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漫话系列之一
广开方便之门
《法华经》全称一般说是《大乘妙法莲华经》,但如果按经中说法,则是《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经》。“妙法”,就代表微妙,不可思议,即第一最胜之法,微妙难测,不可思议,叫妙法。如《法华玄义序》说:“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法华经·方便品》也说:“我法妙难思。”《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能受持读诵《法华经》,破一切暗,于众经中最为其尊,是诸经中王,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天台宗更以《法华经》立宗。全经主旨在会三乘归一乘,开权显实,给学人以深刻的启迪。本文侧重从“方便”的角度试谈对经文意趣的浅探。
“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是《方便品》中世尊宣说的偈言。这启示我们,十方国土,无论是秽土,例如娑婆世界,还是净土,例如极乐世界,佛陀所说教法都只是一乘,即佛乘;无论是说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还是说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其实都只是佛乘的前方便。佛陀在《方便品》中直截了当说明:“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出现于世。”佛知见就是了知照见诸法实相的佛智慧。佛知见又可称为“真心”“妙明真心”“圆觉”“真如”“佛性”“如来藏”“涅槃妙心”“一真法界”等,名异实同。诸佛所以出兴于世,只为这一桩大事。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对此有浅显的阐述:“原夫众生与佛,本性原无二无别。只以众生不守自性,为尘劳所污,习染所蔽,致迷悟攸殊,生佛迥别。惟众生迷有浅深,根有大小。如来乃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实权,开权显实。于一乘法,作种种说。善根成熟者,令其直登觉岸。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是以四十九年中,大、小、渐、顿、半、满之教,随其种性,施以教化。”《印光法师文钞·净土法门说要》)《大佛顶首楞严经》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殊途而同归。在“入佛知见”之前,一切施设均可视为“方便”。
即使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标榜的禅宗,也还是有许多方便,例如“机锋转语”“呵佛骂祖”“棒喝”“话头”等。印光大师在《宗教不宜混滥论》中对此有详细说明:“及至曹溪以后,禅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广播寰区。解路日开,悟门将塞。故南岳青原诸祖,皆用机语接人。使佛语现成语言,无从酬其所问。非真了当,莫测其说。以此勘验,则金鍮立辨,玉石永分。无从假充,用闲法道。此机锋转语之所由来也。自后此法日盛,知识举扬,唯恐落人窠臼,致成故套,疑误学者,坏乱宗风。故其机用愈峻,转变无方,令人无从摸索。故有呵佛骂祖,斥经教,拨净土者。以此语言,剿人情见,塞人解路。”但是“今人以机锋转语为宗,不求契语,唯学会透。是认指为月,不复知有真月矣。惜哉!”“指”者,“方便”也。
而高唱“往生净土,不退成佛”的净土宗,其念佛,其往生,也还是一个“方便”,并非即此就是究竟。净宗行人考虑到“宗教法门,多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然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迷。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生死了脱,是诚不易”(《印光法师文钞·净土法门说要》),因此先转求往生净土,从而依靠彼土依正二报的殊胜增上缘,直登不退,速圆佛果。如《佛说阿弥陀经》的另一个译本,玄奘大师根据梵文本直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诸有情类闻斯妙音,诸恶烦恼悉皆消灭,无量善法渐次增长,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若生彼土,得与如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诸大士等同一集会,受用如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清净佛土,大乘法乐常无退转,无量行愿念念增进,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日夜六时亲近供养无量寿佛,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所闻法受记,福慧资粮疾得圆满,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也提到:“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得往生安乐世间(注:即极乐世界),阿弥驼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骄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往生净土是一个跳板,在极乐世界也还是要继续学修的。
