“非有能知,待于所知”待于就是建立,没有一个能知,又等待建立一个所知,“见即是心,心即是见,非有能见,待于所见”,“非与心知”意思就是没有一个能知的心,而立一个所知的心。没有,“非以心见”也没有一个能知的心,立一个所见的境,没有,所以前面是讲心,就知,后面是讲境,非以心知,非以心见,并没有一个心,能知的心立一个所知的心,也没有能知的心立一个所见的境。“刀不自割,指不自触”诸位,注意看,比如说这是一支刀。刀子你放着,它百千万劫,都是这样子,顶多生锈,如果你要是使这支刀破坏,一定要拿一支大刀把它砍,对不对?这支刀怎么能够自割呢?你有没看过这支刀自己能割自己。这怎么割,你没办法割,这刀放着你怎么割,对不对,意思就是放着就是绝对。这刀不自割,自己一支刀子怎么割自己呢?是不是?那一定的道理。刀不自割,有的人这句话看不懂。指不自触。比如说我这第二个指头,我触额头,一个能触,一个所触嘛,对不对?能触,所触,能所嘛,我触我这里,触我这个头。触我这个下巴,如果说用这个指头他能不能触自己第二个指头呢?那没办法,第二个指头,怎么触第二个指头。这是绝对,他是绝对,所以佛法里面什么是禅,禅师就比这样子就叫绝对,绝对,是不是,什么是禅,比出去就是绝对存在,绝对存在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也是一样的,所以说刀不自割,指不自触。也不会自己去建立一个能触一个所触。“正什么时,现什么法 知见之时,无有二相”知就是见,见就是知,就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子的清清净净的。安住在空性的法上,知见是不二的,没有二相,没有两种相。“悟寂无寂”悟到空性,也不着一个空寂之法,“真知”真如的实知,是无所分别的知。“无知”就是无所分别的知。悟到一个空寂之法,是无寂,无就是不着于,不着于空寂之法,真知无知,真正的真如的知,是无所分别的知。“知寂不二,”知就是妙用,寂就是体。空寂之体叫做寂。空性之体叫做寂。那么一个妙用,一个体是不二,“即无入处,”入处就是来去,生灭,你有入就有出,那么入跟出就变成生灭二相。“知体已灭,豁然托空”知体已灭,知之体已灭,就是不着叫做灭,知的体性,知之体性,已经怎么样,不着了,知之体已灭,已灭就是不着。那么如果我们用这个不着的体性处于天地万物。豁然托空,豁然就是心开意朗。托就是显。心开意朗到处可以显示空性的大用,叫做豁然托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知的体已经不着。自性清净的知这个体性是不着。那我们的心就开朗,心开意朗。那么这个空性就特别的显。托空就显现出来,你只是觉得无所得。“惟觉无得”你只是这个觉性。你觉悟到什么?觉悟到无所得。“即觉无觉”就是觉悟到无所得那个觉也没有觉相。亦无觉,无觉底下加一个,相。即觉无觉,就是即觉亦无觉相,上面惟觉无得只是觉悟到无所得。就是觉悟到无所得那个觉也没有觉相。即觉无相。就是无觉。。。把笔拿起来。无觉就是没有能觉,所觉叫做无觉。之觉上面加一个字:大。没有能觉,所觉之大觉,就是这个意思,无觉之觉就是没有能觉,所觉之大觉,“异乎木石”不同于木石的无情,“能所顿忘”没有能,没有所。顿忘就全盘放下,“纤缘净尽”连一点,缘就是心相。连一点点的心的执著也没有。统统尽了,“冥然虚寂”这个时候你会跟空性会合。跟大寂静处会合。冥然虚寂,似觉无知。相似我们的真正的觉悟之体,似觉就是会感觉到,会感觉到,怎么样?那个真如的本觉的无知已经显现了,似觉无知,相似我们本觉理体那个无知之体已经产生了,那么这个真觉是无知之性,“无知之性,异乎木石”因为木石就是无心。木石是无情嘛,意思就是这无知之性,就是真觉这个无知之性体。是不同于木石的无心。“于一切法,起毫末见”于一切缘起法,起毫末见就是建立任何的观念,不能透视这缘起的幻起的假相这种状况,而安立种种的名相叫做起毫末见。用我们现在英文讲的just a little idea 一点点的观念,起毫末见,你只要建立一点点的观念。“即不如实”知,加一个字。底下实加一个:知,就不是真正的见到实相的知,即不如实知,即失自心,就会失掉我们的本性。“即失菩提”也是失掉我们的菩提自性,“六根不染,六识不生。真如性净,慧鉴无穷。”底下是形容当一个大彻大悟的人的时候。当一个大彻大悟的人,这个六根不染,色,声,香,味。触,法。六个眼,耳,鼻,舌,身,意识之六识。也不产生分别那么这个真如性境,慧鉴无穷。真正的智慧可以把这个天地万物看得透视到极尽处,什么事情就难不到他,“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实相无相,真智无智,心源空寂”就是静到极处,“历历明明”历历分明。