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中观宗中论讲记·智谕法师中论讲记 卷四 观颠倒品 第二十三
观颠倒品第二十三 
 
 
现在我们看︿观颠倒品﹀第二十三。
 
外人说:你说一切法空,不对!世间有很多说明不空,贪瞋痴不空吧!所以他说:
 
「从忆想分别  生于贪恚痴
 
净不净颠倒  皆从众缘生」
 
我们先了解他的意思。他说,世间的贪瞋痴,从忆想分别所生,都是从净不净颠倒所生的。于净执着不净,颠倒!于不净执着净,也是颠倒。这个净和不净是众多因缘,所以皆从众缘生。
 
现在我们再回头讲他的意思。
 
 
「从忆想分别,生于贪恚痴。」贪恚痴,从忆想分别,愈忆想愈糟糕!因为有很多事情,愈想愈伤心,那就是忆想。还有很多事情,愈想愈生气。忆想就是分别,如果不分别是什么?谁知道?《大宝积经》和《三戒经》都讲过,无分别叫安隐,安隐就是涅盘。分别产生两种法─生死法,落入生死所以不得涅盘。这是我们先讲忆想分别的过错。
 
不分别,没有贪;不分别,没有恚;不分别,没有痴。忆想是它的增上缘。你们要记住!千万不要用忆想。譬如好赌的人,本来不分别的时候,他忘记了。一起分别心,记起赌钱来了。刚一起来还不要紧,忆想就糟糕了,愈想愈想赌,愈想愈忍不住,结果跑去赌钱了。所以贪恚痴,分别是它的因缘,忆想是它的增上缘。
 
忆想分别,分别什么东西呢?净不净颠倒。于净法,他认为不净,颠倒!举譬喻说,你说:「你不要赌钱了,在家好好念佛。」念佛是净法,他不相信,他于净法执着不净,颠倒!赌钱,不净法,他把赌钱执着为净法,颠倒!所以净不净颠倒,这一切生贪恚痴,都从众因缘生的,所以皆从众缘生。
 
以下这首偈是龙树菩萨回答,这个回答是用破法。我看大家知道不知道?他说:
 
「若因净不净  颠倒生三毒
 
三毒即无性  故烦恼无实」
 
他说,因净不净颠倒,生了三毒,三毒就是贪恚痴。三毒即无性,它从净不净因缘生的嘛!所以无自性。三毒是烦恼,三毒无性故烦恼无实,烦恼无自性。
 
谁看出来他这个破法,吉藏大师判为什么破?这是纵破。要是详细分别呢,无性以后,说到烦恼无实,夺破。所以大家看经要消文释义,不入义理,你不知道。
 
龙树菩萨说,如果按照你那个说法,因为净不净颠倒生的贪恚痴,那么贪恚痴皆无自性啊!既然无自性,是空的,所以烦恼非实。这是龙树菩萨破他。
 
以下龙树菩萨申论,根据义理申论这个道理。
 
「我法有以无  是事终不成
 
无我诸烦恼  有无亦不成」
 
「我法有以无,是事终不成。」这半偈我们先讲。「我法有以无」,这个「以」好象应该是「与」。我法就是我,我这个法,有也不生贪恚痴,无也不生贪恚痴。如果我法有,有是自在啊!可以自己作得了主,它怎么起贪恚痴呢?好赌的人赌钱,自己作不了主。如果自己能作得了主,他不赌了。所以有我不生贪恚痴。假使无我呢?也不生贪恚痴。无我的话,谁生贪恚痴?所以我这个法,有和无皆不生贪恚痴。没有贪恚痴,没有烦恼,烦恼无实。
 
「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无我,那个烦恼也不成立,就是说无我的话,贪恚痴也不成立。无我,谁贪?谁恚?谁痴?所以假使无我,贪恚痴不成立嘛!
 
以下龙树菩萨申述理由:
 
「谁有此烦恼  是即为不成
 
若离是而有  烦恼则无属」
 
「谁有此烦恼?是即为不成。」这是说无我的话,谁有这个烦恼?所以贪恚痴是我生贪啊!没有我,谁生贪?我生恚,没有我,谁生恚?愚痴,我愚痴,假使无我,谁愚痴?那么不就是落空了吗?所以他说:「谁有此烦恼?是即为不成。」不成立嘛!
 
