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藏传佛教历史上重要传承善知识教言冈波巴大师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十七章 般若波罗蜜多


六、般若波罗蜜多
颂曰:
“功德过失及思惟,体性类别及区分,以及各各之性相,
了知及修行方便,如是以七种义理,诠释般若波罗蜜。”
第一、般若波罗蜜之功德
一个大乘菩萨虽然具有布施乃至禅定波罗蜜多之修持,但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多,他还是不能成就一切智位的,何以故呢?这就像一群盲人,如果没有向导去领略,是绝难达到目的地一样。圣集颂云:
“万千诸盲人,无眼难识路,不能抵目的,若人无般若,亦如无眼然,
仅具布施等,其他之五度,不具般若故,则无眼无见,不能证菩提。”
反是,如果具足般若波罗蜜,就像群盲遇见了向导,可以安全地抵达目的地了。同理,若具足般若,则布施等一切善业,皆能有助于佛道,而成就一切智位。入中论云:
“如彼明眼向导人,能引群盲至乐地,
佛以般若导群盲,开发慧眼显众德。”
圣集颂云:
“依止般若力,子*?*诸法自性,故能超三界,得清净解脱。”
如果想:“仅靠般若一样,不需要布施等其他方便,不是很好吗?”答:“这是不可以的!”菩提道灯论说:
“方便无般若,般若无方便,皆为局缚因,般若与方便,二俱不应舍。”
如果般若与方便,只修其一种,结果又如何呢,菩萨只修方便而缺乏智慧,则会堕入下乘之欣乐寂灭而趋入(偏空)涅磐,不能成就无住大涅磐了。这样,如果志乐三乘法,则会长期受局缚,如果志乐一乘法,也会受缚百千大劫不能成就佛果也。没有般若的方便,就不能超脱愚蒙众生之境界,始终为轮回所缚,无尽慧请问经云:
“无方便之般若,必受缚于涅磐,无般若之方便,必受缚于轮回,故应二者相合而修(方能趋入正道)。”
维摩诘经云:
“诸菩萨以何为缚?以何为解脱?无方便之智慧为缚,有方便之知慧为解脱,无智慧之方便为缚,有智慧之方便为解脱。”
因此,如果只单独修习方便或智慧一种法,那就是魔道的行为了。海龙王请问经云:
“魔业者有二:一者无智慧之方便,二者无方便之智慧。知其为魔,应断舍之。”
用譬喻来说,若是想走到自己喜欢的某一城市去,就必须要具足一双能认路的眼睛,和能行路的双脚才行。二者缺一不可。同理,如果想到无住涅磐城去,那就必须要同时要具足智慧眼和能行足二者才行。加牙果日经云:
“大乘之道,摄言有二:一者方便,二者智慧。”
此处应注意之要点是,智慧是不会自然产生的。譬如,假始只有一些小许的柴,虽然燃起了火,也不会维持长久,但如果能够积聚大量的干柴,使之燃烧,不但火势会很大,时间也会燃得长久。熄灭它也很不容易。同样的,仅凭一点少许的福德,是很难生起大智慧的,必须依布施、持戒等行,积聚广大的福德后,才能生起大智慧,才能烧尽一切障碍。因此,为了智慧本身,也应该勤修布施等善行才对。入菩萨行论云:
“为令诸众生,生起般若故,佛为说施等,种种请教法。”
智慧(般若)之体性
彻底的抉择诸法是名智慧(或般若)。阿毗达摩集论云:
“何谓智慧,智慧Prajna者于诸法予以彻底抉择是也。”庄严经论注释中,曾解释智慧有三种:
(一)世间智慧,
(二)出世低级智慧,
(三)出世高级智慧。
世间智慧——是:(一)指对农业知识之了解,(二)对因明理则学之了解,(三)对文学诗歌之了解,和(四)对手工技艺术之了解。依此四种领域之知识而出生之智慧,皆属于世间智慧。
出世智慧——两种皆是内心之明觉,依正法之教而产生之智慧。出世低级智慧是指声闻及缘觉乘人,依闻、思、修而产生之智慧。例如:了达诸蕴是苦、不净、无常及无我等;出世高级智慧或大智慧是指依大乘闻、思、修去学,所出生之智慧,(尤其是指)于一切法无生、无根、无实,自性空寂之通晓。般若七百颂云:
“通达一切法无生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也。”
圣集颂云:
“通达诸法自性空,即是般若殊胜行。”
菩提道灯论云:
“了达蕴界处,皆本来无生,知自性空寂,是名为般若。”
我们应该知道在三种智慧中,这是出世之大智慧(即大般若智,乃最要紧和最殊胜的)。现在用六个标题来解释般若智:
(一)破执诸法为实有,
(二)破执诸法为空有,
(三)执空之过失,
(四)执着(能所)二相之过失,
(五)解脱(诸生)之道,
(六)解脱之自性即是涅磐。
第一:破执诸法实有
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中说:
“从有中生不应理,从无中生如空花。”
以此等种种有力这辨证理由来说明诸法空性。一切“法”与“法执”都不外乎二种我。此二种我,本来就是空无的。此二种我或心究竟指什么呢?二种我是指(补特伽罗)人我及法我。人我或(那含有自我意识的)心又是怎么回事呢,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简单说来,补特伽罗,或人我的意思是指那“具有明觉能力之身心蕴聚,在相续不断的情况下,兴起各种不同的活动,明明闪闪,活活跃跃者即是。”塞儿布经云:
“持续补特伽罗者,流涎*?*运行心识也。”
将补特伽罗认作是常恒:独一之个体,并执持之,以之为自我,这种贪执就是我执或(普通常识之)所谓“心”、依于此“我”乃产生种种之烦恼,烦恼又造致许多的业,业又产生痛若。因此一切痛苦和罪业之根,就是这个“我”或“心”。注疏云:
“由有我故而见他,执自他故慎恨起,
因此牵缠之关联,出生一切诸罪业。”
“法我”者又是什么呢?那是指:在明了诸法时,于外执境于内执心的意思。此处所谓之法又是什么呢?“法”是执持其自相之义。如塞儿布经云:
“执持性相是名‘法’。”
如是执持内外能所二境,以之为实,就是所谓的法我了。此二中我其自性本空义,龙树菩萨于其宝蔓论中,破人我见云:
“我及我所者,与正理相违。”
此指于胜义谛中,无有我法之意。如果“我”或“心”于胜义谛中为实有的话,那么悟道者在证悟圣谛之时,就应该这样觉出,但实际上,在证悟圣谛(真如)体性之时,此心并没有见到一个实我,所以“我”是不存在的。宝蔓论云:
“如是圆证真性者,不见二法之可得。”
此处所言,如是圆证真性者,即是指洞见胜义谛之真理也,此时不见心,亦不见执我及执我所之二法也。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实有“我”或“心”者,彼由自而生乎,由他而生乎?由自他和合而共生乎?由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中而生乎?如果说是“自”生,则请问:是“自”已成后,还是尚未成时,就出生的呢?如果“自”尚未成,则不能称为“自”或“因”,如果“自”已经成功,就不能说是由“自”而生“果”,犯了自作自的矛盾,故不应理。如果说是由“他”生的,也不应理,因为“他”不能被认作是“因”。为什么“他”不是“因”呢?因为“因”是望“果”或与“果”相对才能成立的。在“果”未生以前(无可相望),所以“因”不能成立。在因不能成立之时,果自然也不能生起,其理如前。如果说是从“自他”二者所共生的,亦不应理。因为自他二者皆有过失不能成立。如前所说。如果说是由过现未三世中出生的,也不应理。如果是由“过去”所生,则种子在过去中,已经腐烂了,何能生果?如果是由“未来”所生亦不应理。因为“未来”(尚未到来,故空无,等于是)石女之子。如果说是由“现在”所生亦不应理,与功用之意义及事实不相符合故。宝蔓论云:
“或由自由他,或从三时生,皆不可得故,(众生见万有),不过我执耳!”
