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法师法语现代法师开示慧律法师六祖坛经(9)

第九集

【更于门外】觅就是找, 【觅三车。】你现在就坐着大白牛车,那有需要找什么三车呢? 【况经文明向汝道,】已经很详细的告诉你了: 【唯一佛乘,无有于乘若二若三。】什么叫一佛乘呢?就是人人自己的佛性,叫一佛乘,每一个人当下就是自己的本来的面目,没有二乘、三乘,那是方便谈。所以若二若三,若二乘、若三乘, 【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比喻言词,】这都是种种的比喻,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你为什么不好好的来关照呢?好好的来反省呢?为什么你不知道、不觉知呢? 【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为实施权,为了过去能方便度众生,为了实相,所以施设这个权智,为了实教,而施设这个权教,为实施权。为昔时故,为了当时方便,所以才说小乘、中乘、大乘。 【一乘是实,】一乘就是佛乘,就是一实相,【为今时故。】就是现在要告诉你的。所以 【只教汝去假归实。】你要弃除三乘,要归于一佛乘, 【归实之后实亦无名。】一佛乘,也没有这个一佛乘之名。 【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在你心中本来就存在,完全具足。 【由汝受用,】你若是大彻大悟,本性发挥出来的智慧,你随时都是大富贵之人。我们有一个宝库,受用不尽的宝库,你只要肯用锁匙开启它,锁匙就是指智慧,这样你就能受用无量无边、无尽的智慧之财,外在的有形之财会使我们痛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钱也是这样子啊,钱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钱能救人,也能害人,只有智慧啊,聪明有时候被聪明所误,但是智慧不会被智慧所误。因此你若是悟到了,所有的财产都是我们的。学佛的人最富有,无量的财库,不但带了双层的财富,由带了十层的内裤(库),让你穿不完、穿不完,不管你怎么用都用不完,无量的智慧之财,你怎么用也用不完,就在一念之间而已,只要放下,什么都很轻松了。 【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 【亦无用想。】这是出自《法华经》,我要跟诸位解释一下,你才知道现在在说什么。有一个穷小子,流浪在他乡,当然是没有背着一把吉他啦,《法华经》是没有这样说啦。这个父亲想尽办法,要把儿子找回来,要将财产交给他,但是这个儿子,自卑感很强,认为这个人这么有势力,不可能是他的父亲,这个儿子,就是众生的意思,父亲就是佛的意思,佛告诉我们,我们能够做佛,我们会怀疑自己,父亲告诉儿子:你跟我回家,你有很多财产。这儿子会怀疑:我从小就穷惯了,怎么可能有一个这么富有的父亲呢?佛告诉众生:你也能够作佛。众生不相信啊,所以这个父亲就想尽办法说:你来,来我这里先打杂,做奴婢,男的叫做奴,女的叫做婢,先做奴婢,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你慢慢让他了解,你确实是我的孩子,慢慢的让他了解,最后这个孩子也认为:你确实是我的父亲。最后父亲就将财产、事业交给儿子,就表示他够资格作佛了,他直下承当,可以贺担如来的家业,他不会逃避了。所以他用这个比喻就是说财产都给他,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也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无用想。什么叫无用想呢?也没有说他是在用,因为这本来就是你的,无用就是说,这本来就是你的啦,也不要想说你在用啦,因为这本来就是你的。表示说本性大家都有,你也没有一个刻意的起心动念在运用,因为你本来就有智慧。所以无用就是说你本来就有,意思就是佛性本来就具足一切智慧。 【是名持法华经】 【从劫至劫手不释卷】 【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你若能这样,就是从劫至劫手不释卷。这句话说实在的是经上少写了,你现在先注意听,【从劫至劫手不释卷,】到这里是一段,【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到这里又是一段,这句话实在是两件事,但是他没有讲得很清楚。从劫至劫手不释卷的意思就是说,你如果不悟《法华》的妙义,就算你从劫至劫,你不放掉,手不释卷,精进不退,那么亦无用处,到这里是一段,但是他没有讲得很清楚。你若没有悟入《妙法莲华经》不可思议的道理,就算你整劫手不释卷,精进修行,亦无用处。下面,从昼至夜,就是说若悟妙义,你若是悟入《妙法莲华经》的妙义,从昼至夜,就是整天二十四个小时,无不念时,你自己就是有一乘法,你就不会离开你本来的面目,你就是等于在念《法华》,无不念时,你就是等于二十四个小时在念《法华经》。所以说,因为他没有说清楚,所以忽然读到这二段,意思会连接不起来,但是若经过师父为你开示之后,你就了解这个道理了。简单来说,前面就是说如果不悟,没有悟入《妙法莲华经》的奥义,深奥的道理,那么从劫至劫,你手不释卷的精进,也没有用处。