「若离是而有,烦恼则无属。」如果离开我而有贪恚痴,那这个贪恚痴没有在处了─则无属。贪是贪属于我,恚是恚属于我,痴是痴属于我。没有我,那有所属呢?
 
以下还是申述理由。这个世间法叫「引申含义」。
 
「如身见五种  求之不可得
 
烦恼于垢心  五求亦不得」
 
身见是五阴身心,五阴和合为我,所以身见也名之为我见。可是在五种里头找不到它,找不到我。五种是什么?色受想行识。我们都知道,五阴和合而有我,这说明不和合没有我。所以在色里求我,求不到,它没有我嘛!因为它五个法和合才假设有我。
 
如果色法里有我,那么山河大地皆是我,山河大地没有我,说明色法无我。假使受有我,那么打你我也疼,没这个道理的。如果受有我,释迦牟尼佛成佛,我们也成佛,没这个道理。想里头无我,想里要是有我的话,不必等五阴和合了。行里头也没有我。行里有我,你偷东西,我也跟着判刑;你行善,我也跟着升天。不是的。你行归你的,我行归我的,所以行里没有我。识里头没有我,识里要是有我的话,学校考试都考一样了,你知道我也知道,你考第一,我也考第一,没有这个道理。所以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里头都没有我,所以他说「求之不可得」。
 
我讲,还是我的东西。你会到,才是你的。大家都会到了没有?
 
「烦恼于垢心,五求亦不得。」这一句「烦恼于」,那个「于」我想可能错了。「于」是当「与」,同那个「与」,我们不敢讲,不过我们认为有这点。他是说「烦恼『和』垢心」。不过要是按照他的讲法也可通。他的讲法是烦恼对于垢心,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文字有错误。烦恼和垢心,五求亦不得,在色受想行识五种求烦恼垢心,也没有。
 
我们举个例子说。色法里头没有贪恚痴。什么原因呢?贪恚痴,是我生贪恚痴。如果色法有,应该色贪恚痴,色法贪恚痴我啊!对我起贪啊!色法里头没有贪恚痴,是我对色法起贪恚痴嘛!受法里头也没有,因为无我,那有受呢?如果受法里头有贪恚痴,没有我,那和我没有关系嘛!想也没有,没有我,那有想?那想是凭空的,离开我是如幻如化的。行也是一样,没有贪恚痴。犯罪是我犯罪啊!没有我,谁犯罪?那么有犯罪没有我,讲不通的嘛!了别识也没有贪恚痴。
 
在色受想行识中求不到我,没有我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没有烦恼。所以上半偈:「如身见五种,求之不可得。」偏重于说无我。下半偈:「烦恼于垢心,五求亦不得。」偏重于说烦恼,说贪恚痴。
 
大家对以上所讲的,有问题没有?〈问:第三首偈:我法有以无,是事终不成。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
 
我有或者无都不能成立烦恼,所以「是事终不成」。没有我,谁生烦恼?烦恼是不是不成啊?假如有我,我作主啊!我作主,自然没有烦恼。起烦恼的时候,我作不了主了!所以有我、无我皆不能起烦恼。
 
好了!我们今天该休息了,下课。
 
大家看《中论》,︿观颠倒品﹀。
 
「净不净颠倒  是则无自性
 
云何因此二  而生诸烦恼」
 
外人认为对净不净生颠倒,因为颠倒生贪恚痴烦恼。
 
龙树菩萨就说了,净不净颠倒皆无自性啊!怎么无自性呢?对净执着不净叫颠倒,对不净执着为净叫颠倒。既然对净执着为不净,那个不净是虚妄的,虚妄不是实有啊!不是实有就没有自性。如果说对净执着为不净,那个不净是真实,它是真实的,就不颠倒啊!他既然是颠倒就没有自性。对不净你虚妄执着为净,就是颠倒,这个颠倒没有自性,不真实。既然净、不净、颠倒都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怎么能生烦恼?所以他说,净不净颠倒,是则无自性,虚妄的。
 
「云何因此二,而生诸烦恼?」怎么会因这两种虚妄颠倒而生诸烦恼?它本身是虚妄没有自性,怎么生贪的烦恼呢?
 