此处之“不可得”,即是无生的意思。
再来看所谓,“我”者,此“我”是在身体中么?还是在心中呢?还是在“名”中呢?身体乃四大之自性,身体之坚实性属地大,湿润性属水大,温暖性属火大,呼吸与动作属风大。因此这四大中,并无所谓的“我”或“心”。就好象外面的水等,四大无我无心一样。如果说心中有我存在,亦不应理。因为此心空空如也,自他均不可得,心既然不可得,我当然也就不可得了,如果说我或心皆存在于“名”中,亦不应理,因为“名”是偶或成立的,没有实质,和“我”也扯不上关系,所以名中不可能有“我”之存在。
以上用三种理由说明补特伽罗无我,和心亦空无之理。
破法我实有,可由两方面来说:
(一)显示“听取”之外境,不可得之理。
(二)显示“能取”之内心,不可得之理。
有些宗派如分别说部就是承认外境实有的。他们说微尘个体是有形体的,不可分的,单独的和有实质的。许多微尘积聚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了色相,诸微尘间亦有空间的围绕。这些微尘好像都在同一处所出现,就像是牛尾在草原上出现一样。微尘不四分五散是因为众生的(共)业,使它们维持不散的缘故。经部派则说:
“微尘聚绕,其问无空隙,彼此间亦不相触。”
这种说法亦不应理。微尘是一呢?抑是多?如果是一,那么是否分际或可以分割呢,若是有分际,则可以分出来东西南北上下等分向,成为六个物体,与微尘是一(不可分割)之定义相违。如果微尘没有分际,则一切物体皆必须成为单一之体性,此亦不应理,与现量所见相违故。二十分别品云:
“若一微尘有六份,则此微尘应成六,
若此六尘为一体,微尘块聚亦应然。”
若说微尘是多,则亦不应理。因为如果单一的微尘可以成立,则由单一之累积,就可以成为多。但上面已经论证过,单一的微尘不能成立,那么由单一而累积成的多微尘,当然也不能够成立了。
既然微尘之实质不可得,则由其自性(所构成)之外境亦不可得了。若问:“若是如此,那么我们现在现量所看见的外境世界又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迷惑于自己的心性因而变现(相似之)外境。此外境其实是自心所现(并无外在之实际存在的),这个道理可以由圣教量,现量又比喻三方面来予以说明。
第一根据圣教量来说:华严经云:
“佛子汝应和,三界惟心造!”
楞伽经云:
“习气所惑心,变现似外境,彼境实空无,
认彼心所变,外境为实有,是错谬颠倒。”
第二;依现量来说明:可如下面:
宗:外境实为自心之迷谬显现,
因:实无而显有故,
喻:如人角,或心所观察之果树等。
又,显现的东西不定是实有的,因习气串习之力而心有所现而变似外境,故于世俗谛中,有六道之似外境显现。但此皆为迷乱心之变现,并非实有,如梦幻梦。或谓:此能缘之心自明自知,我们都当下清清楚楚的觉得其存在的呀!答曰:“不然!”其理由有三:
(一)因为心亦是一种‘刹那法’(才起就灭),故非实有。
(二)任何人看心时,亦不见有任何实体。
(三)境空故心亦空。
现在讨论第一项理由:质曰:“你的所认为的自知自明之心,是存在于一刹那呢?还是存在于多刹呢?若是承认存在于一刹那中,那么此刹那中是否有过、现、未三个阶段呢?若是承认如此,则违背刹那之根本义,就变成为多刹那了。”宝蔓论云:
“刹那亦有边际故,亦应具足过现未,
一刹那中若有三,世间何能住刹那!”
如果说一刹那中没有过现未,那么刹那就成为无实原了,刹那既不能成立,心亦不能成立了。
如果说只承认心存在于刹那中,那么也不应理。因为,多刹那是由一刹那所累积而来。一刹那若不能成立,多刹那自然也不能成立了。多刹那既不能成立,心存在于多刹那中的主张,也不能成立了。
第二项理由:应仔细观察并找寻此心住于身中之何处?心住在身体之外吗?之内吗?当中吗?住在身体的上部或下部吗?此心有形状和颜色吗,在没有获得决定的了解前,继续去观寻。遵照口诀之观寻次第由头到足等,仔细去观察。但无论怎样去观察也找不到,得不一心之实体,心之形状色彩体相等等一点也见不到。这并不是有其物而我不能见到或得到;这个能观察能寻觅的心,本身就是离一切境的,超乎言说知识以外的。因此无论怎样去观察寻觅也一无所见。大迦叶请问经云:
“迦叶!心不住内,亦不住外,亦不住二者之中。迦叶!此心无可观,无可示,无可依,无所显现,无所知觉,无所住处。迦叶!心者一切诸佛不见、未见、亦不得见也。”
持正法经云:
“此心甚虚妄,空幻无有实,是故不可执,此心为实有,
体性本空故。体性空寂法,云何成实有,宇宙一切法,
皆由妄想成,如是之自性,本离有无边,亦即诸智者,
所行之中道,法性本空义,即是菩提道,我说如是法,(开晓诸群生)”
不动法性经云:
“一切法自性不生,体性不住,高一切业作、诸边,超越知与不知之行境。”
因此既然任何人皆未见此心(有实体),则所谓“自明”,“自知”之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入菩萨行论云:
“若少许法亦不见,何有明与不明焉?