下面说:你若是悟入《妙法莲华经》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你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念《妙法莲华经》。简单来说,还是要悟道啦!【达蒙启发,踊跃欢喜,】所以我才告诉诸位,遇到善知识,只要一句话就够了,因此我才再三告诉诸位,就算让你研究经典十年好了,让你自己在山上用功二十年好了,有时候挡不住一个善知识一句话的力量,你自己能有多厉害?而我们人就是这么我慢,就是很悲哀,他偏偏要自己看,他只想自己看经典,偏偏不肯来听经,你也拿他没办法。所以法达有福气遇到六祖,一句话就悟入了,你看,《法华经》念了三千部,六祖一句话就把他的迷惑解决了。【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曹溪,就是六祖住在曹溪嘛,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出世就是一佛乘, 【宁歇累生狂。】【宁】就是怎么能够,歇:停止,生生世世的错误的狂妄:这个狂就是知见错误,宁歇累生的狂,就是骄傲啊、骄傲、狂妄,怎么能够停止生生世世狂妄错误的知见呢?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才告诉诸位,天天诵经无妨,但是一定要听经,一定要听经。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羊车、鹿车、牛车,这个是方便假设的啦,就是说,小乘、中乘、大乘,这都是方便安排的而已。初中后善扬,初善、中善、后善,意思就是说,没有所谓的三乘啦,所有当下就是一乘,因为人的根基有差别,所以初中后善就表示说,无论是羊车、鹿车、牛车,它都是为一实乘、一佛乘而安排的啦,所以初也是善、中也是善、后也是善,所以初善、中善、后善,佛讲的都是善法的施设啦,所以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我们怎知道火宅里面 【元是法中王。】我们若是悟到我们的本性,我们就是法中王,法中王,不得了的,法中王。如本法师的道场,取名为 【法王讲堂】这名字听起来很刚硬,很硬,我们若是读作:【文殊讲堂】就比较柔软,取名法王讲堂,万一有一法讲得错解经义,那就很麻烦了!法王讲堂就是佛的讲堂呢,这是很不得了的,取这个名字是很刚性的名词,要是我,我是取名为 【文殊】,赌六合彩的来我这里就是 【稳输讲堂】。 【文殊】听起来是比较柔软,比较柔和。下面,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从今以后,你才是真正是在念经,否则你根本是不懂经义。【达从此领玄旨,】法达从此时开始了解,领悟到深奥的道理,从此领悟到深奥的道理,【亦不辍诵经。】也不停止诵经,继续用功,所以他现在悟入后,再用功时就不同了。 【僧智通。】有一个出家人叫做智通和尚。 【寿州安丰人。】寿州就是安徽省寿县,寿州就是在安徽省。那么安徽省的寿州安丰人。 【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从前的出家人都很用功,看经典常常是一千遍以上。 【而不会三身四智。】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四智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四智我们从前都讲过了。不了解三身四智, 【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六祖说:【三身者,清静法身,】清静法身,【汝之性也。】这就是我们的本性,清静的法身,这就是我们的本性。【圆满报身,汝之智也。】我们的智慧。 【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运用自如,如千百亿化身,就是我们的修行。【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变成名有身无,有身无智,【即名有身无智。】变成有三身无四智,也就是不能离开本性,因为智就是本性嘛。所以你若是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三身,法、报、应化身,那么你若是悟明此皆无有自性,那么智慧就产生,就是四智菩提,名叫做四智菩提。为什么呢?三身是从本性而起,本性而起,这个无有自性就是说没有一定,没有一定,千变万化的意思。所以就像一切无法自性,无自性,无性、不二之性,就是我们的本性。 【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若是再开发出来,【成四智,】详细的说成变成四智。大圆镜智就是法身,平等性智就是报身,妙观察、成所作就是应化身。所以【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不必,不必远离,就是说跑到山上没有人发现的地方,不必!不离见闻,就是六尘,不必离开这个现实的社会,不必离开当下这个现实的环境。超然登佛地,当下就是超越。所以不悟明心地,单找外面的道场足愚痴人,一直拼命的找道场,我要去找道场,我要去找一间道场安住,找一间道场安住,在这里有得吃、能够听法、有僧团,他不肯住,偏偏要去住没有厕所、没水没电的地方,大便时候要挖个坑洞,真是很奇怪的是事,这就让人感到很不可思议了!修行,是在于我们心的问题,我们心的问题,心若是不见性,处处都不是道场,心若见性,证悟到法身,那一处都是本来的东西、本来的面目,那里不是道场呢?