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藏传佛教历史上重要传承善知识教言冈波巴大师[吉祥荟萃·冈波巴大师全集] 明鉴真相

明鉴真相


  明镜般昭示实修真相的教授

  无论是“有相之修”,还是“无相之修”,在修持过程之中,我们都需要用智慧确切地了解它们各自相应的“觉受”和“证悟”等方面的真实情况。

  《倾城佳丽》第十四则

  敬礼上师!

  大宝上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今天,我们要开示一下这个“依靠了义教法的要点,而使我们成办正等圆满的大觉佛果的方法”。

  或许有人会想,既然有情众生都希望在自己心中,成就正等圆满的佛果,那么,在“有情众生”与“大觉佛陀”二者之间,究竟有没有某种内在的关联呢?

  回答是肯定的——当然不是没有,在它们两者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关联。

  既然如此,那么,它们二者是有因果的关系?还是有“互相观待之法”的关系?还是有“本性同一”的关系?

  ◆第一,众生与佛陀,二者之间并非存在着如同依靠“有生命力的种子之因”,长出“绿色苗芽之果”的这样的一种能生、所生的关系。若尔,则有以下过失:犹如其“因”——有情众生,是迷谬的本性,那么,作为果的大觉佛陀,也同样应该会有迷谬的存在了呀!

  ◆第二,众生与佛陀,二者之间很显然也不是如同外甥和舅父、长兄与小弟般的互相观待之法的关系。若尔,法身则有流于心识行境的过失了。

  那么,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两者之间,其实是“本性同一”的关系。

  那么,两者的本性,又在哪个方面是同一的呢?

  在“心”这个方面,是同一的。

  我们知道,大觉佛陀的本性,固然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但是,有情众生的“心的本性”,也同样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超越思想意识的。既然如此,因而,我们说有情众生与大觉佛陀的本性,在“心”这个方面是同体一致的呀!

  或许有人会想,假如正像上文所讲的那样,两者的本性是同一的,那么,这不是等于说我们就不需要成佛了吗?

  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实际理地上,虽然“众生即佛陀”、“烦恼即菩提”,这当然是没错的,但是,对于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事实,因为我们未能如实地认识、理解和证悟,所以徒增了无量的迷谬,从而,我们也就浪迹于轮回,升起了林林总总、纷纷扬扬的“二显、二执之念”了。

  因为人人都希望净化迷谬的心念,所以,我们就有必要证悟存在于有情众生与大觉佛陀之间的那种“不二”性、“本性同一”性。

  为了证悟生佛之间的这种不二性,本性同一性,那么,我们就应该在确断了实相的道理之后,再进行串习熏修了。

  就串习熏修而言,又可以分为:

  一、有相之修;

  二、无相之修。

  无论是“有相之修”,还是“无相之修”,在修持过程之中,我们都需要用智慧确切地了解它们各自相应的“觉受”和“证悟”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因而,以下我们将开演这个“犹如明镜般的、能够明白昭示真实情况”的教授。

  另外,这里所谓的“真实情况”,是指“有相之修”等所有修持方面的真实情况。

  我们说这种教授“犹如明境”、“能够明白昭示”,这是因为,如同依靠鉴物的明镜,我们就可以确切地了解自己的面孔,是否美丽英俊等所有情况了,同样道理,借助于听闻这种教授,就能够帮助我们确切地了解所有修持的真实情况了。

  假如我们未经听闻这种教授,那么,就不能确切地了解有关修持的实际情况,这也就容易使我们流于懵懵懂懂、盲修瞎练的境地了,因此,以下才要开演这个“犹如明镜般的、能够明白昭示真实情况”的教授。

  这个“犹如明镜般的、能够明白昭示真实情况”的教授,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教授之一:我们所作的一切“有相之修”,都是无常有坏的。

  正如上文所讲述的那样,总体而言,所谓的“修”,共有两种类型:也就是修持有关“有相”方面的内容,以及修持有关“无相”方面的内容。

  ◆第一, “有相之修”是指:诸如在修持慈心、悲心和菩提心的时候,没有用“三轮体空”印定封持;或者诸如在修持“生起次第”,以及在修持脉、气等等观修的时候,没有用“无生之印”,印定封持。因为这些修持都是有相的、停留在心识境界上的有为造作之修,所以,都是无常有坏的;又由于作为“因”的这种有相的修持,是属于有为和合的事物,因而,它最终不过是形成有为轮回之果的根因罢了呀!

  ◆第二, “无相之修”是指:修持无相的法界甚深空性的道理。要知道,这种修持,才是能够使我们获得无为“无住涅槃”的根因呀!

  因此,从究竟层面上来看,“有相之修”最后还是应该被拋弃的,(那不过是“化城”、是接引我们进步的台阶罢了);而唯有“无相之修”,才是我们应该究竟成办的呀!

