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天台宗(法华宗)天台宗简介天台宗祖师

天台宗祖师


初祖慧文大师
二祖慧思大师
三祖智者大师
四祖灌顶法师
五祖智威大师
六祖慧威大师
七祖玄朗大师
八祖湛然大师
九祖道邃大师
十祖广修大师
十一祖物外大师
十二祖元琇大师
十三祖清竦大师
十四祖净光大师
十五祖义通大师
十六祖知礼大师


慧(惠)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天台宗的祖师、大师,都被称为禅师,而且与修禅、禅观相联系,这是有理由的。自北齐慧文创立“心观”(一心三观),天台宗开始萌芽。慧文传慧(惠)思。慧(惠)思取大小乘中定(禅定)、慧(义学)等法创立学说,意在定慧双修,因定发慧。慧(惠)思传智顗。智顗正式创立天台宗。天台宗提倡止观,止即是定,观即是慧,定慧双修,可以见佛性,入涅槃。禅,梵语禅那,意谓坐禅或静虑。僧徒一般都能坐禅,天台宗所提倡的止观,也就是禅的一种。鉴真之父就智满禅师“受戒,学禅门”,“禅门”一词,也见于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七《习禅篇·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释智顗传》:“(智顗)在瓦官寺,创宏禅法,……一代高流,江表声望,皆舍其先讲,欲启禅门。”“(智顗)讲《智度论》,肃诸来学。次说禅门,用清心海。”对照起来看,鉴真之父就智满禅师“学禅门”,即学习天台宗;鉴真“循其(智满禅师)奖训”,亦即接受天台宗之教义。

初祖北齐慧文大师
慧文禅师,世称“北齐大师”,约生于五、六世纪间。渤海(山东)人,俗姓高,年寿不详。在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西元五三五年),至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西元五五七年),二十二年间十分活跃。根据《佛祖统记》卷六载:“师在齐高之世,聚徒千百,专业大乘,独步河淮,时无竞化。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从可查资料综合而知:慧文禅师,幼年出家,天资独悟。一日,阅读《大智度论》至卷二十七所引“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恍然大悟,证得“一心三智”的妙旨。又读《中论》,至卷四《观四谛品》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顿悟空有不二的中道义,因而成立了空、假、中三谛一心,也就是“一心三观”的观法。二祖慧文传法给三祖慧思之后,慧思在“一心三观”的基础上,以“十如是”为“诸法实相”。四祖智者大师据此,发展为“一念三千”与“三谛圆融”。

二祖南岳慧思大师
慧思禅师(公元515 - 577年),南北朝时代的高僧,武津(今河南上蔡)人,俗姓李。少年即归崇佛法,尤其喜欢《法华经》,曾持经到冢间读诵,深受佛陀讲说此经,方便度化众生的慈悲感动,而涕泣不已,当天晚上即梦见普贤菩萨为其摩顶而去。自此智慧大开,不认识的字句经文都能懂得。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跟随慧文禅师学习禅法。他白天为众讲说、统理僧事,夜间则坐禅修定。持续十年的时间,每日诵持《法华经》,七年修持“方等忏法”及“常行三昧”,因此奠定深厚的禅定功夫。有一年,坐夏经三七日,获宿智通,倍加勇猛,遂动八触,发根本初禅。就在这紧要关头,忽然四肢软弱,不能行步,乃自念作观:“病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如是观已,颠倒想灭,心生清净,所苦消除,夏安居圆满,慨叹尚无所证,自伤昏沈,空过此生,深怀惭愧,就在放身倚向墙壁的一刹那间,竟豁然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在这一念顷,明达融通。慧思禅师有感于学道要解行并重,但是当时的佛教界,北方僧众重视坐禅,不重义理;南方僧众则重义理,而不喜坐禅。因此,努力提倡“定慧双修,禅教一致”。在《天台九祖传》里记载,慧思禅师一生灵异感应的事迹很多,例如:他在光州大苏山的十四年当中,为大众讲经说法,声名远播,不分远近,前来归仰的学徒日益增多,因而遭到恶人的妒忌诽谤,并且多次于食物中下毒加害,但是由于禅师的禅定功夫深厚,均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陈代光大二年(公元五六八年)入南岳衡山,悟三生行道之迹,能知宿命及一生善恶业相,曾在树林中掘出过去三世出家为僧时,所居住过的堂宇层壁地基和瓦钵器皿。被道士谋害,对薄朝堂,道士受制,得宣帝礼遇。他预知智者大师与陈国有缘,特别嘱咐智者大师到陈国弘法,广为传灯化物。从上述种种行谊事迹观知,慧思禅师确是一位证道的高僧。他受到当朝宣帝的礼遇推崇,尊称为思大禅师、南狱大师。著作有:《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随自意三昧》一卷、《受菩萨戒仪》一卷、《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及《四十二字门》二卷。


三祖天台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公元538 - 597年),陈隋时代的高僧。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生于荆州华容(今湖南潜江西南)。宿具善根,卧便合掌,坐必面西,见像便礼,逢僧必敬。双眼重瞳,颇有古帝王之相。年幼时,好往伽蓝亲近三宝,且能背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十八岁投相州果愿寺法绪法师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不久,跟随慧旷律师学习律藏,兼通大乘方等经典。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观普贤菩萨行法》等诸经,历二旬,即能通晓其义。陈天嘉元年(公元五六○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为其示现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智顗乃于此山修行“法华三昧”。一日,持诵《法华经》、《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豁然大悟,心境明朗。慧思禅师赞叹说:“这种境界,非你莫证,非我莫识。”自此以后,常令代讲解佛法妙义。光大元年(公元五六七年),三十岁的智者大师受慧思禅师咐嘱,辞别大众,到南朝陈都金陵弘法,居瓦官寺宣讲《法华》,标立宗义,判释经教,演绎禅法,讲说修禅次第法门,为天台宗奠定教观的基础。八年契理契机的弘法活动,度人无数,上至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下至一般黎民百姓等,无不欣重顶戴。智者大师与瓦官寺的声名因此大盛,前来归仰的学者徒众也日益增多。其后,智者大师感慨闻法的人虽然很多,但真正悟道的人却很少。为了免于名闻利养的束缚,与求更上一层的证悟,乃决定隐居天台山继续用功。太建七年(公元五七五年),智者大师隐居天台山,十年的头陀苦行,降魔修道,思想大为转进。天台西南的华顶峰,就是他悟道的地方。因陈后主多次的恳请,智者大师于至德三年(公元五八五年)再入金陵,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及《仁王般若经》,又于光宅寺讲《法华经》等。智者大师一生,曾多次入住天台山及庐山,致力于著书立说,勤于修持禅定。也曾多次进入皇宫大殿,为陈后主说法,为隋炀帝传授菩萨戒,又至金陵弘法度众。陈宣帝尊他为国师,隋炀帝尊称他“智者大师”。其一生建造寺院三十六所,度僧一万四千人,传法弟子三十二人,著书一百四十余卷,大部份由其弟子灌顶记录整理而成。最重要的有“天台三大部”,即《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智者大师将法华思想与龙树菩萨的教学,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并将佛教经典分为五种,将佛陀教化的方法与思想内容分为四种。此综合性佛教体系的组织,被视为具有代表性的“判教”。此外,依禅观而修持止观,也是智者大师独创的法门。智者大师禅教一致,行解并重,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是大乘的菩萨行者,被尊为“智者”,当之无愧。同时他也是将佛学中国化的第一人,最具中国佛教思想特色的天台宗,就是由智者大师完成思想体系的。

