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天台宗(法华宗)六妙门修证全书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五讲 对治—切障碍的六妙门

第五讲 对治—切障碍的六妙门


一个习禅者或隐晦或明显地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障碍,如报障、烦恼障、业障等。当自我感觉到这些障碍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修习,那就应该观察障碍的内容并施以相应的对治方法。此讲即专就习禅者坐禅中所出现的三障,而论述运用六妙门的对治除障方法。

次释第四对治六妙门。

对治就是对应於行者障道的各种心行,而施以针对性的断除方法,使行者转化障惑、重显清净的心地。障道的心行是坐禅中途最难透过的一种复杂现象,大都来源于久远的无明业行,他们以心理的习性种子为覆盖禅心的正常运转,要突破障道心行,必须藉助某一相应之法来除障显理,所以智者大师在开示随便宜六妙门后,有鉴于行者心境的转换,再申以对治法门,俾使行者知障断障以显清净本来的禅心。

三乘行者,修道会真,悉是除障显理,无所造作。所以者何?二乘之人,四住惑除,名得圣果,更无别法;菩萨大士,破尘沙无明障尽故,菩提理显,亦不异修。

就佛法的修证原理来讲,不同於外道的有为之修与心外之证,而是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行者,他们通过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等道品,而契证於真常之道时,并非从外有所造作、有所得到,而完全是除障显理的自然成就。如举声闻人的修证过程来阐释这一道理,更易明白。在声闻教中,把修证过程分为四种对治

一、厌患对治:初学声闻法之人在加行道上,即在见道之前。他要缘於苦集的二种世间因果规律与真理,生起对世俗烦恼及诸苦深刻的厌患心理,从而开始了舍弃三界,摒除五欲的修道生涯。

二、断对治:从厌患心理之後,就进入了断除烦恼的对治过程,其中主要是对治三界九地而修九无间道,一一缘四谛真理而正断烦恼,成九解脱道。

三、持对治:每一无间道後就自然地显示了解脱道的智与德。以此解脱道的智与德,再缘於四谛真理,摄持从无间道修持体验到的择灭的智慧,使在任何心境相对的条件下,不再生起已断的烦恼。

四、远方对治:在解脱道後,便进入了胜进道,此时再用远方对治的方法,再缘於四谛真理,使所断的障惑转离得更远些,不再污染寂灭的清净。

声闻人通过四种对治,见道时断见惑一住烦恼,修道时断三界思惑的三住烦恼而证无学圣果。缘觉修十二因缘更是如此,无明一破,流转即绝,自然地成就了辟支佛果。所以除了断障显理外更无别法可修可得。

二乘是如此,菩萨大士更以深妙的智慧破尘沙与无明烦恼,而直显无上菩提的中道实相之理,也同样没有心外之法、理外之事,所以「亦不异修」。

此而推之,若能巧用六妙门对治,破内外障,即是修道,即是得道,更无别道。

以上为例而推及六妙门的修持,那么,假如行者能够善巧地运用六妙门来作对治之法,去破除行者坐禅心中的内外障碍,这样以法药治心病的方法就是所谓的修道。当病除药亡恢复本来状态时,也就是得道了。除此药病相应而用外,更无其他玄妙的修证之道可得。

云何功用六门对治?行者应当知病识药?云何知病?所谓三障:一者报障,即是今世不善、粗动、散乱障界入也。二者烦恼障,即三毒、十使等诸烦恼也三二者业障,即是过去、现在所起障道恶业,於未受报中间能障圣道也。行者於坐禅中,此三障发,当善识其相,用此法门,对治除灭。

要发挥六妙门的对治功能与作用,习禅者应当在用法之前先要用智慧去了解障惑之病的症状形态,并应识别相对应的治法之药。归纳其通常出现的障惑之病症,不外为三种障:

一、报障:依烦恼惑业之因而形成的现在身心果报,其范围极广。但专就已发心的修禅者而论,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㈠、不正确的思惟习惯,不适合坐禅的身体素质。

㈡、不能入流反思与宁静的安养,偏於感情的偏激与向外的粗动。

㈢、习惯於分别觉观,向外攀缘,散乱心中时时自言自语,不能安处一心的状态.

