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法相宗(唯识宗)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23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23

2006年4月6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21、方。

“方者。色处分齐人法所依。或十方上下六合四极。亦随所制。”

方,指空间的方位、处所。空间,指十方、四方等,有不同的表现方式。空间也是相对的,空间的方位、处所是相对的。比如我们在苏州,可是如果在福建、广东看来,这里就有北方的样子了。要是跑到北京那里,苏州就是典型的南方了。所以,空间、方位是有相对性的。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这里要“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那,如果在西方极乐世界西面,再过十万亿佛土再来看西方极乐世界,那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了东方极乐世界了。所以,方位、处所也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是有相对性的,是离不开物质的基础,离不开特定的时空。方位也是假立的东西,也是根据心法、心所法、色法假立的。

22、数。

“数者。度量诸法之名。”

数,是数字,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数量。数量是什么东西?数是不是一个独立的东西?有没有一个独立的自体。数也是建立在一个很具体的事物的基础上。比如说你有多少钱,离不开你自己有多少钱这个实际的内容;你的年龄多大,离不开你这个人。所有的数字都建立在一个具体的事物的基础上。数也还是心法、色法、心所法的假名安立,离开这些数字是没有自己独立的自体。

23、和合性;24、不和合性。

“言和合性者。谓于诸法不相乖反。不和合性者。谓于诸法相乖反故。”

和合性和不和合性,是根据事物相顺或相违的道理建立起来的。事物和事物之间相顺的性质建立这种和合性,如水和火就是不和合性,五行里也有和合性和不和合性的说法,有相克、相生的说法。木和火就是相生,水和火就是相克,水和木就是相生。相生就和合性。四大里同样地,比如说水和土就是和合性,水和火就是不和合性。所以事物和事物存在这种相生相克的道理,用百法的话来说就是和合性和不和合性。如二个人相克,那就是,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也不顺眼。

以上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是根据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表现或某一种特性、作用建立起来。

这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有的单纯是建立在心法的基础上,有的是通心法、心所法、色法,这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要讲的是无为法。

为,造作。造作的法也就是缘起的法,缘起的法是有造作、有生灭,这是有为法。无为,就是没有为,没有生灭,没有造作。有为法指的是缘起法,无为法指的就是空性、真如。空性,是法尔如是,是没有生灭,也不是靠造作,是亘古亘今的。

无为法和有为法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无为法没有离开有为法,你不要在有为法以外去找一个无为法,那就错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无为法是要透过有为法来显示出来,是要透过有为法来认识。

第三点,每一个有为法都是作为一种个别的现象,是作为个别的存在。虽然法与法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每一个法都是作为个别的存在,是自相的存在。那无为法是一味的、平等的、没有差别的。

透过任何一个途径证得的空性都是一样的。如你透过桌子认识的空性和透过房子的空性,都是一样的。你透过粪堆认识的空性,和你透过金银财宝或是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文物、古董证得空性都是一样的。在空性上是没有区别的。所以,“道在瓦砾。道在屎尿。道在蝼蚁”(原文查到: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前面第五讲和第八讲仍然同样引用过,若重新整理时,可一并改过。)很多禅宗祖师的开悟都是在生活中开悟的,不是在禅坐的时候。有的看到花,有的听到妓院的楼上唱的什么歌,有在干活,锄草,锄着锄着,有个什么东西掉下来,就开悟了。开悟,随时随地都有开悟的机会的,随时随处都没有离开。所以,僧肇大师在《肇论》里说:“然则道远乎哉。”道离你是不是很远?它说:“触事而真。”你触到任何一个事情,当下其实是道,都是真,都是空性。还有一句话叫“圣远乎哉。”,佛菩萨是不是离你很遥远,回答是:“体之即神。”你只要体悟到了,即是的。远不远?不远,只是你识不识而已。你认识了,就是了;你不认识,也就不是了。

