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天台宗(法华宗)六妙门修证全书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八节 净门的修习法

第八节 净门的修习法


净门的修习是从见道位开始,即六即佛中相似即的初信位,此由不断而断、任运断八十八品见惑,法界圆融平等的理趣,已略窥一斑,真信现前,故名为信心位。永不退为凡夫,自在增进道业。此业禅宗破初关齐,与密乘的三昧悉地也齐。虽思惑、尘沙、无明未断,但已能圆伏不起。故在净门中,即以见道之智,转化烦恼习气,及至真净现前,便圆证三德。

一 净门的基本修习

以真见起修,乃是无修之修,心无取舍,离于分别,但莫污染,性体自净。故智者大师云:

“修净者,知色净故,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净;息分别垢,是名修净;息取我垢,是名修净。举要言之,若心如本净,是名修净。亦不得能修所修及净不净,是名修净。”(《六妙门·次第相生门》)这一段修净法,正是从自心寂静体上所起的无住妙用;虽终日见闻觉知,应用一切,但心无依倚,体绝去来,一念孤照,任缘无碍。如此净修,真智不证而证。这方是无上妙法,微妙真修,一路涅槃门,直通无上道。

因此净门真修不须借法,而是以自己智慧的朗照来转物,不管一切境界的善恶、是非、染净等,以圆净心去遍照诸法,则一切均融在平等智光之中。智者大师在《六妙门》说: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虽不得心及诸法,而能了了分别一切诸法。虽分别一切法,不着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不染一切法,以自性清净心,从本以来不为无明惑倒之所染故。故经云:‘心不染烦恼,烦恼不染心。’行者通达自性清净心故。入于垢法,不为垢法所染,故名为净。当知心者,即是净门。”

由于行者已识真心本净法身之体,故只要保护此心,随时觉照,不染一尘,便是净门的无功之功了。正如普照禅师所云:

“见色闻声时但伊么,着衣吃饭时但伊么,屙屎送尿时但伊么,对人接话时但伊么;乃至行住坐卧,或语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时中,一一如是。似虚舟驾浪,随高随下,如流水转山,遇曲遇直,而心心无知。今日腾腾任运,明日任运腾腾;随顺众缘,无障无碍,于善于恶,不断不续;质直无伪,视听寻常,则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

行者果能以真见起用,以平常无染之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灭断常,无凡无圣,任缘无住,朗然遍照,则佛法自能现前,处处无碍,事事通达,光明大用,清静自在。

二 净门的锻炼法

恩师元音老人开示云:“有三要:一、在妄念的缘起上,观察自心本相(即妄念之起,缘于真心,无真心,何有妄念?)而认识法身自性。二、溶妄念入法身妙用,熟识法身。三、于妄念停息时,坚固而定,念无连续,法身无为而住,时时处处在身、语、意上用功:‘身’离诸作为,唯安闲宽坦,令身安住;‘语’,无益之世间语及出世之咒诵均停止,安静如谷;‘意’,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心等虚空,绝一切分别,离沉掉无记,等持惺寂,住于本妙明净体性中。”

恩师所示三点要义,即净门中的锻炼法要。此锻炼法可在一切缘中修冶,逐渐使心体明净,起大妙用。

此外,净门的锻炼除了人事中的净觉,最好的方法是阅宗门公案,先从《碧岩录》下手,然后再阅《五灯会元》。在阅读中,时时照顾本来,不被语句转了去。并以所悟机用,移用到生活中去,以此开启智慧,消磨习气。

对于一些业障重、习气深的人,因为无明力大,般若力小,未免被动静诸境互换,心不能恬淡,所以还须做忘缘遣荡的功夫。兹选录王骧陆居士《证体启用一百条》供学者磨习时叁考。

(1)实相者,本来之佛性相貌也,欲形容其湛寂本体,名曰清净,欲表示其无住妙用,名曰自在。人能于座上所证得之清净自在之光景,移用于人事颠倒之时,无不化有归空,化颠倒为清净,化烦恼为自在,而苦灭矣;且可灭他人之苦矣,此名度生。