诸佛为度众生入于一乘佛法,广开八万四千法门。那么后世学人又该如何处理种种“方便”之间的关系呢?世尊在宣说《妙法莲华经》时,已早有开示。《嘱累品》中佛嘱累诸菩萨说:“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如来智慧”即前文中所说的“佛知见”,亦即《华严经》里“一切众生皆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世尊告言,如果有根熟器利、堪能“信如来智慧”的众生,就应该为之演说最上一乘实相之义,不能吝法,以小法教之。但是众生无边,必然还有许多根器尚不足以顿契实相,直下担当的众生,对这些众生是不是就舍弃不教呢?不是的,这时应该用佛陀教法中的其它法类来教化他们,来令他们获得相应的佛法利益和法喜。世尊说,你们如果能够这样做,就是“随学如来之法”,就是报佛恩。世尊“三摩诸菩萨摩诃萨顶”殷勤嘱托。据此,后世学佛人处理各种法门、各个派别关系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我所深喜学修之某某法者,当为演说此某某法,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我们应该向经中诸菩萨学习——“时诸菩萨摩诃萨闻佛作是说已,皆大欢喜,遍满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头,合掌向佛,俱发声言: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然世尊!愿不有虑!”“如是三反”。
观世音菩萨就是随学如来,为度众生广开方便之门的典范。《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世尊应无尽意菩萨之发问,广说观世音菩萨得名因缘,为众生说法之种种方便。印光大师有段文字可作归纳:“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故复于十方世界,现菩萨及人天凡圣等身,以施无畏,而济度。普门品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不但现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桥梁,道路,药草,树木,楼台,殿阁,亦随机现。总以离苦得乐,转危为安为事。凡遇刀兵,水火,恶病,恶兽,冤家对头,恶鬼,毒蛇,种种危险者,果能至诚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即可蒙菩萨加被,转危为安。”(《印光法师文钞·普劝全球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启事》)《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云:“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种种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所行种种方便无非是为众生“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如同印光大师说,“佛唯欲众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然众生根机不一,心愿各别。或有众生求福求寿求财求子等,只要心诚求之,有求必应。此虽是世间法,然接引下根,渐种善根,故亦满愿。”而论佛之本意,“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就是要令众生皆同成佛。太虚大师在《法华经讲演录》中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意趣有揭示:“为救已发心持是经之众生,则有《陀罗尼品》。为救未发心持是经之众生,则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良以众生遭遇灾难,受诸苦恼,不易受持是经;若先有本品以为摄受,则可仗佛力,免苦难,终获得持是经,故此品实为求持是经者之增上缘也。”这可以说是观世音菩萨的普门方便。
《普门品》中除宣说了普门方便,还展示了观世音菩萨施舍的另一个特别方便——称名方便(持名方便)。该品一开始,无尽意菩萨启问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世尊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经文中一再宣说称名,如“称观世音菩萨名”、“持是观世音菩萨名”、“称其名故”。这就是称名方便,或说持名方便。