四祖章安灌顶法师
灌顶大师(公元561 - 632年),隋朝僧,临海章安人,俗姓吴。字法云,名灌顶。世称章安大师。七岁从摄静寺慧拯法师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慧拯圆寂后,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至天台山修禅寺谒智者大师,承习天台教观。他的特色是慧解超强,一闻不忘,而且能日记万言,曾长时间随侍记录结集智者大师讲说的经教,如: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大小部百余卷。《佛祖统记》的作者志磬大师赞叹,由于有灌顶记录结集天台宗的教学,智者大师的智慧菁华能够流传于今日。可见灌顶在天台宗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开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师示寂,灌顶承智者大师遗旨,奉留书及诸信物至扬州谒晋王。晋王因之为智者大师设千僧斋,建造国清寺。智者大师圆寂后,灌顶承继天台宗法系,接掌国清、玉泉两大丛林。隋大业十年(公元六一四年),着《涅槃玄义》、《涅槃经疏》,历经五年才告完成。时值隋末兵乱,群盗竞起,灌顶形容当时为“何年不见兵火,何月不见干戈”、“菜食水斋,冰床雪被”。章安大师晚年驻锡会稽称心精舍,宣讲《法华经》。当时知名高僧嘉祥寺吉藏法师,先前曾疏解《法华》,后闻章安之道,乃废讲散众,投足请业,法席集一时之盛。除了上述著作外,灌顶编辑有天台宗的宗史《国清百录》及《智者大师别传》,并巩固了天台教团的组织。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安详示寂于国清寺,寿七十二。吴越王请諡为“总持尊者”。后人将他比喻为阿难尊者,有结集法藏之功。灌顶大师圆寂后,时值隋唐交际,佛教其他宗派陆续成立,又受玄奘大师新译唯识思想及诸多因素的影响,《俱舍论》和“唯识学”非常兴盛,华严宗、密宗等学说也相继兴隆。禅宗方面有六祖惠能大师的顿悟禅,净土宗有善导大师集净土教学之大成,南山律宗亦由道宣律师所创立。天台宗此时分为国清系和玉泉系两派。国清系以“止观”为本,玉泉系则以“戒律”为重。虽然玉泉系的门下比国清系兴盛,但《佛祖统记》的作者志磐大师,认为玉泉系不以天台教观为重,有失法统。国清系从灌顶大师之后,传给智威、慧威及左溪玄朗,其后是荆溪湛然。在湛然之前的天台宗,大都处于比较保守自修的状态。


五祖法华智威大师
智威大师(公元? - 680年),唐代僧。处州(浙江)缙云人,俗姓蒋,家世业儒。传其前身为陈代仆射徐陵,曾闻智者大师讲经,发愿来世童幼出家为僧。因此,在十八岁娶媳妇回家的路途中,遇到一位梵僧,诘问他为何违背昔日所立誓言。智威当下恍然有悟,立即前往天台山国清寺,投章安灌顶大师受具足戒,谘受止观心要,定慧俱发,证得法华三昧。高宗上元元年(公元六七四年),至苍岭普通山,力修禅观,以其地狭,难容广众,于是又到轩辕炼丹山开荆拓棘,昼讲夜禅,手写藏典,跟随他习禅者有三百多人,听讲者七百余人,并分九处安居。从居住的地方到讲堂授课,或到禅堂坐禅,需走八十里路,智威大师未曾迟到过,学人徒众都说他有神足通。智威大师身长九尺,每次登座说法,有紫云覆顶,恰如云盖,非常庄严,时人敬称为“法华尊者”。永隆三年十一月示寂,吴越王追諡“玄达尊者”。嗣法弟子为慧威,与师并称“二威”;智威称“大威”,慧威称“小威”。

六祖天宫慧威大师
慧威大师(公元634至713年),唐代僧。婺州东阳(浙江)人,俗姓刘,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后,谒智威研习天台教学,顿悟三观之法,时人以“小威”称呼。最初居住京师天宫寺,世人称他为“天宫尊者”。后来隐居东阳,谢绝人事,但登门求道者仍不绝于途。高宗时,与智威同为朝散大夫四大师。朝散大夫是光领薪水不干活的散官,一般赐给有德行有名望的文官,虽然是个荣誉官职,却毕竟是五品大员,且天子亲赐,开元元年示寂,世寿八十。嗣法弟子为左溪玄朗。后吴越王敕赐“全真尊者”諡号。


七祖左溪玄朗大师
玄朗大师(公元673至754年),唐代僧。婺州乌伤(浙江义乌县)人,俗姓傅,为傅大士第六代孙。九岁出家,二十岁敕住东阳清泰寺。受具足戒后,于光州岸律师处修学律仪,至会稽妙喜寺随印宗禅师研习禅要。后诣东阳天宫寺,从慧威禅师学《法华》等经;又依恭禅师修习“止观”,并以止观为入道安心之要。玄朗大师的性格,喜好山林,曾隐居婺州浦阳县左溪岩三十余年,独坐一龛,麻衣疏食,修头陀苦行,随身仅十八件僧物。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呼门人曰:“吾六即道圆,万行无碍,戒为心本,汝等师之。”即端坐长别,吴越王諡号“明觉尊者”。玄朗大师平日诲人不倦,且勤于讲学,天台宗的教法,由他渐渐转盛。门下有中兴天台宗的湛然,与新罗人法融、理应、纯英等,名僧辈出。

八祖荆溪湛然大师
湛然大师(公元711至782年),唐代僧,常州荆溪人。俗姓戚,家世业儒,而独好佛法。十七岁从金华方岩受天台止观,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研习天台教义,尽得其学。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又至越州从昙一律师学律。天宝九年(公元七五○年),于吴郡开元寺宣讲《摩诃止观》。玄朗示寂后,湛然继其法席,以中兴天台宗自任,提出“无情有性”之说,主张木石等无情之物亦有佛性,由此发展天台教义。一生致力于宏扬天台教观,讲说撰写,著作极多,有《金刚錍论》、《止观搜要记》、《法华文句》等多种。时人赞叹说:“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没矣!”历住兰陵、清凉诸刹,所至之处,四众景从,德誉广被。大历年间,玄宗、肃宗、代宗,优诏连征,皆称疾不就。晚年归台岭,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年不倦。吴越王追諡其为“圆通尊者”,世称“妙乐大师”。建中三年二月五日,安详示寂于佛陇道场,语门人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归骨此山,报尽今夕,汝等各自勉之,要与汝等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热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其志之!”言讫而化。入室弟子三十九人,道邃、行满、普门、玄皓、梁肃等最为杰出。道邃传承湛然大师的衣钵,住持国清寺,并与行满共同传法与日僧最澄(返日之后创立日本天台宗,大本山为延历寺,后世称为“天台始觉门”)。湛然之后,天台宗经过会昌法难和唐末五代的战乱,典籍章疏大多散佚,天台宗再次衰微。直到宋朝初年,因为江浙一带的吴越王虔信佛法,派遣使者至高丽请回天台典籍,并经义寂大师的弘传,才重振宗风。然而却又因为对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真伪的看法不同,导致观点的歧异。义寂大师以下形成两个派别,一派以义寂的再传弟子知礼为首,称之为“山家派”;义寂的另一弟子慈光志因,传门人晤恩、智圆等,形成另外一派,称之为“山外派”。两派时常辩论“真心观还是妄心观?色法是否具三千?”等问题。“山外派”的主张有些接近华严宗的教观,被“山家派”斥为不纯,不久即衰微。


九祖天台道邃大师
道遂大师。唐代天台宗僧。长安人,俗姓王。早岁仕宦,官至监察御史,后出家,二十四岁受具足戒,专学戒律。唐大历中(766—779)依荆溪湛然大师习天台教观。贞元十二年(796)登天台山,居止九年,专讲法华、止观等,后继天台山座主之职。贞元二十年(804),日僧最澄浮海至临海龙兴寺求法,从其受菩萨戒。并授予大乘菩萨戒。曾继其师讲说三大部。后于佛陇寺入寂,世寿不详。追谥‘兴道尊者’。世称止观和尚。门人有守素、广修、干淑等。著有大般涅槃经疏私记十卷、维摩经疏私记三卷、摩诃止观记中异义一卷。

