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天台宗(法华宗)六妙门修证全书第四章 六妙门与禅宗 第二节

第二节


数在佛法中本来指代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相的种种现象。如天台宗的数法有十法界(果)X十法界(因)X十如是X三世间=三千世界的法相。依教家的学习方法,先是掌握三千世界的各种法相特质,次应归入一念现前之心。在观心时,就依现前一念之本空而照三千的假法,即空即假,不一不异,而成中道妙观。

禅宗在数的问题上,不在法相的差异性上作种种阐释分析,而是根据缘起的总体意义,与受教者的目前的知识与思考方式,进行直接回归一心本体,从而启开心扉,明见当下。因此,不管你的教理知识如何,社会经验如何,以及修行的体验如何,都二予以否定打破,使你在意识上所建立的一切「数」的概念与知识及切身的体验,不再以为是真实而生执著,从而把意识的流注及所依附的「见」与「相」,统统扫除乾净,这就叫做「万法归一」。

所以禅宗是「了数明心,泯相归性」的,而天台宗则是:「即相即性,数心一体一的。泯相归性,直指而简单,即相即性,圆融而繁复。直指易於契合而贴近生活,因为无教法可立,故处处会归妙心而扫其所执;圆融深妙莫测,要真正通达一切教法,无一字不落实,方可圆会教理。因为是揽教照心,故如未能消融者,难悟中道而直会心源。但禅宗因不重视教理,故易落於简单化而成无知狂妄禅流。因此,行化的禅师不得不会通於教,以处处无著之机以会处处圆融之教,方能导引行人入於正道。而天台宗如不以心照法,大开圆解而契悟中道,则必死在教下而不得活用,虽然讲教如数家珍,仍不免识心妄流,丝毫不得相应。

由此可知,一切佛法与各宗派的本源都是一致的,无不导归一心本性。故智者大师在《六妙法门·第八观心门》中说:

观心六妙门者,此为大根性行人,善识法恶,不由次第,悬照诸法之源。何等为诸法之源?所谓众生心也。一切万法由心而起。若能反观心性,不可得心源,即知万法皆无根本。

站在高层次来看,数门的观法与一至十的数息等行法也不相同。

如行者初学观心时,知一切世间出世间诸数量法,皆悉从心出,离心之外,更无一法,是则数一切法,皆悉约心故数。当知心者,即是数门。即数即心,心数不二,这是天台宗的数门之观法。禅宗的了数明心,泯相归性之旨,在禅典中随处可见。如二祖慧可大师云:

夫谓古异今,今异古,复离四大,更有法身。解时,即今五阴心,是圆净涅盘。此心具足万行,正称大定,四相寂灭。夫欲识心定者,正坐时知坐是心,知有妄起是心,知无妄起是心,知无内外是心。理尽归心,心既清净,净即本性无外,唯一心智慧相。明了无动,名自性定。

三祖僧璨大师指示说:

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根本。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真如门。一切法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无形色,诸祖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即可,更无别法。

又如《宗镜录》中云:

如六祖道,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以诸佛是极善边,众生是极恶边。以善恶收尽一切法,故云:「若不思量全归心体。」如寒山云:「万境俱泯迹,方见本来人。」未必须泯,只谓众生不达空华起灭,不复一心本源,故令泯绝。若入心体,唯是湛然,不落断灭,自然从体起用,用遍恒沙。

如上禅宗三位祖师的开示,无一不是指示行人识取自心,泯绝假相,体悟本性。这与天台宗旨是一致的,只是说法的方便有所不同而已。

如就行人自习而论,无论是依教下的六妙门学或是以禅宗为入门,都应该会归自心。并在自心是佛上而起大信心。甘泉禅师曾说道:

发心入道,须识本心,未识者以信为先。信者信心是佛。无论轮回,只是不敢信自心是佛。心外无别佛,举动施为,更是阿谁?如是解者,一念相应即名佛。

如能在一切处不离自心而起觉照,信心不逆,随顺真如,那么,就可以说具备了数门的禅行之基础,以此信解,便为进一步起参究与念持之悟前禅修,敞开了入道的正行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