二、烦恼障:现在所起的有具体意向的烦扰恼乱本性清净的心理。这种在坐禅中时时出现的烦恼心理,最能障碍圣道的开发。其表现为三毒、十使等:

㈡、贪毒:引取的心理欲求称为贪,在坐禅中以迷恋之心对於一切顺情之境的炽然引取而不厌倦,就形成了贪毒。

㈡、嗔毒:恚忿的心理称为嗔。在坐惮中以迷执之心对於一切违情之境,炽然而起忿怒而不暂停便为嗔火之毒。

㈢、痴毒:迷暗无智的心理称为痴。在坐禅中心性暗钝,迷惑於事理而不觉悟,生起炽然的无知妄见,正智便沈溺在无知之中。

四、十使:即烦恼的使役有十种: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是五利使;贪、嗔、痴、慢、疑是五钝使。这十使共组成了三界内的见思烦恼。

三、业障:业障的形成乃是行者在过去或现在所造的身、口、意三业,在未受到果报的中间,以其业的罪恶势力时时有可能出现在坐禅的心灵中,以扰乱其正常的修持。如黑暗、境界逼进、恶念思惟等,都是业障的具体表现。

以上三障都是各人自己种下的因果,故应从自心中去识别其行相,以便从根源上断除相续的覆盖作用。

云何坐中知报障起相?云何对治等?分别觉观心、散动攀缘诸境,无暂停住故,名报障起、浮动明利,攀缘诸境,心散纵横,如猿猴得树,难可制录。尔时,行者应用数门,调心数息,当知即真对治也。故佛言:

「觉观多者,教令数息。」

智者大师先就报障的具体生起现象,以及对治方法进行阐释。

「分别」是思量识别事理之义。坐禅中的分别心属於对往事的追忆思惟,以及对坐中种种差别境界的猛利思量推度,这二种都妨碍禅心的安宁。粗思之心是

十觉一,细思之心为「观」,都是发动名言概念的动因。因为有分别觉观之心的作用,所以形成在浮尘缘影上不断地攀缘散动,妄念便像流水一般无暂停住。这散动之心,犹如猿猴一样跳跃不止,难可制伏。对这报障所呈现的散动现象,最好是运用数息法来作对治,因为数息之绳,而制妄动之猿,就能使之降伏归於平静。因』叫调心数息就是针对报障的真实对治的法门。所以释尊曾指示说:「觉观散动偏多的习禅者,应当运用数息法来作对治。」

二者於坐禅中,或时其心亦昏亦散,昏即无记心,阐即睡眠,散即心浮越逸。尔时,行者当用随门,善调心随息,明照入出,心依息缘,无分散意。照息出入,治无记昏睡,心依於息,治觉观攀缘。

第二种报障是坐禅中出现昏沈与散乱都较严重的情形,此时应运用随息法门的双重对治功能,即以明照息相出入来对治无记昏睡;用一心随顺於息相的人出来对治散动的觉观攀缘心。因此,用一法即可兼治亦昏亦散的报障。

三者於坐禅中,若觉身心急气鹿,心散流动。尔时,行者当用止门,宽身放息,制心凝寂,止诸忆虑,此为治也。

第三种报障是坐禅时身、息、心都处於不调和的状态,如身体紧迫不舒畅,呼吸废急不细匀,心念也呈不安妄动之象。此时行者应当运用止门的方法来作对治。先要宽松身体,使肢节轻利,并放弃对呼吸的缘虑,最後制伏心中奔驰的妄念,使归於凝然寂静、无思无虑、无寄无倚的状态,如此久久便可转身、息、心的障碍而人於寂静安稳之中。