十祖天台广修大师
广修大师(771 - 843),世称至行尊者。唐代东阳夏昆(浙江)人,俗姓留。早年即入道邃之室,研究天台教观。住于禅林寺(即佛陇寺),日诵法华、维摩、金光明、梵网诸经及四分戒本为常课,且六时行忏法不懈,至晚年弥笃,每年随自意行三昧。开成五年(840),日僧圆载来唐,以‘台教疑问三十科’向师及门人维蠲请益,历五年答释始成,得传回日本。台州刺史韦珩,素重教门,请师入郡堂讲摩诃止观,听者莫不欣庆。会昌三年于禅林寺示寂,世寿七十三,法腊五十二,葬于金地道场。门人除维蠲外,另有良谞、敬文、物外、光韶等。师示寂数年后,门人良谞开塔火化,得舍利千余粒,遂重建塔藏之。


十一祖国清物外大师
物外大师(813 - 885)。候官(福建闽县)人,俗姓杨。初依广修,习止观。后为众讲说,又自习不懈。唐宣宗大中年间,天下大饥,缁徒行乞艰难,师遂跏趺一室,妙入正定,并谓弟子曰:‘汝若不死,至五谷登时,可击磬引我出。’越岁余,弟子如所教而行,果从定出。因号‘正定尊者’。僖宗中和五年,示寂于国清寺,世寿七十三。葬于智者塔院之侧。上首弟子如元琇、敬休、慧凝,皆传道于世,以绍家学。

十二祖国清元琇大师
元琇大师,讳妙说,天台人。出家国清,依正定物外大师学止观。洞达妙旨,于讲说不已。《国清高僧传》:“僖昭间,天下方乱,学徒忽聚忽散。师屡开讲席,不以法众多寡而二其心也”。


十三祖国清清竦大师
清竦。五代僧。台州(浙江天台)人。天台宗第十三祖。从元琇受业,潜修天台十乘三观之法,日夜不懈。未久,继元琇之后住持国清寺。时钱氏建吴越国,颇仰慕师之德行,极力护持,故免受兵火之灾,师乃励志,长日临座,高论不已,众不敢有倦色,故有‘高论尊者’之号。生卒年不详。门人有义寂、志因、觉珍等。


十四祖螺溪净光大师
义寂(919 - 987),一说羲寂,宋代天台宗僧。浙江永嘉人,俗姓胡。字常照。世称净光大师、螺溪义寂、螺溪尊者。十二岁出家于温州开元寺,十九岁受具足戒。后入天台山,从清竦研学止观。清竦寂后,乃兴建螺溪道场居之,以为讲说之所,众争归趋。禅讲辩难,不舍寒暑。又以唐末以来,战乱频仍,天台典籍荡然无存,后学之士莫由窥见密意奥旨,师乃劝吴越王钱俶遣使高丽、日本,觅求抄写天台宗书典,以飨学人

十五祖宝云义通大师
义通(927 - 988),天台第十五祖。高丽国人,俗姓尹。字惟远。后唐明宗天成二年生,有异相,顶有肉髻,眉长五六寸。幼时师事龟山院宗为,修学华严、起信之学。乾祐年间,来汉土,习螺溪义寂之天台教观。将归乡里,假道四明,郡守钱惟治固止其行,漕使顾承徽舍宅为传教院,使居之。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四月,太宗赐‘宝云’之额,遂有宝云尊者之号。其后阐扬天台教观二十年,门下有知礼、遵式等人。宋端拱元年十月示寂,世寿六十二。门人葬之于阿育王寺之西北隅。师平时呼人为乡人,盖以净土为故乡,诸人亦当往生,意谓皆吾乡中之人。着有观经疏记、光明玄赞释、光明句备急疏等书


十六祖四明知礼大师
知礼大师(公元九六○至一○二八年),俗姓金,字约言。宋太祖建隆元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县。七岁丧母,依止太平兴国寺洪选法师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二十岁随宝云义通大师学习天台教观,甫经一月,便能自讲《心经》。未久,名震四方,僧侣云集。淳化二年(公元九九一年),住持干符寺。至道元年(公元九九五年),晋驻四明山保恩院;大中祥符二年(公元一○○九年),保恩院重建落成,次年奉敕受“延庆寺”寺额,知礼于此专事讲忏四十余年,学徒遍于东南。知礼与遵式并为“山家派”的中心人物,与“山外派”晤恩系统门下对立达四十年。山外派晤恩曾着《金光明玄义发挥记》,主张《金光明玄义》广本虽题为智者着,实非真作;并主张“真心观”,以所观之境为真心,即“真如”。知礼乃着《扶宗释难》,以驳斥晤恩所谓《金光明玄义》广本非真作之说;并主张“妄心观”,以所观之境为“妄心”“六识”。二派间往复论难,即所谓“山家、山外的论争”。其时“山家派”的议论大多出自知礼,其往来论议的文章,收于《十义书》、《观心二百问》等典籍中。《十不二门指要钞》为其代表作,其他有关于智者《观音玄义》、《金光明经玄义》等注疏之作,尤以《观经疏妙宗钞》等,具独特的见解,既批判山外派诸说,复宣扬天台的教义。知礼门下分三流,历经数代盛行不衰。宋真宗感佩其德,赐号“法智大师”,被尊为天台宗第十七祖。又以长住四明延庆寺,世称“四明尊者”。天圣六年,称念“阿弥陀佛”数百声后示寂,世寿六十九。生平致力于著述、讲说、礼忏、修福。是一位解行并重,福慧双修的菩萨行者。咸平二年(公元九九九年)以后,讲《法华玄义》七遍、《法华文句》八遍、《摩诃止观》八遍,《大涅槃经疏》一遍、《净名经疏》二遍、《金光明经玄疏》十遍、《观音别行玄疏》七遍、《观无量寿佛经疏》七遍及《金刚錍》等,其数繁多。又礼拜各种忏仪一百多遍。曾经燃指供佛,塑造佛像,兴建寺院,不计其数。著作有《金光明经文句记》、《修忏要旨》、《金光明忏仪》等十多种。现今台湾多数佛教寺院每个月固定修持的大悲忏科仪,即是四明尊者法智大师所作。天台宗在元、明两代式微。明末有智旭大师,自称“私淑台宗”,着《法华会义》等书,对天台教观颇有发挥。


十八传祖师实相梵臻法师
梵臻(初名有臻真宗特改)钱唐人。具戒之后。即问道四明。见法智最为晚暮。闻讲妙玄文句大有启发。及还乡邑。以不亲授止观为之恨。乃焚香礼像。阅读二十过。以表师承。皇祐三年初居上竺。明年有旨迁金山。熙宁五年。杭守吴侍读闻师名以南屏兴教延之。每当讲次。综括名理贯穿始终。举一义则众义洽然。穷一文则诸文允会。当时强记者。因集以成类。初集类之作。由法智讲授散引诸文。有仁首座者。录为五类。既而净觉增其二。括苍聪师加其三。佛慧才师重检诸文节为十类。四明吉师随诸部帙各为诠次。广智见之曰。类集之行得失相半。得在知其纲要。失在昧其起尽。暨师兴教之席。群峰泰初。诠为高座绪余。超果会贤。别立悬叙消文。一一文下开示来意正释观心。号为南屏一家(天竺韶师曰。碎割法身讹误后学去也。樝庵书与无相昕。力勉勿传。有醍醐化糟粕法藏变鬼火之语)吴公当休沐必往听法垂绅正笏立于阃外。师未登座终不入。师夜赴请。见妇人在前。问之则曰。妾有哀恳请师到家。师从之至其门。见数人拽此妇置床上。举大刀斫之如泥沙。少时复活。泣曰。妾生前善切脍。今受此报。欲求济度故敢仰屈。师为授戒遂不复见。每与净觉辨论教门。陈辞有司。乞筑高台竖赤幡。放西竺圣师与外道捔胜义堕者断首截舌悬之幡上。郡侯睹师法战之锐。就辞解之曰。行文制作臻不及岳。强记博闻岳不及臻。师虽自此弭兵。闻者莫不凛凛。东坡初来杭与师最厚。后为郡而师已逝。见其行状曰。此文虽工。未道此老大过人处。吾尝与语。凡经史群籍有遗忘。即应声诵之。崇宁中。谥实相法师