(2)此法(指心中心密法,余法亦类似)功夫越深,习气发动亦越多,由八识性田中自然启发者也。盖慧者,亦我之习气也,以不能转即为习,转即为慧力,为妙用矣,非二物也。

(3)此法功夫越深,习气发动亦快,但去亦甚快,发时较平日为大,但一次小一次,短一次,不复再增长也。

(4)此法功夫越深,胆子比较越大,如忽遇惊,亦只一惊,不复再惊矣,但必在起用之后,则其力日强。

(5)此法功夫越深,忽而忘记性大,又忽而记忆力甚强,且日见敏速,感觉力亦强,往往不加思索,即与物相应,此通之先兆也,亦一定之过程。

(6)性不生易而心变易,变易者幻,幻来幻去,于本体性毕竟无碍也。习气之来,幻心之变易也,昭灵觉知,亦幻心之变易耳,同一为幻,于本体性,同一无增损也。明心后方可以般若扫荡习气,同时更以般若扫荡此扫荡,扫至无可扫时,斯合本来,斯合般若大空之旨。

(7)明心时作功夫,要准、要狠、要省、要等、要平,则稳矣。准者,看准方向,无所疑退也;狠者,克制自己,丝毫不留情,且认得透彻也;姑息二字,等于自杀。省者,常常内自省也;等者,等时候也;非有相当时间,其力不充足也;平者,观一切平等,以不论何种挂碍,皆由心不平等,分别得失而起,不知法本不生,何患乎得!法体不灭,何患乎失!能平则自然不惊不怖不畏,超然入自在之境矣。人往往有时间相、得失相、成败相,诸种习气来时,不能打破,此即定不足,慧不充也,即般若力不强也。故要等,等到其间,力自充足耳。此譬如行路,贵在方向不错,按步而进,不在迟速也;稳者如是稳定,永不退转也。

(8)平时当用反观法,明心之后,我见未能即除也,习气未能即净也。我见习气,时时来,时时能转而化之,是真明心者;若转化力小,此另一问题也。只怕不知转,不知化,即不能转、不能化矣。又有人保留习气不化除,何异有财勿用,与穷人等,然究与无财者不同也,虽似而仍不似也。故学佛第一在开觉知,如得财;第二在善用其觉知,如用财;第三并觉知而亦空之;第四无所谓空不空,本来即如是,如真富贵人,自忘其多财也。不似今之戚戚者,时露其穷相,自己不敢承当,不放心也。

(9)上来各条,是明心性之真实相貌,与用功及常常保持之法。但觉照一起,习气即消,此中迟捷多有不同,一为境,一为觉。此又有过程者十:一、境来而不觉;二、境来而再觉,惟起觉极费事;三、境来时起觉不难;四、境来即觉,略有先后;五、境觉同时并起,而有时忘失;六、同起而可以勿忘;七、觉先于境,但有时在后,或偶而竟回到忘失时;八、常觉不动;九、觉尚未净;十、常寂而常觉照,并觉亦无住矣,此是力量真充足时。

(10)从来大习气易去,小习气难除,还是不平等,是以有惊怖畏之果,其间忽上忽下,不得以退转名之,切要切要。

(11)考自己习性,不论好坏善恶,凡不易化除者,即属生死之根,万不可固执为善而保留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与自己逆,便是进功。

(12)般若之妙,只在一圆字,能圆其义,斯圆于心,即圆于事;若有所住,义即不圆。此由于本来尚未透彻,加以各种习气来会,把持之力弱矣。譬如贪财一事,明知本来不是好事,奈我所恃者,只一理智,而环境诸习气,如得失心、爱护心、好面子心、争胜心、比较心、未来恐怖心,此六心,足以助成其贪焰,加以眼前之困苦、压迫、责备,又足以驱策之,逼之不得不贪,此圆于理而未圆于事者也。所谓人天交战,此必百战而可克胜,原非一朝一夕之功。明心而后,方具可以交战之资格,此即启用。由小战而大战,小胜而大胜,根本破敌,永无后患耳。

(13)功夫切切压制不得,如贪嗔之根,必拔除之,化解之。疾恶他人之贪嗔者,自己已成立一贪嗔之见,亦属压制;如秽器未净,封固之,终必有再发之一日,非究竟也。

(14)用功夫切切躲避不得,如敌来则破之。若但知守住戒定慧,用以对治贪嗔痴,则善恶二见,留影于心,如敌来守城,虽一时敌不得入,敌终未去,乘机从可入城,非究竟也。故勿躲避,以破除为妙,两不留影,心无所染,敌我同化,即入大定也。