【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谛】就是审实不虚,确确实实深信,那么你就永远不会迷。【莫学驰求者,】莫学就是不要效法,向外追求佛法的人,叫做莫学弛求者,你不要效法那一些向外弛求的人,你要求你自己心的佛,不要学那些向外追求佛法的人,虽【终日说菩提。】而终不得菩提之道,虽然整天都在说菩提,他追求菩提,但是心外求法,不能一念回光返照嘛。【通再启曰:】 【四智之义,可得闻乎?】能说来听听看嘛?【师曰:】六祖说:【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就像我们盖房子一样,三身就像房屋,四智就像材料,你若是有材料,却不把它兴建起来,也不能形成房屋。你若是想建造房屋,若是没有材料,房屋也盖不成。所以三身即是四智,四智即是三身。简单来说,房屋需要借重材料,你若是没有材料,房屋也盖不起来,这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四十页,此名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变成就算你把它当作是有智,即此有智,就是说加一个念头的智,那还是没有智慧的人。此名有智无身,就即此有智,就算是有智,还成无智,因为没有根本嘛,不是从本性出来的。【复偈曰:】又再这样说:【大圆镜智性清净,】我们第八意识转过来的那个大圆镜智,性清净,性清净八个字:【湛然空寂,圆明不动。】这个就是性清净,湛然空寂,三点 【水】再一个 【甚】,【湛然空寂,圆明不动。】湛然,就是光明晃耀的意思。湛然,清清楚楚,但是当下就是空寂的。圆明不动,圆满一切智慧,清清楚楚,可是不动。【平等性智心无病,】什么叫平等性智?在平等性智旁边写:二性本空,二性空,名平等性智。什么叫二性空呢?不思善、不思恶,二性空,没有所谓的对错:没有所谓的男女:没有所谓的高下;没有所谓的天跟地;没有是非;不二性名平等性,有二性你就不是平等,二性空,名平等性。心无病,什么叫心无病呢?把笔拿起来,能对诸尘不起爱憎,心无病。你平等嘛,于善、于恶,不思善、不思恶,不二性啊,这个心无病,那么你的心对一切六根、六尘,能对诸尘不起爱憎,你也不会起爱恋、占有、自私、嫉妒,也不会恨,也不会排斥、攻击、伤害别人,那么就是平等性智,心地上就是没有所谓的病,即是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就是如来善能观察诸法法圆融次第,就是如来善能观察诸法圆融的次第,了解众生的根性需要什么东西,以善于观察,妙观察就是善于观察众生的根性,而布施给他佛法,用无碍的辩才说诸妙法,令他开悟,使他得到大乐。令他开悟,使他得到大乐。所以妙观察就是说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他就默然,因缘到时他就说,因缘未到时他就不说,称为妙观察。能知时间、空间的因缘,能知道众生的根器,而善于说法,令悟这个佛道。所以妙观察智见非功,见非功就是任运不执著的这个智慧的见,非功,不假修成,自然的,非功就是无功用行。就是佛的妙观察智,任运于没有任何的修成当中,就是本性自然显现,见就是任运不执著叫做见,非功就是不假功成,不假修成。就是妙观察智,任运不执著,那么就是我们不假任何的修成,本来就有。 【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作智就是六根,成所作智就是眼、耳、 鼻、舌、身、意,成所作就是一切所作皆成,佛运用他的六根所作皆成,而我们所作皆败,十九不成,佛是所作的皆成。成所作智同圆镜,同大圆镜智同时转,大圆镜智若是转成所作智就是转。简单来说,成所作智,六根是在果上转。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五】就是前五识,【八】就是第八意识,五八六七果因转,就是前五识跟第八意识,这个是果上转,五八,前五识,前五识、第八意识,要果地上,就是成佛才有办法转,成佛才有办法转。譬如佛转第八意识时,他的异熟果报,貌相就转为三十二相,貌相就现出三十二相,所以要转眼、耳、鼻、舌、身,不到成佛时就没办法,没有成佛就没有办法。所以佛的貌相为什么如此庄重?他已经转第八意识,所以异熟果报就完全清净了。六七因中转,六、七,六、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意识是执著,所以你当下不分别、不执著,你就可以转了,所以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是因地上转、因中转,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五八,第五识跟第八意识,要果地的时候才能转。但用名言无实性,只是借着名言,实在是没有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六祖实在太了不起了,怎么会作出这么优美的诗句,太了不起了!若于转处不留情,你若是在生活当中运用,转处就是说如果你在转的动中,不留任何的情执,【情】就是情执、执著,没有留下任何的情执。简单来说,如果你在转的当中你没有;转识成智的当中,你不留下任何的执著。繁兴就是人多吵杂的地方,叫做繁兴。永处,也是永远在那伽定,那伽就是定慧均等的佛的大定。繁兴,不管是人很多;或是菜市场也好;或是人潮汹涌的电影院也好,繁兴就是在人多、很吵杂的地方,你也永远在安详的佛的大定里面,这还是要悟啊,还是要悟啊!