就是很活跃的,妙用现前是清清楚楚的,“忘心而照,”放下那个颠倒妄想,执著的心而存在一个觉照。“无念而知”无念就是本体,本性,本性无所念,但是存在的念,念而无念是本性的念。无念而知,佛常现前,无念而知就是没有那一颗分别的知。没有那个执著颠倒的念头,那个本性所产生的知那么就对了,佛常现前,“无见之见,见遍十方”当我们不安立任何好坏,是非,对立的观念。那么什么都难不到你。所以在六祖坛经里面讲不思善,不思恶,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这一句话就告诉你,无见之见,见遍十方。不思善,不思恶,意思就是不要落入对立法,那么绝对的空性就产生,那么无见之见没有。无见就是没有能见,所见,那种清净心的见,那么这个见是遍十方,“无闻之闻,闻通一切,”这是指耳朵的角度,功能,妙用来说的。“方见之际,全是见性。”当你看到的那一刹那都是毕竟空,没有能所,那个就是见性。比如说看到恶人,那我们有时候愤怒或不满。那么这个已经偏离这个清净自性很遥远了,清净自性就是不能调的,这一见就透视他,没有能,所。极大恶的人他还是不会去建立,去恨,仇视,不过对人家的善,人家对我们的好,那是要感恩,滴水之恩,涌泉以报。方见之际,全是见性。就是回归当下,方见之际,际就是刹那,刹那间,你刚看到的那一刹那间,不建立能见,所见,他就是不二,所见的就是清净的本性。因为在圣人的心中,他只有体。“圣人见体,凡夫见相”。圣人见永恒空性的体,凡夫见生灭刹那变化的相。所以凡夫一定会争执,贵为皇帝,国王,总统,都没有办法离开知见立知,没办法,所以我们见到总统不下跪顶礼的,但是见到三宝一定要下跪顶礼的,人家以前看到皇帝要下跪那是没办法,要不然拿去抓去砍头,人家看到三宝就自然下跪顶礼,那是发自诚心,对不对?不向三宝下跪,也不会抓去砍头,他了解三宝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恭敬心的供养有无量无边的福德,所以这个方见之际,全是见性。就是万法回归当下,就是不二。性相不二,能所不二,因果不二,理事不二。底下,“了了如如,当闻之时,全是闻性”了了如如,了了就是清清楚楚,这个是指妙用,如如是指体,了了如如就是体用不二,当闻的时候没有能闻,所闻,全是闻性,不二,“惺惺寂寂”,惺惺是用,寂寂是体,也是体,用,“攀缘而知,作意能解,”就变成能所了,便与菩提,不能相应。攀缘而知有个能缘,就有个所缘而知。作意而解,化作意识心的一念去,把他当作学问来解,那么便跟佛性菩提不能相应,所以《楞严经》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本性本具足有知,具足有见,知就是性,见也是性,知见就是本性,本性本具足有这个知见,绝对的清净自性,但是我们不安于清净自性。不守真如,要立一个另外一个知,本性的知,清净自性的知。不好,又另外立一个知,头上安头,那么这就化作无明,即无明本,比如说,我看到这尊佛像,悟道的人当然,以佛像来讲,不能偷盗怎么样,这是晓得,以世间人的角度,哎,这是佛像很庄严,我们悟道知道,它是不可得,空,那尊佛跟我们心中这尊佛是不二的,这个佛是显相的佛,内在的佛是觉性的佛,无形的佛性,凡夫用这个,可是众生觉得这佛像很庄严。我把它偷偷的带回去,执著这佛像的好坏,有一天佛像它掉了,就痛苦不堪,这个就是知见立知,用这个佛像的比喻如果不同,用花,这个花这么庄严,悟道的人或者是有修学佛道的人,了解说:哎呀,这就是缘起,不可得,知道就好了,知道说:哎呀,这个就是花。缘起性空,随缘,他了解这是生灭,就是搬回去它还是生灭,那么众生就不一样了,这花,这是白的,这是红的,这是绿的,是不是,然后又是起个贪念,哎呀,我结婚的时候我就要一片花海,就要花几百万来买这个花,我这个两旁都是花,怎么样来布置,客厅都是花。。。这个叫做知见立知。空性里面实在是没有,再来就连续一直妄想了,什么叫一直妄想,变花样,今天新闻报道说,哎呀,旗山有一个新郎要娶一个新娘,用什么,新娘在台北,北部那边,用直升机去娶,两架直升飞机去娶新娘,然后再飞回来,你猜猜看,这样多少钱。你猜猜看,一百三十八万,有没有发疯,对不对?一百三十八万,如果拿来给我们印经典可以印多少,不过人家就喜欢啊,众生他就是这样子,现在还有跳伞结婚。跑到上面去,飞机一跳,跳伞,两个就结婚,还有在水中结婚,新郎,新娘都穿好了,然后在水里结婚,还有骑脚踏车结婚,统统有,是不是?为什么,无聊,不搞这些,就不晓得要搞什么,他一定要弄一些很奇怪的点子。然后新闻报道,然后就把它剪影起来,然后就报纸出来,然后做一个 memory回忆。