(15)境来不理,亦不起念,但不断灭,此静中定也。对境不惑,依然应付,动而不动,此动中定也。至动静一如,无可不可时,则大定矣。

(16)肯做不屑做之事,肯说不愿说之话,肯接不愿交之人,其去平等智光不远矣。

(17)有所失而无悔者,如忽起一恶念,行一恶行,一经觉察,但知改过,能不戚戚后悔者,其入不二矣。倘误以善行与恶行为不二者,此属魔见,又名痴愚,必入阿鼻。

(18)见他人过在,不独难入不二,亦障自己圣道而起骄慢,修道人所最忌。

(19)用功切勿与人较量短长,应默察而自省之。

(20)心如外驰,势不能免,只要能转可耳。行者往往怕心被境夺,时时督住其心,压住勿动,自以为识神不用事矣,即可成为智矣,不知识不异智,智即是识;无识则智无由建立,今硬分识智为二,自诩其用功严密,真是钝根笨汉,岂得谓为明心?

(21)众生万般苦恼,只缘一乱字,乱由比量而起。见性人见闻觉知了了,不动念时,心对境是现量,及至动念分别时动而不动,虽比量而亦现量矣。常能如是者,名打成一片。

(22)练心之法,只于有碍中忍得过。譬如一切习惯,本无定义,本无不可,苦在自己已成为习惯,自以为非如此不可,遂不忍与自己逆,此碍之所以立也。倘忍得过,即无碍矣,因本来无碍也。故学佛乃大丈夫事,能忍得、能放下得,不与世俗同流,亦不与世忤,所谓和而不同,即超然入圣矣。

(23)习气来时,切勿就习气上下手,便落对治而成压制,只要觉照;但觉照亦成习气,故宜直捷放下,顿归于空。能照顾本来实相,一切虚幻妄习,自销于无形。是以觉为方便,寂为本来,两皆不住可矣。

(24)练心时,不问善念恶念,习气非习气,只着意不得,只是化除之,而化除之法:一勿当真;二勿迎勿拒,迎则近于放纵,拒则入于压制;三转入他念,常思事有大于此万万者,犯不着用此无谓之心,观自身尊重如佛,一落即成众生,一空即成为佛,一得一失,不可以道理计也;四观一切皆如幻影,记《金刚经》末后四句;五观地狱烦恼之可怖,地狱即由此而造成,日积月累,成为大妄,贪嗔痴三毒,由是而坚固,可怕可怕。以上五条,为对治之法,或恐转成为习,不如直截了当,观一空字,入于无碍,本来如是,此无修无得无证之意也。

(25)练心在于刻苦用心,时时参究。善能利用其心,心要灵活,要深刻,要圆通,要不忘本来,要周密,但切切勿执;能用是菩萨,能空其用是佛。

以上二十五条是证体后自我锻炼的方法,如界内烦恼断尽,则证七信位,出分段生死;断尘沙惑尽,则证菩萨十信位,即圆教铁轮位,获得六根清净。

三 净门的启用法

从自我磨练至一定程度,则功能渐开,智照无碍。如断习至三、四信时,便有三昧乐正受意生身的出现,可以变化一个意生身,脱体而去,自由往来;如至八信时,就出现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这时能自在幻化三个意生身,分别行于佛事;如至十信时,成就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此时无量变化,随缘应现,已到难思的境域。至于神通,到七信位时,已经六通具足,应用自在了。

学者修至八信位,于三界内无法可学,但欲起用,必须转到有学,学习一切世间学问,人情世故,借此起大机大用,度化众生。以下谨录《证体启用》中有关利他启用法,以资参考:

(1)得他心通者,端赖明因达果之机灵速,是以理事圆通不得思索,历历如见,全在定慧双资,功夫纯熟。此便是神通,并无何种神妙之可求。

(2)机之迟捷在善用反面文章,练一无住功夫,简言之,破见而已。例如人问何以得解脱,你即不可被解脱骗住,在解脱上立见解,应作活计,反问如何是缚?此是解脱卸法,宗下一切机锋都是考试法,考试其心能否上当,不被境夺,能否不立见,察其机之利钝,即可见其平日之证入,与照顾本来之力量矣。

(3)宗下公案不许不答者,一在逼之进步;二恐其落断灭也。学人自己,总以脚踏实地而心又空若太虚,方能应机。如对方一开口,即知其见落于何地,一面劈去其见,同时引出其病根而救正之,仍归到本来上,此所谓利他以自利者也。此在刻刻用心,而又呆板不得。

(4)得他心智者,在观众生机纯熟,八万四千心,无不应一一研究过,方可顺机而转。若偏于善,则世上一切光怪陆离之万恶,无由察知,终无法以度之矣,反受彼所摄,不觉与之同化。且慕善疾恶,均属烦恼,均不平等,智终无由启发,充其量不过硁硁然守住本分而已,大机大用,不能起也,度生云何哉!

