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真言宗真言宗简介密宗 附录:西藏的医药学院

附录  西藏的医药学院


一、西藏的医学源流

  西藏的医学与药学至今已有二千年的悠久历史,纪元前数世纪,藏人即发现:部份带毒的动物或矿物,可以除去病痛,因而悟出"有毒性即有药性"的医学原理。其后,藏人发现酥油可以用来止血,青稞酒的酒渣也被用来疗养外伤,渐渐发展出一套藏传独特的医药学理论。

公元前一世纪,两名印度学者将佛教医学传入西藏。佛教圣典所记载的医学,原是大乘佛教僧人所必修的十门学科之一,在北印度的大寺院里,这一门医学曾经盛行了一千多年。传入西藏后,并没有被普遍应用,而是由服侍藏王的御医专职研习。直 到六世纪时,佛教医书传入西藏者,已超过百部,医学才逐渐在藏境广为流传。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中国文成公主将大量的医药书籍带到西藏,促进了西藏医学的发达。八世纪时,西藏著名的医学专家玉妥宁玛 云丹贡布,以数十年心力,完成了《四部医典》及三十余部医学著作的编纂,为往后的西藏医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部医典》经过历代藏医补充、注释,内容日渐充实。到了十七世纪末叶,由第司 桑结嘉措整理,并刊印成书,内容由此固定。第司 桑结嘉措还制作了一套《四部医典系列挂图》,以为图解之用,共计七十九幅,采用许多生活典故为题材,系由名家绘图、着色;细微、精致,令人叹为观止。可惜在几经战乱及大陆"文革"之下,仅余两套传世。十七世纪后,挂图虽经多次临摹、复制,但一直被视为珍宝,因为这些挂图不仅说明西藏医学的发达、表现西藏的艺术和文化,同时是一幅幅生动的西藏社会形态图。

此外,十一世纪末(约当北宋),藏医米拉恰东撰写一部医学名著《密传医典》,详细记载了因热症所引起的各种疾病之独特治疗法,同时备载各种瘟病的防止,对于研究古代西藏医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西藏的医药学院

公元八世纪初,藏王赤松德赞在拉萨南面的贡布,兴办西藏第一所医学院 梅隆,意即"医学之国",并且规定各大寺院至少须送一名学僧进入医校习医。在梅隆的带动下,又有几十所藏医学校问世,多数附属在大寺院里的"扎仓" 僧院,西藏佛教僧众研习之学校。

十七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创办了西藏的第二所医学院 药王山医学院,位于布达拉宫对面,来自西藏和蒙古的医学生,云集于此,学习藏传医学各流派的医术。一九一六年,因应时代之需,十三世达赖在拉萨城西,创办了目前西藏最新的医学中心门兹康,意即"医学之家"。"药王山"和"门兹康"是现今西藏最大的两所医学院。兹介绍门兹康医学院的制度与生活如下:

就读医药学院,即使天赋异禀,勤勉努力,至少也要十年才能完成学业。门兹康医学院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清晨四点钟起床,学生便到教室里背诵医学专书,因为藏人相信早晨起来大脑最清醒,所以日出前的三个小时全用来背诵医学经典。七点钟,老师对学生进行小测验,考核背诵成果,然后,全院师生集合作早课诵经。接下来的时间,低年级学生继续繁重的医典背诵,高年级学生则在老师的观察和指导下,为病人看病。其它的教授则和药王山医学院的全体医生分成若干组,到城中各处,为不能到医学院看诊的病人治病。在西藏,看病是免费的,仅须付药物费用。

下午五点钟,用完餐之后,全体师生再次集合练习辩论,一些学生发问,一些学生回答,对医学经典中各种疾病的病因、状况及治疗方法,作出正确的解释。辩论通常十分热烈,每当长达五个小时的辩论课程结束后,还有一组一组的学生继续辩论,直到深夜,而他们周围还坐着一些入迷的旁观群众。透过析理求证的论辩,学生们已将艰深的医药学理,活络于脑海中,随时可用。

医药学院每年要上山采药一次。七月初,由部份老师带领高年级学生约三百人组成的队伍,前往高峰中的寒带草地,住在政府提供的大帐篷营里,每三天换一个地方,遍采药材,为期七周。他们一边采药,一边诵经,专心致志,遵从医典指示,力求精神与肉体均纯洁无瑕。采回去的植物,由药剂师将各种各样的根、茎、叶、枝,以及多种宝石、矿物质和畜产品,捶成很细的粉末,有些则再制成黑色或棕色的药丸。

这些药材、药丸,将提供给拉萨及藏境各区的人民使用。

年终,医药学院将会举行辨认植物的考试,有志向医者必须参加五次以上的考试,才能正确辨认大部分的植物(例如:应试者以布蒙住眼睛,凭嗅觉辨认药物名称,至少三百种以上)。通过种种测验后,医学院的学生才算正式毕业,然后依照惯例先返回家乡行医。西藏的医学院在政府的支持鼓励下,培养人才、发展医药学,使得这一门独特学问不断发扬光大,裨益世人。