这一偈大家都听懂了吧?有疑问的没有?没疑问,我们看下面一偈。
 
下面这一偈,外人辩论说:
 
「色声香味触  及法为六种
 
如是之六种  是三毒根本」
 
「色声香味触,及法为六种。」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啊!「如是之六种,是三毒根本。」色声香味触法生的烦恼。三毒就是贪恚痴,贪恚痴就是烦恼,六尘是贪恚痴的根本,由六尘而生的。这是外人的意见。
 
我们看龙树菩萨怎么破他。龙树菩萨破他,大家要知道,还是用无自性。无自性就性空,性是空的,色声香味触法现的相是假的。他还是站在这个立场破他。龙树菩萨说:
 
「色声香味触  及法体六种
 
皆空如炎梦  如干闼婆城
 
如是六种中  何有净不净
 
犹如幻化人  亦如镜中像」
 
「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空如炎梦」,都是性空的。炎是阳焰,晴天的时候在平原里看见好象是水一样,那叫阳焰。好比阳焰,好比作梦一样。「如干闼婆城」,干闼婆城好比海市蜃楼。这一些似有而实无。阳焰看着似乎有水,而实在没有水;作梦梦见有这个事情,似乎是有,实在是没有;干闼婆城,海市蜃楼,看着好象是有,实在没有。
 
譬如说,天上出现的虹,七彩色看着似乎是有,实在是没有。这是什么道理?看着是有,相假;实在没有,性空。为什么相假性空?
 
下面他讲:「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虚妄的,怎么会有净、有不净呢?譬如你照镜子,镜子有人,似有而实无。譬如照镜子里脸上有灰,你擦镜子擦不掉,他是假相嘛!
 
这色声香味触法「犹如幻化人」,本身如幻如化的。「亦如镜中像」,如镜子里头照的像一样。什么原因呢?色声香味触法皆无自性,所以性空。现的相,现的色声香味触法相皆是因缘生,都是假的。
 
我们现在分析分析这六种。色,要见有色,见有色这个色要有根、识和色和合才能见。既然需要根、识和合,色本身没有见的自性。色无自性,不是实在的。大家把脑筋活动起来,你无量劫来迷于生死,就是执着,今后要觉悟。声也是一样,声可以听到,可是它需要和耳根、耳识和合才能听到,没有自性。
 
现在我问大家,香尘怎么没有自性?需要和鼻根、鼻识和合,因缘所生法。味尘怎么没有自性呢?你想一想,它需要和舌根、舌识和合。这杯水很甜,你不喝知不知道?它没有,非要舌根、舌识和合才有,才知道。触尘也是一样,要身根、身识和合,没有自性。我不碰你,你没有感觉,一定是我碰你才有触的感觉。法尘也是一样,要和意根、意识和合。
 
谈到这个法尘,大家要知道,在三世里头,法尘只管过去、未来,不管现在,那叫法。他管过去、未来,不管现在,不是没有现在。也有,你要依理推寻。怎么体会那个法呢?譬如五根对现在,不对过去、未来,眼只能见现在,它不见过去,不见未来。耳朵也是管现在,听现在的声音,不听过去、未来。鼻根的闻香也是一样,现在有香味才可闻到,过去香味闻不到,未来香味也闻不到。舌根也是一样,现在吃饭可以饱,过去不饱现在,未来不饱现在。身根也是一样,我现在碰你,你现在知道。过去你感觉不到,未来的感觉不到。
 
意根不同,它不对现在,对过去、未来。它对现在就麻烦了,瞎子看不见,要是他意根对现在的话,应该还看见,他有意嘛!瞎子应该还看到,他有意根可以看到。他不对现在嘛!聋子有意根,不对现在。这是六根有一点点小差别。可是意根还有一点点现在的,譬如这个人半路瞎了,他还知道这个事情,这个东西什么样子的,他能记起来。如果一个人生聋、生瞎,难以教育,他意根里没有这个印象,你告诉他什么样子,那很困难。这是依理推寻。你们都听懂听不懂啊?
 
现在我们再看他的偈,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都是空的,性空。大家不要偏执于空,他是性空,相不空,它有这个相。可是不空的这个相,假的,因缘和合而现的。法非和合不和合。法非和合,说它性空边;非不和合,说它相假边。你如果执着定空、定有,那叫定法,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性空、相假,这六种当中怎么会有净不净呢?没有净,没有不净,怎么会有颠倒呢?
 