如道石女子相貌,虽有言说无义理。”
谛洛巴祖师云:
“噫唏!此自明智者,远超一切语言道,心识意念不能及!”
第三项理由;如上所说,外之色等诸境不存在故,能执此色境之心识也就不存在了。说法界自性无分别经云:
“此心非青,非黄,非白,非赭,非水晶色,非实,非不实,非常,非非常,非色,非非色,如是各各审观,乃知此心,无色,无可示,无所显现,无诸障碍,亦无分别;不住于内,不住于外,不住中间,此心清净不可得,无所解脱,亦即法界自性。”
入菩萨行论云:
“若无所知镜,能知何由立,是故境若无,心亦不能有。”
以上破执内心为实体毕。
第二:破执诸法为实无
若言:“诚如所言人我与法我二者皆无实体,但若承认有一无实体之心存在,则是否可以呢?”答曰:“无实体就是无法可言的意思。无实体的(一种)解释是:人法二我或心,先前存在,后来不存在了,在这个意义来说是可以的。但如果人法二我或心根本就不存在,全无自体,则所谓的有实体无实体就毫无意义了。本来就不存在,则超乎有无实体之两边了。”萨惹哈说:
“执实有者笨似猪,执实无者笨于猪。”
楞伽经云:
“外境非有亦非无,心亦远离一切相,
解脱一切知见己,此即无生之面貌。”
宝蔓论云:
“实体若皆不可得,无有实体云何立?”第三:执空之过患
问曰:“诚如上言,执诸事法实有乃轮回之根,但若观诸法无体,则岂非趋向解脱乎?”答曰:“执无之过,实远对于执有者!”如前所引萨惹哈句云:
“执实有者笨似猪,执实无者笨于猪。”
宝积经云:
“迦叶!若有众生起有见如须弥山,若有众生以增上慢而错解空性见者,我说前者胜于后者。”
又经云:
“不能善观空性者,诸小慧人成堕负。”
中观颂云:
“或有空性见,是不可救者。”
云何不可救药?譬如害某种病需要清涤之药来净除。但疾病与药物二者皆需清涤于体外才能痊愈。如果只是把疾病清除了,但药物却未消融(排出体外),则病人还是不能痊愈,甚至会死亡的。同理,执事物实有之见,依修观空性可以净除。但如果执持空性,则亦会趋入顽空而堕入恶道。宝蔓论云:
“执有之人生兽道,执无之人堕恶道。”
因此,(若不能善会空性,则)执无之过患较执有更大也。
第四:有无二者同时皆执之过患
如果同时执有亦执无,则同时堕入有无二边,亦成过患。
中论云:
“有者即常见,无者即断见。”
堕入常见或断见即是愚蒙,愚蒙之人是很难解脱于轮回的。宝蔓论云:
“此世为幻境,如阳焰无实,若执彼为有,或执彼为无,皆是愚蒙者,不能得解脱。”
第五:论解脱之道
问曰:“然则怎样才能解脱呢?”
答“依不堕诸边之中道则能解脱了!”
宝蔓论云:
“如量知实相,不依有无边,则能获解脱。”
中观论云:
“是故有智人,不住有无边。”
然则,怎样才是离有无二边之中道呢?宝积经云:
“迦叶!菩萨云何如是修持佛法?应依中道,于诸法实相而能悟入。迦叶!云何依中道悟入诸法实相?迦叶!常是边,无常是一边,此二边之间者无可观,无可示,无可显,无可见,此即中道能知诸法各各实相。迦叶!我者为一边,无我为一边,如是类推……迦叶!轮回为一边,涅磐为一边,此二边之中,无可观,无可示,无可显,无可见,此即中道能知诸法各各实相。”
寂天论师云:
“心不在内不在外,亦不住于任何处,不在诸法亦不离,无有丝毫有法故,
众生本来住涅磐。”
不于二边作分别,趋入中道,亦应知道“中道”本身亦无可观察(无建立)。要点是于“中道之知”亦须超脱,住于超离心意之境。阿底峡尊者说:
“过去之心已灭,无复存在,未来之心尚未生,所以也不存在,现在之心贝什分难于捉摸,难于观察,它没有颜色,没有形象,如似虚空,所以也不存在。”
现观庄严论云:
“远离此岸彼岸边,二者中间亦不住,了知一切时平等,此即般若波罗蜜。”
第六:解脱之自性即是涅磐自性
问曰:“如上所说,轮回中之一切法皆非实有或实无。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不存在的。那么,涅磐是否实有的或是实无的呢?”
