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藏传佛教历史上重要传承善知识教言冈波巴大师[吉祥荟萃·冈波巴大师全集] 依止善知识

依止善知识


  三界法王至尊冈波巴大师来自渊深心底的喃喃教诲,像一位倾国倾城的千古丽人,千百年来迷醉了多少莘莘佛子,为之生、为之死、为之赴汤、为之蹈火、为之趣于息苦涅槃的彼岸……

  第一则

  依止善知识

  胜妙上师的表相,虽在经、续中有着多方面的讲说,但约而言之,需要具备三种特质:传承教言未曾中断;天性贤良而具大悲;能使我们消除不够尊重的下劣之心,而自然生起恭敬之情。

  《倾城佳丽》第一则

  敬礼上师!

  大宝上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在这异常宝贵的时候,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跨入佛陀的教法之门,而脚踏实地地进行真正的实修。

  另外,进入法门的途径,虽然是多至不可思议、多至无量无边的,但是,总括起来,却不外乎三个方面:那就是要么进入声闻乘来进行实修,要么进入缘觉乘来进行实修,要么进入大乘之门来进行实修啊!

  如上所述,进入佛陀教法之门的途径,虽有三乘,但是,今天暂不开示“声闻”和“缘觉”两乘,而单单讲讲,进入大乘之门以后,我们应该遵循的实修方法。

  在大乘佛教里,如果细分起来的话,又有很多的理论派别。

  ◆ 如在唯识宗里,又分为“真相唯识”和“假相唯识”,两种理论体系;

  ◆ 在中观宗里,也分为:“如幻中观”和“极无住中观”,两种理论体系;再细一点儿,“极无住中观”,又可分为“双运极无住”和“断续极无住”,两种理论体系;

  ◆ 在秘密真言教法里,也有“新派”和“旧派”、“外密”和“内密”、“父续”和“母续”等多种分别。{62}

  但是,这些总括起来,又都不外乎两大类型:

  一、波罗蜜多资粮道;

  二、秘密真言方便道。

  前者“波罗蜜多资粮道”,因为耗时久远、难以施行,所以,现在暂时搁置不讲。

  而“秘密真言方便道”,首先则是依靠上师的加持而产生觉受征相;其次再借助于这种“觉受征相”,来认出“真正的本然之知”;最后,再使我们现量、直观地现证“俱生本然之知”。今天,对于跨入这种“秘密真言方便道”后而应实修的方法,将作些必要的开示。

  另外,在秘密真言教法之中,无论是实修“外密”还是“内密”,“父续”还是“母续”,因为都是属于“加持道”,所以,得蒙趣入上师的加持,是极其重要的。

  假如未能趣入上师的加持,纵然我们励力勤修“共通悉地”及“殊胜悉地”,也难如愿以偿;假如已然趣入了上师的加持,那么,无论是“共通悉地”,还是“殊胜悉地”,我们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圆满成就了。

  打个比方说,这就如同在一穷汉的家中,虽然暗藏着一个已经传了七代的、能够遣除苦难的大宝库藏,但是,在库门尚未打开之前,这个人却始终会被窘迫潦倒的穷困之所摧残、之所蹂躏、之所折磨、之所煎熬;一旦库门大开,这个穷汉也就可以(借此顿时)远离贫穷之苦了。

  同样道理,犹如穷汉般的我等一切有情,在相续{63}中,虽然本自具足这个犹如大宝库藏般的“俱生心性”,但是,在尚未得蒙趣入上师的加持之流以前,就像尚未打开宝库之门一样,是没有办法认出这个“俱生心性”的,而成就两种悉地的情形,也就更是无从谈起了;假如业已趣入了上师的加持之流,那就会像是开启了心灵的大宝伏藏一般,而因此认出这个“俱生本然之知”,这时候,成就“共通”和“殊胜”两种悉地,自然也就毫无困难了。

  基于上述缘故,因此,今天讲讲这个,犹如打开宝库之门般的、共通性的教言。

  [藏本原文此处分为第一则,但此则与下文有极强的连带关系,故略作调整。]

  敬礼上师!