净和不净,你会一会,它性是空的,有净有不净没有?再会一会,净和不净,相是假的,有没有?你如果这么会,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定法。所以这六种当中啊!犹如幻化人,也如镜中像。看电影,萤幕上有人,那是假的。电影一散,空的,没有自性。如果电影的人有自性的话,就不得了了。所以说,他讲炎、梦、干闼婆城、幻化、镜中像,都是从相假边说。相假边还归性空。
 
如果你看到相是假的,会到性是空的,叫见性。如果你会到一切事相都性空,见性以后,接近佛道了,接近了生死。如果你还执着一切事相是真的,那叫生死流。大家都往这儿用功,这是很难的事情,非有大根机、大智慧才行。
 
大家知道性空,知道相假,可是千万不要偏。性空就是相假,相假就是性空,一偏就不对了。如果偏于性空,落断边;偏于相假,落常边。
 
我们看下面一偈:
 
「不因于净相  则无有不净
 
因净有不净  是故无不净」
 
这净和不净对待假立,因为对待净才有不净。譬如说你衣服脏了,它对待那干净立的,没有干净,没有清净,就没有不净。既然对待假立,立的相假。既然对待立,它对待空。对净立不净,不净是空的;对不净立净,净也是空的。你想一想!所以他说:「不因于净相,则无有不净。因净有不净,是故无不净。」既然因净才有不净,那个不净没有自性啊!因净而立嘛!不净是因净而立的,没有自性。既然不净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是没有不净啊!
 
这一偈懂了以后,以下就好懂了。下面一偈:
 
「不因于不净  则亦无有净
 
因不净有净  是故无有净」
 
「不因于不净,则亦无有净。」因不净才有净的观念,既然「因不净有净」,那这个净没有自性啊!「是故无有净」。
 
他这个原则还是从无自性讲起。无自性是什么呢?无有定法。无有定法就无自性了,空就无自性了。这个道理怎么会入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自然会得到。如果取相,就相隔千万亿里了。
 
所以他这两首偈同时而说。「不因于净相,则无有不净。因净有不净,是故无不净。」不净没有自性。「不因于不净,则亦无有净。因不净有净,是故无有净。」
 
会入这个道理有一个要点,你从一切法无自性着手。有人说,一切法无自性是中道,差一点点。真正会到中道,没这个次第。
 
下面他讲,烦恼从这儿生,这个都是性空、相假的。所以他说:
 
「若无有净者  何由而有贪
 
若无有不净  何由而有恚」
 
「若无有净者,何由而有贪?」贪,贪于净啊!「若无有不净,何由而有恚?」瞋恚,是瞋恚那个不净啊!既然没有净,怎么会有贪?瞋恚是瞋恚于不净啊!既然没有不净,怎么有瞋恚?他这一层一层地说。
 
还有一点点时间,我们再讲一偈。
 
外人又辩论了。他说,经上佛说涅盘四德常乐我净:于常执着无常,颠倒;于常知道是常,不颠倒。于乐执着为苦,颠倒;于乐知道是乐,不颠倒。于我执着无我,颠倒;于我知道是我,不颠倒。于净执着不净,颠倒;于净知道是净,不颠倒。反过来也是一样,于无常执着于常,颠倒;于无常知道无常,不颠倒。其余的乐我净也是一样。这不明明说有颠倒,有不颠倒嘛!你怎么说一切法空呢?
 
龙树菩萨说:
 
「于无常着常  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有常  何处有常倒」
 
「于无常着常,是则名颠倒。」可是:「空中无有常,何处有常倒?」外人落于有法,他执着有颠倒,有不颠倒。可是空性当中没有常,既然没有常,怎么有常的颠倒呢?
 
今天时间差不多了。我考一考大家,大家说有颠倒没有?惠谦讲!你说有没有颠倒?
 
〈谦师:约法来讲,没有颠倒;约众生的情见,有颠倒。〉
 
无性随缘,有颠倒不颠倒;随缘无性,没有颠倒不颠倒。无性随缘,他从相假边破,叫纵破;随缘无性,他从性空方面破,叫夺破。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可以休息了!
 
你们记住!有一句话,无性随缘有,随缘无性空。记住这句话,这叫出没两边。对方说空,你说无性随缘有嘛!对方说有,你说随缘无性空嘛!这就是出没两边。
 
现在下课!
 