答曰:“有些执有的人,以为涅磐是实有的(或有某种实质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宝蔓论云:
“涅磐无实尚不可,何况涅磐有实耶?”
若涅磐实有(或涅磐有某种事物之存在),那么涅磐就成为有为法了,有为法就一定有灭亡之日。中论云:
“若涅磐有实,则是有为法。”
说涅磐实无也不对,同论云:
“实无亦不然,……”
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能消尽一切执有执无之念想,那个离心意超言说的境界就是所谓的涅磐了。宝蔓论云:
“此心若不住,执有或执无,彼时无诸相,寂灭无所缘。”
圣梵天请问经云:
“消尽执有执无心,即是解脱大涅磐。”
入菩萨行论云:
“般涅磐者,一切诸相尽悉泯灭,一切转动悉皆超离也。”
妙法莲华经云:
“迦叶!真实了知一切法平等性者,即涅磐也。”
因此,涅磐乃是一种心意动念之止息,远离一切生灭取舍等相者也。中观颂云:
“不取亦不舍,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涅磐者如是。”
涅磐离生灭取舍等相故,无所作,无所造,无所转。
虚空宝经云:
“无有纤微之可除,无有毫发之可立,
真实洞见实相已,即是解脱诸相时。”
智慧或了达自心等言词皆是指妄念断绝时,才能了悟自之真相,才是智慧。实际上,那是语言所不能及者。调摄请问经云:
“般若波罗蜜者,非任何法可能言,远离一切名句者也。”
持罗喉罗赞般若佛母偈曰:
“不可言思般若波罗蜜,不生不灭如虚空自性,
各各自明智慧之行境,敬礼三世般若佛母前。”
以上说“了解般若”(之重要本义)竟
般若修持法
下面诗论“心”域“智慧”之修持方法。
问曰:“若一切法即是空性者,了解这一点以后,是否还需要修持呢?”
答曰:“例如银在矿中之时,虽然亦是银之自性,但若不经过熔炼,则银子仍不能出现。如果要取得银子,就一定要销熔提炼矿石才行。同理,虽然一切法本来就是自性空离一切戏论的,但众生的境界中,却显现了万千的事物。因而经受种种的痛苦。因此仍旧必须要对般若有了解和修持才行。”
上面已经略说般若之解或概念,下面当讲述般若之修法,
此可由四个课题来予以讨论。
一、前行,
二、禅定根本位,
三、诸行后得位,
四、修持之证悟境界。
一、前行 这是先要使心能够达到平静和安适。般若六百颂云:
“善男子,善女人,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应依寂静处而住,不乐尘嚣,于一切相心不作意,结跏趺坐……等。”
如修大手印加行一般。至于修(大手印)定之方法,则祥于大手印诸引导法中:心不住有,不住无,不住取舍,无任何作意,无任何努力适然而住。如谛洛巴祖师云:
“不思不想不识取,不修不观住本然。”
心性休息(口诀)云:
“子兮!诚谛听:汝之妄念境,于我不能缚,故亦无解脱,噫唏!应无整无修无散乱,安住本然境,苏息汝疲劳。”
龙树菩萨云:
“如彼大象兽,春情激发后,心情恬恬然,不去亦不来,安然闲散住,我能知此意,夫复何所求?……”
又曰:
“无任何分别,亦不思一切,无作无修整,自然宽松住,
此无修整者,自然趋无生,三世诸如来,同行此一道!”
山岩自在(日去汪学)云:
“不观任人之过失,一切不着而修观,不求觉受及相应,
虽云修观实无修,亦不懈怠无所事,明念时时常相续。”
习禅成就论云:
“修者一无所修也,言语权宜说修耳!”