再来,【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智通悟到,就不得了!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法身、报身、应身,本来就是跟我同一体的东西,四智本来就是我们自心的东西,本心明,本来就是自己心里的东西,心若明,四智就现,三身四智融无碍,【身智融无碍,】三身四智是融合无碍的,【应物任随形。】应物就是佛的真法身,就像虚空应物显现,就像水中月一样,应物任随形,应一切众生的需求,随时都显现出需要的,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动一个念头说你在修行,这都是虚妄的东西,但息妄缘,别无胜解。你只要停止这些虚妄的外缘,没有另外的佛道可成,停止、停止,不起分别、不执著,灵光常显现。起修皆妄动,你若是动一个念头说你要修行,这就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守住匪真精,】【守】就是执著,【住】就是三身四智,执著于三身四智,匪真精,那就不是真的本性,叫做守住匪真精,如果你执著还有一个三身、还有一个四智,那就不是真的,那就不是本来的面目了。【妙旨因师晓,】这个不可思议的妙理,因为师父开示,【终亡染污名。】终于除掉染污名,就是悟了自性的三身四智,这个假名的染污就除掉了。染污名就是说一直执著这个三身四智的名相,就染污了我们的清净身、清净的本性,现在终亡染污名,就是除掉,到最后悟到本来的面目,这个污染的名相就没有。【僧智常。信州贵溪人。】信州,就是江西省贵溪县人。有一个出家人叫做智常,是江西省贵溪县人。 【髫年出家,】髫年就是那个小孩子这个头发,把他编成长条状,垂着就是绑著一条小辫子,你看清朝人都是这样,然后戴一顶瓜皮帽盖在头上,帽子拿掉时就看到一根长长的小辫子,女孩子就绑二根,女孩子就绑二根。你看男孩子的头发前面一半全剃光,你看男孩子的头发,前面一半全剃光,清朝人把前半部分头发剃光,后半部分留着一撮,说这样叫做好看,真奇怪。清朝的发型很难看,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头发只有剃一半而已,后面留着一撮,绑一条很长的辫子,演武侠片时,都是用头发来甩敌人,武侠片里都是用那根辫子来甩敌人,小辫子。髫年就是年幼,小孩子把这个头发扎成辫子,【志求见性。】他也想求见性。 【一日参礼。】参礼。 【师问曰:汝从何来,欲问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我去向他顶礼时, 【蒙示见性成佛之义。】但是 【未决狐疑,】还不能解决我心中的疑问, 【狐】狸多 【疑】,所以 【远来投礼。】所以特别来到这里向你顶礼, 【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你心中有什么话想说,【汝试举看。】你说说看。【曰:智常到彼,】我去到那里,【凡经三月,】不曾对我说过一字半句, 【未蒙示悔。】【为法切改,】【一夕独入丈室,】请师父开示;【请问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就是我本来的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你有见过虚空吗?【对曰:见。】我有见过。【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就回答他:【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他现在变成执虚空为本性了,【反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就像昏天黑地虚空一样,【是名正见。】这叫做正见,【了无一物可知,】实在不是正见,因为大通和尚认为这样是正见,了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这叫做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观圆明,】看到自己清净的觉观圆明, 【即名见性成佛。】 【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但是,【学人】就是指智常,【虽闻此说,犹未决了。】麦克风转大声一点,声音又变紧了。未决了,还不能解决,【乞和尚开示。】希望和尚你能开示。【师曰:彼师所说, 犹存见知,】大通和尚所说的还存有一个知见,将虚空当作是我们的本性,还很吃力! 【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换我来为你开示一首偈颂; 【不见一法存无见,】意思就是说,本性即使不见一切法,以这个无见当作是本来的面目,完蛋了! 【大似浮云遮日面,】这样并没有见性,大似浮云,乌云遮日,把无见当作是本性,其实本性是无所不见,他只见到一面而已,这样要如何运用本性呢?一切本性都是无见,不著一切法,那么一切法现前怎么办呢?对不对?那还是清清楚楚啊,了然大用啊!所以说: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发守空知,】不知道一法,不知一法就是大通和尚说一切法不知嘛,守空知,以虚空当作是自己的知见。 【还如太虚生闪电。】还如太虚生闪电,就是多余的,太虚本来就是无相的东西,而你多余的守空知,你不知一法,本来就是法,你还守这个空知,那就变成本来太虚空,又多出了一个闪电,就是多出一个无明,闪电就表示无明啦。