「若于无常中  着无常非倒
 
空中无无常  何有非颠倒」
 
︿观颠倒品﹀。「若于无常中,着无常非倒。空中无无常,何有非颠倒?」
 
上面那一偈讲的是:「于无常着常,是则名颠倒。空中无有常,何处有常倒?」这两偈都是讲实相。实相无相就是一法不立,一法不立是从性空边讲,就是真空。
 
若于无常中着无常就非倒,不颠倒。可是性空之中没有无常,既然没有无常,那有非颠倒呢?实相里头没有常,没有无常。要是无常你着于无常,它就不是颠倒。可是也没有不颠倒,空中本来无一物嘛!
 
他这两偈说的一法不立,性空中一法不立。既然一法不立,没有常、没有无常,没有颠倒、没有不颠倒。
 
后面他讲一法不舍。随染缘就有颠倒,就有不颠倒,那是相假。
 
三论宗所说的性空,就是实相无相;三论宗所说的相假,就是实相无不相。实相无相,一法不立;实相无不相,一法不舍。一法不立,般若经说性空,真空;一法不舍,般若经所说就是妙有。一法不立,一法不舍,怎么会呢?不可住着于定法。你如果着于有法,实相一法不立;你如果着于空法,实相一法不舍。没有决定。没有决定的法怎么会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要是归到念佛法门,怎么能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呢?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么修就会到了。
 
所以他说:「若于无常中,着无常非倒。空中无无常,何有非颠倒?」大家着眼点,他错在一个「着」字上,住着。你如果无所住而生其心,就不犯这个过错了。
 
这一偈,大家都懂了吧?再看下面。
 
「可着著者着  及所用着法
 
是皆寂灭相  云何而有着」
 
可着是法,总说是法,如果分别说是六尘。再明白一点儿讲,可着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可着。我们想通这一点就知道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著者是人,人是能着,可着、著者,明白一点讲,人法一对。「可着著者着」,着是什么呢?造作的业。「及所用着法」,所用着法是什么?所用的事相。
 
我举例子说吧!可着,钞票,色尘嘛!著者,是人。这个「人」就是我,我们说可着、著者,人法一对,也可说是我法一对。那个「着」是造的业。造的业是什么?我看到钞票想偷,实行偷法就是着了。「及所用着法」,所用着法是什么?我想偷人的钞票,假装好人混在里面去,借机会去偷,就是所用的着法了。这个都是名相分析,大家懂不懂?
 
可是:「可着著者着,及所用着法,是皆寂灭相。」寂灭相是实相。实相无相,本来寂灭;实相无不相,虽然现无不相,都是假相,还是本来寂灭。所以实相称为寂灭相。既然性空、相假是实相,「云何而有着?」怎么有着呢?这个着,他是略说;这个着,具体应该说就是「可着著者着,及所用诸法」。略说叫「着」。
 
大家知道,寂灭相本来寂灭,怎么会呢?它是实相,实相无不相,寂灭,它是假嘛!实相无相,还是寂灭。你怎么会呢?心无所住,就会到它了。你怎么不犯错误呢?我问大家,有谁知道?〈答:心无所住就不会犯了!〉欸!对了,以无住心契合无相法,就没有过错了。
 
下面一偈:
 
「若无有着法  言邪是颠倒
 
言正不颠倒  谁有如是事」
 
「若无有着法」,这个他是略说,简略地说是「无有着法」,具体说「无有着法,无有着,无有著者,无有可着」。应该这么说,他简略了,仅仅说一个着法。
 
「若无有着法,言邪是颠倒。」邪见所以是颠倒。「言正不颠倒」,正见是不颠倒。「谁有如是事?」没有能着之人,没有可着之法,那有这种事?禅宗有一句话,到了这个地步叫一丝不挂,一尘不染,那才对。你要是有邪,有一物,你心中有一物,有一个邪;你有正,还是有一物。
 
如果心中无一物的话,无邪无正。这是对法认识到一半。
 
我说一句话,大家思考思考,回答回答这个问题。他这个偈的意思,无邪无正。我和他相反,我说有邪有正。
 
不过,我先告诉大家,我没讲错,绝对对!有谁知道?〈答:无一物说无邪无正,无一物也无,所以有邪有正。〉欸!随缘无性无邪无正,你那么会叫见性,它性空嘛!我说的有邪有正,是无性随缘。
 
他从性空方面讲,我从妙有方面讲,没有错。因为性空就是妙有,真空就是妙有嘛!妙有就是真空嘛!实相无相就是实相无不相嘛!实相无不相就是实相无相。要不然的话,你错误在一点上了,心有所住,糟糕了!心无所住,不住有相,实相无相嘛!也不住无相,实相无不相嘛!还是一个东西,五个手指头就是拳,拳就是五个手指头。
 
所以:「若无有着法,言邪是颠倒,言正不颠倒,谁有如是事?」还是心有所住,所以说不对。
 
〈问:师父!可着跟所着法有什么不同?〉
 
师:可着就是所着,可着就是所,著者就是能,能所一对嘛!
 