萨惹哈云:
“于任何起贪,立即舍弃之!悟境开显时,
一切皆是‘它’!除了它以外,还有何可悟?”
阿底峡尊者云:
“甚深离戏此真如,光明无作亦无为,不生不灭本来净,
自性即是般涅磐,法性离边无中间,超越心意及妄念,
心地明朗无翳障,不落沈掉而修观,………
离诸戏论此法性,无识离戏而修观。”
这样的安住,才是无错谬的般若波罗蜜多之修观方便。般若七百颂云:
“于任何法不取、不持、不舍,才是般若波罗蜜多之修观方法。于任何法皆不住,才是般若波罗蜜之修观的方法,于任何法皆无想无缘,才是般若波罗蜜多之修观方法!”
般若八千颂云:
“般若波罗蜜多之修观者,无任何可修也。般若波罗蜜多之观法,即是观虚空也。”
然则,观虚空究竟是怎样去观呢?同经云:
“虚空无想念故,般若波罗蜜亦无想念。”
圣集颂云:
“生与无生二俱不想,是般若波罗蜜多最胜行。”
语自在法师云:
“不去想能想之事,亦不去想不可想之事,想与不想二俱不想,这样才能洞见空性。”
若问:“怎样才能洞见空性呢?”集真实法经云:
“见空性者一无所也!薄伽梵不见一切法,乃是真见也。……若不见一法,是名见真如。”
中观摄义云:
“若能洞见无所见,经说是为甚深法。”
圣集颂云:
“众人皆说见虚空,应审虚空如何见,如是见法如来教。”
又,(在日常各种行止之后得位中)应观一切如幻化,心住如幻观而行布施等善行积聚资粮(则必有进益也)。
圣集颂云:
“若知此身心,实皆如幻化,幻化与身心,无丝毫差异,
超离诸识见,行止皆寂静,此即般若教,最胜之行法。”
三昧王经云:
“我以如幻法,变现诸化身,变象马车乘,以及种种物,
诸物虽显现,实际无所有,应知一切法,实皆如幻化。”
真实行经云:
“心持明念无分别,诸福德行亦不断。”
如果这样去修观,就能使定中与动中,打成一片,即禅定与日用合一无间,这样就能断舍贪心及痴慢了。为什么自己无论是在禅定中或在行动中,都不会起贪心了呢?因为明白了法之自性的缘故。如果能在胜义空性般若波罗蜜中安住片刻,其功德要远用过闻诵正法,或布施等善根无量倍数。开显真实性经云:
“舍利弗!若有众生以一劫之时,听闻佛法,或有众生以弹指顷修观真实义三昧,后者福德远胜前者。是故舍利弗,汝应精勤为众解说真实义三昧。舍利弗!应知诸佛所授记,一切菩萨皆依此三昧而住。”
广大证觉经云:
“若以片刻时,安住空性定,其福尤胜彼,供养三界众。”
大顶髻经云:
“以众多劫修习闻思,不如一日修真实法,其福胜前。何以故?依此行持离生死道日疏远故。”
起信经云:
“三界众生,尽其形寿,以所有资具而行善事积胜资粮,不如一瑜伽士,以一座时修观空性,其福胜前。”
这是说,此心若不能住于空性,则仅靠其他善业,是不能得到解脱的。说诸法不生经云:
“长时持净戒,多劫习禅观,若不了实性,仍难获解说,
若人能了知,毕竟空妙义,则于一切时,于诸法无贪。…
地藏十轮经云:
“由修三昧故,能断诸疑惑,舍此无他道,习禅最殊胜,智者应勤习”
同经又云:
“经于劫数,于诸经法书写、读诵、持受、听闻,为他解说,不如一日修观(空性),其福胜前。”
一个人如果对空性有了契悟,则一切佛法皆摄归其中矣!例如:空性也可以说,就是三皈依。无暖请问经云:
“如菩萨知一切法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如来知非色、非相、非法;如实见真如(随顺如是般若义者),即是以恬适心皈依佛也。”
“如来法性者即是法界也,法界者遍满一切诸法者也。若能随顺证见一切法法性,即是以恬适心皈依法也。”
“依法界无为而修观,依声闻乘无为而修观,或不依者为,不依无为,以恬适心(随顺般若)是为皈依僧也。”
发菩提心也可以说,就是般若彼罗蜜多。发大心经云:
“迦叶!一切法如虚空无性相,本来光明清净,此即发菩提心也!”