你看,像今天这样子,直升飞机去娶回来了,那还不是一样吗?送进洞房,对不对?明年生宝宝,还不都一样吗?这些仪式不是可以免吗?他就是要这样做,所以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众生他没有绝对空性的知见,他一定要建立一种实以为知的这种东西。以为有这世间以为有一个实在的东西。然后哗众取宠。知见立知就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知见,世间所安立的知见,无见,放下,不着一个知见,这个就是不生不灭,再讲一遍,头上安头,你在真如的清净知见里面又安立一个知见就头上安头了,这个就是无明的开始,简单讲我们所建立的观念要透视他,要解脱他,让他超越自在,无牵无挂,如果我们再去推论或者是建立一个实体性的知见,那么这就坏了,就无明本,知见无见这个就是不生不灭的涅盘。知见不再安立任何的见就是涅盘,就是恢复到本性的见,知见,“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无见,无所不见”,这个见是指透视,超越,解脱的意思,般若是无见的,因为般若不建立任何的知见,所以没有任何东西不与空相应,无所不透视,无所不超越,无所不解脱。“般若无见,能见涅盘”能见不生不灭的涅盘,这一句就是存在。存在一个不生不灭的觉性,但是拿不出来。但是他可以存在,你可以感受它的存在,所以般若无见,但是能见。不生不灭涅盘的心境,这涅盘它是指心境是无形相的东西。“涅盘无生,”就是捏盘清净的体本来是无生,“能生般若”涅盘清净的体本来就是无生。但是能生般若,这还是讲存在,“无分别体,具恒沙用,”没有分别的体性,具足有恒沙的妙用。“善能分别,而体不动”而体第一义谛而不动。善能分别诸法相,而体悟第一义谛不动,而不动叫做善能分别而体不动。体就是本体,善能分别,但是这个本体是不动。“寂知本体,神解之用,”神是当作不可思议,不昏就是不昏沉,不动就是不浮动,就是掉举的意思,不昏沉也不掉举,二六时中“如如常然”永远是这样子,我们“灵知不昧”我们的清净觉性是不昏昧的。“空寂之知,知之一字”这个知是指贯穿,透视,空性的贯穿的知。透视,彻悟,解脱,自在的知。这个知是“众妙之门”是不可思议。当你一切法如实知,毕竟空,你的不可思议的清净自性就展现出来,“心性离见,”心性离一切见,这个见有四种解释。执著,分别,妄想,颠倒。这个见是指这个,离的底下加一切,心性离一切执著。心性离一切分别,心性离一切的妄想,心性离一切的颠倒。叫做心性离见,那么心性离一切,颠倒,妄想,执著,分别。“智慧光明,遍照法界”“即诸法性”不生不灭的法性就是现前。“镜若有垢,色像不现。”这是指心,我们的心境,心就像镜子如果有污垢。那么这个外在的色像就显现不出来,“众生心垢,法身不显,甚深般若,无知无见”无知就是不立一个知也不立一个见,若有着一个见,一个境,见一个智,“见境见智,即非圣见”即非佛之圣见。甚深的般若无知无见,就不立一个知,不立一个见,如果是见境见智,那这当然不是佛的圣见,“正住观察,于第一义。”第一义谛就是不见,毕竟空,大般涅盘叫做第一义谛,“见无所见”虽见,但无所见,叫做见无所见,虽分别,但无所分别,“亦无照相”也不着一个观照之相,亦无照相,就如虚空,“如虚空故,有所得心”放下,“无所得心”放下,“皆不可得”这一句是描述那个有跟无,就象虚空,有,有所得心,注意那个有。无所得心,注意那个无,有,无,统统不可得,“若有修行,若不修行,”不修行就是无修行,皆不取着。这个也是描述放下,有跟无统统放下,“诸佛如来,与一切法,悉皆如故”诸佛如来就是指有情,与一切万法是指无情,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悉皆如故,如的旁边写三个字,毕竟空,统统毕竟空,诸佛如来有情毕竟空。万法器世间毕竟空,悉皆空,统统是毕竟空。《仁王经》云,金刚定前就是成佛以前,所有知见,就是所建立的知见,皆不名见,加一个,正,皆不名正见,“唯佛顿解”加六个字,无立任何知见,则具一切智,唯佛顿解,解什么,无立任何知见,唯佛顿解,无立任何知见,则具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了,“所有知见,而得名见,”则所有,加三个字,则所有自性之知见,而得名,加,上面加:无见之正见,而得名无见之正见。再讲一便,所有知见,皆不名不为正,金刚定前,成佛以前所有建立的知见,都不名为正知正见,所以我们现在还是外道,佛门的外道,佛门里面的外道,不是佛门外面的外道,佛门的外道是真的外道,不见性还算是外道,心外求法,唯佛顿解,不立任何知见具一切智,则所有自性的知见,而得名无见之正见,而得名见,名见就是名为正见。什么正见呢,无见之正见,不安立知见的正见,这个都是形容不二法门,都在讲不二法门。