太虚就是比喻我们本来的面目,我们本来的面目,又产生了一点点的无明,一些无明。 【此之知见瞥然兴,】这种知见暂时出现的话, 【瞥然】是很快的时间产生的话, 【错认何曾解方便,】以无知无见为是,叫做错认,那么何曾解方便?根本就不了解佛的秘密,就是本性。那么方便,【方】就是秘密,【便】就是妙理,秘密的妙理,对本性不了解,因为错认,因为他以无知无见为是嘛,不见一切法嘛,无知嘛,当作是我们本来的面目,那么何曾解方便?根本他不曾经了解这个,秘密不可思议的奥妙的道理,这个清净的本性是什么。【汝当一念自知非,】你自己应当知道,我们本来的面目不是这样,你若是了解他所说是错误的,【自己灵光常显现。】那么你自己的本性就能常显现。百丈禅师说:灵光独照,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灵光独照,百丈禅师说:灵光独照,迥脱根尘。灵光,我们的本性放出光明,烛照,迥脱根尘,那么这个六根、六尘就摆脱这个束缚,体露真常,这个本性就显现出永恒的这个清净心,那么文字就不能束缚,就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我们的心性本来就是无染的东西,本来就是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你看!他也没有修啊,只要离开这个妄想,放下这个妄想,那就是本来的面目,不能追求。 【常闻偈已,】 【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无端,好端端的本性,本来就是可以产生无量的这个知见,由本性所起的这个清净心,好端端的,结果你无端,没有任何理由,结果跑出一个知见出来。【著相求菩提,】菩提本来是离一切相,你还著求菩提之相,【情存一念悟,】你还存著说:我要悟、我要悟。。。。那么 【宁越昔时迷?】怎么能够超越过去的迷茫呢?意思就是跟过去的迷茫没有什么两样,你还是不能超越它。所以无端起知见就是这个意思,无端,没有理由,突然间的跑出一个知见出来,执著有一个菩提相可执著,那么就是存著一念求悟的心,就是不悟,那么永远没有办法超过过去的迷茫。再来,【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我们的自性觉悟,那么觉源体,觉悟的话,我们本来的这个体,就是清清静静的,自性觉源体,我们的自性彻底的觉悟,那么【源】就是本来,饮水思源嘛,就是本来的体就是这样子,自性觉就是本来的体。自性若觉悟,这就是我们本来的体。随照枉迁流。随照,随著这个一切这个外境,这个【照】就是能照,【枉】就是冤枉, 【迁流】,迁流就是如水的流注,念念迁谢,变成生灭法,变成生灭法。他过去都是用观照的,有能照、所照,这个能照就不能突破。能也是无生,所也是无生,心境共无生,没有所照的心,没有所照的境。所以天台宗,犯了无尽之过,就是能所不亡,能观的心,所观的境,所以天台宗把这个菩萨分成四十一个阶位,到最后无明,到最后根本无明。那么可以分成四十一,就可以分成四百一十个微细的惑,犯了无穷之过,所以天台宗就是犯了无穷之过,但是天台宗的思想还是一定要了解,一定要了解。所以修天台宗要成大器当然也有啦。除非像智者大师这样,否则的话,他到最后那一点点的东西就是除不掉,一点点一直分割、一直分割。。。把这个无明变成切割的东西,其实无明本来就无生的东西,你可以分成四十一个,就可以分成四百一十个,可以分成四百一十个品位的断惑,四十一品无明,那也可以分成四千一百个无明,那么断到最后愈微细愈微细。。。要断到什么时候呢?可以分成四万一千个啊,也是有微细的惑啊,所以这个犯了无穷之过,所以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不入祖师之室,【茫然趣两头。】你若是不入祖师的内在,茫然趣两头,就是存著无见,守空知,无见,什么都没有见,不对,要什么都见,而什么都无见,守空知,就像虚空一样的那种知见,错误!【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入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你好好的观照我们自己的心,不要执著外在的法相, 【法无四乘,】没有所谓的这个四乘。但是 【人心自有等差。】 【见闻转诵,是小乘。】见闻,转诵就是诵经,这是小乘。【悟法解义,】悟到法了解,【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书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四十二页的第三行最下面要划起来,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这是心量放大到一法不著,一尘不染,所以 【乘是行义,不在口争。】不是在嘴上争斗的。 【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你要好好的自己自修,你不必问我,不必问我,你只要 【一切时中,自性自如。】自己的本性,自己保持如如不动,这样就是本来的面目。【常礼谢,】智常礼谢, 【执侍】就是做侍者, 【终师之世。】都做他的侍者,做六祖的侍者。好!希望你们能大彻大悟,能好好的来稳住,好好的用功,念佛还是需要禅的功夫,本性的东西,这是大家都具足的,你若是放得下,就什么都是解决。好好的做笔记,最好能够诵百遍、千遍。好!我们今天到这里,下课!