〈问:那下一对怎么说,所是动词,所着法是名词。〉
 
师:这个不分动名词,八大词用不上。
 
〈问:下面那两个跟上面那两个有什么不同?〉
 
「可着」是法,「著者」是人,人法皆空,你懂不懂?下面那个「着」是造的业。大家脑筋要清楚,「所用着法」是所用的事相。譬如钞票是可着,我想偷,我是著者,开始偷叫着。
 
八大词用不上,告诉你了嘛!一切名相皆是假嘛!你世间法着太深!心无所住,我告诉你了嘛!
 
你们脑筋不清楚,我告诉你们一个办法││拜佛、念佛。拜佛、念佛、持戒,慢慢地有五个法要远离,忧、苦、喜、乐、舍。忧苦喜乐舍根本是在我,我念太重,永远迷惑。修定远离忧苦喜乐舍,逐渐清楚了,脑筋就细了。
 
我们再看下面的:
 
「有倒不生倒  无倒不生倒
 
倒者不生倒  不倒亦不生
 
若于颠倒时  亦不生颠倒
 
汝可自观察  谁生于颠倒」
 
你脑筋要清净,要不然愈听愈糊涂。「有倒不生倒,无倒不生倒。」大家首先要分清,他从法方面说。法要是颠倒了,不再生倒,已经颠倒了嘛!「无倒」,他根本不倒,怎么有倒呢?这是法方面说。
 
「倒者不生倒,不倒亦不生。」谁看出来这是从那方面说?〈答:从人方面。〉欸!这还是人法一对嘛!这个人是倒者,他已经颠倒了,怎么还生倒呢?「不倒亦不生」,这个人不颠倒,怎么生颠倒?
 
这一偈你仔细想,想清了,我们再讲下面的。
 
我再讲一遍。这个法,「有倒不生倒」,已经颠倒了,不能再生倒了。「无倒不生倒」,根本不颠倒,怎么说有倒呢?这讲法。「倒者不生倒」,人已经颠倒了,不再生颠倒。「不倒亦不生」,他根本不颠倒嘛!怎么说颠倒法、颠倒人?
 
「若于颠倒时,亦不生颠倒。」颠倒时怎么讲呢?一半有倒,一半不颠倒,叫颠倒时。既然颠倒不生倒,倒者不生倒,不倒也不倒,所以,一半一半还是不生倒。
 
我举了很多次例子,好比说你没有钱,我没有钱,我们两个加起来,还是没有钱啊!有谁不懂?所以就和他讲「汝可自观察」,你观察观察!「谁生于颠倒?」
 
〈问:颠倒时亦不生颠倒是什么意思?〉
 
师:已经颠倒了,怎么再生呢?
 
〈问:怎么说一半呢?〉
 
师:颠倒一半,不颠倒一半,叫颠倒时。
 
〈问:那是一半醒,一半颠倒?〉
 
那不对啊!一半颠倒,不再生倒了;要是不颠倒,根本没有颠倒,那有颠倒?你善自思惟!
 
所以说:「汝可自观察,谁生于颠倒?」他的着眼点、重点,你往那儿看呢?看到那个「生」的地方。佛说无生法吧!既然佛说无生法,生颠倒是生,生不颠倒还是生,无生法没有生颠倒,没有生不颠倒。
 
所以,大家持戒到了程度的时候,慢慢一定进入忧苦喜乐舍逐渐轻,脑筋就清楚了。你们还一心的起我见,当然迷惑了。
 
我们再讲一偈就下课了。
 
外人的意思是说,你说的无生法,那么这个无生是有啊!有个不生啊!颠倒不生,不颠倒也不生。实相无相,不生;实相无不相,还是不生。这个不生是有吧!这是外人的意见,他的辩论。
 
龙树菩萨回答说:
 
「诸颠倒不生  云何有此义
 
无有颠倒故  何有颠倒者」
 
「诸颠倒不生,云何有此义?」这个大家一看就知道,他重述外人的意见。「无有颠倒故,何有颠倒者?」那不对啊!我们讲过嘛!心无所住嘛!无生法嘛!颠倒不生,不颠倒也不生,你的心要不住于不颠倒,也不住于颠倒,心无所住。
 
外人有所住,他说不生法是有。我分析分析看对不对。如果说没有那个颠倒啊!就没颠倒者,颠倒者是人。没有颠倒人,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迷惑众生。没有迷惑众生,都是佛,那何必佛度众生呢?没有颠倒者,何必佛度众生?你在娑婆颠倒,念佛求生西方,生到西方不颠倒。要是没有颠倒众生,谁生西方?
 