  如果我们不懂得“无相之修”,那么,来自于上师的加持,以及来自于实修体会的经验之法,都是会灰飞烟灭的;如果我们不懂得“无相之修”,那么,就算我们凭借甚深方便的要点,产生了“乐、明、无念”三种体验,或者说就算我们凭借甚深方便的要点,产生了善妙的三摩地,其实也照样还是不能断除增益的迷惑、不能认识法性的道理呀!

  如果我们还是会被纷杂的事件搅乱身心,或者在离开上师之后,对于师长的恭敬和信心,还是会出现增减的变化,那么,此时的证境,也还只是处于“体验”或者“三摩地”的阶段呀!(而远远没有达到实相的境界。)

  有关这层道理,如《入菩萨行论》中有偈亦云:

  远离空性心,

  灭除还复生,

  犹如无想定。

  远离本然空性的有为造作之心,

  就算勉强灭除了它,

  但它还是会重新生起的,

  这就如同外道所修持的“无想定”一样呀!

  有关实相方面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讲述:

  一、念境的实相;

  二、法界的实相。

  ◆第一, “念境的实相”,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也就是内在的“心念的实相”,以及外在的“显境的实相”。心念的实相,就是心念与空性不二呀!而显境的实相,就是显境与空性不二呀!

  ◆第二, “法界的实相”,就是将法界确断为远离一切有为戏论诸边,并对这种所确认了的实相的义趣,未经心识更改的状态。

  另外,透过将内心的“心念”与“空性”确断为不二的悟境,那么,(平常心)也就不会再有被灭除“心念”与修持“无念”等二元对立的思想,之所更改搅扰的状况存在了呀!

  透过将外在的“显境”与“空性”确断为不二的悟境,那么,(平常心)也就不会再有被灭除“显境”与修持“无念”等二元对立的思想,之所更改搅扰的状况存在了呀!

  有关这层道理,如《炬论》中有偈亦云:

  于如阳焰心显境,

  知其性已无更动,

  不知阳焰则有更。

  对于犹如阳焰般的“心”所显现的现象,

  假如我们了解了它们的本性,

  那么,(我们的本源心性)

  就不会再(追随着它们)

  而有所更动改变了;

  倘若我们不了解它们的本性,

  那么,(我们的本源心性)

  就会像(我们的心情)追随着阳焰中的事物

  (而或喜或悲地)有所更动改变一样啊!

  倘若(此“心”)有所变动更改的话,那么,我们是不会证悟“念、境实相”的呀!

  假如我们把“法界实相”的这种不可思议、不可言说、不立文字的甚深义趣,用智慧将它确断成了“超越心识”的境界,那么,在这种“超越心识”的义趣之中,也就不会再有被“有无”、“是非”等二元对立的心识,之所更改搅扰的状况存在了呀!

  有关这层道理,如《炬论》中有偈亦云:

  既知不离自性本身已,

  若不随顺增益孩愚转,

  则于自性本身全无更。

  既然了解了(法界的实相)

  是不离“自性”其本身的,

  因而,假如我们未曾追随“增益”的孩愚,

  那么,就是说,

  对于“自性”其本身,

  我们是全然地未经更动过的。

  由此观之,假如此“心”业已经过了更动改变,那么,我们是绝对不会证悟“法界实相”的呀!

  另外,在这种“远离一切有为戏论诸边”的状态本身当中,要知道,“无所更改的觉性”本身,就是法身啊!

  这种不动摇于此状态之外、不离此性的状况,就叫做“从无明的昏睡中醒来了”,借此,我们就可以将“现象”认知为“心”了;凭借着“将‘现象’认知为‘心’”,我们也就自然可以晓得:从未有过“非心的外物”,这层道理了。

  另外,又因为已将此“心”认知为法性了,所以,我们不必“断除五毒”,而五毒自然会在它们的本元自处,自然而然地得以净化了呀!对于这种状况,(在名言施设上,)我们既叫它“断除了障蔽”,又叫它“获得了菩提”。

  有关这层道理,如《炬论》中有偈亦云:

  如梦醒来离诸色,

  佛说断障得菩提。

  就像从梦中醒来,

  而会远离各种(梦中的)色相一般,

  佛说:“‘断除了障蔽’,就是‘获得了菩提’。”

  有关上文的道理,至尊米拉日巴尊者也曾教诲说:

  那“未经更改之心”本身,即是法身呀!

  [译按:上文说“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但找来找去,实际上只是讲了一种,此中恐有脱漏之处,望诸方家识之为盼。]

  ——怙主月光童子教敕之《吉祥荟萃第二辑·倾城佳丽》第十四则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