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南传佛教法师文集玛欣德尊者比库等于比丘吗?

比库等于比丘吗?


这是发生在2008年中国江西“宝峰禅寺帕奥止观禅修营”的一件事:

在一次公开佛法问答中,有禅修学员问起关于南传上座部尼僧的问题,禅修营的指导老师玛欣德比库回答说:“现在已经没有比库尼了。”在座的听众也包括许多北传的僧尼法师,但大家都没有异议。

然而,事后却有个居士对两位比丘尼法师说:“你们不是比丘尼!尊者说了,现在已经没有比丘尼了。”

把“比库尼”偷换成“比丘尼”,事情就这样闹开了。最后,这个居士离开了禅修营。

说现在已经没有比库尼,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然而,如果说现在没有了比丘尼,那么该把为数近十万之众的北传尼师们当成什么!?

那么,比库等于比丘吗?比库与比丘有什么不同?

比库不等于比丘!

下面将比库与比丘之间的主要不同之处归纳为十点:

1.语源不同:

“比库”源自巴利语,是巴利语bhikkhu的直接音译。

“比丘”源自梵语,是梵语bhikùu的古音译。玄奘、义净等大翻译家将之更准确地音译为“苾刍”。现在的读音近似为“比输”。

2.释义不同:

比库含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见怖畏等义。如南传《律藏》中解释:“乞讨者为比库,遵从于行乞者为比库,持割截衣者为比库。”

《清净道论》中说:“比库者,以应见到轮回的怖畏,或应持割截衣等,获得这样名称的信心出家的良家之子。”

比丘含有乞士、破烦恼、怖魔等义。如北传《大智度论》卷三中说:“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是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着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

3.传承不同:

比库是巴利语传承的南传上座部受了具足戒的男子,即南传僧人。

比丘是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大乘僧众,包括汉传的法师与藏传的受具戒僧人。汉传僧尼依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其实是经过中国改造了的南山律)受戒,藏传依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受戒。本文也特指汉传僧众。

4.得戒不同:

比库的身份须经上座部僧团在具足五项条件[1]的甘马(kamma,羯磨)中得到确认。

比丘的身份则在传授三坛大戒的传戒法会中确立。

5.形相不同:

比库应剃除须发,常年身披黄褐色或红褐色的上下衣(一大块经割截的布)。若在寺中,可以偏袒右肩。进入俗人区时,则应披覆齐整、赤足。不得戴手表、挂念珠等。

比丘平时上身穿长衫或太虚褂,下身穿宽筒裤、长筒僧袜,束脚,脚穿僧鞋或罗汉鞋。在做法会等正式场合下,加穿海青、搭七衣或大红金镂祖衣。最明显的标志是头顶上燃有戒疤。

6.持戒不同:

比库应完全持守佛陀制定的所有戒律,包括不歌舞娱乐、不持金钱等。

比丘除应守佛制的戒律外,还遵守“梵网菩萨戒”和许多祖师制立的清规。对于佛制戒律,大多数比丘认为“小小戒可舍”、“随方毗尼”,所以普遍可以唱咏歌乐、积蓄钱财、耕田种地、贸易买卖等。

7.饮食不同:

比库不事世俗生产,饮食多依托钵获得,或接受施主送食,故不忌三净肉。多数比库日中一食,也有一日两餐者,但皆须离非时食。

比丘多自炊自煮,特别注重素食,也戒葱蒜等五辛。除少数人持午外,大部分比丘一日三餐。

8.见地不同:

比库普遍比较保守,只礼敬佛陀和上座比库,遵从苟答马(Gotama,乔答摩)佛陀的教导。南传上座部在教理上不曾出现过宗派,皆依据巴利三藏及其义注。现有的南传诸派主要是在戒律传承和行持细节上的分歧。

比丘们崇拜诸多的佛、菩萨、罗汉、金刚、祖师,甚至诸天鬼神等,其中的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特别受青睐。在教典上,尊奉大乘经典和历代祖师大德的论著。汉地在隋唐时期曾出现过十宗,当今则以净土、禅宗为主流,近年来藏传佛教对汉地的影响也与日俱增。比丘们的见地与所宗的宗派有关,多数比丘持“自性”、“空性”、“真如”、“唯心”、“唯识”、“顿悟”、“他力”等见。

9.修持不同:

比库修行止观、戒定慧、四念处等,修行方式以坐禅、经行为主。多数比库也学习经教、说法利生。大部分人希望能在今生中断除烦恼、证悟涅槃。

比丘们的修行方法五花八门,有参禅、念佛、诵经、持咒、拜佛、礼忏等等。较正规的丛林修行方式有早晚课诵、过堂、上供、普佛、坐香、打七、出坡、放生、拜忏、放焰口、打水陆等。对于修行目标也多种多样,有人发愿世世常行菩萨道,有人追求往生净土,有人追求明心见性,有人追求即身成佛,有人追求消除业障,有人追求神通,有人追求感应等等。

10.身份不同:

除了少数比库发愿行“大菩提乘”外,多数希望依照佛陀的教导成为佛陀的弟子(声闻)。

一切比丘皆应发“菩提心”,都是“大乘菩萨”。大部分比丘把追求解脱生死、希望成为佛陀真正弟子的修行人蔑称为“小乘”。

这里继续讲一件同样是发生在该次禅修营中的事:

在禅修营期间,玛欣德比库每隔一天晚上都会给禅修营学员们作佛法开示。在一次佛法开示中,谈到了“障碍法”的问题。所谓“障碍法”,即是造成投生天界与证得禅那、道果的障碍。在五种障碍法中的第五种是“违令障”。经典中对违令障的解释为:只要身为比库,或自称比库者,当他故意违犯任何学处而未经如法忏悔,或未被僧团解罪,则无论如何精进也不可能证悟禅那与道果。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在开示中谈到犯戒比库的可耻、过患、苦报等等。

听众中有许多北传的僧尼法师,包括宝峰禅寺的常住法师和参加禅修的僧尼,但大家都没有异议,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清楚:“比库”是指南传僧人,“比丘”是指北传僧人。

然而,假如我们把其中的“比库”偷换成“比丘”的话,那么,应如何看待北传历代祖师大德的证量?!是否在北传的寺院里面否定和诅咒北传僧人?江西宝峰禅寺可是中华禅宗八祖马祖道一的道场啊!

虽然“比库”和“比丘”只是一个字的差别,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他们分别代表着南北传的不同传承。

当然,差异虽显而易见,我们仍然应看到两者之间的许多共通之处。南传和北传同根同源,皆源自佛陀的教导,皆共尊佛法僧三宝。比库和比丘同为佛教中的出家人,皆是沙门释迦子。

就好像一棵树,长到了一定的程度必定会有分枝,要让树不分枝是不可能的。同样的,佛教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发展到某个程度也必然会产生分歧,会有宗派的开展和学说的差异。

南传和北传就好像在佛教大树上的两个分枝,它们有共同的根,但两千多年的分流也造成了彼此之间的许多差异。

南传上座部佛教很保守——两千多年来始终如一地保守着佛陀的根本教法。北传大乘佛教讲“圆融”,讲“方便”,讲“随方毗尼”,讲“与时俱进”,只要能够随顺众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也无妨。

南传和北传的关系既不是修学次第先后的关系,更不是大乘小乘、高下胜劣的关系[2]。南北传之间既没必要互相排斥、互相诋毁,也没必要掺杂糅合、混淆等同。南传和北传佛教各自都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当在彼此互相尊重、和平共处的前提下,保持和发扬各自的传统和优点。

正因如此,我们现在使用“比库”指称巴利语传承的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尼。[3]

当然,这样的分别用法只是建议而非强求。

就让北传佛教的信徒和主张南北传圆融者继续使用“比丘”,让有心学习南传上座部佛教者使用“比库”!

 


玛欣德比库

写于江西宝峰禅寺

2008-7-1


[1] 五顶条件是:1.事成就(人选无障难);2.众成就(足够僧数);3.界成就(界场如法);4.提案成就(甘马符合程序);5.甘马语成就(发音准确,语法无误)。

[2] 例如: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南传上座部佛教是“小乘”。也有人鼓吹应以南传为基础,修到“阿罗汉”后再“回心向大”,发“菩提心”,毕竟成佛。

[3] 假如继续将南传和北传僧人皆混称为“比丘”,则难免会有人用南传(或戒律)的标准来衡量北传僧众,同时也难免会卷入诸如“北传比丘传承是否断层?”“汉地传授比丘戒的羯磨是否如法?”“北传僧人是否真正的比丘?”等争端(如有些网络上的争论)。

笔者不愿见到学习上座部的华人弟子过多地批评北传。为了互相尊重,希望南传僧团作出让步,请勿再用“比丘”自称!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入出息念 第十一节、达到禅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