龙树菩萨思想非常细腻。要是按照一般粗心大意的就会不到,要心细。
 
这一偈大家懂了吧!换句话说,你说有颠倒不对,没有颠倒也不对,心有所住嘛!实相无相,就没有颠倒、没有不颠倒。实相无不相,就有颠倒、有不颠倒。有颠倒、有不颠倒叫俗谛,没有颠倒、没有不颠倒叫真谛。一切法门多从俗谛边说,譬如我们修净土就是俗谛方面说。
 
大家有问题的可以问!
 
所以,你不懂,没有开智慧。要想开智慧,首先要持戒,戒能生定,定能生慧嘛!持戒到了程度的时候,它生定了。生定以后,慢慢逐渐逐渐发现自己忧慢慢减少。有喜了,再修行,喜也慢慢减少。知苦了,再修行,苦也慢慢减少。唯有乐了,三禅了。以后一切舍念干净,到四禅。你修,不下苦功夫,难得这个成果。
 
现在我们时间到了,下课!
 
「若常我乐净  而是实有者
 
是常我乐净  则非是颠倒
 
若常我乐净  而实无有者
 
无常苦不净  是则亦应无」
 
这段文以后大家要特别注意,你要是不注意,就把他的论文解错了。
 
他这是根据上文来的,我们先看上文。因为外人说常乐我净产生八颠倒:于常执无常,于无常执常;于乐执苦,于苦执乐;于我执无我,于无我执我;于净执不净,于不净执净。常乐我净,这么合起来产生八种颠倒。龙树菩萨他曾经破他,他说:「有倒不生倒,无倒不生倒。倒者不生倒,不倒亦不生。若于颠倒时,亦不生颠倒。汝可自观察,谁生于颠倒?」从上面解下来,我们才能了解他文字的意思。
 
如果常我乐净实有的,那常我乐净就不生颠倒。如果常我乐净而实无有,没有常我乐净,那么,不对常,没有无常;不对我,没有无我;不对乐,没有苦;不对净,没有不净。所以无常、苦、无我、不净这四种,也应该没有。无常苦没有是什么?没有颠倒。他这证明他上面说的,颠倒不生,没有颠倒。换句话说,于诸法空性当中,没有常我乐净,没有无常无我苦不净,颠倒这个东西啊!没有生,没有不生。
 
大家仔细思惟,有没有不懂这意思的?那我们就看下面的。下面这一颂很容易搞错了。
 
「如是颠倒灭  无明则亦灭
 
以无明灭故  诸行等亦灭」
 
这一颂不注意的话,很容易搞错了。诸法空性当中没有生没有灭,他这一颂是纵破,你假使直接解就错了。
 
他的意思是说,你说颠倒灭,不对!颠倒没有灭,因为空性当中无生无灭嘛!他上面好象也说过了,颠倒法、颠倒人,没有颠倒法就没有颠倒人,没有颠倒人,何必佛度众生?如果你看的,颠倒如果灭的话,无明也灭,那很对!那正错了。
 
不相信我们分析分析!「如是颠倒灭,无明则亦灭。」如果颠倒灭的话,无明则也灭,可是《心经》说得明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换个方式讲,就是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灭。如果无明灭的话,「以无明灭故,诸行等亦灭。」无明灭了,行灭,识灭,名色灭,六入灭,触灭,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死灭。这是不对的。你不要搞糊涂了。《心经》不是讲过了吗?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嘛!
 