  这个“犹如打开宝库之门般的、共通性的教言”,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64}:

  因为“秘密真言乘”是属于“加持道”,所以,首先,趣入上师的加持之流,是极其重要的;

  透过趣入上师的加持之流,就会打开“本然之知的天窗”,而现起“俱生本然之知”的体悟;

  由此,外在的一切“所知之法”{65},也就自然结缚自解了;

  在此之后,从内心深处断除了“增益”{66}迷惑的、真实的“本然之知”,也将会被直观现量地证悟了。

  有关这层道理,如《嘿班杂》中,有偈亦云:           

  真实本知能显者,

  任于何处亦难得,

  依上师时节善巧,

  及从自福而知之。

  真实的“本然之知”,

  又是那一切万事万物的显现者,

  这种“本然之知”,

  无论在什么地方,

  也都难以获得,

  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时候,

  依赖师长的善巧方法,

  以及自己的福德,

  才会了知。

  那么,是否随随便便依赖一个什么人,就可以获得加持呢?

  那当然不会,所以,我们首先要依止一个胜妙的上师。

  胜妙上师的表相,虽在经、续中有着多方面的讲说,但约而言之,需要具备三种特质:

  特质之一:传承教言未曾中断;

  特质之二:天性贤良而具大悲;

  特质之三:能使我们消除不够尊重的下劣之心,而自然生起恭敬之情。

  第一,“传承教言,未曾中断”这种特质,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 心心相印的“加持传承”未曾中断。

  借助于这种特质,这位师长,能使弟子心中,产生(与上师无别的)证悟。

  ◆ 耳传——直指引导的实修体验传承,未曾中断。

  借助于这种特质,这位师长,能够用三摩地,将弟子引上正路。

  ◆ 白纸黑字的经教传承,未曾中断。

  借助于这种特质,这位师长的说法,就不会被空谈牙慧之所玷染。像这样的善知识,他是能够带领我们走上无悔正路的呀!

  第二,“天性贤良,而具大悲”,因为容易理解,所以,不再赘述。

  第三,“能够使我们消除不够尊重的下劣之心,而自然地生起恭敬之情”,这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能够让自己生信;

  二、能够让他人生信。

  ◆ 首先,“能够让自己生信”:

  所言“下劣之心”是说,假如暗中思忖:“这位上师的教导并不怎样,他的证悟也较低。在教法这方面,我比他更胜一些;至于说加持,也是我自己较大;证悟吗,也还是我自己较高,所以,只是礼仪性地依止一下吧!”

  如果存有这样的念头,因为轻视上师而且充满我慢的缘故,所以,无论我们如何地依止他,也绝不会获得加持,更遑论心中生起什么证悟了。

  能令生信的修行人是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相信:“这位上师的教诲,非常能够击中要害;这位上师具有大加持、大慈悲,证悟也极其高广;这位师长,实在是当今活着的真实‘金刚持’{67}啊!”。

  如果具备了这样的信心与恭敬,那么,一定能够得蒙上师的加持,并且也能在心中生起高广的证悟啊!

  ◆ 其次,“能让他人生信”是说,我们要依止一个大家一致赞誉为有加持、具要诀、得证悟的大修行人。

  这其中又有两种功用:

  功用之一:对于这样的上师,由于我们不必守密的缘故,所以在自心中,不会积累(顾虑等负面情绪的)障碍;

  功用之二:对于这样的上师,由于他人随喜的缘故,所以将会在他人心中,速速圆满资粮啊!

  正文:因为加持是从恭敬中产生的,所以,需要相续不断地恭敬祈祷。

  小释:对于如上所述的具格上师,如果仅仅只是显出依止的样子,尚且不足,还必须对于这位上师,修习恭敬与祈祷。

  我们需要对于上师修习恭敬与祈祷。这是因为,总体而言,一切上师也都是由三世诸佛的神力变化,而来成办利生之事的。

  有关这层道理,如《胜乐》中,有偈亦云:

  能生善逝上师心,

  是为金萨之幻变。

  能够生起善逝(佛境)的,

  上师的身心相续,

  便是“金刚萨陲”的神境变化。

  由于一切上师,都是由三世诸佛的神力变化,而来成办利生之事的,因此,殷勤地祈祷一位上师,与殷勤地祈祷所有的上师,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异,也因而,对于一位能让自己产生仰慕之情的上师,深信“此是真佛”,而作祈祷即可。

  那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言说,停留在词句的念诵上,而是要殷殷重重、敬敬畏畏地猛厉祈祷,相续不断地猛厉祈祷,仰慕向往、涕泪滂沱地猛厉祈祷啊!