十九代传人
字正夫,处之松阳毛氏。柿尤以处州松阳为奇品”(处州,即为现在的丽水),幼见佛经辄能读,其父曰:“再来人也。可以尘缘累乎?”舍事净因惟璨。十九试经进具,诵经耻不知义,依上竺辨才,夙夜听习,勤忘寝味,三年以拔萃称,才嘱其依南屏于金山如教,余十载,因请益次,问辨如流,屏曰:“吾道之行,在此子也。”熙宁讲于明庆,徒众日繁,堂宇隘窄,邦君韪之,移董净住。元丰中处人建寿圣迓之,郡亦以厚礼邀致越三年,辨才退居龙井。邓内翰(润甫)慨南屏祖刹不振,坚命辨才,才曰:“吾老矣!非从谏首众不可。”邓以专邮屈致,嗣岁才举,自代传教,二载复移净住。元祐初,上竺虚席,蒲左丞(宗孟)睹当路竞挽,其私未决,辨才嘱云:“灵感圣迹,遐迩依归,苟不得人,实难光显。从谏道行内明,儒释通晓,四方推服,本众悦随,若非此僧,它人难住。”蒲允之,师于《止观》契悟深幽,喜接禅衲。大通(小本)尝贻书惟黑白,圆相师答偈曰:“黑相白相,担枷过状。了不了兮,无风起浪。若问究竟事如何?洞庭山在大湖上。”义天僧统求法,府主以师应命,统慕法有后,留朝以其国母忧忆促之,师谕之云:“高僧道纪,负经游学,以母不可舍,遂荷与俱。然经母皆不可背,以肩横荷,号‘横担纪’,今僧统贤于纪远甚,岂为经背母,使忧忆乎?”统始有归志,求炉拂传衣,师示以诗(护法外传),统仍往台,誓于智者塔曰:“已传授杭州慈辨法师教观,欲还本国流通,乞赐冥加,令得传布。”且邈师真归,建祠宇,尊为初祖。东坡在惠,尝书此事,示慧诚曰:“天竺慈辨,学行甚高,综练世事,高丽非时遣僧来,予方请其事于朝,使辨馆之,日与讲法,词辨锋起,夷僧莫测。又具得其情以告,盖才有过人者。”住上竺二十四年,以老退还寿圣。两淅门学以天真父子情分忆之,相率诣师,师目其室遽曰:“久不与诸子说法,劳远至耶?”乃沐浴新衣,升座举唱,言词激烈。无不感涕书偈云:“生灭出没本来无实,七十五年空华换骨。撒手昆仑顶上行,从来不动毗卢窟。”绝笔而终,大观巳丑十二月二十七也。明年正月,葬全身于受业,传道三纪,登门万数,慧觉璧以嗣子,镇上竺撰行状。

二十代传人
择卿。天台人。天资聪敏。博学强记。受教于上竺慈辩。尝曰。四明旨意。吾巳得之。惟起教观。信之未及。然不敢不信也。初主车溪寿圣。未尝屈节豪贵。徒众三百。施者自至。年三十。后即废卷禅坐。每遇讲演。但令侍者日供讲帙。辩说如流。听者说服慧解。昙应领徒至车溪。值说无量义经。闻之。谓同行曰。此师。言有典刑。足堪问道。即求依止。有不循规者悦。众以闻询其名指言。有朋可观。师置勿问。

二十一代祖师
解空尊者可观观。字宜翁。四明尊者四世秀州当湖之解空尊者,名可观,华亭戚氏子。年十六具戒。闻车溪声振江浙。负笈从之。一日闻举唱云。般若寂寥。忽有悟入。如服一杯降气汤。师闻而心服。玉慧觉有横山。命师偕行。读指要。至若不谓实铁床非苦变易非迁。叹曰。语言文字。皆糠秕耳。建炎初。主嘉禾寿圣。迁当湖德藏。居阅世堂。为楞严补注。霅以祥苻延阅二载。以疾返当湖南林。一室萧然。人不堪之。乃曰。松风山月。此我无尽衣钵也。乾道七年。丞相魏[木*巳]。出镇姑苏。请主北禅。入门适当九日。指座云。胸中一寸灰巳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魏公击节不巳。次以皇子魏王命主延庆。时巳八十九岁。行李寂寥。人所叹服。不二载仍归当湖。自题其像曰。维摩诘不坏于身。而随一相老竹庵。坏与不坏。初无欠长。到处江山风月。不是这个伎俩。淳熙九年二月。无疾而逝。师五住当湖。皆退隐于竹庵。因以自号。大慧杲尝过之。对语终日。叹之曰。教海老龙也。师见斋房安像。即诫之曰。汝起居无礼。说无益语。少时焚香之敬。不补终日媟嫚之罪。其谨慎微细如此。


二十二代祖师北峰宗印继承可观大师的衣钵
北峰宗印1148-1213大师,他曾经参过临济五祖法演禅师,乃禅讲兼重的大德。著有-金刚新释等数种,但现仅存的唯有-北峰教义。上卷。及-愣严经释题,而已。宗印大师的思想是继承可观大师的思想,且倡祖述知礼教学的正义。曾被宁宗帝诏问-佛法大旨。语简理明赐号慧行法师。法师宗印。字元实。盐官陈氏。号北峰。师慧力德邻。年十五具戒。首谒当湖竹庵。得教观之旨。凡诸祖格言必诵满千遍。入南湖修长忏。周氏延以庵居。以租量非法劝革之。岁减五百斛。往谒象田圆悟演。反质西来意。师答曰。有屈无叫处。演肯之。智者忌辰。夜炷香殿炉悲泣失声。演感其意以厚礼送归南湖尝思寂光有相之义。闻空声云。寂光土体如水中月。资教空虚堂。延居座首。堂著宗极论。扶智涌事理各立一性之旨。师设九难。宗极为之义负。通守苏玭观不二门以文虽简而昧其说。师撮示机要。玭即领会。白师座请居正觉。飓风飘荡(飓音具。沿海诸郡多狂风。谓具四方之风也。东坡有飓风赋)仅存藏殿。师守死不去。风为之止。有请为庙神授戒去血食者。先感梦往赴他庙尸祝。神语求易祭者十数祠。迁主隐学。未久玭亦召还。要师偕行曰。盍西还相与弘赞。居东二十七年。至是复反浙右。贰上竺讲止观。深砭学者支离名相之病。围座挟策。主者以得士为忌。去隐雷峰毛氏庵。问道者沓至。杜氏建普光一区。具礼迎之。禅讲并行法道益盛。适德藏来。请师曰。肄业之地。思报久矣。历迁超果圆通北禅。道德之誉既行。土木之绩亦就。海空英辞灵山。举以自代。诏可之。学徒五百咸服其道。宿弊旧习为之一革。宁宗素闻师名。召对便殿问佛法大旨。语简理明。上大敬说锡赉甚渥。赐号慧行法师。嘉定六年。以营观室。行化吴中。至松江弟子行一庵。谓其徒曰。吾化缘毕此。即右胁安庠而化。时十二月八日也。藏龛于慈云塔旁。师三衣准律。五辛刚制。道力纯至幽明俱感。格邪拯滞除瘵息疠。一有祈叩无不得愈。常谓讲者须备三法。肃威仪以临大众。提大纲以尽文义。具宗眼以示境观。备此三者依俙驾说。所著金刚新解。释弥勒偈。简示天亲罗什同异之意。考正此经诸本。即则之文最为有据。述教义百余章。尤为学者传录。嗣法有闻者。古云元粹十余人。日本传教者。俊芿一人。仕官儒生受道者三数人。独佛光法照继世盛大。有光祖父之道