称名方便是“胜异方便”(蕅益大师语)。禅教律各宗皆奉为日课的《佛说阿弥陀经》开示的就是持名方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蕅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说:“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如《法华经·方便品》中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与“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所获的福完全一样,且“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这正是名号功德的生动体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又说:“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世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乃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可臻其域。”称念名号,无论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无论是动中还是静中,均可进行,甚至如典籍记载,连八哥、鹦鹉等也能念。其圆顿如《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燃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以称名方便可“自得心开”“入无生忍”“得三摩地”,不可谓不方便。《文殊般若经》中文殊菩萨教入“一行三昧”之法也是采用持名方便,“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继,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无二。”《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载地藏菩萨为婆罗门女时,欲知亡母投生去处,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也是教以持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该经更有专门一品《称佛名号品》广宣称佛名号功德利益。因为称名方便的“胜异”,故尔观世音菩萨于普门方便中特开称名方便,以持名方便助成普门方便,再以普门方便摄受众生受持《法华经》,归于佛乘。或有善根极成熟,信心成就的众生亦可单刀直入,直接持称菩萨名号,证入诸法实相,得大涅槃。观世音菩萨之持名方便正所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因此《观世音普门品》中世尊告敕:“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
一部《妙法莲华经》实在是“唯一真实”与“广大方便”关系的美妙揭示!它启迪着后世学人应该重视“方便”,广开“方便”,以方便上求下化,令众生最终归于诸佛之境。
法华漫话系列之二
欢喜造善业随喜修善行
——读《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有感
《妙法莲华经》被称为经中之王。据经中记载,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妙法莲华经》的功德无量无边。历代祖师及二众弟子,很多都是专修法华,成就的人很多。
经中《随喜功德品第十八》,主要讲“闻是经随喜者,随喜为他说,劝人听是经”的殊胜果报。何谓随喜?太虚大师说:“随喜,不违反之意。喜,即受心所中之喜爱,根尘识三和合为受。即领受之境,能领受之心,与心境间之根,和合而起受心也,顺受这喜,违受为苦,不违不顺为舍。凡对一切境,皆先领受而后思想。此品所明为领受之喜,心与所闻之佛境相顺而不相违。苟非夙植善根,何由致此?盖此诸人,本有法性之德,无漏之功,故闻一妙法,便现有随顺喜悦之相,能使本有之功德相显现分明,发荣滋长也。见人得益心生欢喜,不生嫉妒,闻所说法与心和顺,不生违戾。”
虽然,太虚大师所讲随喜的真实意境现在还达不到,但可以随顺地种因。有位法师曾很善巧地解释“随喜”,首先自己认识到这份善行的功德,内心非常好乐,很想得到它,但因为自己的种种条件限制,自己现在不能做到,看到他人做了,或经中所讲的殊胜,心生欢喜,如同己得,这样也能得到随喜的功德。
那么,如何认识善业功德的增长广大性呢?以下总结参考了益西彭措及兰仁巴大师所著《承教依次修心法》给大家分享:一、意乐的增长广大性;二、对境的增长广大性;三、由所依的增长广大性;四、造业时间与数量的增长广大性;五、事的增长广大性;六、造业范围的增长广大性。下面分别略作说明:
一、意乐的增长广大性:意乐之中善业最重的是以菩提心摄持,虽然不能生起胜义的菩提心,但可以造作菩提心,读诵之前可以作意是为了利益无边众生成就佛道而读诵此经,以积累此殊胜功德。
二、对境的增长广大性:《妙法莲华经》乃经中之王。三宝之中的法宝也代表着诸佛的清净法身,以恭敬心供养,果报就很大。如:供种种珍宝、妙物薰香、末香、花鬘等外物供养及身语承事,礼拜、合掌、赞叹、为人宣说,爱护法宝不随意放在脏乱之处(如卧室或有灰尘等地),安置在清净之地(供桌、书柜之中)。
三、由所依的增长广大性:出家身比在家身殊胜,因为出家身代表三世诸佛的清净幢相,所做的功德比在家身大,如一位发了菩提心的在家菩萨,做一盏大灯,灯油像四大海那么多,灯蕊像须弥山那样高,这样供佛的功德不如出家发菩提心的比丘一小油灯供佛的功德大。诵经也是如此,身份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
四、造业时间与数量的增长广大性:长期持续造作比暂时偶尔造作功德更大,长期坚持不断,每天都是如此,那么天天都会增长功德,诵经也是如此。贵在一门深入,到一定量时就会产生质的改变,深入到经中佛所讲的意趣,而解脱生死。