复次,云何烦恼障起?云何对治?烦恼有三种:一者於坐禅中,贪欲烦恼障起,尔时行者,当用观心门中九想、初背舍、二胜处、诸不净门,为对治也。

其次是关於烦恼障的对治方法。也分为三种状态:一是坐禅中如出现贪欲的妄觉,应运用观心门中的九不净想,八背舍中的初背舍,八胜处中的第二胜处等不净观法去对治。但观想之法在练习时,一是注意方法,二是明了次第,三要从体验中解脱贪欲的执著根源。所以一定要专注深入方能奏效。

二者於坐禅中,嗔恚烦恼障起。尔时行者,当用观心门中,慈、悲、喜、舍等,为对治也。

第二种烦恼障是在坐禅中出现嗔恚的忿怒的意念时,则应运作四无量心来转化私我狭隘的执著,开阔胸怀,久久自然除障显理,呈现广大的慈悲心量。

三者於坐禅中,愚痴邪见烦恼障起。尔时行者,当用还门,反照十二因缘,三空道品,破折心源,还归本性,此为治也。

第三种愚痴邪见烦恼在坐禅心中出现时,应当运用还门照理归源的方法来对治。如反照十二因缘与三空道品等,破折一切有为的执著,打破对自心的谬解,使之还归本性。

复次,云何对治障道业起?业即三种,治法亦三:一者於坐禅中,忽然垢心昏闱,迷失境界,当知黑暗业障起。尔时行者,当用净门中,念方便净应身三十二相清净光明,为对治也。

最後是关於业障的对治修法。业障的出现也有三种不同,第一种是坐禅时忽然心失明照一片昏暗,内外境界一齐迷失,并可能伴随著出现一种恐惧感,对於这种黑合业障的出现,最好的对治方法,就是观想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及清净光明的妙德。详细修法可参考《十六观经》及有关应身观法。

二者於坐禅中,忽然恶念,思惟贪欲,无恶不造,当亦是过去罪业之所作也。尔时行者,当用净门中,念报佛一切种智圆净常乐功德,为对治也。

第二种业障态是坐禅时,忽然出现蜂涌而至的恶念思惟贪欲等事,由於欲念的冲动,在禅心里无恶不造,形成了与清净心强烈对比的恶念心。对於这种过去罪业惯性的恶思惟出现时,应当运用净门中观念报身佛的智慧、光明、清净、真常、妙乐等功德来作对治,使欣慕佛法的心油然生起,从而转化了恶念思惟的业障。

三者於坐禅中,若有种种诸恶境界相现,乃至逼迫身心,当知悉是过去、今世所造恶业障发也。尔时行者,当用净门中,念法身本净,不生不灭,本性清净,为对治也。

第三种业障态是坐惮时的种种恐怖的声音、色相等境界的逼迫身心,即恶业造作後未报前的影子的重现,此时应当运用净门中的直观法身的本体清净、不生不灭、无垢无净等来对治,正如维摩诘所说:「罪不在内、不在外,本性空故。」由本性清净故,没有恶境界,也没有能受之人,故直入法身平等之中而成解脱。

此则略说六门对治断除三障之相,广说不异十五种障也。

以上为略说之法,广说则加病障三类与魔障三类便成十五障的对治之法。

复次,行者於坐禅中,若发诸余禅深定智慧解脱,有种种障起,当於六妙门中善巧用对治法也。

不但粗障对治是如此,就是行者深入禅定智慧解脱之後,如遇到细障碍也应运用六妙门去善巧对治,方能克胜。

粗细障法既除,真如实相自显,三明、六通自发,十力、四无所畏,一切诸佛、菩萨功德行愿,自然现前,不由造作。故经云: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

智者大师在最後归结障除理显的原理说:「粗与细的障惑既已断除,那么,真如实相之理也就自然显现。不仅如此,本性的三明、六通、十力、四无所畏,一切诸佛、菩萨的行愿功德,也无不二流现出来,自然圆成不由造作。所以佛在经中对障除理显的弟子说:『又见众生心中的如来,在断除无明障惑後,自然而然地流现了大觉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