“二十三,随缘保任”这个保任就是保持正念,任运随缘,意思就是我们一定要在一切的缘起法里面,保持这个正念,任运随缘。而不为任何的境界所影响,“古往今来,事事物物,唯因缘起”只是缘起而已,缘起是表示因为它无自性,说明一切法无生,这是重点,为什么讲缘起,为什么讲无常,因为讲缘起,见缘起即见道,为什么讲缘起,因为讲这个空无自性,为什么一定要讲无自性呢?表示什么,表示一切法无生,重点就是讲无生,见缘起即见道,见缘起,空,那就了解无生的道理,了解一切法无生,什么八风,赞叹,诽谤,那这个都不关生死的事情,所以人家的赞叹,我们不要当作自己的成就,人家别人的称赞,就像嚼口香糖,嚼一嚼,这不错,但是不要吞下去,人家的赞叹不要误会,以为是自己的成就,不需要这样子,别人的恭维,我们还是要谦虚,就像嚼口香糖一嚼,不错,但是千万不要把那个口香糖剩下的还吞下去,所以古往今来,事事物物,唯因缘起,都是因缘刹那的变化,“唯心识变,”这个都是唯心所变,还好我们讲过《唯识学》,《唯识学》,初学佛法的人要先听,还有十四讲表,初学佛法的人要先听,“梦幻泡影”一切法就像梦幻泡影都不是实在的,石火电光,这比喻刹那生灭,“毕竟体空”,你找来找去就是毕竟体空,无有自性,我以前始终没有办法体会这四个字,无有自性,现在用一个比较具体的使大家更容易了解的,就是没有永恒性,叫做无自性,这下可以抓到这个语句的正确的观念,我以前对这个无有自性,实在是听不懂,后来慢慢自己去参悟,自己去看书,再来听听长老的启示,后来我自己发现用这样来讲,来比喻更清楚,无有自性就是任何东西都没有永恒,没有实在的东西,没有实在的永恒性那就叫无自性,一下子一语道破,你看,你随手拈来,哪一种东西是永恒,那么既然不是永恒,简单讲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以为金钱,名利或者是外在的东西以为是永恒,我们追求的东西错误了,人与人相处就是硬要改变对方,来依顺我们内在生活的一种标准,所以变成很痛苦,夫妻之间,夫想改妻的观念,妻子想要改变夫的观念,儿子想要改变老爸的观念,都很痛苦,到后来都变成仇人,所以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就是这个道理,学佛的人先调伏自己,先改变自己,这个世间,我们就活得天下太平,“人法顿寂,”就是空,法空,顿寂也是空,人法顿空,万缘自息。这个万缘,缘起法里面种种的不可思议的种种的现象界。自然就平息了,“对境随缘”对这个境界一切随这个因缘,“过而不留”就是不留痕迹,过去了,过往就不留任何的痕迹。“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常常让我们这一颗心,又如虚空,又拥有光明,洞彻一切,“如镜照物”镜照这个物就“随缘映现,”“来不预计,去不留恋”来也不执著,预计就是预先计度,这个计就是算计,表示说在我们的执著的角度范畴里面,来也不预先有一个计划,或者是一个执著,去也不留恋,“不被境惑,一无系着”。一点都绑不住你,就是要砍头了,也是如如不动,也知道总有一天这个臭皮囊生命是一定要交出来的,我们这个臭皮囊一定要交出来的,何况说小小的逆境,有的人一下碰到小小的逆境活不下来了,自杀了,闹自杀了,对不对?前几天有一个小姐发布说:得到乳癌。就跳楼自杀,这个慢慢来治疗的,有什么关系,就是治不好,动个手术能够活多久,那么要是有因缘学佛,也可以往生。比如说,你得到乳癌,还有三年的生命,那你拼命的念佛,你还有一条路可以走,说不定念一念,业障消除了,碰到一个好医生,又好了,所以人要是没有正法的观念,动不动就用自杀来解决,哎,这实在是很同情他,很怜悯,这《唯识学》里面讲,有自杀今生今世有自杀,就存留了种子,这个种子下辈子再碰到因缘又自杀,想不开就自杀,反正统统用自杀来解决问题,那生生世世一直连续,这个不好,我们学佛的人不管碰到多么大的逆境,乃至于这个生命受到威胁,都不能用自杀来解决。底下,一无系着,我们的清净自性是“不即一法”因为他不是任何缘起嘛。法就是缘起,也不是任何一个缘起法。但是也不离任何缘起法,“不离一法”也不是任何一法。也不住任何一法,但是也不分别,思就是分别,也不分别任何一法。也不见任何一法,也不挂碍任何一法,也不贪也不昧,也不取也不舍,也不贪也不昧,昧就是迷失,或者是失照,失去观照,“不滞”滞就是留,也是停顿,不着执著,也不随,不随这个因缘而变化,也不坏,但是不坏这个事相的修持。