五、事的增长广大性:一切法中圣法最希有,佛讲的一切圣法中,《妙法莲华经》又最为殊胜,对此经做十法行,超过世间其它善法的功德。相反谤法的罪业也是极为深重,远远超过一般罪业。所谓十法行,《辨中边论》中云:“此助伴应知,即十种法行,谓书写供养,施供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行十法者,获福无量。”此十法行每一行的解释如下:1)书写:谓于佛所说经律论文,书写流通,使不断绝也;2)供养:谓于佛经典所在之处如佛塔庙,皆应恭敬、尊重、供养;3)施他:谓所闻之法为他演说或施与经卷,不专自用,但欲利他也;4)谛听:谓闻他读诵解说一切经法,深生爱乐,而专心审德也;5)披读:谓于诸佛所说之经时常披阅看读不释手也;6)受持:谓于诸佛所说教法,从师禀受,持而弗失也;7)开演:谓于如来所说正法时常开示演说,令人信解也;8)讽诵:谓于如来所说一切道法,讽诵宣扬,梵音清澈,令人乐闻也;9)思维:谓于如来所说一切法义,思维筹量,忆念不忘也;10)修习:谓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以成道果也。
其中第三项,法布施与财布施中,又以法布施为最殊胜,《金光明经》里讲:1)法施能使自他都得利益,财施不然,法施能令施者受者都得大福,财施能使施者得福,受者只得眼前小利;2)法施能使众生超出三世,仅以财施不能令出三界;3)法施能利益法身,财施只能长养色身;4)法施增长无穷,财施必有竭尽;财施能使双方都受用有尽,法施则使双方受用无尽;5)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只能伏贪。因为在利益上有这种差别,所以法施胜过财施。《金刚经》中也说:“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分譬喻所不能及。”
六、造业范围的增长广大性:同样是造一种业,如果受益或受害的群体范围大,业力就大。印经书广宣流布,让众生得到利益,有多少人受益,我们所做的功德也会随之增长。
除了如上所说善业的六种增长广大性之外,还有四种特殊的增长广大规律:一、特殊时期的增长广大性。如《三摩地王经》说:“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鬘饮食等,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经中还说到末法时期,一天持一条戒的功德胜过正法时代一生受持满分戒的功德。我们现在所得的时代是末法时代,持戒违缘非常大,但是难能可贵,能在这个时代守好戒,功德不可思议。二、特殊地域的增长广大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若有众生于彼佛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于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尚多于彼,何况能于一日一夜住清净心。” 三、特殊助缘的增长广大性。如以无我正见,摄持修善功德,则善业能够增长无尽。此处“无我正见”便是最好的助缘。四、特殊行状况的增长广大性。比如,将善业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同成无上菩提,也可以加上现前、增上的都回向世界和平、国泰民安、无有灾难,人们都能学习佛法,奉行十善,这样我们现前的环境也会慢慢地变好,更有利于我们的修行。
《华严经》中云:“唯心所变,唯识所现。”只要用心,一定会有作用的,自他都能得利。愿大家都能珍惜暇满人身,及时修善业,莫待老时悔恨终生。莲池大师曾开示:“一日无常到,方知梦中人。”
法华漫话系列之三
成佛快慢谈
参加了好几次《妙法莲花经》诵读的法会了,由于福报不够的原因,每次都没有完整的诵完过。但是每次都很巧,巧在哪里呢?巧在每次都有机缘读到小龙女成佛那一段,我不晓得是不是佛菩萨有意的安排。
于是我就思考啊,这么个八岁的小龙女成佛咋就恁快呢?经上是这么描写的:“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龙女问舍利弗)。(舍利弗)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花,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就是说,龙女在顷刻间就女转男身,成就佛道。由此我又想到米拉日巴尊者,他老人家跟随玛尔巴上师修行(好像跟的时间也并不是很长),也是即身成佛了。这两个故事都在引发我的思考:都说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两位为什么都是这么快呢?
成佛是最究竟的快乐,一旦明白了这个目标,谁不想快呢?好像肚子饿了三天了,回到家,赶紧起灶做饭,就嫌火不够旺、饭熟的慢,恨不得米倒进锅里就变成米饭、赶紧吃到嘴里……这个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世间做工作、做事业也是,没有一个不想着学业、事业早日成就的,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很少如愿的,每一次的成绩和成功都是缓慢的,甚至还有失败的。我自己前几天学习法器,非常用心,很想在一天之内学会所有的法器。法师就说我,你也太心急了吧,我当初学的时候用了九个月呢!以前在世间工作与客户谈判,就是抱着一次就谈妥,谈妥了好干活,干完活好收钱啊。结果谈了好几次都没有成,搞的自己很痛苦。据我的了解,目前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和我有类似的情况,图快。学佛的更是这样,就嫌自己进步小,每天都盼着自己要达到什么什么量。唉!好苦啊!