这个地方大家容易糊涂了。你假使差一点点,就把《中论》的意思会错。如果无明灭了,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都灭。
 
大家知道,经上说过,知十二因缘就知法,知法即见佛。无明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一直到老死,这是生灭十二因缘。无明灭则行灭,行灭识灭,一直到老死灭,叫还灭十二因缘。生即无生,无生即生;灭即无灭,无灭即灭││这是二谛。
 
生灭十二因缘是什么谛,谁知道?世俗谛。还灭十二因缘是什么谛?第一义谛。你不能说它是定生,生是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既然无自性,就是生而无生,无生而生。灭不能说定灭,灭是因缘灭,因缘灭无自性,灭而无灭,无灭而灭。
 
我不是和大家讲过了吗?十二因缘里头,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于法无所有。
 
这个地方,很容易使人搞错了。大家清楚了没有?十二因缘是佛性,你说它定灭,灭了佛性,不对。怎么知道十二因缘是佛性呢?《大般涅盘经》说过,十二因缘有四种观智:下智是声闻人,中智是缘觉人,上智是菩萨,上上智是佛。声闻以下智观十二因缘,不见佛性,得声闻道。缘觉人以中智观十二因缘,不见佛性,得辟支佛道。菩萨以上智观十二因缘,见佛性不了了,得十住地。佛以上上智观十二因缘,见佛性了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根据他这段经文,我们还可以知道一点东西。原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性,在众生边说是佛性,在佛边说就是佛。怎么在众生边说是佛性呢?不具功德。佛具足功德,所以是佛。好比说井里有水,你看见水,不能解渴,不具功德。你看见了,非用绳子、罐子打上来,功德具足了,才解渴了。
 
我们把这一颂的意思再讲一遍。如果照你的说法,有颠倒生,就有颠倒灭,如果颠倒灭的话,无明则灭。经上明明说没有无明灭,空性当中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灭。无明灭的话,没有众生,假使无明灭的话,诸行一直到老死也都灭,那就没有众生了,何必佛度众生?
 
这一颂你不留神,就搞错!一搞错了,前后不对,前面也不对,后面也不对。这一颂,大家掌握住要点,他是讲性空。《心经》说过,是故空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你就懂这一偈了。
 
如果直接按照文字讲,你就搞错了。所以有一句话:「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前面我们看过了,他从前面下来的,再看下面这两颂。
 
「若烦恼性实  而有所属者
 
云何当可断  谁能断其性」
 
「若烦恼性实,而有所属者。」这是说什么呢?烦恼是法,贪瞋痴为烦恼嘛!如果法是实在的,「而有所属者」,所属者是人。他是讲人法皆空。
 
烦恼实的话,不空!有所属者,有人的话,人不空。直接会这个道理怎么会呢?人法是有,不过它是因缘有。因缘有无自性,有无自性,就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就会到了。法和人皆空,不过它是因缘空。因缘空,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不空,所以它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这就是般若所说的真空妙有。你如果不这么会的话,你会不到。
 
烦恼性实,不对!烦恼是什么?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属者也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既然是这个样,「云何当可断,谁能断其性?」这个「断」就是上面所说的灭。「谁能断其性?」性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相假,相假是有。这是说如来藏,如来藏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谁知道什么东西啊?是性空。不空如来藏是什么?是相假。总而言之说起来,不管你空、不空如来藏,都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而不空,那个不空就是不空如来藏;不空而空,那个空就是空如来藏。有而非有,非有是空如来藏;非有而有,那个有是不空如来藏。
 
讲起来很有意思,他把一个法反复地辩论,你搞不清楚就糊涂了。你糊涂了是怪你,不怪法啊!
 
「若烦恼性实」,仔细依理推寻起来,他还是说颠倒这个法。烦恼性实,譬如我们把他改变一个方式:「若颠倒性实,而有所属者,云何当可断,谁能断其性?」这和前面讲的:「若常我乐净,而是实有者,是常我乐净,则非是颠倒。」你想想,不是一个道理吗?只怪你不明白,不是法不清楚。
 
再看下面一颂:
 
「若烦恼虚妄  无性无属者
 
云何当可断  谁能断无性」
 
「若烦恼虚妄,无性无属者。」这个大家都明白了,烦恼虚妄是法空,无法。「无性无属者」,是无人。这和上面那个「若常我乐净,而实无有者」,是一个道理。
 
「云何当可断,谁能断无性?」法无性,人无性,那个无性不可断啊!断还是灭的意思。仔细依理推寻讲起来,他不过是解释「空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不过是那个道理。
 
我们这一品讲到此地,讲完了。谁有问题?可以问。
 
时间快到了,我们赶紧再抢着讲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