不立一切法,也不受一切法。受就是触受,觉受,感受。简单讲就是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这个都是妄想,不苦不乐,舍受还是妄想,不立一切法,不受一切法,是名正受,不立一切法是正法,不受一切法是正受。不动不谴,心也是如如不动,也不刻意谴除那个不喜欢的境界,心是如如不动,也不刻意的谴除恶劣的逆境,逆境来就是要面对他,没有什么,“无人无我”本来就没有人相,没有我相。也不昏也不散。“但使六识,出于六门”只要使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然后六门,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出于六尘中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在这个六识出于六门,在色,声,香,味,触,法当中红尘打滚,怎么样,无染无杂,不要被染污也不要被混杂,我们念念观照,念念正住,住于无所住,“了不可得”念念正住,住于无所住是名正住,若有所住即成非住,叫做正住,念念无所住是名正住,了不可得,念念圆明,圆满光明,“清净本然”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如此。“莫作观行”,有观就有能观,所观,“亦莫澄心”,澄心,把笔拿起来,就死守空寂,澄心就是守住凝心观照,守在那个地方,哎呀,无念,观照无念,无念,不敢动也不敢度众生,就像二乘人一样,死守空寂。为什么澄心呢,亦莫澄心呢?因为心本来就清净,你有澄心就刻意的要使他静下来,刻意的要去找一个圆满清净的自性,刻意的使它要澄清,什么东西,我们的清净自性本来就光明,但无心,那么就是圆满菩提,直下无心就是圆满菩提,若论佛法一切现成,何必要澄心呢?澄心就是方便,初学佛法的人方便可以,死守空寂,难以大用,大圆满菩提,那不能用澄心,所以,莫作观行,亦莫澄心,其实观行就是澄心,澄心就是观行。不为法缚,万法从来不缚着我们,不束缚我们,不为境转,清净自性是任意纵横自在,随缘放旷,旷就是没有界限。“一切时处,无心无为,动静如如,性常自在”,这个简单。“善照诸幻”很了解一切都是幻化的,“似镜无痕”,心就像镜子一样不着任何的痕迹,“分别诸法,而得不动”这个是根据《大智度论》善分别一切诸法,而得第一义不动,《大智度论》常常这么说,“随顺众缘,无障无碍。心地荡然,任运腾腾”腾腾是指活跃,指大用现前。任持自性,就是任何的这个运用,这个清净自性大大的活跃,运用这个清净自性。因为你见性,“犹如痴人,心如顽石”我们修行人是痴人,就是装作什么都不挂碍,痴人就是什么事情,外表看来就像跟他没有什么关系一样,就像痴人坐在那个地方傻呵呵。但是心理很透视。外表上不需要让人家知道他是圣人,就像痴人,外表看起来是这样,心如顽石,这顽石就是坚固不动。首楞严大定。就像痴人心如顽石,意思就是大修行人,开悟的人那个心就是如如不动,其实这不是说,就像愚痴的人,不是这个意思,这是指坚固不坏的如来藏心,就像愚痴的人这个心顽石就是如如不动,比喻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动得了他,无须世人,识与不识。不需要世间人认识开悟的圣人。或者你认识我也好,你不认识我也没关系。我就是这么自在,我们就是这么没有挂碍,识跟不识,就是认识跟不认识,对圣人是无所影响,“应用诸根,不染万境”,应用六根,但是不会去染着这个万境。为什么,万境是“生灭诸法”这生灭诸法“透心不入”透就是渗透,渗透不进去,为什么,金刚不坏,大般若,大涅盘,大菩提心,你这个烦恼生灭法怎么透得了进去呢?他是坚固不坏的首楞严大定。所以这生灭诸法,是透心不入。就是不会落入生灭法,透就是渗透,没有办法渗透进去,“譬如虚空,具含众像”虚空包含天地万象,于诸境界,无所分别,真性常住,昭昭灵灵。了然自知,获本妙心,我们的真常自性,哎呀,昭昭灵灵。昭昭灵灵就是表示,哎呀,这个非常的光明,非常的不可思议,很灵,灵灵就是不可思议 ,了然自知,本觉(本性)本来就是有这种功夫,叫做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冥心合道”暗暗的合于这个自性清净心,合于无生之道,“行解相应”什么叫做行解相应,说得到做得到,不能说只有在文字,语言上了解而已,意思是真正的去体悟到毕竟空,不起心,不动念的这种功夫。“密加守护”严密的加以把它守护,“即名保任”就是保持这个无生的正念,守得住,那么“安住水边,深山林下”比喻人少的地方,修行人有时候要找一个人少的地方自己静一静。