看到龙女和米拉日巴尊者,我们不能眼红。他们是什么量?他们都是大菩萨再来,都是已然修行了多少辈子的大乘菩萨了,他们已经具备了成佛的一切资粮和条件,他们这一生所呈现出来的都是果相,他们是果上成就啊。而我们却不是,我们资粮不具、善根不足、福德尚浅啊,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在无量劫之前中下成就圆满菩提的因,没有因而求果,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佛法的根本不离因果,好比是烧开水,只要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水一定会开;又好比种子种在土壤里,只要春天来到,阳光、雨水充足,自然会生根发芽的。因到了,果一定呈现,这个道理是一定的。种因的当下就决定了我们的果,急求果报就是不信因果,就是自讨苦吃。这是从无限生命的概念来说的快慢,现世的修行也是一样,米拉日巴尊者也好,虚云老和尚也好,他们这一生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成就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因素。从他们的传记中发现,他们都是如理如法的依教奉行,尤其是那么的精进用功;他们对佛菩萨可以说信愿具足,100%的具足;不但对佛菩萨信愿具足,对于自己能够成佛也是信心具足。《妙法莲花经》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而佛的知见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人人都本自具足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人人终将成佛。米拉日巴尊者和虚云老和尚对这一点是绝对的深信不疑惑,这是我们比不了的。我自己的情况就是,对于师长的话难以相信,即便是理上相信了,甚至也照着做了,但是坚持不了几天,便停滞、中断、终止了。这怎么能成就呢。
后来我发现,快慢都是自己的一种安立,什么叫快,什么叫慢呢?你说你走路快,你跑的比马快,但是你能像马一样长期保持那么快的速度吗?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主要是靠双腿走,从中国走到印度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想想当年玄奘大师不就是靠双腿走过去的吗?现在不用那样了,买张飞机票,坐在飞机上,一步腿都不需要迈的,三四个小时就到达了。可见哪里有什么快慢之说呢?玄奘大师求法十几年,现在求法几个小时,看似很快,但是现在去印度求法的人不见得能取得玄奘大师那样高的成就。从求法修行的角度看,表面的快真的不一定是好事,心在道上,就快;心不在道上,再快也是慢。禅宗的境界就更高了,禅定中的修行者,虽然他们感觉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有的已经过了十几年。一个老和尚禅定中被弥勒菩萨请去兜率天做客,早晨去的,半晌午就回来了,老和尚一出定,谁也不认识了,别人也不认识他,好像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后来才知道,自己这定中的半晌午,自己孙子辈的小娃娃都已经白头发了。
早日成就谁都想,那么如何能够快呢?我个人的体会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要走对方向。大家都知道“南辕北辙”这个故事,那个人走了半天,发现方向搞反了。也就是说,他走的慢还好,还离自己的目的地近一点,越是跑得快,越是离目的地远。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修行更是这样,方向一定要搞清楚,方向正确了,才能谈得上快慢的问题。《插秧歌》中说道:“手持青苗插满田,低头望见水中天,六根无尘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者身子是朝后的,但却是向前。他要是面朝前插秧,秧苗一个也活不成,这就违背了插秧的最终目标了,也就是做事的方向丢失了,被眼前的快慢给迷惑了。方向对了,俗语说,不怕慢,就怕站;慢一点不要紧,再慢,也还是在进步呀。修行首要问题也是方向的问题,就是宗旨目标的问题,我是为谁而学佛?我成就的目的是什么?善知识说过,大乘人,过一天,多一天。因为宗旨是为了众生都离苦得乐,所以每天、每个时刻都是与道相应,每个念头都是与佛法相应,可谓是“一念,当下菩提”。
