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天台宗(法华宗)六妙门修证全书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九讲 观心六妙门的殊胜修持

第九讲 观心六妙门的殊胜修持


次释第八观心六妙门。

接下去解释的第八种类的观心六妙门,这种观法可直接与禅、密接轨而深入佛法要妙。

观心六妙门者,此为大根性行人,善识法恶,不由次第,悬照诸法之源。何等为诸法之源?所谓众生心也。一切万法由心而起,若能返观心性,不可得心源,即知万法皆无根本。

这个观心六妙门,对专门对已经做好了发心与理悟准备的大根性的修行人而设立的,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即使是恶法对于本性而言是无碍,知恶性即是善性,了性无二,一切平等,以平等到心而修观照,所以不用藉助次第的渐进,而是于无依无倚_

中如悬在空中的大圆镜一样,照了万法。而观心的照了则是万法的本源。那么,究竟甚么是一切法的本源呢?这个本源就是众生即妄即真的第六意识心,起由法界

起,灭由法界灭,所以这个心本无生灭,但因众生妄生分别执著,陷入尘劳烦恼中,假使能了达一切万法本自心源而起,心外无境,这样心不随逐外物,反过来观照心的源头,当一直观照到诸念寂灭,脱体空净,於是当下了达此心本不可得,同时也就立即悟知一切万法也都没有根本的实有性。缘生性空,中道实相,全显於观心的行人圆明之中。

约此观心说六妙门,非如前也。所以者何?如行者初学观心时,知一切世间出世间诸数量法,皆悉从心出,离心之外,更无一法,是则数一切法,皆悉约心故数,当知心者,即是数门。

站在这个心源的角度说六妙门,是与前面所说的七种六妙门完全不同。为甚么呢?譬如说修行的人初步学修观心的时候,就已经理悟到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所有数量法则,都完全从心念上发生的,离开心念的作用以外,绝对没有一个数量法则的实存。这样明白以後,当观心的时候,就在用心数法的当下,完全依据心的功能 而进行的,所以不被数法所转,念念数法而念念反照心源,直入性海。应当知道,这个观心数法的心的本身就是数门,并非心外有数,而是即心即数,数是末心是本,当数到穷尽心源的时候,心与数二者当体空寂,彻见无生的本来面目。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知一切数量之法,悉随心王,若无心王,即无心数,心王动故,心数亦动,譬如百官臣民,悉皆随顺大王,一切诸数量法依随心王,亦复如是。如是观时,即知心是随门。

再进一层从数门的观心到随门的观心。修行的人正当观心的时候,了知一切善 恶等数量之法,是心所拥有的成分,它们的数量的变化,都完全随顺心王——心的觉知明了显现的功能而起作用,假如没有心王,也就没有心的数量之法。心王动转的缘故,心数法也必然随之而动。心王如被境所迁,出现分别妄动时,心数也属於虚妄的变化;假如心王空明无碍,湛然清净,虽然应机而动,则依然不离本位,而变化无量,此时用即体,体即用,是二而不二的。造就好像百官大臣与老百姓,都要随顺一国之王。一切的数量法依赖与随顺心王也是一样。这样观心的睁候,就悟知心是随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知心性常寂,即诸法亦寂。寂故不念,不念故即不动,不动故即名止也。当知心者,即是止门。

再深入下去,当修观的人正在观心的时候,悟知心性本来常寂,从来没有生灭动转,外息於境相,内空於分别,领悟了寂性的灵明本来如此。因此,进而了达一切诸法也当体空寂,心空一切万法都随之归於寂。因为悟知常寂的心性的缘故,所以时时离分别攀缘之念,而不起妄想执著。因为时时处处都不起妄心的护念工夫,所以证入了不动的境界,而这时的心性空寂而不动,正是观心所达到的体真止。所以应当知道,这个心的当下也就是止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觉了心性犹如虚空,无名无相,一切语言道断,开无明藏,见真实性,於一切诸法得无著慧。当知心者,即是观门。

观心进入了空寂的境地,只要不住在空相上,而以观照的智慧,体悟如空的本源,当到了空相顿脱之时,心性的真如本来面目刹那显现,于是觉了这个心性的广大圆明就如太虚空,在此非空的空中没有名字概念,也没有任何相貌与状态,一切的语言所起的逻辑思维彻底断除,打开了无明覆盖住的如来宝藏,见证了真实的灵明妙性,从此在一切法中,证得无著的妙慧,任其来去生灭,一切变化,心中了然不生法见,不住法用。这样的体悟实证了心的真实性,也就是心所本具的观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既不得所观之心,亦不得能观之智,尔时,心如虚空,无所依倚,以无著妙慧,虽不见诸法,而还通过一切诸法,分别显示,入诸法界无所缺减,普现色身,垂形九道,入变通藏,集诸善根,回向菩提,庄严佛道。当知心者,即是还门。

修观到了能所双亡,观智与观心同时脱落,已经悟入真如妙性,这时心好像虚空一样,虽灵知不昧,而了无一物可得,十方三际,当体无待,因此,没有任何依赖与倚托。这样,无著的妙慧即体起照,妙明无方,虽然不见诸法——无能所对立的知见去了解或体悟法界,但是还能够以广大无边的真心而行变化莫测的幻智去通达一切诸法,种种分别,头头显示,深入到一切法界之中——圣凡、心物、善恶等一切现象与法体里面,没有一丝一毫的缺乏与减少。并能在一切法界的差别缘上,普遍地显现名类色身,如空中的月亮一般,将投影入于一切水中,所以能够慈悲垂示种种类形以度九道的众生。证入神变与神通的如幻三昧功德法藏,广集一切善根,回向菩提,庄严佛道。象这样的心观自然的启用,就是从体返用的如幻还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虽不得心及诸法,而能了了分别一切诸法;虽分别一切诸法,不著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不染一切法,「以自性清净,从本以来,不为无明惑倒之所染故。」故经云:「心不染烦恼,烦恼不染心。」行者通达自性清净心故,入於垢法,不为垢法所染,故名为净。当知心者,即是净门。

这一段讲的是观心六妙门的最高层次的境界,也就是证入真如平等一际,圆明清净的法身妙体。

当行者观心的时候,「虽不得心及诸法」,即是真空寂灭的全体,「而能了了分别一切诸法」,就是朗照万法的大用。

分别一切法,又不执著一切法,是第一层次上的无碍力——智见无碍;成就一切法的事业妙用,又不染污一切事用的境界,是第二层次的无碍妙用。这是真正从性体而起随应的神通妙能,所以《起信论》说:「以自性清净故,从本以来,不为无明惑倒之所染故。」无明惑倒既不能染污;那么,无明即明,当体不二,无修无证,妙明自然。因此,佛在经中说:「心不染烦恼,烦恼不染心。」这是指证悟真如心的人,一切不二,无有相待的障碍,所以心体与烦恼,平等一如,如水入水,无非法性全体大用。

修行的人通达了性的清净心,一一透过,一净一切清净,因此之故,妙明心用人於一切垢污的事物中,也绝对不会被垢污法所染著,所以一切无碍称为清净。这样的观心证性,就是净门的功德。

如是六门,不由次第,直观心性,即便具足也。

这说明在表述观心六妙门的时候,因为所依据的是六妙法义,的确似乎有次第与层次,但在观心人性之实修中,门门可证,法法即心,没有次第与层次性的分别执著,所以只要直接地观照心性,也就自然具足了六门中的所有法验与悟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