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天台宗(法华宗)天台小止观·净莲法师注疏天台小止观 净莲法师注疏 原序 「校订本」刊行序

天台小止观

隋 智者大师著


净莲法师注疏

原序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二曰:渐次止观,在官瓦寺说,弟子法慎记本三十卷,章安治定为十卷,今『禅波罗蜜』是。三曰:不定止观,即陈尚书令毛喜请大师出,有一卷,今『六妙门』是。四曰:小止观,即今文是。大师为俗兄陈针出。实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枢机。曰「止观」、曰「定慧」、曰「寂照」、曰「明静」,皆同出而异名也。若夫穷万法之源底,考诸佛之修证,莫若止观。天台大师灵山亲承,承止观也。大苏妙悟,悟止观也。三昧所修,修止观也。纵辩而说,说止观也。故曰说己心中所行法门。则知台教宗部虽繁,要归不出止观,舍止观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议天台教,故入道者不可不学,学者不可不修!奈何叔世寡薄,驰走声利,或胶固于名相,或混淆于闇证,其书虽存,而止观之道,蔑闻于世,得不为之痛心疾首哉!今以此书命工镂板,将使闻者、见者,皆植大乘缘种,况有修、有证者,则其利尚可量耶!予因对校,乃为序云。

宋绍圣二年(一零九五)仲秋朔余杭郡释元照序。

原序的部分,主要是简单介绍天台四部止观的内容。 第一部是圆顿止观,由于是最大的一部止观,所以也称为摩诃止观,摩诃就是大的意思,这是天台智者大师在荆州玉泉寺时所宣讲的,由章安大师记录,内容分为十卷。 第二部是渐次止观,为什么称为渐次止观呢?就是从浅入深,很有次第的介绍如何修习止观的所有内容,这是智者大师在南京瓦官寺时所说的,由弟子法慎记录为三十卷,再经章安大师治定为十卷,就是现今的禅波罗蜜。 第三部是不定止观,由于它深浅不定、能大能小,所以称为不定止观,是陈朝的尚书令毛喜,恭请智者大师于金陵瓦官寺宣说的,共有一卷,就是现今的六妙门。 第四部止观,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小止观。这部小止观是在什么样的因缘之下说出的呢?原来是智者大师为他俗家兄长陈针所说的。他的哥哥当时为中军参将,在四十岁那一年,遇到张果老,这位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一见面就说:「啊!看你的相貌,阳寿已尽,一个月内必死无疑。」他哥哥一听吓了个半死,赶快回去找弟弟商量:「怎么办?张果老说我活不过一个月。」智者大师回答:「嗯!没关系,我教你止观法门。」这就是小止观的来由,原本是为他哥哥延长寿命而说的。他的哥哥很听话,就按照小止观的内容认真地修习,结果一个月之后不但没死,而且还活得很建康。到了第二年再碰到张果老的时候,张果老吓了一跳,很惊讶地问:「你到底是吃了什么长生不死的药,才可以活到现在的?」他就回答说:「我有一个弟弟,他告诉我修习止观,我只是按照他教的方法不断练习,才可以活到现在的。」张果老听了不禁赞叹地说:「佛法真是不可思议,居然有这种长生不死的妙药,真可谓希有。」

这部小止观,虽然称之为小,而实际上它却是整个大部止观(摩诃止观、圆顿止观)的梗概、入道的枢机。它既可以称为「止观」,也可以称为「定慧」,可以叫做「寂照」,也可称为「明静」,指的都是止观,只是有不同的名称罢了。若要穷究万法的根源,考证诸佛的修证,没有比研究止观更恰当的了。天台大师所亲承的教法是止观,他的师父(慧思大师)所妙悟的境界也是止

观,天台所有三昧所修的内容还是止观,纵横论辩所说的仍是止观。所谓的止观,只不过是说出自己心中所行的法门而已。因此,天台的教观虽然繁杂,若归纳其要旨,也不出止观的范围。若是舍弃了止观,就不足以说明整个天台的修道;也没有资格来议论天台的教法。所以,凡是想入佛道的修行人,不能够不学习止观;学习止观的人,也不能不修习止观。 怎奈现在的世间人,不但福报短少,而且智慧浅薄,大多驰走于名利之间,能够入门修行的人不多,能够悟入、实证的更少,不是困在止观的名相当中,就是混淆于闇证而不自知,致使止观的书虽然还存在世间,而止观之道却无闻于世,又怎不令人痛心疾首呢? 如今将此书重新出版,希望听到、或是见到这部止观的人,能够种下大乘因缘的种子,若是能进一步修证止观,所得的利益,当然就更没有办法衡量了。我因为校对此书,所以写下了这篇序文。 时为宋朝绍圣二年(一零九五)仲秋朔,余杭郡释元照。

「校订本」刊行序

我国历代流传的『天台小止观』,具多种异本,致使内容参差不齐,近人日本学者关口真大博士,从历代异本较订、考证,成为最整然而完善的「定本『天台小止观』」,诚对佛学界贡献不少!