四十二页中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广州在广东省。来请六祖开示,所以说 【请益曰:】请六祖开示。请益就是说懂得佛法有益身心,所以说请益,能够帮助修行的叫做请益。【学人自出家,览涅磐经】就是看经典,这个【览】就是阅览,他看《涅槃经》【十载有余,】已经看十年了,看十几年竟然 【未明大意。】不了解意思,所以 【愿和尚垂诲。】【垂】就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接引,那么 【诲】就是教诲。就是说希望和尚长辈慈愍教诲。六祖说,【师曰:】就是六祖说:【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有怀疑。【师曰:】六祖说:【汝作么生疑。】说来听听看。为什么对这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这个生灭若是除去,生灭灭已,这个生灭法如果把它除掉,就变成不生不灭,那么寂灭,寂灭就是不生不灭,就是快乐啊。所以这句话要会看。诸行无常,一切的造作都是无常法,叫做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是生生灭灭之法,生灭就是无常,无常就是生灭法,刹那间在变化的叫做灭。而这个生灭,刹那间在变化的无常,若是能将它除去;所以那第二个灭字当动词用,生灭这个灭掉它、除掉它,那就变成不生灭了,那么这个不生灭的寂灭,那就是变成快乐的了,寂灭就是所谓的涅槃,所以说是涅槃的意思。我对这句话有怀疑。六祖说:你怎么生疑啊?你为什么会产生怀疑啊?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第一 【谓色身】也就是我们今天这个身体,那么再来就是【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有常,尽虚空、遍法界,遍一切处,是 【无知无觉。】他将法身当作是无知无觉的虚空,就是错在这个地方。 【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 【不审】就是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身体来灭,何身,到底是灭掉那一种身?何身受乐?不知道,那一个身体在受乐?他将这个肉身当作快乐,以为法身的情形就是这样, 【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他说:我研究《涅槃经》看了十几年,我就是搞不清楚,是那个身体在寂灭,灭掉这个身,是那一个身体在受快乐?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下面就是说:若色身者,【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地、水、火、风,【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与草木、瓦石、石头一样,到底是什么人在受乐呢?【谁当受乐?】他现在又怀疑:又我们的本性【法性】,有情叫做佛性,无情叫做法性,佛性法性本来无二性,一个是站在这个色法,一个是站在心法的角度讲,心色二法其实是同一个本体。所以说他现在说生灭的来源是什么,他说:法性若迷,就变成意识,所以法性就是我们生灭的体,生命就是意识形态,就是法性若迷,无明覆障,就变成生灭法,所以 【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下面,有生灭意识的分别,就有五蕴的身体,五蕴就是指这个色身, 【五蕴是生灭之用。】我们全身的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的五蕴,这个五蕴就是生灭的作用,所以才会痛苦。【一体五用,】我们这个肉体,这个肉体,或是说这个本体,变成五蕴的色法与心法,所以一体五用,五用就是色、受、想、行、识,五中作用。那么生灭是常,【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这就是说生灭是来自于这个法性的永恒性,所以才说生灭是常,生灭是常,来自于这个本性。那么生是从何而起?由体而起,灭则摄用归体。那么分而二个角度来解释,这一段会有很多人听不懂,因为他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执法身是永恒的,色身是生灭法,他不知道如果领悟到究竟的极果,讲常无常都对,讲无常跟常都不对,看你是那一种境界,到最后师父就会做结论。下面说:【若听更生,】如果允许再一次的产生生灭,【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意思就是说,那么有情就是六道轮回,那么六道轮回你就不能断,你就无法灭,还是有痛苦。【若不听更生,】【不听】就是不允许再生,【则永归寂灭,】永归寂灭就空无一物,【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就是说涅槃的境界就是完全与草木一样,什么人在受乐呢?既然说:不听生出来,不允许有一种力量生出来,永归寂灭,意思就是说,我们若是进入涅槃,就是什么都没有,那么这个跟无情之东西是不是都一样呢?那么是不是一切诸法都被涅槃所束缚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分两个角度,如果允许再生,就继续六道轮回;如果不允许再生,那就跟草木、石头一样,现在他的怀疑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尚不得生,何乐之有?】