(5)练心即练机,得先机者,惟熟于因果之理而已。譬如有大病者,人对医生,每以能回生为能,不知先能使其不病,岂不更愈乎?是先化于无形,得机上者也。

(6)练心当时时慈悲他人,勤于助道,于此中可以考察他人习性,即以练自己之观机,关系至巨,不可忽也。

(7)劝导他人,在识机而待之。识然后言,切勿性急,言勿过切,勿于稠人广众中,为人言说。

(8)劝导他人,第一须衡量对方于我信仰心如何。

(9)劝导他人,在先衡量其地位及程度,可任其先说,待其病源,一一指出,诸病集中,然后下药。

(10)对方之根器与福泽,必先一一考究;再定逆进与顺进之法。

(11)说法不可就我,当就对方程度,切勿求玄妙,求奇特;先探其程度,齐为开释,使之领会,而根本处,要拿稳勿放松。

(12)说法不可敷衍,宁可先从高处落墨,先以引之,如不相接,再俯就之。不可厌弃浅近之说,因学人自己意境已高,每每不可俯就,反使对方不能相接,此即不慈悲也。

(13)说法时,切宜下气,谦和以引之,未到相当信念之时,切勿用重语,反使其退后。

(14)初说法时,宜练答问法。但答语不可平直,宜用开释法,或反问法。如对方问如何可以解脱,你应先问他,如何是缚,开豁其心胸,然后分段为其解释,则可入矣。

(15)全力注意对方,称性而谈,妙义自然而至,绝无预备。

以上所述启用法,仅是活用中的部分规律,重点在于学人自己在度生中启其妙用。真正的妙用并无一规定的教条,贵在以无住之心而应一切,活泼无碍,自在转化。而当化他之功圆成时,自己的无明也由此而破,于是便进入初住乃至等觉而成佛。

四 净门的圆证

天台宗在证果上分为分证与究竟证的两段,时人也加中证而为三段。六妙法门门门能通三段之证,而净门的圆证可摄前五门的不同证相,兹分别述各门的证相而摄归圆初住证。

(1)修习者断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显一分三身,初获一切种智,分得常寂光土,于其所证得无生忍慧,能于一念心中,数不可说微尘世界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心行,及无量法门,这是初住圆证数门的功德。

(2)如能在一念心中随顺法界所有一切事业,无碍应用,无所亏缺,这是圆证随门的功德。

(3)若能在一念心中,入于百千三昧及一切三昧,虚妄的烦恼以及习气完全停息,内心寂静妙湛,清静不动,这是圆证止门的功德。

(4)倘能在一念心中,觉了一切法相,无不一一调查,明照无余,内心具足种种观照智慧,能自在遍观,一切无碍,这是圆证观门的功德。

(5)如果在一念心中,通达一切诸法,因缘果报,了了分明,以神通转变调伏众生,使一切众生返本还源,这是圆证还门的功德。

(6)若能在一念心中,成就以上五种圆证功德,而心无染着,不被诸法之所染污,并以中道双照的妙能,能净诸佛国土,庄严、利乐一切,使一切众生入三乘净道,这是圆证净门的功德。

初心菩萨证入如上的法门,如经中所说,也可以说是佛了。这时已得般若智慧,闻如来藏,显真法身具首楞严大定,明见佛性,住于大涅槃,证入法华三昧不思议的一实相境界。已能在一百个娑婆世界八相示现,教化众生。这是初段的证相。中段的证相是从二住以上的九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共四十位。如与初段比较,功德更是不可思议,譬如初住能化百界,二住则化千界,三住万界,如此位位增胜,妙用更为广大无量。到了等觉后心,进入后段证相。此时菩萨得一念相应的无上智慧,妙觉现前,穷照法界诸法性相,对六种妙门、究竟通达,功用普备,无所缺减,圆满殊胜,此即是究竟圆满六妙门的最极之证。

六妙门是现代修正佛法的最妙之道,如能认真依照修习,一生必能证道果。如果惟事研学,不刻苦修习,则对于人生向上之道又有何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