二十三代祖师
佛光法照1185-1273淳祐七年。赐上天竺法照。座?**险吡6壬P拊祆綦菏尽J荒贲鸸夥ㄊΨㄕ铡P泄鸶蟠诱咔е浮I鲜谆奂傩谐闶⒐忖惴āN逝硬髌盱4驼椎ぜ帘Φv元年皇后谢氏功德寺成。命撰额曰嘉德永寿。以首座宝鉴大师时举应诏补右街鉴义。开山弘传天台教观。著有-法华三大部读教记。二十卷。开辟天台念佛门的特色。三月赐度牒二十本米四百石修上天竺观音堂二年天基节。上御延和殿。命佛光法师讲华严经。皇情大悦曰。自是不同。上问无诤三昧。师曰。天亲论解云。无诤者无欲也。有欲则有诤。须菩提不但得无诤三昧而已。又于无诤三昧之人之中最为第一上首。宜之为亲制观音殿记。御书登石。景定四年诏祖印法师住上天竺。补右街鉴义。退归旌德教寺。复诏妙铦法师住上天竺。补左右街僧录。五年诏古源清法师入内道场忏祷有验。赐祥应大师之号。复讲法华于福宁殿赐紫衣六年诏建经钟二楼于上天竺度宗(初名孟[啟-口+山]。福王与苪之子。理宗子多而不育鞠。孟[啟-口+山]于官改名敄。又名樭。立为皇子封忠王。已而建储名璇。即帝位)咸淳元年诏净慈虚堂愚禅师住径山。○九月诏佛光照法师再住上天竺。法堂绘事方新宜昭揭先帝白云御书录状闻奏。诏中天竺虚舟普度禅师住景德灵隐寺咸淳癸酉八月十五日佛光照法师示寂。敕赐天岩塔院。谥普通大师。塔曰慈应。


宗印大师另传弟子怀坦再传永清再传蒙润玉岗蒙润(1275—1324)从古源、湛堂等受业,盛弘《法华》于杭州。晚年隐居龙井白莲庵,率众修法华三昧,著有《四教仪集注》,为台宗学徒入门书 蒙润法师,号玉冈,海盐顾氏。父敏隐君子也,母强氏,祥应法师清公之甥女。师方娠,母感异梦,年十四弃家依清公于白莲花。尝礼护伽蓝神,土偶辄仆若答拜然,左右皆惊。授以经书,应口成诵。命礼院僧一祥为师,祝发进具。从古源受天台家《金錍》《十不二门》诸书,即能了其大义。会古源归寂,又从竹堂传公,以卒其业。因苦学婴奇疾,修请观音忏七七日,既获灵应,疾愈而心倍明利,勤说勤行。自集庆维那分座于演福,湛堂澄公来莅,教席号为极盛,师升居第一座,凡所阐扬,辞畅旨显,老成宿学咸敬服焉。出世于海盐德藏,长夏讲《法华经》,听者日千余人,屠沽有为之易业者,瑞应不可胜纪。迁主演福,宗风益振,居六年退归白莲花,修念佛三昧,依之者益众。日于肇公讲堂为说止观,间语其徒曰:“吾祖智者所谓‘风烟山水外足忘忧,妙慧深禅内充愉乐’者其在兹乎?”自是誓不出山行。宣政院强起之,主下竺灵山,时寺新毁,惟普贤殿岿存,因慨然曰:“吾兹寺成于慈云一殿尚存,则祖师愿力有在。”乃首加葺治,次苐构诸堂舍,然不以经度程督之劳废教事,书夜讲演无倦色,率同志修法华三昧,感普贤放光现瑞。居三年以涉世,将迎幸其素志,复归白莲老焉。至正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示寂,呼子实、法明策示止观安之法,且告之曰:“吾生缘殆尽。”兹惟其时骤称佛号数考,泊然而逝。世寿六十八,僧腊五十四。明年正月三日茶毗,得舍利于遗烬中。始师无恙时有请预为造塔者,以偈谢之曰:“死后茶毗一幻身,尽收白骨煅为尘。何须石塔标名字?毕竟当初无此人。”其人遂不敢复请。至是,门人建塔于风篁岭下白莲华院之六唯亭,奉舍利藏焉。所著有《四教仪集注》行于世。师神资颖秀,出于天赋。道力纯固,观慧虚融。志在他有,所即应利。尝求古源塔铭于凌阳牟公,问以三观之义,其答如响,公击节不巳,以为闻所未闻。每与儒士折衷儒释所谈理性之异同,无不叹其言简而理尽。及于徇缘御物,一本于诚,所至道俗向慕,或舍所居,或创寺宇以延致之。在嘉禾则有演寿、吉祥、慧光,在杭则有寿圣、瑞光忏院等,至于自行之精进,修常坐三昧,以九十日为期者七,法华、光明、大悲、净土诸忏法不计期数,而潜德密行证语所及,有未易浅窥者,此特其应迹而巳。天目中峰国师尝致书曰:“法师能以芬陀利香充塞宇宙,人谓古佛复出,信矣!”

二十四代祖师子庭师训
二十五祖东溟慧日
慧日法师,号东溟,天台赤城人,宋丞相贾魏公诸孙。志慕空门,往县之广严寺依平山等公落发为僧。时子庭讲衡台之教于赤城,走轮下而受其说,依科指授便能领义。一旦假[寢-(宋-木)+穴]也,见有竹横地下,竹上所凝者白粥粲然,师因卧而餐之,及觉言于子庭子庭曰:“竹粥与竺同音,子得就地以食,其缘殆在上、下两竺之间乎?子宜亟行。”行即持瓶锡渡浙河,拜竹屋净公于上竺,辄留之。所处颇卑湿,师赋诗以述其事,竹屋见之谓众曰:“此即不凡,它日当嗣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为迁刚燥之地,遇之如宾友,会有营缮之役,施金帛者接蹱而至,勤旧僧[訊-言+木]欲揭示名字,选工书者卒无以应,师扬袂出曰:“吾试为之。”霞布云舒,精采焕发。竹屋喜曰:“吾前言不缪。”命典宾客,寻掌僧籍。竹屋既示寂,湛堂自演福来继其席,师延居后堂版首。未几出世吴山后甚圣水,湛堂念之不忍舍,复招还山处第一座。以仪表四众,听学之士动以千百计,师随其性窦浅深而疏导之。元重纪至元四年,行宣政院采诸人望,而师复住荐福历三寒暑。下竺灵山寺灾,至正元年宣政院使高公纳麟谓:“非师无以膺起废之任。”移师莅之,师至修普贤殿,云间大姓蔡氏邀师至家,施钱十万缗。师过姑苏,大致香楠为材,既而大雄殿成。蔡卒,其妻夏氏为刻佛菩萨、罗汉圣像,黄文献公溍实为之记。四年高公又迁师住上竺,子庭所谓“上、下两竺”之征益验矣!师知缘契在兹,夙夜注心罔敢怠遑。初修大殿,次建山门,铸钟构楼,次营重阁讲堂,上祠诸祖,下为讲法之所。它若白云堂、选佛场诸寮宇,亦皆告成,复罄己橐甓通途,自普门达于三门,寺所宜有无不具焉。帝师大宝法王嘉师之行,赐以金襕法衣及“慈光妙应普济大师”之号。十六年檛鼓而退,隐于会稽山水间,人不知其为师。江淅丞相达识帖穆公,力请还山,复再正法席,前后凡二十五年。 国朝革命,鸿仁惠泽覃及幽明,于是有学僧伽奉诏入京,而师年最高,白眉朱颜,其班前列。上亲问以升济沉冥之道,师备述其故。上悦顾众而言曰:“迩来学佛者唯沉埋岁月,如金刚、楞伽诸经皆撮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苟有不通,质诸白眉法师可也。”自后数召见字而不名,人以为师荣。及建钟山法会,请师说毗尼净戒,闻者开悟,洪武五年正月望也。时舆论以瓦官升元讲寺乃天台初释法华道场,不可久废,乃以其事上闻,即天界禅林别建堂室,以存旧号,请师开山,师为升堂说法,九府僧伽皆俯首以听,风声所被,遐迩翕然。复辞归天竺山,日修西方净业,十二年秋七月朔日,梦青莲华生方池中,清芬袭人,既寤召弟子曰:“此生西方净土之祥也,吾去人间世殆不远乎?”至四日书偈合爪而逝,世寿八十又九,僧腊七十三,塔全身于西峰妙应塔院。师居常颜面严冷,片言不妄发,虽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掖后进,辞色温如春阳,嗣其法者思齐、行枢、妙修、允鉴、允忠、普智、文会、一即、善述等。