涅槃是什么都没有,那么快乐是在那里呢?【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短常邪常见而义最上乘法。】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是出家人呢;所以我才说,没有悟道的都叫做外道,你们也算是外道,对本性不了解的都算是外道,与道距离很远。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何习外道断见或者是常见,断见就是什么都没有,人若是入涅槃了,就是什么都没有。常见就是说既然是生灭法,容许再生,就永远在生灭嘛,永远在生灭,就永远六道轮回不断嘛。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你为什么学外道的断见跟常见的邪见,来讨论最上乘的法呢?【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色身以外,另外有一个法身,变成二元论,他将色身与法身划归成二种不同的东西,变成烦恼跟菩提,色身是烦恼,法身是菩提,将烦恼跟菩提把它分得很开。下面,【离生灭来求于寂灭。】这就大错特错了!离开生灭是得不到寂灭的。【又推涅槃常乐】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涅槃之乐是悟到本性,永久性的东西不生不灭的东西,他却当作像是身体领受的快乐,所以说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就是执著这个有生死的身体 【耽著世乐。】耽著就是执著,沉迷叫做耽著,耽著就是一向沉迷于世间的快乐,执著像这个生死的身体,有一个感受的快乐,把它当作这个涅槃感受的快乐。 【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迷,每一个众生都是迷,迷惑的众生,一定将这个身体、色身当作是自己,把五蕴和合的假体,当作是我们的自体相,【分别一切法外为外尘相,】所以有一个我,有一个内,有一个外,外尘相就是六尘,【好生恶死,】大家都好生怕死,恶死就是怕死,每一个人都是贪生怕死。所以 【念念迁流,】迁流就是变化,每一念都在变化、每一念都在变化, 【不知梦幻虚假,】所以 【枉受轮回,】 【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可怜!所以 【终日弛求。】我们就是因为迷惑,将本性的涅槃变成一种迷惑的色身,为此而忙碌,所以终日弛求,我们大家都很忙碌。所以我们大家都会问:为谁辛苦为谁忙?没有一个我,你为我而忙吗?没有一切的众生,你为一切众生忙吗?所以说终日驰求,向外追求。 【佛悯此故,】佛怜悯众生的痛苦,所以 【乃示涅槃真乐】所以开示涅槃真乐,所以可以说,指时间很短来说,【刹那无有生相,】因为众生意识的生灭法,所以你感觉有一个生。【刹那无有灭相,】灭也是由心所造,生相兴灭相都是唯心所造,所以 【更无生灭可灭,】本来就没有生灭这种东西,【是则寂灭现前。】简单来说,你眼睛所见的,六根、六尘、六识,内、外、中间的意识,完全是生灭,是因为你起心动念,因为我们的业力,不得不去分别,不得不去执著,你当下这一念若是看得开、放得下,无生法,佛性自然现前,现前就有无量的快乐,无量的乐,是则寂灭就现前。意思就是说,无生、无生相,灭,无可灭,因为生灭本身就是错觉,生灭本身就是错觉,我们众生就是认为实实在在就是有生灭,众生就是这样,而实实在在就是错觉,实实在在就是业力,实实在在就是无明,所以无明业力不可思议,就是变成这样,实在是本性清净的东西,妄动而变成迷迷糊糊的。所以我们在错觉当中又产生追求,更加的错误,无明已经是很痛苦的来源了,而我们因为迷于无明,所以在无明的演变当中,产生种种的追求跟错误。所以 【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因为本来如此。【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自然就是乐,本性自然就有无量不可思议的常乐我净,不假造作,也不须感受,你认为有领受,这是因为有个无常的身体。所以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这就是智慧心,智慧心。 【岂有一体五用之名,】色】受】想】行、识,实在是我们的业力所转变出来的东西,【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诽谤佛、诽谤法。意思就是说,何况可以说;更言,怎么可以说叫做更言。你怎么说涅槃将诸法禁伏了呢?令永不生呢?因为涅槃本来就是无所著,清净的本来面目,它本来就是有乐的东西,并不是像石头,以为放弃这个色身,就像是草木没有感情的东西。这句话整段的意思,师父再为你们解释一遍,他的这个怀疑就是说,我们人有色身与法身,他读《涅磐经》十数年,竟然不能开悟,也是很可怜!所以不能遇到明师,别说是读十年了,就算他再读一百年,也照常没办法,所以不能开悟。他的怀疑就是说;色身就是生灭法,法身就是不生不灭,现在他的意思是说,这个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这个身体是生灭法,我若是把它灭掉,也就是四大解散,这是很痛苦的事情,那么生灭若是灭掉,那有什么快乐可谈呢?寂灭为乐,意思就是说,我们那个法身,它是没有身相的东西,没有形状的东西,它是像草木、石头一样,这个身体的生灭若除去,落入这个法身,而法身就像草木无知的东西,那么谁在感觉快乐呢?他现在的怀疑就是怀疑这样。意思就是说,如果说,如果说这个身体生灭之后、死亡之后,死亡之后,还继续产生生灭,那么六道轮回就不断,六道轮回就不断。如果说这个身体死了之后,永远就寂灭,那么这就像是草木一样的无情,因为没有人在领受这个快乐啊,变成被涅槃的思想所束缚,他将涅槃当作是离开色身追求的一种无相的东西。