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天台宗(法华宗)白话六妙门第二章 次第相生六妙门

第二章:

次第相生六妙门


接下来,解释第二种六妙门——次第相生六妙门。

次第相生,是佛道修习者的梯阶。修行者如果于欲界中善巧的修习六妙门,在第六种净妙门获得成就后,便能引发三乘无漏智慧,更何况具足其他各种禅三昧。

这种说法与前面的说法有些出入,为什么呢?

数妙门有二种:修数妙门和证数妙门。第一、修数妙门。修行者调和气息,令气息不涩、不滑,内心安详,收敛心念,从一数到十,慢慢的细数,不令心神驰骋散乱。这就是所谓的修数妙门。第二、证数妙门。修行者任由心念运作,不加控制,从一数到十,心念安住于出入息,觉察出入息逐渐变得微弱乃至变无,心相由粗逐渐转细。修行者开始注意到,数妙门的心识和气息还是太粗,不再满足于数妙门。这时候,修行者应当舍弃数妙门而转修随妙门。

随妙门有二种:修随妙门和证随妙门。第一、修随妙门。舍弃前面的数妙门后,制心于一,随气息的出入收敛心念,关注于出入息,将心念安住于出入息,了知气息的出入,专心一致不散乱。这就是所谓的修随妙门。

第二、证随妙门。心识变得细微,安静不乱,觉察到气息的长短和气息从身体各个部分自由出入,心念和气息任由运作,相互依倚。在心识恬然凝静的情况下,意识到随妙门还是太粗,对随妙门生起厌舍心,就好象人在极度疲倦时,只想睡觉,不想作任何事。这时候,修行者应当舍弃随妙门而转修止妙门。

止妙门有二种:修止妙门和证止妙门。第一、修止妙门。止息各种所缘的思虑,不再着意于数、随二妙门,心识凝住寂静,就是所谓的修止妙门。第二、证止妙门。觉察身体泯然入定,不再见到内外各种相貌,以定法持心,任何情况下都不为所动。修行者这时候生起这样的念头:“虽然说现在这个三昧无为寂静、安稳快乐,但是缺乏智慧,不能了断生死。 ”

接着,又想道:“现在这个三昧,是属于因缘、五阴、十八界、十二入法,是因为因缘和合而假有,虚诳不实在,以前不发现就算了,现在应当舍弃。 ”

有了这种想法以后,就不再执着于止妙门,进而生起了有观的分别心。这时候,修行者应当舍弃止妙门而转修观妙门。

观妙门有二种:修观妙门和证观妙门。第一、修观妙门。修行者在定心中,生起慧分别心,观察到细微的出入息,好象空中的风,身体已不复存在。或观察到体内的三十六中器官,好象芭蕉树一样虚而不实。

这时候认识到什么是无常,一切存在的,刹那间都不复存在,再也没有人、我的分别,一切身体能感受到的法都没有自性。既然一切法都不能得到,定还有什么依倚呢?这就是所谓的修观妙门。

第二、证观妙门。修行者在修观妙门时,觉察到出入息布满全身毛孔,内观心眼打开,清澈的看见体内三十六种不净物和各种寄生虫。觉察到体内、体外都属不净,分分秒秒都在变化,内心生起悲、喜二心。获得四念处(1)破除四颠倒 (2)。这就是所谓的证观妙门。当观相生起后,心识攀缘于观境,分别心被破除。当觉察到于观境中还是有心念的流动,观法并非真实的修道法门。这时候,修行者应当舍弃观妙门而转修还妙门。

还妙门有二种:修还妙门和证还妙门。第一、修还妙门。既然知道观由心生,从观境中是无法寻获自性,这时候就应该反过来观心。怎么生起观心?什么从观心中生起?什么从不观心中生起?如果从观心生起的一切,都是实有,能够被观察到;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怎么说呢?就好象数、随、止三妙门,在观法未生起的时候已经存在了。如果说从不观心生起,不观心由灭或不灭生起;如果说从不灭

生起,不灭拥有空、假二心,又怎么能观呢?如果说从灭生起,灭的时候一切法已不复存在,也就没有观了。于亦灭亦不灭或非灭非不灭,同样不能生起观。

应当知道观心本来就不会自己生起,不生起就不会有,无有时就是空,空也就是没有观心,没有观心又怎么会有观境。观心、观境一并舍弃,返本还原,寻回自性,就是所谓的修还妙门。

第二、证还妙门。

当内心的智慧获得开发后,不要加以控制,让它自由运作,就能破除一切不善法与障碍,返本还原,寻回自性,就是所谓的证还妙门。

修行者应当知道,如果生起离境智,就能获得无境智;如果不远离观境,将受到空、假二边的系缚。这时候,修行者应当舍弃还妙门而转修净妙门。

净妙门有二种:修净妙门和证净妙门。第一、修净妙门。当知道色能够被清净,不再生起妄想和分别心。对受、想、行、识也是一样。

止息一切妄想垢,就是在修习净妙门;止息一切分别垢,就是在修习净妙门;止息一切取我垢,就是在修习净妙门;简单来说,如果知道心性本来清净,就是在修净妙门。修习所想要修习的,清净所想要清净的,就是在修习净妙门。

第二、证净妙门。

在修习净妙门时,豁然开达,心、慧相应,一切都方便适宜,无所阻碍,自由发展,真正的领受三昧的真谛,心再也不须要依倚。这就是证净妙门。

证净妙门分为二种:

一、相似证。五方便人 (3)以同样的方式开发智慧。

二、真实证。从最基础的苦法忍(4)到九无碍道(5)中的佛道,都是以真实无漏的智慧所开发。尽除三界的尘垢,就是所谓的证净妙门。

还有,与空三昧相应的,就是观;与无相三昧相应的,就是还;与无作三昧相应的,就是净。

一切外观,就是观;一切内观,就是还;一切非内非外观,就是净。

因此,一位修梵志,已过往的比丘尼说:“不是内观令你得到智慧,不是外观令你得到智慧,不是内外观令你得到智慧,也不是无观令你得到智慧。 ”

〖注解〗

1.四念处: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受是苦,观心无常。
2.四颠倒:常、乐、我、净。
3.五方便人:一、可修成阿罗汉果的定性声闻。二、可修成辟支佛的定性缘觉。三、可修成佛果的定性菩萨。四、具以上种子,机缘成熟,可证以上三种之一的不定性声闻、缘觉或菩萨。五、不具以上住种子,但有缘修成人、天果的无性人及天人。
4.法忍:深信不疑的佛法。
5.九无碍道:于小乘是:退、守、死、住、可进、不坏、不退、慧解脱、俱解脱。于大乘是:退、思、护、安住、堪达、不动、不退、独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