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科了解了伟大的导师佛具有的智悲力三种妙德,用心学习之后就会对佛生起至诚的归依心等。那么接下来,就要来学习成就佛智悲力的妙德之因。
丙二、说因大乘道之自性分三:一、说意乐于大菩提发心;二、说加行遍智道之自性;三、明具如是意乐加行之利益。
要成就佛不可思议智悲力的妙德,当然需要因,那么这个因,就是大乘道。对于因大乘道自性的学习,分为意乐与加行两部分。意乐的自性,就是为了能够像佛那样利益做过自己母亲的一切众生,从而生起志求佛果的誓愿。加行的自性,就是遍智道,也就是获得遍智的成佛之道。最后圣天菩萨阐明了这样的意乐和加行的利益。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加行,不是五道十地中的加行道的意思,也不是像五加行那样在正行前所做的加行,而是为了成佛而加功用行的意思。
丁一、说意乐于大菩提发心分三:一、总说意乐力大之力用;二、别说菩提心力之力用;三、特说胜义菩提心之大义。
圣天菩萨先是总的宣说心的巨大作用,引导大家在心上用功,生起清净的善心;然后进一步来宣说善心之中的菩提心的力用,引导大家发起世俗菩提心;最后再进一步来特别宣说胜义菩提心的巨大意义,引导大家发起胜义菩提心。
戊一、总说意乐力大之力用
前一科阐明了佛的究竟涅槃妙德,那么希求如是佛的遍智的人,该如何学习获得遍智的因——大乘道呢?圣天菩萨这样说:
除心则行等,不见有福等,
是故诸业中,唯意为主要。
难词释义
行等:“行”是身的行动、行为,如绕着佛塔行走、杀生等;“等”包括语的诵经、妄语等。
福等:福报与恶报,“等”即恶业。
颂文直解
总的来说,就像“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的经文一样,对于大大小小的任何善法,除了起最主要作用的心的等起外,其他比如身绕佛塔等的殊胜所依,语念诵经文等,都不见会有像心那样殊胜的福德产生。所以,在诸身语所造的善业中,唯有意才起到最主要的作用。
释义
偈颂中说:“除心则行等,不见有福等”这隐含了一个道理,就是世间众生造身业、口业和意业,目的都是为了离苦得乐。
乐报来自于善业,苦报来自于恶业。。那么这些善恶业,又是怎么造下的呢?首先要来认清思业和思已业。世间众生所造之业,从世俗本体上分为思业和思已业两类。《俱舍论自释》中说:“然心所思即是意业,思所作业分为身语二业,是思所等起故。”从这个解释中可以知道,思心所在心中所造的就是思业,也叫意业,思心所进一步在身、语上的表现,就是身业和语业。由此看来,身、语二业,就是思等起的。这里的等起是用作动词,等起另外也可以用作名词,表示思心所。“等”是表示身业、语业的善、恶、无记性上与思心所相等,也就是思心所是善的,那么身业、语业也是善的等等;“起”表示由思心所引起了身业和语业。
那么当思心所生起的时候,如果同时伴随了以惭、愧、无贪、无嗔、无痴为主的善心所,那么这个思心所造下的就是善业;而如果伴随了无惭、无愧、贪、嗔、痴为主的烦恼心所,那么这个思心所造下的就是恶业。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造业时起主要作用的依然是心和心所,身、语只处于次要的地位。当然,在佛塔等等三宝的所依面前,仅仅以无记心来作供养、转绕等的事,也能种下解脱的种子,但是,因为心是起到主要的作用,所以如果以清净的发心摄持,那么所产生的功德将更加巨大。
这样再来看偈颂“除心则行等,不见有福等,是故诸业中,唯意为主要”,就会发现圣天菩萨说得非常精练。根据这样的原理就知道,无论是求出世间的解脱,还是求世间的福报,最关键的地方,都是自己的发心。那么对于希求遍智佛果的大乘修行者,就更要从修练自心下手,要把重点,放到端正见解、消除我执和烦恼、提升自己的发心上。
这里还可以回答一个有关前一个偈颂的问题。前面偈颂说“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有些人就这样问:佛既然知道应说与不应说的话,那为什么佛会呵斥提婆达多,以至于提婆达多生起了嗔恨心,分裂僧团呢?