关于无为法,略有六种。大家听了有点纳闷:讲无为法是一体的、普遍的、平等的,怎么还有六种。它可以讲六种,我可以讲一百种。讲一百种而不是说无为法有一百种,而是说可以透过这一百个方面去认识无为。比如说,通过桌子来认识的无为,可以叫桌子无为;通过房子来认识的无为,可以叫房子无为;通过一棵树来认识的无为,可以叫树无为,但是,不管是桌子的无为、房子的无为还是树的无为,其实在无为上是没有差别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是说无为有差别,而是证的人有差别,证有深浅。就像三兽过河一样,对法性的证悟有高低,不是法性的本身有高低。这个道理要知道,所以,在无为法、在法性、在空性上是平等一味的。其实唯识里还讲七种真如,部派佛教里讲到无为,有的讲三种,有的讲八种,有的讲十种,其实不管讲几种,这只是一种显示的方式不同,不是无为的本身有这么多差别。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1、虚空无为。

这只是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说无为像虚空一样,远离一切障碍,无相、无所得,又是那么平等、普遍的。其实有没有相呢?那么,虚空有没有相呢?事实上虚空还是有相的,所以,任何比喻都不能百分之百地准确。虚空如果没有相,那你是怎么知道虚空的?从比喻的角度,无为因为具有像虚空的特征,所以叫虚空无为。

2、择灭无为。

择,是用智慧来拣择,通过智慧灭除妄识之后,所证得的空性,这叫择灭无为。你要证得无为,你必须要靠智慧,靠智慧断除见惑,断除见惑之后,才能证得无为。

3、非择灭无为。

其实这个法性是无所不在的,是时时都在显示的。当有为法的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事实上有为法是在显现的,是在放光的,是在作用的。在这个时候所呈呈现出来的无为,就是非择灭无为。当空性没有被妄识遮蔽的时候,没有被染污的缘起遮蔽的时候,它当下就在显现。而这种当下的显现就是属于非择灭无为,不须要你要智慧去拣择,事实上它当下就在呈现,它当下就在作用,只是你识与不识而已。你只要认识到了,你当下就可以契入进去了。

4、不动灭无为。

不动灭无为是指第四禅,第四禅已经做到了远离前面的初禅、二禅、三禅的喜、乐,初禅叫离生喜乐,二禅叫定生喜乐,第三禅叫离喜妙乐,有喜有乐。其实喜和乐都是一种动荡的心态,所以,真正最高的快乐是超越苦和乐的,我们世间所谓的苦和乐乃至包括禅定的苦和乐,都是属于一种动荡的,这种动荡的状态最终都将要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在世界要灭亡的时候,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前三禅天到地球要灭亡的时候,都要被地、水、火、风给摧毁了。但是,到了四禅天的时候,因为心已经舍、念清净了,心已经进入不动的状态,已经不再落入喜乐的情绪的状态时候,这时任何灾难也就伤害不了他了。所以,这个不动,是指在第四禅的禅定的基础上,作毗婆舍那所证得的这种无为,叫不动灭无为。

5、想受灭无为。

想受灭无为,这个想受灭是无所有处,在四禅八定修到了无所有处的时候,想受都不行了,这个时候如果能作毗婆舍那的观的时候,证得的无为,这个时候的无为叫想受灭无为。

6、真如无为。

真,真实;如,如如不动。指空性具有真实、如如不动的特征,叫真如无为。

这里讲六种无为主要是根据一些比喻,也根据契入无为的方式、角度、状态,建立这样的六种无为,其实像我刚才讲的也可以讲一百种无为。说多少种都没有关系,但是,无为是没有二样的,空性是没有二样的,如果有二样就不是空性了。

关于《百法》的内容到这里已经介绍完了。《百法》这部论分三块:

第一块,“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显示无我,这是本论的一大要领,整部通过对一切法的分析,揭示了一切法,所谓宇宙的一切法不外乎这一百法,其实在一百法以外还是在一百法中,是找不到“我”这样的一个东西,也就是找不到独存的、不依赖缘起的、具有主宰性的这样的一种东西,找不到。所以,通过百法的分析,第一个要说明是无的道理。