二十六代祖师
无碍普智释普智字无拟别号一枝叟。浙江临平褚氏子。?-1408出家于钱塘龙井寺。依东溟日法师授天台性具之学。优于讲说。历四大道场门风大振。晚年开演于松江延庆寺。遂为终老专修净业寒暑不辍。永乐戊子正月二日微疾。会众端坐面西念佛而逝。尝集注阿弥陀经一卷


二十七祖师
天竺慧林1482——1557萬松法師 名慧林。號萬松。姓沈氏。仁和人。出家***寺。禮天目平野老人獲聞心要。入京師歷諸講廗。研究玄奧。於空幻叟處陳其所詣。為嗣法云。遯跡諸暨山中。尋入徑山。接引後學。臨終偈云。七十七年。浮萍何倚。本無去來。應緣而已。塔于菖蒲田之傳衣菴云。 慧林。字万松。杭之仁和人。生禀异质。稍长耽玩佛书。授以世典。弃佛观。父母察其志如是。遂舍为***寺僧。见诸僧所习卑鄙。师不乐。愀然叹曰。此岂可了生死大事耶。雅闻天目平舒老人道行。往依之。一日宴坐林间闻猿鸟声。豁然有悟。是时。伏牛空幻叟。寓广德禅林。乃诣叟。自陈所见。遂嗣空幻之门。历游诸方。归杭隐径山。绝迹于城府。师持身约。守律严。素通三藏。尤精于法华圆觉楞严等诸经。善于开诱。析义宣旨。如慈父母之训其子。必至领解而后巳。道日益崇。修日益起。而四方从学者。日益以众。嘉靖丁巳。忽谓众曰。时至矣。绝谷。日啜涧水数杯者。月余而化。得年七十有六

 


二十八祖师
明得。号月亭。1531-1588以绍万松禅师法。又号千松。乌程周氏子。幼歧嶷不凡。尝随父赴西资佛会。指[(書-曰)/皿]像问曰。是非僧耶。父曰然。遂求出家。依庆善庵祝发。初习瑜伽佛事。知非而弃之。谒海百川求出世。法机不契。遍参名宿。备历艰辛。益发愤厉志。诣武林上竺哀吁上士。求值明师。乃喁万松于中竺。问以来意。以礼普门对。万松。竖一指曰。汝去见了观音来。师方下顿有所省。再拜。求了生死诀。万松授以摄心念佛法。因留侍左右。朝夕参承。凡十载。一日阅楞严。至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豁然契入。又以入径山。结茆凌霄峰绝顶。独坐三年。四方禅侣。接踵而来。师随机响应。无不迎刃而解迁传诮庵。讲楞严。既游天台。彼中缁素。邪正淆混。师为讲华严等经。化外道以千计。讲甫毕。堂内宝花遍生。今扁为涌莲堂云。比归。司寇韫庵吴公。时为杭守。延师演法于灵隐。佥宪东溟管君。以天池请。仪部观颐沈君。延主圆证寺。五台陆公。复延讲华严于秀水之东禅。师乐其雅僻。乃相与葺法云堂以居。遂为师示寂之所矣。师为人。修干玉立。性度。高简伉直。以道自重。遇公卿。未尝降礼。作卑谄态。群小或憎诟之。百折不回。保护正法。毅然不为身谋。其寓天池日。有豪贵挟妓游僧寮。师会众逐之。无所顾●。世方崇事真武。师以彼不过玄武之神主。治一隅耳。何至奔走天下若狂也。我薄伽梵。为天人师。何不易彼事此耶。往往改像设而更庙貌。性喜汲引后学。而视外道如仇。同衣有过。讥弹不少借。以故招忌者之口。非有诸缙绅。为之金汤。几不免矣。以万历十六年归寂。寿仅五十有八。师与五台公。有法喜深缘。而为铭王村之塔曰。惟师以苦行得见地。以强毅任永法。余获交师三十年。所受教益非一。期晚年相与修东林故事。而师先化去。谁为余作莲邦指南车耶。塔。后迁于径山


二十九祖师
百松真觉1537-1589真觉。号百松。苏之昆山人。姓王氏。巳蓄妻矣。偶逐方僧游杭。遂入锅子山祝发。居月余。往吴门受具戒。其时。议锋巳不可当。未几。谒千松于湖州。听讲位下以敏出。为听众所抑。首座道元怜之。为言于千松。录置下座。后出世。遂为千松拈香而嗣焉。嘉靖甲子。受天台之请。远近向风。趋赴如不及。所讲楞严若干座。法华若干座。妙宗钞若干座。惟法华玄义。一座而巳。所得檀施。辄缘手尽。真寔居士云。妙峰师梵相奇古。身不逾中人。而言论风辨。如大火轮。不可撄触。于是。江南有二法师。师与东禅月亭得师。师出东禅之门。东禅不专贤首。而师独精天台。遂有同异。然其妙辩纵横。凌厉千众。俱东南无畏光明幢也
三十祖无尽传灯明高僧(1554 - 1627)浙江西安人,俗姓叶,号无尽。少投进贤映庵大师剃染,后随百松大师学天台教法。于万历十年(1582)问百松大师楞严大定之旨,见百松大师瞪目周视,忽而契入得授金云紫袈裟。万历十五年,卜居天台山幽溪高明寺,立天台祖庭,教授学徒兼研习禅及净土。其所撰‘净土生无生论’融会天台宗三观之旨,阐扬净土法门。
万历二十五年,撰‘楞严经玄义’四卷,续出‘天台山方外志’三十卷、‘楞严经圆通疏’十卷、‘性善恶论’六卷、‘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二卷、‘维摩经无我疏’十二卷、‘天台传佛心印记注’二卷等。师常开讲席,于新昌大佛前登座竖义时,大众齐闻天乐铿锵齐鸣。每岁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忏,并四种三昧。明崇祯元年(1628),临终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亲自高唱三遍,而安祥圆寂,世寿七十五,僧腊五十年,住幽溪四十三年