“保养圣胎”保养圣胎就是长养圣胎。因为你已经见到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了,剩下来就是训练了,无时无刻不做这个训练,令一切法,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让一切法化作绝对的空性。长养圣胎“修习那伽”那伽就是禅定,修习这种禅定,“从假入空”从缘起去体会空性的统一性,从对立去体会绝对性,叫做从假入空,这个假就假借缘起,从这个假借缘起,入于第一义空。“观一切法,自性无生,法性常住,”法性常住就是空性常住,“体证无生,绝诸戏论,灭生死因”因为你了解了一切法无生,就不会在这个生灭法里面打转,那个人念到博士,念博士有什么用呢?是不是?哎呀,那个人到美国拿超博士,超博士有什么用呢?也不能了生死,是不是?那个人做生意赚大钱,赚大钱又怎么样?又能如何,与我们生死何有益哉?是不是?所以说只有修行人是最富有的人,所以佛陀说“入我门中绝不贫穷,进入我们佛门当中是绝对的富有,内心充满慈悲喜舍,单单这个无诤就让你快乐享受一辈子。当你体会到这个与世无诤,那所有的赞叹,诽谤,名闻利养都不关我们的事。来嘛,随缘,去也是随缘,就是这样子,“从真出俗”,从空性,真就是空性。从空性,然后怎么样,起这个大用叫做出俗。真就是体,出俗,俗就是缘起。这一句话是依体起用。“观一切法,因缘何合”但是“因果不失”不能坏因果而说第一义谛,坏了因果而说第一义谛,即非正法,坏因果则无第一义谛,坏第一义谛则无因果法,毁灭因果是断灭见,所以我们今天做什么因得什么果。但是因当体即空,非因,缘,当体即空,非缘,那么果当体即空,非果。所以,中论就是讲这个,中论,中观经论,中论就是讲这个,中论就是讲因,非因,缘,非缘,果,非果。因没有来到缘,缘没有来到果。它是讲回归当下,这一念的圆满菩提性,但是在这个众生的共业的世间里面,不可以坏因果而谈第一义谛,所以我们还是要谈世俗谛的因果的连锁性。这个就是业果不失。如果有人讲修行人不必负担这个因果,那这个人当下地狱求出无明,坏因果而说法,绝对不是正法。业果不失“悲悯饶益”悲悯饶益,为什么呢?有听到正法又同情那一些没有听到正法的人。“摄化有情,拔苦与乐”我们心“内证真实”内证佛性的真实,“以脱生死,外导万行”就是六度。外面导这个六度万行,以入愿海,为什么?我们要发愿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不能说你自己,听到佛法就好,你有因缘要劝劝你的兄弟姊妹,父母,劝劝你的同修,劝劝你的同参道友。好朋友一起来学佛才对嘛。总是让他有因缘了生死,“外导万行,以入愿海,尽于未来,以智慧力 随顺众生,令发菩提 获深法利,悉得解脱,彻底悲心,究竟大慈” 这从哪里来,“般若空慧,之所成就”都是空性的般若智慧所成就的,所以见缘起即见性空,见性空不坏缘起。那么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是佛陀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所以了解到般若的空慧思想的成就,就会“离于妄见”为什么妄见呢?怕你执著为实在的,你把外在的缘起法当做实在的,当然是虚妄的见,那是一种执著的一个见,离于妄见,不住生死,因为住于生死就是六道轮回,而起“大悲”起这个大悲心,“不住”不生不灭的“涅盘”,来“自觉”又“觉他”菩萨的心自觉觉他,“悲智双运,行如来行,入佛境界,智慧方便”,加两个字,善巧,善巧方便,是佛最了不起的智慧。这个在《大智度论》是多么的赞叹释迦牟尼佛,那种善巧方便的大智慧。众生没有办法善巧,也说不上方便,众生应该讲是随便。智慧善巧方便,“了世如幻,权现世间”权就是方便,出现在这个世间。“无边幻化,方便不离”这一个段落,了解世间如幻,方便出现在这个世间。无边的幻法是方便不离。不离就是不离一切众生。“一切智慧,而现世间”出现世间怎么样?“无智境界”因为凡夫无智,凡夫没有智慧的境界,是方便不离一切众生。这方便不离,这是一个段落。一切智慧,而出现在这个世间。乃是要度凡夫的无智的,众生这种无智的境界。“方便不离”一切众生。“超出世间,而现世间”那什么境界呢?“垢浊境界,方便不离”简单讲就是方便不离于垢污境界而出现世间。这句话也是可以这样讲,“菩萨实际”就是菩萨证悟入到真如实际。而方便出现安住于世间。安住哪个世间呢,凡夫的世间。“凡夫境界”就是执著的境界,颠倒的境界。方便不离,方便不离于一切众生而出现于世间度凡夫众生。“无生真实”空性的无生真实法,方便而现世间。是怎么样?幻妄境界。出现在这个幻化境界。