  有关这层道理,经中有偈亦云:

  师与金刚持,

  勿思为有异。

  在上师与金刚持之间,

  不要认为他们是有什么不同的啊!

  若能如此地对于上师修持恭敬,那么,就会出生无量的加持。其例证便是:

  那若巴大师在十二年间,仰慕恭敬地承事了帝洛巴尊者之后,在共通和殊胜悉地这两方面,都获得了究竟的成就;

  另外一个例证便是,龙树阿阇黎在仰慕恭敬地承事了大婆罗门(萨惹哈)之后,一座间功夫就证悟解脱了;

  还有一个例证便是,朵泽瓦在桑波{68}的莲足之下,作了究竟的殷重承事之后,就在共通和殊胜悉地这两方面,也都获得了究竟的成就。

  总体而言,恭敬又有两种情况:

  一、正在修持的恭敬;

  二、已经产生的恭敬。

  ◆  首先,“正在修持的恭敬”,是指刚刚入门的初级修行人,修持的是一种有所掺假的仰慕恭敬。

  这种仰慕恭敬,即便是已经修习过了一段时间,但是,就算看到了上师的行为上,好似略微有些不净,也会退失信心恭敬,所以是很不稳固的啊!

  ◆  其次,“已经产生的恭敬”,则是指(经过长期的熏习之后,已经对于上师产生了坚固的信心,这时)即便是不再对上师特别地专修恭敬,也会自自然然地产生仰慕之情。

  这方面的表现是:就算看到上师在外表身、语的行为方面,有什么貌似的不净之处,也不会退转对他的仰慕恭敬之情。这是因为,这位修行人已经能够了解:见到上师的“不净”,乃是自己的过错啊!

  正文:恭敬是源自我们对于教法所产生的定解。

  小释:对于上师真实不虚的恭敬,是肇自何因呢?

  它是肇自于我们的身心之中,业已产生的善行体验。

  当我们的身心之中,业已产生了善行体验,就会认为所有的上师,以及所有的道友,也一定都修出了胜妙的善行体验,因而,对于他们的恭敬尊重之情,也一定会油然升起了;反之,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产生善行的体验,就会认为所有的上师,以及所有的道友,也一定不会有胜妙的善行体验,也因而,就难以对他们产生恭敬尊重之情了。

  既然恭敬尊重之情,是从身心中业已产生的善行体验而现起的,那么,在身心中产生善行体验,又需具备怎样的条件呢? 

  正文:需要一个能够击中要害的教导。

  小释:能作祈祷的“堪布”[对于修行人的尊称]即是自心,如果教导击中了要害,那么,就可以净化自心的迷谬妄想;当我们自心的“迷谬妄想”,得以净化的时候,一切显现的迷谬现象,也一定就自行清净了啊!

  或者说,我们所祈祷的对象,虽然显现出上师的样子,但也是自心(的化现);能作祈祷的行者,当然是自心,“祈祷”这件事本身,也是自心(的幻变)。由此可见,祈祷的实质,便是“心”来祈祷“心”,也因而,当“心”在“心性”的状态之中,得以净化的时候,就已经起到了祈祷的作用,并且也就得以趣入上师的加持之流了。

  正文:教导是从上师而来。

  小释:如果我们想要获得深奥的教法和深奥的见解,教导不会从任何他人、他处而来,而只单单源于上师。

  正文:所以需要长久地依止上师。

  小释:依止的时候,又不能把上师当作一般的牧友一样看待,而是要断除身语意的一切不净之行,从身语意三方面,恭恭敬敬地承事依止。

  那么,是否仅凭依止,就可万事大吉呢?

  正文:并非如此,尚须再再殷勤恭敬地承事。

  小释:还应寻求所有的教导,需要深信不疑地设法获取遣除违缘的教法,以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教法等,我们应该为了获取一切无余的教导,而想方设法、精勤努力。

  ——怙主月光童子教敕之《吉祥荟萃第二辑·倾城佳丽》第一则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