三十一祖师
灵峰智旭1599 - 1655字蕅益,俗姓钟,江苏吴县木渎镇人。十二岁读儒书,辟释老。十七岁阅袾宏《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不谤佛。二十三岁听讲《楞严经》,怀疑何故有“大觉”,何以生起虚空和世界,决意出家体究此一问题。二十四岁三次梦见德清,当时德清住在曹溪,路远不能往,因从德清的弟子雪岭剃度,命名智旭。此年夏秋在云栖寺听讲《成唯识论》,闻性相二宗不许和会,甚以为疑,因往径山(杭州西北)坐禅,至次年夏,自觉性相二宗的义理一齐透彻。腊月八日,在袾宏塔前受四分戒。二十六岁又在袾宏塔前受菩萨戒。二十七岁起,遍阅律藏,见当时禅宗流弊,决意弘律。三十二岁开始研究天台教理。三十三岁秋始入灵峰(浙江孝丰县东南十五里),造西湖寺。此后历游江浙闽皖诸省,均不断从事阅藏、讲述和著作。五十岁冬,自金陵归灵峰,仍继续著述。清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示寂,寿五十七岁。两年后,门弟子将其遗体火化,起塔于灵峰大殿右。智旭生平的著述,经其弟子成时编次,分为宗论和释论两类。宗论即《灵峰宗论》,共十卷;释论包含释经论和宗经论及其他著述共六十余种一百六十四卷。智旭的学说,综合禅教律而会归净土,同时又融会儒释,是多面性的。智旭的禅,是承延寿、梵琦、真可的文字禅。他参禅的最初动机,是由听《楞严经》和《成唯识论》,于性相二宗教理不能融会而起疑。后来他教人参究,也只是“究此警起一念,起处无从,全依真性。然真非妄因,何因起妄?真非有外,妄岂外来?展转简责”,以为银墙铁壁话头(《宗论》五之二)。这只是寻求性相会通的推理而已。他常自述学禅经过,力戒“堕禅病”和“误中宗门恶毒”;痛斥狂禅暗证,以为“独自远行不问路程,必定有误”(《宗论》四之三)。主张“教内自有真传”(《宗论》六之二),自称“但从龙树通消息,不向黄梅觅破衣。”(《宗论》九之二)。所以他修的禅,后来就会归于天台教观了。智旭于三十二岁注《梵网经》,才开始研究天台教义。他于宋人极推崇知礼的《妙宗钞》,以为不可更动一字。于明人唯称许传灯的《生无生论》。他的天台宗的学说,即是继承这两人的系统的。但他也有与两人不同的见解。关于教判,智旭安立了贯通前后的五时说,修正了《四教仪备释》“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等说法(《教观纲宗》通判五时论)。在化仪四教的秘密教中,他区分秘密教与秘密咒,将一切陀罗尼章句收于秘密咒下,这也与台宗旧有教判不同。关于教理,他主张性具善恶与色心双具理事两重三千,与山家的主张完全相同。虽然他有时也说“众生现前介尔心性,本无实我实法,亦无五位百法百界千如差别相”,略近山外“理具三千无相”的主张,但不是他的主要思想。关于观法,他也沿用山家的妄心观,以现前一念妄心为止观的直接对象,但更注重实际应用。他与传灯仅曾见过一面,并没有从传灯学教。传灯继承善月、真觉的主张,判《楞严》属于方等,又批判华严宗和禅宗,智旭都不同意,以为台宗应遍摄禅、律、法相,否则就不能成其绝待之妙了。(《宗论》二之五)。他常以《起信论》解释天台宗旨,又用唯识解《起信论》,乃至用唯识解天台教义。在智旭的时代,唯识宗的注疏是很贫乏的。他所根据的有关唯识的著述,主要是《宗镜录》。此录即是会通天台、贤首、慈恩诸宗的,智旭继承了这种思想,也说“马鸣、龙树、护法同契佛心”(《起信论裂网疏》自跋)。他虽深究台宗,但因不满台宗末流的门户之争,所以一再声明自己“究心台部不肯为台家子孙”,“私淑台宗,不敢冒认法脉”智旭为纠正宗门流弊,决意宏律,曾遍阅律藏三次,致力于大小乘律藏的疏释和讲说。他著《梵网经疏》依据台宗见解,对于别解脱戒直宗《四分律》,旁采诸家,并参考大乘律。至于主要的著作则为《毗尼事义集要》。在律学这一方面,他可称为元照以后的唯一大家。但他对于戒律重视实践,当时响应的人很少,他为此事非常痛心,在文字里常流露他的悲观失望。智旭的禅教律学,后来都指归净土。一般净土宗徒,都以为智旭是袾宏的继承者。但智旭平时推崇袾宏的却偏重在戒律,而不在净土,只以净土摄一切佛教,以《阿弥陀经》为中心教典而重视持名,又主张禅净合一,这些都与袾宏一致而已。智旭所认为净土的要典,都收在《净土十要》内,但其中并没有收袾宏的著作,而特别推崇的却是传灯的《生无生论》和袁弘道的《西方合论》。智旭的净土思想,曾经过几个时期的演变。他二十二岁丧父,闻地藏本愿而发心念佛。这是结合儒家思想为报父母恩而念佛,只是单纯的持名。二十八岁丧母闭关,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说“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参禅即净土行”(《宗论》四之三)则又偏重于理持。三十岁至四十岁,他多疏释律部,结坛忏愿,以“生宏律范,死归安养”自矢。后十年中,他多疏释经论,融通性相诸宗教理,于四十九岁著《弥陀要解》,始形成最后的净土思想体系。智旭于净土三经中主要所宗的是《阿弥陀经》;所以他关于净土教理的主要著作,也就是《弥陀要解》。此书先依天台宗五重玄义方式,说明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实相为体,信愿持名为宗,往生不退为用,大乘菩萨藏无问自说为教相。又以《阿弥陀经》总摄一切佛教,以信愿行总摄《阿弥陀经》一经宗旨。在智旭以前,宋代遵式作《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已包含了信愿行。传灯《生无生论》更正式提出“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智旭所立信愿行,即是继承他们的主张,而加以更深细的阐发。《要解》将信的内容分为:信自(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信他(弥陀决无虚愿,释迦及六方佛决无诳语),信因(散乱称名犹为佛种,一心不乱宁不往生),信果(净土诸上善人皆由念佛得生,如影随形决无虚弃),信事(实有极乐国土,不同庄生寓言),信理(西方依正,不出现前一念心外)。愿的内容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的内容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六字持名,念念欣厌具足,信决愿切,由此就能历九品生,净四种土”。他主张“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参究”。“参禅必不可无净土,净土必不可夹禅机”。所以他所宏的是偏重持名的净土教。但智旭又将持名分为“事持”与“理持”,说“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理持就是唯心净土的教义。因此,智旭所说的念佛,有广狭二义:狭义唯指持名,广义即含摄一切佛教。他说念佛三昧有三种:一、念他佛,以弥陀果德庄严为所念境,或念名号,或念相好,或念功德,或观正报,或观依报,如东林诸上善人;二、念自佛,观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具足百界千如,与三世佛平等,功深力到,豁破无明,如南岳、天台、禅宗诸祖;三、自他俱念,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托彼果上依正,显我自心理智,感应道交自然不隔,如永明(延寿)、楚石(梵琦)(《宗论》七之四)。于此他最推重的是禅教合一摄归净土的延寿和梵琦。智旭最后的净土思想,是将禅宗的参究归纳于天台教观,又以天台教观应用于念佛法门;他作念佛即禅观论,说“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达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止观,思维忆持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宗论》五之三)。天台既圆摄一切佛教,念佛也就圆摄一切佛教,持名一法就能统摄一切宗、教、事、理,故智旭晚年的持名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以悟道为先锋,念佛为后劲”,悟后起修的持名,与袾宏所说“无智称念”有别。智旭目睹当时佛教中门户分歧的流弊,所以发扬延寿、袾宏等的思想,力求佛教诸宗的调和。他在理论上融会性相,在实践上调和禅净,而主张禅教律三学统一。他说“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律者佛行……不于心外别觅禅教律,又岂于禅教律外别觅自心,如此则终日参禅,看教、学律,皆与大事大心正法眼藏相应于一念间。”(《宗论》二之三)三学摄归一念,以念佛总摄释迦一代时教,为智旭思想一大总结。清以后台家讲教大多依据他的经论经疏,形成了合教、观、律归入净土的灵峰派,一直延续到今。后人并奉他为净土宗第九祖。智旭受儒家思想影响处甚多,自称“身为释子,喜研孔颜心法示人。”他由于读了袾宏的《自知录》始不辟佛,《自知录》就是综合儒佛的著作。对于儒佛的异同,智旭以为约迹约权而说是不同的,儒家所说“天命之谓性”“太极生两仪”等都是“非因计因”的见论;约实约本来说,儒家的圣人都是菩萨化现,方便说法(《宗论》六之二)。他说“儒禅教律无非杨叶与空拳。”又说“以禅入儒,是为诱儒知禅。”所以他说儒释一致,事实上是一种化导方便,并不是真将儒释等量齐观的。