三、西藏的医学理论

藏传医典记载,人体的健康受三种体液所支配:气、胆汁、黏液。这是整个藏医系统的理论基础。这三种体液又各分为五类,和谐地构成了人的有机体。

气 特性:暴、艰硬、冰冷、难以捉摸、飘移不定。五气支配人的动作、呼吸、血液循环、分泌,以及知觉与身体的联系。在骨盆里起主导作用,于人体骨骼中移动。

胆汁|特性:重量轻、油腻、具有腐蚀性、燥热。五种胆汁支配消化、视力、肤色,在躯体中部起主导作用,于人体血液中活动。

黏液|特性:黏性强、清凉、沉重、十分柔和。五种黏液支配身体的内聚性。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功能,例如:于躯体上部起主导作用,于人体乳糜、肌肉、脂肪以及再生液体中流动。

人体在青少年时期,黏液居主导地位;成年时期,胆汁居主导地位;老年时期,气居主导地位。

当所有的体液处于平衡状态时,人体自然健康。但是只要出现些微的不平衡,立即会产生疾病。医典将疾病分为一千六百一十六类,共八万四千种。这些疾病的治疗,都在于纠正体液的不平衡情况。藏医具备这一无所不包的理论,因此,无论是已知的疾病还是未知的疾病,都可以进行治疗,即使是精神病也不例外。不仅人体本身受制于体液的平衡与否,人的内在性格也与疾病特征有关。

此外,早在八世纪末,西藏的解剖学已达到全盛时期,外科医生常常进行心脏和大脑的外科手术,直到第三十八代藏王木尼赞普之时,因母后脑部致疾,动手术意外死亡。此后,外科手术便被禁止了。后世医学者,依据当时留下的《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学习这门优异于世的藏传解剖学。

藏医对于世纪绝症 癌,有一套特别的医学理论。医典记载,肿瘤有五十四种,发病时,通常有三种形式,肿瘤以其中的一种形式,出现于人体的十八个特定部位。藏医认为癌症是一种血病,起源于环境中的污染杂质,这些污染物影响体内七种有感觉的生物。这些生物极其微细,在血液中游动,瞬息即逝,最初形成于子宫的胚胎,有维持体力的作用。佛陀曾预言,时代的疾病原因有二:一是道德行为的败坏,二是污染。至今,癌症依然是医学界的绝症,而高明的藏医却能治愈百分之七十的病患,令人称奇!


四、神秘的治病方式

藏人深信人类的病源,皆因恶魔妖孽的恶作剧,因此诵经持咒,成为疗病的必要方式,所以西藏境内所有的医生,都由喇嘛担任。对于一般热病及消化不良症,藏人概以诵经法疗之,若有外伤、疼痛及各种皮肤病,始请医生诊视。在诊断上,藏医极重视尿诊,根据尿液的颜色、气味、沉淀等,诊断病因及病情的深浅。

"看脉",是藏传诊断学的一大特色,想要学得精通,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

《四部医典》中记载,为了做好准备,看脉的医生和病人在前一天晚上都必须自我克制:不要喝茶、不要饮酒、不要吃营养过多的食物、避免运动、不要同房、不要做引起忧虑的事。翌日清晨,当太阳初升时,是诊脉的最佳时刻,因为此时的热力和寒力最为平衡。

在治病的过程中,当药物无效时,藏医就采用其它辅助办法,例如使用催吐剂、泻药、艾灸、烧灼、放血、针刺疗法。根据藏史记载,针刺疗法(金针疗法)源于西藏,后来通过蒙古传入中国。藏医特重放血治疗,全身有七十七个放血部位,类似汉医的穴道,但和穴道完全无关。

西藏还有一些特效药,例如服用"曲龙"(意即吸取精华)这类药,有返老还童的功效,三年、九年、甚至十二年的修行者,在偏僻的山洞里,每天只需一颗种子或一朵花,也能保证不死;对于凡夫俗子来说,曲龙则可以使头发和牙齿复生,同时还可以将人的寿命延长几十乃至上百年。

另外一类叫做"珍珠丸"的药,共有七种等级,药性最弱的珍珠丸,由十八种原料配制而成;药性最强的珍珠丸,由一百六十五种原料配制而成,被誉为药中之王。

其配料含金、银、水银、珍珠、红宝石和钻石。这些原料经过特殊处理,然后与各种草药混合在一起,形成对整个身体有益的灵丹妙药,能治难愈之症。由于珍珠丸的配制有时需要二十名药剂师日夜不停地忙上三个月,所以药性很烈,用药得严加控制。

烈性珍珠丸能使病人服下后,一整天如休克状态,与此同时,毒性则被珍珠丸去除,体内的紊乱状态被"排列整齐"。

藏医对于疾病的许多疗法,至今西方医学界还在探索当中。藏医能够成功地治疗各种形式的冠状心病、关节炎、肝炎、糖尿病、震颤性麻痹、癌症。如果现今医学界能够重视藏传医药学的发展与应用,加上欧美现代的医疗设施,将会是人类医学上的一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