我国历代所流传的『天台小止观』,由于有多种不同的版本,致使内容参差不齐,近代的日本学者关口大博士,从历代不同的版本中,经过校订、考证,而成为最完整的一部天台小止观,对整个佛教界的贡献真可谓不小。

所谓『天台小止观』,属初学坐禅,必须研究的工具书,内容平易而简单,被称为天台实践门的入门书。

本来,智者大师(五三八~五九七),昔日于金陵八年(五六八~五七五)间的弘法中,对于指导实践坐禅修持法,乃从『大智度论』有关禅学部门,及印度所传来的坐禅实践法,搜集组织,成为『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后来,为初学者们,方便易于学习起见,遂令其高足慧(净)辩法师,从该书的第二、三、四卷中,略出概要,就是本书(『小止观』)。又本书问世的另一缘由是:智者大师为其兄陈针的健康延寿而说。内容分为十章,即第一具缘、第二呵欲、第三弃盖、第四调和、第五方便、第六正修、第七善发、第八觉魔、第九治病、第十证果的次第,如有兴趣学习坐禅,本书乃属非研究不可的基本教材,故本书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佛学界所重视!

在唐朝时代,华严宗贤首法藏(六四三~七一二)大师,就引用本书于解释『大乘起信论记』(参照:大正四四~二八三~四)。又净土宗善导(六一三~六八一)大师的『观经疏定善义』,也依『小止观』而解释坐禅法。还有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在其着『大乘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律宗鉴真大师的上足法进律师着『沙弥十戒并威仪经疏』;及韩国元晓大师的『起信论疏』都引用『小止观』不少!又后唐圭峰宗密(七八零~八四零)大师的『圆觉经道场修证仪』,竟将『小止观』的大部分抄袭应用,即其卷第十八,分为『道场法事七门』、『礼忏法八门』、『坐禅法八门』,将『小止观』的「呵欲」、「弃盖」、「具缘」等纳入于「道场法事七门」中;又将『小止观』的「调和」、「近方便」、「辩魔」、「治病」、「正修」、「善根发」、「证相」,摄入于「坐禅法门」中(参照:卍续经(一二八~三六一)。且圭峰大师的『圆觉经大疏』(卍续经一四~一七五后A)也引用『小止观』的半数以上。

更有华严长水子璇(?~一零三零)法师,在其着『起信论疏笔削记』卷十九(大正四四~三

九八),即以『小止观』的全卷十章中的概要,尽予于引用。由此,华严、禅宗、律宗、净土宗的大德,对于『小止观』的重视可知!尤其韩国、日本等地更甚!

且我国的道家(参照『道藏』六八九、云笈七签五九以下)载:「王真人气诀」;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神仙绝壳食气法」等,及呼吸调息法,都和『小止观』中的「二十五方便」相似。尤其道教修炼中心的「存三守一」、「观身守一」,更是受『小止观』的影响不少!

上述,中国的各宗派,或他教徒及外国佛教徒,都对『小止观』极表好感!但我国天台宗徒,却少有人去研究,如宋元照(一零四八~一一一六)大师,在『小止观』序文说:「……台教宗部虽繁,要归不出止观!舍止观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议天台教,故入道者不可不学;学者不可不修!……其书虽存,而止观之道,蔑闻于世,得不为之痛心疾首哉!」殊为可惜!

但近代的欧美人士,却对止观实践的坐禅法,极表重视,既于西纪一八七零年,就有『小止观』的上卷英译问世。又一九五一年,更有法文『小止观』的全译,在巴黎出版。还有德文『小止观』的全译本,保存于西德鲁鲁大学拟出版。又一九七二年,日人冈仓天心,将英文『小止观』的全译稿,寄存于美国波斯顿美术馆。据云:现已有英文『小止观』的全卷单行本,在市面上出现,这可以说是「天台止观学」,弘扬世界的好现象!

今秋,恭逢智者大师圆寂一千三百八十年纪念;并能将『小止观』的校定本印行流通,欣喜而谨写数语以资纪念!