“方便不离”度一切众生。“涅盘”:不生不灭的清净心,“而出现世间“出现在哪里?“愦闹境界”这愦闹的境界怎么样?为什么出现在愦闹境界。是因为“方便不离”,普度一切众生。“甚深禅定”,而现世间。什么世间,纷扰的世间。纷扰境界,方便不离,一切众生。“平等一相,而现世间”怎么样,差别的世间,就是差别境界。“一切世间”怎么样,“种种境界”一切世间种种境界是指以上的种种境界。1,无智境界。种种境界第一种境界。2,垢浊境界,3,凡夫境界,4幻妄境界。5愦闹境界6 纷扰世界,7,差别境界,以一切世间以上种种1到7的境界。当下空,“即是如来”境界,表示不二,意思就是说,这句话怎么说呢?如果按照这个不二法门,就是说无智境界,即是如来境界,垢浊境界即是如来境界。凡夫境界就是如来境界。幻妄境界即是如来境界,愦闹境界即是如来境界。纷扰境界即是如来境界。差别境界即是如来境界。何以故,不二法门故。当下不二。种种的1到7的境界,就是如来的境界。为什么?无论是无智,垢浊,凡夫,幻妄,愦闹,纷扰,差别,都是毕竟空,实际境界是毕竟空,“无有差别,无有障碍,无有边际,无有分量”,分量就是多寡,在差别的事相当中,见无生的理。在差别的理上显现于无,在无生的理显现于事。所以“事中见理,即事即理”无边的事相中,见到无生的理。那简单讲就是差别,就是无生,就是不差别,理就是不差别,即假即空,假就是缘起,就是性空,没有办法互相建立成能所,不相超隔,没有办法超越也没有办法隔阂,简单讲就是不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我们山河大地的“翠竹黄花,无非般若”因为他在叙说无常。他在告诉你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你一看到这个花,翠竹,都知道那是缘起性空,就是智慧,所以翠竹黄花在表一切法,缘起性空,那么见缘起性空,就无非是般若,“青山碧水”也是缘起性空。都是如来,它也是法的表相。也是如来,“尽是真如”“真如妙性,非物所拘”不是这个缘起法的物所捆绑的,“才涉有无”的角度,才落入有,着一个有,或者着一个无的角度,“便隔宵壤”宵就是天下,天壤,我们说九宵云外,对不对?天地的意思,便隔一个天,一个地,“智者会得,触事全真”,有智慧的人碰到任何的缘起就了解万法毕竟空,“迷者不会”迷惑,迷惑颠倒的人是没有办法体会,越追求就越远,“转趋转远”越追求就越远。就像电视上,现在的第四台。都是些外道的,有些一贯道,有些外道的,自己称自己得到无上智,自己转大法轮,还批评出家人,哎呀,你们这些师父,就一直批评,一个在家居士,看,好象他就是正法。你们这些出家人就是只会享受,就是信徒供养你们的钱,你们是怎么样负担因果,怎么样,怎么样,不知道自己迷到极点了,自己不知道。但会批评出家人,你打开这个电视,有时候看一看,听了就摇头,摇头,现在众生是迷惑颠倒,正邪不分,他搞不清楚的,佛现在他面前,善知识现在他面前。他还搞不清楚,认邪为正,有的自己标榜自己是正,对不对?就像佛陀当时候六师外道自己都认为是无上的觉者,无上的智者,外道也是这样讲,而佛陀当时在世也是这样,自己都认为自己是无上的觉者,他就是佛,这个在经典里面佛在世都是这样子,外道都自称为是无上,自己是智者,是觉者,迷者不会,转趋转远。越来越远,越追求就越远了,他不知道放下就是了。“念念合道,步步无生”每一个念头都合于空性的绝对。没有能所,步步就是每一个念头就进入无生。步步当然就是一直在前进。每一步都迈向无生。“心常湛然,应用自在,任性逍遥,了无住著”。千万不要执著。“触目遇缘,总是妙用。世间诸法,即涅盘相”,为什么,生灭当下空,就是不生不灭。不能离开世间,而找一个涅盘。“头头是道,法法全彰”若论佛法是一切现成。什么是佛法,随手拈来它都是正法。随手拈来它都是自性,头头是道,法法全彰,彰就是显露出来,“无漏相应”无漏就是没有烦恼,断贪嗔痴,无漏相应,“名无漏智,即此身心,自在解脱,心心寂灭,觉性圆彰,自然流入,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娑婆若海。娑婆若海翻译成中文叫做一切种智。“二十四,防魔事”这个很重要,防止内心里面着魔。这个很重要的,看了这一章以后,你就知道台湾的魔有多少。“真如本体,迥脱根尘”迥就是远远的抛开,六根跟六尘,那个都是妄想心,意思就是说远远的抛开六根,六尘。所产生的妄想,分别的意识心,远远的放下,彻底的放下,摆脱。迥脱就是彻底的摆脱。六根,六尘所接触的建立的十八界万法,统统放下,“根尘相对,故有识生。定中所现,一切境界”尚“不离”于“妄识”,就算你定中所现的一切境界,还是离不开你妄想的心识。“心若染著”自己认为境界有多高,“即为境转,而入于魔事,魔事众多”《楞严经》讲五十种阴魔。色,受,想,行,识,各有十种阴魔。“说不能尽,行者或现,妖魔侵扰”你的修行当中有的人现妖魔鬼怪来侵扰你,“化作种种”的恶境或者是顺境。“违顺境界,恼惑行人,破坏正法,令失善根,起诸烦恼,能使行者,贪欲嗔恚”还没有学佛没有这么多愤怒,学佛以后为什么嗔恨心越来越重呢?这就是着魔了,“忧愁惊怖”要不一天到晚忧愁,惊怖。“心神狂乱”发神经,“入诸邪法,成患致疾”变成一种病。