当年佛在王舍城时,提婆达多向佛要求来做僧众的领袖,《十诵律》中这样记载说:“世尊:年已老耄,可以众僧付我,佛但独受现法乐。令僧属我,我当将导。”僧团是以戒为师,一切事务都遵行律制,佛虽然是三宝之一,但是自己也是随顺僧团,而并不是僧团的领袖。因此提婆达多这个要求是完全错误的,所以佛呵斥说:“舍利弗、目连有大智慧神通,佛尚不以众僧付之,况汝啖唾痴人死人,而当付嘱。”
“啖唾”,是指提婆达多想巴结阿阇世王子,曾用神通变成儿童,吃阿阇世唾液的事情。《杂阿含经》中记载说:“(提婆达多)又化作小儿,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在阿阇世膝上。时阿阇世抱取呜唼(也就是亲亲他),唾其口中(就是说唾液流入了他的口中)。提婆达多贪利养故,即咽其唾。”
如果佛对提婆达多不作呵斥,那么很多人就会跟随他,会舍弃佛所讲的解脱正道,而进入提婆达多所说的恶道。佛是为了遮止罪业,所以需要作这样的呵斥。这完全是应说的,而不是不应说的。
佛有无垢的无二慧,有大悲的方便,因此一切言行都能利益有情,而不会有无意义的言行。佛很善巧,有时为了遣除无意义的事,会说不好听的话,佛这么做的密意,是为了饶益有情的缘故。以饶益有情的动机而引起的语句,即使是不好听的语句,也完全是善的,而不是不善的。
圣天菩萨在这个偈颂中,阐明了为了获得遍智而成佛,着重应该修心,应提升自己的发心。那么修持成佛的菩萨道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发心呢?下面圣天菩萨就来解答这个问题。
戊二、别说菩提心力之力用
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
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
难词释义
意自在:即意被自在而转,亦即意被菩提心自在、摄持的意思。
颂文直解
以“唯意为主要”的缘故,菩萨通过世俗菩提心的意乐,能将一切善与不善的身语所作,全都变成妙善。这是因为,意已经被菩提心摄持的缘故。
释义
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不善、善,和妙善。会导致苦及恶趣果报的,是不善法;能导致善趣果报的,是善法。但是,善虽然能引向善趣,但是依然难以避免生老死等种种苦果,所以不是妙善。那么什么是妙善?妙善就是能遮止轮回的因,而且还是成办无上正等正觉的资粮。而菩萨具有的世俗菩提心,就具备这两个因素。因此能使所作的一切善与不善的业,都能变成妙善的业。
那么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心,又被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意乐、菩提愿等等。菩提是佛的果位,其中缘世俗的菩提发心,是世俗菩提心,缘胜义的菩提发心,是胜义菩提心。世俗中有众生,也有遍智佛,有轮回,也有大涅槃,所以世俗菩提心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发心。《现观庄严论》中说世俗菩提心的体相,是“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即以大悲引发,为了利益曾做过自己母亲的一切众生,发愿证得正等菩提。在发起了世俗菩提心后,就成为了名义上的大乘菩萨,进入了大乘下资粮道,开始成佛的修行。
偈颂中说:一切诸业中,意为主要的缘故,因此对于心已经获得自在,能完全安住于菩提心的菩萨来说,他们具有使众生无论是现前,还是究竟,都获得饶益的意乐,所以他们身口意的行为中,无论是布施等等的善行,还是造罪等的不善行,还是行住坐卧等等无记的动作,无一例外,一切全都成为增上生及决定胜的妙善之因。
这里有的人会有疑惑,认为如果把善的行为变成妙善,还可以理解,但是不善和无记又怎么能成为妙善呢?这是因为,在菩萨的心中,不会产生不善,而能自在地产生善的意乐,因此在他人眼里的不善以及无记法,菩萨则是以利他的殊胜菩提心摄持而行持的,所以都成为了妙善。