中华民国六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慧岳敬写于碧潭澹云精舍。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校定本)

首先介绍总题。「止观」,梵语叫做「禅那」,翻成「静虑」。「静」,是指修止、修定;「虑」是指修观、修慧。因此修习止观,就是修习定慧。「法」,是法则,说明所有坐禅时应该注意的法则。「要」,是要道、关键。而这个法则,是修行的要道,是超越烦恼、生死,证菩提、涅盘的关键。

天台智顗大师所说 慧辩记。

本书是天台智顗大师所说,由慧辩记录而成。

诸恶莫作 众善举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这四句话可说是整个修行的次第。从断除一切恶,到修习一切善,最后连善也不执着,这才是真正的佛教。

夫泥洹真法,人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即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他,法皆具足。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大正九~八A)。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两轮,鸟之二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故经云:「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愚狂之过,虽

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此而推之,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行人修因之胜路,众德圆满之旨归,无上极果之正体也。

要证入涅盘的法门虽然很多,但是最直接、最紧要的,就是止观二法。为什么?因为止是降伏烦恼的开始,而最终的断烦恼则要靠观。止是滋养心识最佳的资粮(修止后的宁静,等于在滋养我们的心识),而观是策发神通、慧解的妙术。止是禅定最殊胜的来源,而观是智慧最主要的凭借。一个修行人如果成就了定慧二法,就同时具足自利利他的一切法了。正如法华经中所说:「佛自己就是安住在这个止观不二的大乘法当中,以自证的定慧力来庄严自己,也以这个法来度众生。」(定力指福德庄严,慧力指智慧庄严,所以「定慧力庄严」。) 定慧二法,就像车的两轮、鸟的两翼,缺一不可。若是偏修的话,就会堕入颠倒的邪见当中。所以经中说:「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的人,称为愚痴(修定不修慧,得的只是枯定、枯木禅而已);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的人,称为狂慧(没有定力摄持的慧,只是狂慧)。」愚痴和狂慧的过失虽有不同,但因邪见而轮转三界的结果,却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不能均等来修的话,就等于违背了止观不二、定慧等持的圆具之道,又怎能快速地证得佛果呢? 又如经中说:「声闻小乘的人,由于偏于定力,因此不能见佛性;十住位的菩萨,又偏于智慧,虽然已见佛性,却不能完全明了;只有诸佛如来定慧力均等,才能彻底明了佛性而成就佛果。」 由以上说明,我们知道止观是通往涅盘最重要入门,是修行人成就菩提最殊胜的道路,也是众德(福智二德)圆满的旨归,无上佛果的正体。(止观圆满的时候,就证得佛果,就等于佛果的本身,所以叫正体)。」

若如是知者,止观法门,实非浅故,欲接引始学之流辈,开蒙冥而进道。说易行难!岂可广论深妙。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阶梯,入泥洹之等级,寻者,当愧为行之难成,毋鄙斯文之浅近也。若心称言旨于一眗间,则智断难量,神解莫测!若虚构文言,情乖所说,空延岁月,取证无由,事等贫人数他财宝,于己何益者哉。

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就知道,止观法门并非浅显。它是一本接引初学者的好书,可以开启童蒙,而进入修道。别看它说起来容易,修起来却很困难,更何况是详论它的深广微妙呢?如今,只能简略地说明十个内容,来启示初发心的修行人,使他能够明了,登上正道的阶梯,进入涅盘的次第。 寻求佛道的修行人,应当惭愧止观的难成,不可鄙视本书文章的浅近。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和这本书的内容相应,相信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所证得的智德、断德(修观能够有智德,修止能够有断德,所以智德和断德是修习止观的成果),将不可称量;所获得的神通、智慧,更是变化莫测。但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文章表面的言辞,一味地分别名相,不肯真实恳切地修持,那就只是空延岁月,不会有任何的取证,就像贫穷人数他人的财宝,对自己又有什么帮助呢?

具缘第一。呵欲第二。弃盖第三。调和第四。方便行第五。正修行第六。善根发第七。觉知魔事第八。治病患第九。证果第十。

本书的十个内容,首先是具缘第一,就是修习止观必须具备的因缘条件;第二是呵五欲,就是呵责色声香味触这五欲,使修行人不受外境的影响;第三是弃盖,就是弃除贪欲、瞋恚、睡眠、

掉举、疑这五盖,使内障不起;第四是调和,即外调饮食、睡眠,内调身、息、心;第五是行五法,行欲、念、进、慧、一心这五法,使所修的一切法门都能成就。以上五者,是修止观的前方便;第六是正修止观;第七是善根发,在修习止观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些善根开发的情况发生;第八是觉魔事,就是要知道一切魔事的内容;第九是治病患,病是障道因缘,所以要知道如何对治病患;等到一切魔、一切病都去除之后,就能够证果,所以第十是证果。

今略举此十意,以明修止观者,此是初心学坐禅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行之,可以安心免难,发定生解,证于无漏之圣果也。

现在略举这十个内容,来说明修习止观的方法,这些内容对于初学止观的人来说,是非常急切而且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善解其意,而依之修行的话,就能非常安心,且可避免一切的障难发生,等到我们开发禅定而生起智慧时,就能证得无漏的圣果了。

上一篇:具缘 第一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