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藏传佛教历史上重要传承善知识教言冈波巴大师[吉祥荟萃·冈波巴大师全集] 实修的证相

实修的证相


  “妙手神医”般的教授

  透过师长教令弟子修习“死亡无常”,弟子就会产生犹如疾病症状般的内心的体验,他们的思想,也会从今生暂时的利益得以转变;同时,也一定会产生平等齐观“世间八法”的征相。

  《倾城佳丽》第九则

  敬礼上师!

  大宝上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现在是一个五浊炽盛的时代,在这个五浊恶世里,我们又没有能够在寿命方面,得到自由自在,因而,即便是少壮之年,我们的生命,也可以像是风吹残烛般地轻易地逝去。

  死到临头的时候,即便是我们积集了广大的财产家业,也不一定是有什么利益的;就算我们经常可以和自己的亲戚朋友们慈眼相视,当大限来临的时候,这些亲戚朋友恐怕也都是爱莫能助的。

  有关这层道理,如《入菩萨行论》中,有偈亦云:

  纵得多资财,

  且久乐受用,

  终如盗贼夺,

  似奴空手走!

  纵然我们获得了许多的资财,

  而且已经长久地享用了它,

  但是,请别忘了,

  (当我们死到临头的时候,)

  我们终归会像

  被强盗掏空了家产一般,

  又会像奴仆一样,

  两手空空地

  离开这个世界呀!

  同经《入菩萨行论》中,有偈又云:

  亲友纵围绕,

  断命之感觉,

  唯自经受之。

  就算我们的亲戚和知心朋友们,

  都围绕在我们的病榻周围,

  当大限降临的时候

  那种断命的感觉,

  (那种死亡时的恐惧与无助,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

  只有我们自己才会承受它,

  (而没有其他人可以替代我们去经历。)

  我们应该想一想,假如不幸罹患了不治之症,那么,要知道,那时候不管是灵丹妙药,还是密咒真言,不管是逻辑推理,还是世智辩聪,总而言之,无论是其他什么,也都将是爱莫能助的;在这种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解救的时候,除了正法之外,我们的确再也找不到其他的怙主、找不到其他的救星了。基于这种原因,因而,我们应该在这个业已有幸获得了难得暇满人身的宝贵时候,来积极地修持正法。

  或许有人会想:假如希望修行正法的话,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

  在修行正法的时候,首先,我们应该在一位具备资格的师长面前,来听学大乘佛教的显密经论。

  如果未曾事先听学大乘显密经论,那么,就会致使我们既不能在心中记住能够诠释经义的文辞,更不能如理地了解文中所诠释的道理,因此,我们自然是应该首先听学大乘显密经论的。

  或许有人又会想:倘是如此,那么,是否我们需要皓首穷经、终老听闻呢?

  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并不需要皓首穷经、终老听闻,而是应该借助于“思所成慧”,来深入地思考所听学过的经文,以及经文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如果我们未能深入地思考过所学经文,以及其中所蕴涵的道理,那么,“证悟的智慧”[修所成慧],就一定不能在我们的身心之中,稳固地产生出来;为了在我们的身心之中,稳固地生起这种“修所成慧”,那么,我们就必须慎重地思考所听学过的经文、经义。

  另外,就算我们恒常不断地穷思苦索着经中的文义,也同样还是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而是应该把经由思维所获得的对于经义的正确认识,付诸于踏实的修习实践。

  如果未曾经过踏实的修习实践,那么,在我们的心中,便不可能展露出具有特征性的体验征相;如果未能展露出具有特征性的体验征相,那么,在我们的身心中,就不会生起由善行而带来的独特心得;就算勉强生起了一点儿善行心得,我们也不能认识、领会和把握内证的量度;假如未能认识、领会和把握内证的量度,那么,我们也就搞不清楚,在哪一个阶段,应该使用上师所赐予的哪一种教导了。

  基于上述原因,为了认识、领会和把握内证的量度,在此,我们将开显这个“犹如妙手神医般的教授”。

  这又要从自己内在的觉受和证悟这些方面,来进行认识、领会和把握我们的身心之中,是否生起了特定的善行心得的内证量度。

  如果打个比方来说,这就好像是一位妙手神医,在救治一位患病贵人的时候,要知道,一旦病人患上了风、胆、涎等疾病,那么,他所患的特定疾病,便不可能不表现出相应的症状,由此,我们就可以借助于这种相应的症状,来辨识相应的疾病了;如果根据所诊断出的相应的疾病,给予了相应的医疗,那么,对于治愈疾病来说,也就毫无困难可言了。

  同样道理,犹如妙手神医般的具备足够资格的师长,在引导犹如重要病人般的具足法器的弟子步入佛法正道的时候,师长首先应该从“死亡无常”开始,次第地展开引导,并让弟子踏实地修习实践。

  透过师长教令弟子修习“死亡无常”,弟子就会产生犹如疾病症状般的内心的体验,他们的思想,也会从今生暂时的利益得以转变;同时,也一定会产生平等齐观“世间八法”的征相。

  假如未曾生起这种“平等齐观世间八法”的特征,那么,只能表明此人未曾好好修习;或者是,虽曾修习,但却未能在身心之中,真实地生起“死亡无常”的确切体验,因而,在此情形下,我们还应安住在“死亡无常”的修习之上,反复不断地再再修持。