比如说,一般情况下,砍别人的手指当然是恶业,但是一个人的手指被毒蛇咬伤后,医生为了防止毒液扩散,保住他的性命,于是砍掉了他的手指,这就是善业。现在的医院里,也经常做截肢等的手术,虽然手或脚被截掉了,但是命却保住了,截肢成功后,病人和家属非但不会怪医生,反而还会非常感谢医生。
同样地,菩萨在非常有必要时,也会做世间人认为的不善业,而实际上却更大地利益了众生。
比如《大宝积经》中记载,在燃灯佛时,有五百商人去大海中求宝,当时同行的还有一个恶人,计谋杀死同船的人,一个人占有所有珍宝。船上领头的人名叫大悲,梦到海鬼神来给他托梦,告诉他这个事情,并且说这五百人都已经发菩提心,如果恶人杀了他们,恶业深重的缘故,在这五百人成佛之前,恶人都会堕在地狱。大悲商主想:如何能够让这个恶人不造恶业,从而不会堕入地狱,而五百菩萨也可保全性命。当时大悲商主考虑了七天,后来下了决定,即自己去杀死恶人。经中说:“大悲导师如是思惟:我今当自杀之,我以杀此人故,虽百千劫堕恶道中受地狱苦,我能忍之,不令恶人害五百菩萨,作此恶缘受地狱苦。”
大悲商主的这个菩萨行的结果是什么呢?经中说:“我于尔时行方便大悲故,即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难。时彼恶人命终之后,生善道天上。”
那么是否所有生起了世俗菩提心的人都可以效仿大悲商主这样的行为呢?当然不是的。仁达瓦上师在《中观四百论释·显句义》中说:具足真实世俗菩提心的凡夫信解位菩萨,应该以修练菩提心的方式,在意乐上作利他的事,但不应该以实际行动去行持。原因是:第一,烦恼力强;第二,对治力弱;第三,不了知众生的意乐和根机,不如实了知调伏有情的方便。而具有胜义菩提心的菩萨恰恰与这三点相反,因为消除了这些障碍,所以他们就能用实际行动,去积累六度万行的广大资粮。
对于已经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的资粮道、加行道的菩萨,都还是要以修心为主,不能去做很多事情,那么对于还没有生起菩提心,还没有进入大乘道的初学者来说,那就更加应该着重修心,而不能以身口为主,去做很多事情了。
有的初学者,学了菩提心的教法后,以为自己也马上有了菩提心,就学菩萨行持六度万行的样子,去做很多很多事情了,这并不符合大乘佛法的教导。这里有两个基本的概念要分辨清楚,学发菩提心,和真正发起了菩提心,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学佛人闻思了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后,也希望能够成就佛果,救度众生,这是对菩提心产生了向往,是学发菩提心的开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已经真实生起了菩提心,因为对于现在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菩提心是需要通过专门闻思修四无量心、七重因果或者自他相换等方便,才能在心中生起的。这些四无量心等的方便,也是需要在心中修持,在心中来串习,而不是直接去境上锻炼。这就像一个人看别人开车,心里很羡慕,也想去学,这只是表示他会去学开车,而不代表他已经学会开车了。那么在这学习的时候,如果他直接就开车去到马路上的话,那是要翻车,要出重大的交通事故的。
一个人如果内心还没有经过调伏,还没有成熟,就凭着热情去做各种善事,这时无二慧他没有,菩提心他没有,出离心他也没有,甚至厌离今世的心,他也还没有生起,这样在做的过程之中,遇到各种对境的时候,心中因为没有稳固的善心来摄持,因此必然还会按照原有的烦恼习气作出反应,这样就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造下各种各样的恶业。这样的人,名义上是在做利益众生的事,但是控制不住地会说妄语、绮语,甚至两舌、恶口都说出来了,而意上的贪、嗔、痴,就更是数都数不过来了。这样本来是想做善事的,结果变成了恶事,本来想累积功德的,结果却造下了恶业。
这些是大家应该分辨清楚的地方,所以要首先去调伏、修练自己的心,这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