那么六祖就回答他: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你竟然学外道的思想,为什么?这就是断见跟常见,断见就是说,人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像是法身什么都没有,变成断见。或是说,人死后如果还继续,那么还是生灭啊,还是继续六道轮回,还是痛苦啊。意思就是说,生灭以外还有一个不生灭,所以他将生灭与不生灭分得很清楚,二个没有关系。就是水跟波分开来讲,其实水就是波,波就是水,生灭当下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当下就是生灭法的体,他并没有了解这种东西,他将色身跟法身都分开,将烦恼跟菩提就是用二元,强烈的二元论他它划分开来。所以根据六祖的回答就是说,他将色身与法身分得很清楚。他将世间人感受的快乐,他的意思就是说,有身体的感觉,才有快乐的可言,而涅槃是空无一物的东西,怎么会有快乐可言呢?他将我们人的生老病死的感受,去推论法身的感受,我们人因为有快乐痛苦、有感受,才有快乐可言,他将涅槃的意思,当作是如同我们人生灭色身的感受。意思就是说,涅槃是什么统统没有,什么都没有,要如何感受快乐呢?就是将生死的观念套用在法身的追求,所以佛说此是外道,说他是外道。现在六祖就为他开示,六祖的意思是说,你刹那间的生、刹那间的灭,是你的妄想所产生的东西,你当下放下这一念,令心如如不动,恢复本来的面目,恢复你本来的面目,寂灭清净的心自然就现前,清净的心现前,你所有当下的生灭法就变成不生灭法,不能离开这个生灭哦,你就清清楚楚,常乐我净,快乐就能显现,纵然你没有这个身体,法身就是有无量的乐,法身当下就是也不受一切法,也受一切法,说受也不对,说不受也不对,因为它本来就是清净的东西,所以怎能说涅槃无形的东西,将我们的快乐束缚呢?意思就是这样。这样了解吗?下面回答的你会更迷糊,会更迷糊,会听不懂,这段是一定听不懂的,因为你们也算是外道,听懂了吗?我算是内道、内道,你们现在还算是外道。下面,【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佛所说的无上大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为什么加一个 【大】呢?叫做绝对,究竟的涅槃叫做大涅槃。佛的无上究竟的这个涅槃,是圆明常寂照,寂就是定,照就是慧,寂照就是同时,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那么照,智慧心就是照,虽照,但是当下就是如如不动的寂;虽是如如不动的寂,不取于相,但是有无量的妙用,无量的妙用。所以寂是体,照是用,体用一如,体用一如。所以圆明常寂照,我们的本性为什么加一个 【圆】呢?不缺陷,没有缺陷叫做圆,没有任何缺陷,这个叫做圆明。 【明】,永远的照射著,而我们就是不明,我们叫做无明,我们不是圆明,我们叫做无明,无明。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凡夫众生认为有一个死,其实死是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生又是死亡的开端,生死只是一个观念而已,在永恒无量劫来的生死,只是扮演一个必要的角色而已,必要的角色而已。所以涅槃是圣者的旅行蓝图,为什么?他从永恒走向永恒,所以涅槃是古老的旅游者,他从永恒走向永恒,没有开端,也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当一个人、圣者的理由,就是无量无边的,这个无始无终的这个本来面目。所以外道执为断、断灭,外道以为断除,不是常就是无常,就是执为断,殊不知道常的当下迷,就是无常,无常的悟,就是常,那么常跟无常其实也没有定论啦。翻过来,四十四页,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意思就是说,若是小乘人,小乘人,声闻跟缘觉啦,他的功力不够,功力不够,不明真相,以为无作,无作,就是落入那个涅槃坑,叫做无作,我们所谓的偏空涅槃,偏空涅槃,所谓的无作。他以为本性是什么都没有,涅槃就是空空洞洞,空无一物,以此为无作。无作的意思,就是说寂灭涅槃无作造作,就是没有妙用,没有妙用。【目以为】就是叫做,把它叫做无作啦,这个都是情所计,计就是执著,这就是凡夫或者是二乘人的法执,对法没有彻底圆融的一种法执,叫做尽属情,九法界的众生统统叫做情,包括等觉菩萨,只要有一分无明没有断,统统叫做情,只有佛陀可以把情化作大慈大悲。爱的升华叫做博爱,博爱的升华叫做慈悲,慈悲的升华叫做大慈大悲。爱的束缚下降点叫做欲望,欲望的下降点变成情执,情执的下降,强烈的占有,而我们人就是死在这个爱的不同阶层里面,爱的不同阶层里面。而佛菩萨就一直上升,佛菩萨就一直上升,一直升华,而凡夫呢?就一直下降,一直束缚,所以尽属于情所计。六十二见本,我们在天台宗的思想有讲过,那么六十二见本,简单来说就是五蕴所开展出来的,色、受、想、行、识所开展出来的。又简单来说,以五蕴为根本的执著产生六十二见,今天就不谈到这些。六十二见本,意思就是说,从五蕴的执著,色、受、想、行、识】所开采出来的这个六十二见。简单来说,众生所执著的都是以五蕴为主,叫做六十二见本,为根本。【妄立虚假名,】众生虚妄立这个假名,立这个假名,【何为真实义,】那有什么真实性的东西呢?【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惟有过量,把笔拿出来,所谓过量就是非常人所能过量的,那就是诸佛菩萨了,就是诸佛菩萨。所以惟有过量人。

上一篇:六祖坛经(8)
下一篇:六祖坛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