(密宗修法)生起次第中,观佛身及持诵真言等,若有般若才是完整的。喜金刚续云:
“无有能修与所修,无佛亦无有真言,远离一切戏论中,
佛与真言皆安立,五方五佛即在斯。”
桑结襄经云:
“塑像与影像,何能生瑜伽,勤修菩提心,方能成真佛。”
金刚游戏续云:
“真言之定义,如来心是也,法心之要也,法界实性也。”
火供(护摩)亦可摄于般若中。密甘露王续云:
“作火供法者,为得成就故,为息妄念故,烧柴焚物等,何得名火供。”
六种波罗蜜多亦摄于般若中。金刚三昧经云:
“若干空性无动摇,六波罗蜜尽摄之。”
梵王胜心请问经云:
“不加思想即布施,不依名言即持戒,不予细究即忍辱,
不取不舍即精进,不贪不着即禅定,无有分别即般若。”
城藏经云:
“智者若观空性法,不依不住诸世间,
亦不住于诸有中,此即清净持戒行。”
同经云:
“一切法平等一味,无相,空,其心于一切法无住无著,是名忍辱,具大利益……若有智者,欲行精进,应于长时断舍一切贪念,其心无住无著,此即真实耕耘福田也,为利一切众生,今得安乐故,应修禅定。舍弃一切重担,降伏一切烦恼,如是行者是真实智者。”
礼拜亦摄于般若波罗蜜中,虚空宝经云:
“譬如将水灌入水,或以酥油注酥油,
自见自明智之时,此见即是真礼拜。”
若具足般若,供养亦在其中。父母谒见经云:
“若能依止空性法,于如来境生雀跃,
此是能仁最胜供,无有较此更胜者。”
甘露秘重续云:
“香花等供养,非真正上供,若能调自心,是为最上供。”
若具足般若,忏悔罪业亦在其中矣!清净业经云:
“若欲行忏悔,应以正直心,观察实相义,善观真如理,是最胜忏悔。”
守护戒律及三昧耶,亦可摄于般若之中。天子请问经云:
“戒与非戒二俱无贪亦无著相,
是名涅磐之我是极清净戒也。”
十轮经云:
“住于家室,不剃须发,不着法衣,亦不受戒,惟具足圣谛法性,我说此人是胜义比丘。”
极无住续云:
“若能常食彼,无整相续食,此人能满足,一切宗派义,
诸愚蒙不见,依语言名句,内外一切法,皆是自心也。”
萨惹哈云:
“读经即是此,持经亦是此,修观亦是此,心中若执法,
则乖般若教,以有相之见,不能见般若。”
般若亦摄供物食事等法行,秘密甘露王续云:
“食事供物等,种种供养行,皆归于心性,内外一切法,莫不摄于心。”
问曰:“如果只是观体性或心性,则一切佛法皆摄于其中,那么佛法中说了许多的方便次第法等等,又是什么缘故呢?”
答曰:“那是为了权巧接引那些迷于实相的下根众生的缘故。”
显智庄严经云:
“说因缘关联,次第趋入法,是为愚蒙人,方便权说故,俱生成就法,何有诸次第?”
但却顿蒋续云:
“我者等虚空,常住解脱中。”
虚空宝经云:
“在未能趋入法界大海之前,言地、道,次第等法;尚说得过去,一旦抵达了法界大海之后,地、道等法就一点踪迹都没有了。那是还有可行的地道次第呢?”
阿底峡尊者说:
“专心修观禅定时,不作身口等善业。”
修般若之证验者:
行人修习般若之相应相,有下面几种:
(一)自然会对善业较前精进。
(二)烦恼自然会减轻。
(三)对(定慧之)成就会努力去争取。
(四)舍弃一切散乱诸作业。
(五)对此世之一切不贪不著。
宝蔓经云:
“由修空性故,自然勤善业……”
修般若之果报
修般若之果报可分两种:一是究竟的果报,一是暂时的果报。前者指获证无上菩提。如般若七百颂云:
“文殊!若修习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河萨当速疾证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暂时的果报则是能够产生一切善乐之适意福果。圣集颂云:
“佛陀及佛子,声闻并缘觉,天及王人等,并一切众生,
所享诸快乐,及一切福报,皆由胜般若,波罗蜜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