“若心若境,惧如梦幻,应当觉悟”,心跟境都是梦幻的,“求其生性,了不可得,”因为是缘起,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心,也没有一个真实的境,是了不可得。“当知摄心,坚固正念”把这个心收回来,“一心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能见,你找到能见的心,这颗心在哪里?你找来找去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能见之心,不见处所,找不到就是空,“彼何所恼“那有什么好恼的”对不对?你看到的这都是个影象,比如说你以前看到最喜欢的,现在变成过去了,你以前看到最痛苦的影象也都过去了,你就是现在所看到的,也是不可得了,这个只是心的影像而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清净性中,本无垢染,魔如佛如”,意思就是当你遇到不二法门毕竟空,魔也是空,佛还是空,佛,魔都是在心的取舍决定,所以心“莫怀忧惧”也“不欣”,欣就是高亢,也“不怖”就是怖畏,心保持“如如不动”安心寂然。使心如如不动,很静的随缘处理一切事情。“彼自当减”这个彼就是魔,魔就会灭掉,你的内心里面不要看到一点小小的境界就夸大其辞。怕天下人都不知道,彼自当灭,“大抵道高”大部分的人是修行比较高的人,“方知魔障”哎呀,要着魔还不够资格,这着魔还要有相当的资格,有的人修行,才刚刚初学佛法,他就说,师父呀,我会不会着魔?我跟他讲,你还不够格。啊!我连着魔都不够资格。那还早,那魔找你这个,笑死人了,你这个两句就倒了,他还找你,不用了,不会,还不够资格着魔。“然而魔魅,伎俩有限”,因为它是在妄想当中,你只要“念念无相,念念无为,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对不对?你见怪不要觉得很奇怪,你自己觉得奇怪,你就失败了,“是故忘机,则佛道隆”忘就是放下,机呢?就是所谓的因缘。放下种种的因缘,那么意思就是说空,“是故忘机”,如果体悟到空性,“不于因缘”,不在缘起法里面执著。那么佛道就兴隆,“起念分别,则魔军炽”,你念念都在有相里面打转,说得天花乱坠,还是为名,为利。那这个佛法就完了,起念分别,则魔军炽盛,“不作圣心,名善境界”你不要觉得你很有修行,你现在是圣人了,那么这个是好的境界,意思就是说你见佛,见光,见花,见七重楼阁,那么不自己认为自己已经是圣人了,那么知道就好,再继续用功,把所有的感应当作很好的讯息。充满着法喜,自己知道就好,不必吹嘘,“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哎呀!如果你自己当作,噢,你很了不得了,你就受到群邪。“心性离”一切“见”,光明“湛然一心”“则无差别,境界之相”“《起信论》云”“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自己没有善根力,所以要多亲近善知识,有的人常常讲,哎呀,我在家念佛就好了,经典不要听那么多,一句佛号念到死。我说:这句话是讲对了,但是,英文叫做“but .you can control your mind?every morning meditation? 你能够控制你的心吗?你每天早上,晚上,你都入于禅定吗?you can on lightment?you? can not !意思就是你本身没有开悟也没办法控制这颗心,你就一定要听经闻法,要接近善知识,善知识增长你的善根力。你不要小看,师父上课这两个月,这两个月你只要一句话抓住了用功下去,准有消息,怕的就是听很多,不想下功夫,对不对?底下,“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的男女等相”无论是恐怖相,无论是端正相。你只要念“当念唯心,境界则灭”这万法都是唯心,境界就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