第二,要说明的是什么呢?唯识的道理。唯识,就是这五位百法事实上都离不开识。心法本身就是识;心所法是和识相应的,还是识;色法,是识的显示,也还没有离开识;心不相应行法,是建立在识的基础,是识的不同表现方式,还是没有离开识;无为法,是识的实性,也还是没有离开识。所以,通过五位百法,主要是要证明:一切唯识、无我。

第三块,就是要帮助我们来认识我们有情的心和心所。作为有情的存在,存在是个什么东西?存在不外乎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些心所,有普通的心所,有善和不善的心所,以及在我们在寻求解脱的过程中,在修习止观的过程中,哪一些是我们要经历的心所,哪一些是对我们禅修构成障碍的心理,这都是我们须了解的。

所以,关于对心理这一块的了解,其实对我们大家修学佛法非常非常地重要,因为修学佛法终归是要落实心行上,如果你不能能把佛法落实到心行上,你所学的将会只是一种理论,对你的生命是没有多大帮助的。如果你要落实到心行上,你必须要了解到你有哪一些心,每一种心行的规律,如何去张扬我们善的心,如何去克服我们不善的心。这些都必须要建立对这些心认识的前提条件下。如果说我们不了解我们的心,我们说要参禅,参什么?你要找什么?你要克服什么?不知道啊!不知道,那就是稀里糊涂的,所以,很多人禅修,修着修着,就出问题了,着魔的着魔,跳楼的跳楼,神经病的神经病,生病的生病。还有很多老修行,修着修着,后来就变成老不修行了,还俗了。有的时候我们在佛学院读书,如果哪一个学生特别特别老修行,结果后来,还俗得最快了。修了半天没有名堂,痛苦不堪的,所以,最后最容易出问题,乱修。因为如果你的修行方式是错误的,但是你很懈怠,你还不会出问题的,你越精进,就越容易出问题。所以,百法的法相在整个从《俱舍论》到部派佛教的各个论典,到唯识的论典,每一个论典对这一块内容都很重视。这说明什么道理呢?这说明对心的了解,对我们修行来说,是非常地重要。

最后还有一个结论: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你看这个论是不是前后呼应,很呼应。你看印度的这些大论师们多有智慧,就这么一个百法,大概也就几个字,你看把宇宙人生的道理、关系,讲得这么透澈,这有多大的智慧啊!

“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其实这个论就是二个问题,一个是“何等一切法”,我们前面的所有的说的这个内容,都是回答这个内容: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对每一个法的解释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宇宙间到底有一些法,这些法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

接下来,回答第二个问题:云何无我。你说的无我又是怎么回事?“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其实就是二种无我,一种是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国话就是数取趣,就是不断地在六道里去投生,这样的生命形态。数,就是数数地,在六趣里投生。为什么会数数地在六道里投生,因为有情生命的基础就是惑和业,因为惑和业就会感果,就会受生;在受生的过程中,又会起惑、造业,然后又去投生……我们无始以来就是这么干的。所以,叫数取趣,不断地投生,不断地流转。在不断地流转过程中,事实上在轮回中没有主宰的,由惑和业在推动着。所以,佛教的轮回观是无我的轮回观,无我的轮回观是没有受者、没有作者,但是这种惑和业,就像流水一样,就像灯焰一样,就像流水前后相续,就像我们点灯,灯芯一直往下烧,火不会灭,但是,所烧的灯芯不是一个东西的,它前后灯芯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每一期受生的生命都是不一样的,旧的业力受报结束,新的业力又产生了。生命就是在这样一种惑业的过程中,生生不已。这个生生不已的生命其实是没有我、没有我所,就是一个缘起的生命,就是因为你造业,形成了各种妄念、情绪,然后这些妄念、情绪又促使你去造业,然后流转生死。所以,在轮回的状态里,是没有我,你是找不到我的。关于无我的道理,在佛经里有很多的说明。就像说我们五蕴的色身,每一个蕴也不是我,你能不能说哪一个蕴是代表着你呢?你说是鼻子是你?还是耳朵是你?还是眼睛是你?不是。那每一个零件都不是你,那所有的零件合起来,也不是你。所有的零件合起来,只不过是一大堆的零件。所以,所谓的你,只是一个假名安立。我们说汽车,一个零件不叫汽车,但是所有的零件合起,我们把它叫作汽车。但事实上,汽车又是个什么东西呢?离开零件,汽车是个什么东西呢?离开零件,找不到一个汽车这样的东西。所以,汽车不在这个零件之内,也不在零件以外。就像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这是人无我。