考台宗自高明寺百松大师以下,传授法脉偈,有六十四字;其首四句云:“真传正受,灵岳心宗;一乘顿观,印定古今;”百松真觉,为重兴天台教观之第一世;传灯为第二世;蕅益为第三世(法脉正字)。其第五世为灵字;是可知灵桀灵耀所以自称嗣兴天台敦观第五世,实后灵峰二世,必系一脉无疑也。兹示灵峰下略系于下:

蕅益智旭 苍辉受晟 警修灵铭 履源岳宏 素莲心珠 道来宗乘 宏海一辅 智德乘勋 禅远顿永 观竺观义 所澄印鉴 迹端定融 谛闲古虚


四十三祖师
【谛闲】现代高僧(1858 - 1932)号古虚、字卓三。浙江黄岩人,俗姓朱,父度润、母王氏,大师为第三子。九岁入私塾攻读,智慧超群!一八七三年(十六岁),随其母舅习医,有一日问其母舅说:药能医命否?舅答:药只能治病,岂能医命!大师遂厌治病学,转寻求医命学,故在弱冠之年(1877),至临海县白云山,投礼成道大师出家。一八八一年(二十四岁)受具戒于国清寺。留寺学戒参禅,日夜不懈而精勤,且具宿慧,故功夫一日上进如千里之速!一八八二年(二十五岁),至平湖福臻寺,依止敏曦老法师学习天台教观,当时被大众叹为法门龙象!一八八五年(二十八岁),至上海龙华寺,亲近晓柔法师听讲‘法华经’。又亲近大海法师听讲‘楞严经’得益颇深!同年冬,受诸同学邀请,至杭州六通寺升座讲‘法华经’,讲至“方便品”开佛知见时,忽然深入禅定,出定遂获辩才无碍,答难析疑,如瓶泻千里,莫之能御!一八八六年(二十九岁),承迹瑞定融大师授记付法,传持天台第四十三世(龙树大士算起)。一八八九年(三十二岁),在龙华寺宣讲‘法华’听众二千多人。后至镇江金山寺参禅两年。一八九一年(三十四岁)至宁波慈溪芦山圣果寺掩关,专修天台教观再而深造。一八九三年(三十六岁),复受信众要求,至龙华寺讲‘楞严’,时为初学者方便以了知‘楞严’奥理,提纲挈领剖析玄微,遂著『楞严指味疏’问世。又应信众邀请经常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山东、东北地带,宣讲天台教观。一九一○年(五十三岁),就任佛教师范僧学校长兼总监。当时乃清代末期,而佛教亦遭不振!大师有鉴及此,遂慨然应聘,遴选各省优秀僧青年分班讲授,并指导教行并进,且依天台教旨之理论和实践,开创中国新僧教学史上新时代。一九一二年冬(五十五岁),受聘主持宁波观宗寺。该寺系延庆寺观堂旧址,乃宋元丰年间(约1078 - 1085),知礼五世孙介然法师(?),按照‘观无量寿经’观行修行法,于延庆寺之东北角空地,建房六十余间,最中为宝阁,四周环以十六观堂,作为实践观行场地。该寺几经兴废,降至嘉庆(1796顷)年间,重修殿堂增建僧房,而独立门庭另设方丈。谛闲大师,自接掌观宗寺,即时重修大殿、天王殿、禅堂、藏经阁等,整修焕然一新,且得十方檀信护持,遂成为东南名刹之一。同时创设观宗研究社,为专门培养天台学者之根本道场。一九一八年(六十一岁),应徐文蔚居士之请,至北京宣讲‘圆觉经’‘大乘止观’三个多月,随行有仁山、倓虚两法师等。讲经法会圆满,请求皈依者数万众!束装南归时,有叶恭绰、蒯寿枢等居士设宴送行,并慨捐巨款,为请设观宗学舍之资,翌年观宗学舍正式开办,大师自任主讲,造就不少优秀法师,如仁山、显荫、宝静、静权、显慈、根慧、倓虚、定西、允禅等法师,皆是当代闻名高僧。一九二一年(六十四岁),应浙江省督军庐永祥之请,在海潮寺宣讲‘仁王护国经’。当时,庐督军下令全省禁屠三天。一九二二年(六十五岁),在上海净土庵讲‘弥陀经’。又于芜湖讲‘法华经’。后应南园居士之请,宣讲‘大乘止观’。一九二四年(六十七岁),在观宗寺宣讲‘梁皇忏’,并撰成‘梁皇忏随闻录’三卷。一九二八年,物著长达九万多字‘观经疏钞演义’一册。该经‘疏钞’全名为‘观无量佛经疏妙宗钞’。‘疏’是智者大师著,‘妙宗钞’是宋知礼大师撰。谛闲大师自受戒,即以该经为每日必诵功课之一。该经疏钞问世,既经达千年之久,但对之研究者甚少!谛公大师奉持此经四十多年,将体会之心得和盘托出,且为初学者方便研究,修改科文,撰成为‘观经疏钞演义’流通。一九三二年(七十五岁)五月十九日,将观宗寺交与宝静法师掌理,至七月初二午前,对大众曰:“我勤念佛,净土现前!真实受用,愿各勉旃!”向西合掌,和大众念佛声中,端坐含笑安详圆寂。十月十六日奉安入塔于慈溪五磊山,该日沿途群众焚香,默哀恭送者达数万人之多!足见谛老道德感人之深!世寿七五、僧腊五五。谛大师虽被称为义学沙门,但其实践密行却罕见,即日诵‘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圆觉经’‘观无量寿佛经’及念佛万声为常课,且朔望更加诵‘梵网经’‘菩萨大戒’等,终身未曾间断!故得倓虚法师,在香港新界华南佛学院,撰文赞颂谛闲大师,即:“古人有三不朽,一曰立德,次曰立功,三曰立言,然则世之立德者,未必立言、立功,立功者未必立德、立言。而立言者,亦未必立功、立德!唯我大师兼而有之!乘戒俱急,止观圆融,勤苦自处,慈悯待人立德也。兴建伽蓝,树立学社培植后进,卫教弘法立功也。法嗣天台,行修净土,疏经流布,昭示因果,立言也。诚以大师乃智者嫡传,灵峰嗣响,法门龙象,近世耆德!曩年弘化南北,海宇钦崇,凡当时名士,莫不以归依座下为荣!”又蒋维乔居士之挽联云:“说法四十八年教观圆融,普为人天垂模范!示寂七月二日,端祥坐逝,无边刹土现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