  借助于如此地串习熏修,这种对于“死亡无常”的体验与证悟,就会臻于究竟,在此情形下,师长应该再传授给弟子修习“轮回过患”的教授;待弟子能够把握“轮回过患”的体验与证悟的内证量度之后,这个时候,师长应该再次第地展开(“慈心、悲心和菩提心”等)其他的引导。如果能够如此地步步为营、次第阶进,那么,对于证得正等圆满的大觉佛果来说,也就毫无困难可言了。

  基于上述原因,在此,我们将会开显这个“犹如妙手神医般的教授”。

  对于认识、领会和把握内证的量度来说,这个“犹如妙手神医般的教授”,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教授之一:透过修习“死亡无常”,我们应该从今生暂时的利乐,转变思想。

  这则教授之中,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所修之法、所修之法的作用,以及所修之法的证量。

  ◆ 第一, “所修之法”是指:先从“死亡无常”修起,其中又包括了“定死无疑”、“死时不定”,以及“死时(除了正法之外,)无物能助”这几个环节,我们应该这样思考着,并要借助于引经据典与逻辑推理,来确断成立“死亡无常”的观点,而进行正确的修习。

  ◆ 借助于如此地串习熏修,当我们对于“死亡无常”这种观念,产生了强烈的认同之后,其作用便是使我们不再追求今生暂时的利乐,这个时候,我们也自然就会远离世间八法了。

  ◆ 其相应的证量便是,如同有人患上不治之症一般,在这种极其危难的情形之下,要知道,此人对于今生的彻底绝望与“远离世间八法的黏著”,这两种情况是同时产生的;同样道理,假如我们真心认同了“死亡无常”这种观念,那么,它与远离“世间八法”这情况,也应该是同时产生的。

  由此可见,假如尚未远离“世间八法”,就算有人夸夸其谈地说什么“我已经从贪求今生暂时的利乐转变了思想”,要知道,这个时候,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并没有如其所说般地真正地“从今生暂时的利乐转变了思想”。基于这种缘故,因而,此时还应继续借助于引经据典,以及理智的思辨这些方面,来反复不断地再再抉择着修习无常。

  教授之二:假如真正已从贪著轮回善趣的安乐中转变了思想,那么,我们就应不再味着“五欲之乐”了。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透过修习“轮回过患”这种法门,其作用便是让我们从对于整个轮回(善趣)的贪恋之中转变思想;进而,我们也就绝不可能再产生追求轮回中的暂时利乐的念头了。

  其相应的证量便是:那种厌离轮回的心态,就会像是得了吐病的人,看见(油腻的)食物一样,而作呕不休。

  有关这层道理,如萨惹哈的《道歌》之中,有偈亦云:

  禁行瑜伽行者念城市,

  入国王宫并诸宫女戏,

  犹如睹见先所呕吐物,

  于一切境当作如是观。

  一位修习“调伏禁行”的瑜伽行者,

  有一天突然想起了城市,

  于是就(利用神通)进入了国王的宫殿,

  并和美丽动人的宫女们玩乐游戏了起来,

  但是,(看着这些貌似美丽的宫女们)

  他却像看着先前自己吃过而又吐出的东西一样,

  (作呕不休。)

  因此,对于一切的“六尘之境”,

  我们都应该这样地去观察与了解呀!

  如果尚未远离对于五欲之乐的贪恋与味著,那么,即便有人夸夸其谈地说什么“我已从轮回(的善趣之乐)中转变了思想”,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见,此人的观念,也绝对不可能心口如一般地真正地得到了转变。因而,此时尚须反复不断地再再修习“轮回过患”这种法门呀!

  教授之三:假如真从“贪求自利”之中转变了思想,那么,我们就应该以成办利乐他人之事为主。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透过修习“慈心、悲心以及菩提心”这种法门,当我们对此三者已经熟修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其作用便是使我们不可能再产生贪求自利的念头了;

  其相应的证量便是:犹如独子的母亲呵护娇宠的爱子一般,慈爱一切有情。

  若非如此,即便有人夸夸其谈地空口泛称“我已经从‘贪求自利’之中转变了思想”,但却不能行持利乐他人的光辉之事,那么,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见,这个人的观念,也绝不可能心口如一般地真正地得以转变。因而,此时尚须反复不断地再再修习“慈心、悲心以及菩提心”这种法门呀!

  教授之四:假如真已确断了迷惑的根本,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一切的“执实”与“执相”之中解脱出来了。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透过修习“一切诸法甚深空性”这种法门,其作用便是使我们确断迷惑的根本;

  其相应的证量便是:这就如同当我们如实地了解了“这是一种幻术”,也就同时远离了对于由幻术而变现出的象马形象的执著一样(当我们证悟诸法甚深空性的时候,也就会同时远离了对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一切诸相的执著了)。

  若非如此,即便有人夸夸其谈地说什么“我已经确断了迷惑的根本了”,但是,倘若此人尚未远离执实、执相的执著情结,那么,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见,这人也绝不可能如其所说般地真正地确断了迷惑的根本。因而,此时尚须反复不断地抉择着诸法甚深空性,而再再地串习熏修呀!

  ──怙主月光童子教敕之《吉祥荟萃第二辑·倾城佳丽》第九则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