还有法无我。法也是没有自性的,法也是一种因缘和合的,一切法都是缘聚缘散,离开因缘找不到法的自性。什么自性?自性,就是自生自成,自己产生的,自己形成的。什么叫自己产生的?就是不依赖任何条件,它自己就存在。你们想一想:有没有哪一个东西,它是不依赖任何条件它自己就存在的,它自己就形成的。然后,它自己存在之后,就永恒地存在,有没有这样的一个东西?找不到这样的一个东西,没有。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东西,那就是有自性,可是我们找不到这样的一个东西。比如说我们在物质上可以分析,分析到最后,那就分到极微,极微还可以往下再分。你看,现代的物理学已经证明:物质在不断地分析之后,最后就空的,就变成是一种能量了。但是合在一起,就是物质的形态。我们的心法,也可以分,分到最后就是刹那。心就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里又分为九十个刹那。那你再往下分,心念是什么东西?其实每一个忙你刚刚生起的,它都是微不足道的,只不过是因为你执著了它,你在乎了它,它就会无限地张扬。所以念头是个什么东西呢?念头也是了不可得的,也是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也是因缘法。所以,我们对有情、对法,要不断地分析。通过不断地分析,分析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我们所执著的所谓我、法、美、丑……都是一种假相,都是一种我们的意识所投射的东西,实际上在客观上根本就找不到这样的东西。你说,美,可是美是没有实质的。你说哪一个人长得好看,可是好看是个什么东西?完全就是一种假相,你给她解剖开,看看好看,到底好看在哪里?好看就是假相。美是这样,丑也是一样,任何东西都是一样,都是因缘的假相。没有我,也没有我所。

我们须要学会做这样的观察、观照,因为我法二执它是我们一切的妄识、妄想、颠倒建立的基础。生命的妄流就是建立在我法二执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认识到我空、法空,我们生命的妄流将会被瓦解掉,如果没有这种我法二执,我们就很容易契入空性。所以,佛法的正见,这个正见不只是唯识宗的正见,还有阿含的正见,还包括中观的正见,如来藏的正见,还是像禅宗的正见,如来藏的正见的,所有的正见,无非是要帮助我们一方面要破除我法二执,摧毁我法二执。因为只有摧毁我法二执才有可能最终达到舍弃凡夫心的效果。因为凡夫心就是建立在我法二执的基础上。另外一方面通过正见,帮助我们契入空性,获得空性见。所以,这是佛法的核心,也是我们整个佛法修行所要做的事情。

百法讲完了。

讲完了,要做一篇作业。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或是人生的经验,或者是修行的体验,你选择某一种心或是某一种心所,好好地写一写。比如说你对懈怠这个心所特别有体会,对我的人生产生过多大的作用,我应该如何去对治它;或者觉得贪心特别有体会,贪心对你的人生、对你的修行有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应该如何对待它;也有的人对惭愧心很有体会,你就根据你自己的生活或者修行来好好地谈谈。当然一方面可以适当地引经据典,最主要是写自己的修学心得,要结合人生、修行来写这篇文章。或者有的人对禅修方面,如轻安、定方面有体会,也可以写。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