第二各问题是方法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环境的问题。有一个故事,一船人出海采宝,厨子和水手闹别扭,开口骂,乃至动起手来,甚至打的还很严重,但是只要不下船,一直能待在船上,终有船到彼岸、找到宝藏的那一天,那个时候,见者有份,大家都有收获。可见修行也不是一个人单搞的事情,必须需要依靠一个团队、一个环境。在一个很良善的环境和氛围里,习性改变的特别快,成就的也特别快,这个团队的作用是无形的、巨大的。我个人对于自己的道业就是十分的着急,一位法师说,龙泉寺道场每年都在快速的发展变化,你只要不掉队就可以了,在这里,就好比坐着坐着宇宙飞船,在这个船里面好好用心,为众服务,这就是最快的,还想多快呢?回想我以前在家学佛的经历,确实是这样,在家的时候心定不下来,俗事、琐事缠身,难得一颗心的休息,听经、拜佛都很难入心,看似精进的背后,进步微乎其微,真是举步维艰、苦不堪言。而到了寺庙,与大众一起学习、共襄善举的当下,就已经在实践佛法了,来庙里参加法会几天的收获和受用,是在家里几个月都无法比拟的。这个角度看,一个良善的、纯净的道场,一个清净和合的师法友团队就是我们快速进步的最有利的保障。
前面说了那么多,最核心的没有说。学佛也好,修行也好,快也好,慢也好,都是方式方法或者状态过程,最关键的重要的在于是否真正解决人生苦乐的问题,佛就是最彻底地解决了人生的苦乐的觉悟者。修行修的快,外相的快,如果不能解决苦乐,这些都没有意义。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善知识太难找了,善知识就是佛菩萨的化现和代表,也就是说,善知识在解决苦乐问题上是我们依止的对象,我们不依靠善知识而在外相的快慢上执着,本身就是苦啊!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生良田。道之根本在于依止善知识,否则凭借自己的这点聪明,哪里有什么道呢?这是我们目前学佛的核心所在,也是最快速成就、最容易成就的秘诀。
依止善知识,学习善知识的那种广大深远的菩提发心;依止善知识,培养善知识的那种誓救一切众生的愿力;依止善知识,学习善知识的那种不辞劳苦、精进不息的行持;依止善知识,学习善知识的那种随缘不变、般若智慧……学习的当下就是在与法相应,就是心在道上,就是最快的修行,就是最大的快乐。
法华漫话系列之四
《妙法莲华经》白话持验记
《妙法莲华经》中每一卷后都有一些“持验记”,是历史上记载读诵法华经的灵验事件,有名有姓,在历史上查得着,看得到,绝非杜撰。
这些读诵法华经的感应,很奇特。
很多版本的法华经都留着这些持验记,相信定有用意。
可能在读诵的时候,大家心思都在经文上,没有闲暇读诵这些历史故事,而且由于是文言文,可能读的时候会有一些障碍。
所以,特意摘选了一些,写成白话,供大家参考。如果能起到一点提策诵经欢喜心的作用,就再好不过了。
一、
晋时,杭州,僧人法志,经常诵《妙法莲华经》,常有一只野鸡在座下听。七年后,这只野鸡死了,法志师将其埋葬,夜里梦见一个小孩向他礼拜说:“我因为听经而脱离禽羽恶道,现在投生到山外一户姓王的人家。”
不久,姓王的这家人设斋供僧,法志师登门,那个孩子竟然说:“我的和尚来了。”
法志和尚摸摸这个孩子的脑袋说:“嗯,没错,是你。”
然后把小孩子的衣服解开,看他的胳肘窝下,还有三根野鸡毛,于是给他起个名字叫昙翼。这个小孩善根了得,七岁就出家,十六岁在江西的庐山依远公,后来赴终南山随鸠摩罗什大师,再后来,在秦望山搭个了茅棚,称为法华精舍,专门诵法华经。
十二年后,有一个妙龄女子穿着彩衣,拎着一个笼子,里面装了个小白猪,还带了两棵大蒜。到昙翼大师跟前说:“我到山里采野菜,天晚了,怕路上有豺狼,能不能在大师的茅棚里住一夜。”
昙翼大师当即拒绝。
该女子立刻痛哭。大师无奈,只好让她住在茅棚里的草上将就一宿。大师则塌上正坐,一心不乱。没想到,半夜这个女人嚷嚷肚子疼,非要昙翼大师给他按摩。
大师没办法,就用布裹着锡杖,远远地递过去给她按摩。
第二天,这个女人的彩衣化成祥云,那只小白猪变成白象,两棵大蒜变成莲花。
原来是普贤菩萨示现,说:“你不久要随我而去,先来试试你的道心,见你的心确实如水中月,不可染污。”
当下,瑞相频现,天降花雨。
当地太守孟顗当天早晨起来视察工作,目睹南方有祥云瑞相,光芒一直照射到院落里,知道绝非平常,确定为普贤菩萨示现。于是向朝廷告以详情,由朝廷在当地兴建了法华寺,就是今天的天衣寺。
昙翼大师后坐化,留下肉身。
二、
梁武帝二年,江苏高邮县有一个被称为“华手尼”的比丘尼,向来持戒极为严谨,为人称叹,平时的功课就是读诵《妙法莲华经》,不分昼夜地读诵,日久便出功夫。
到后来,以至于每诵一卷,右手上就生出一朵莲花纹路,像丝一样,五个手指头都布满了这样的莲花纹路,到后来,双手上各生出一朵莲花。
梁武帝听说后,特意召见了这位非同寻常的修行人。见后,非常赞叹,极为敬重。
因而,当时人称之为“华手尼”。
三、
隋,法安大师,在建元寺修行,博古通今,通达无碍,平时专门以诵《妙法莲华经》为定课,开坛讲解《妙法莲华经》达四十多遍。
有一天,忽然在他的讲座四周生出鲜花一丛,有十多枝,黄白相间,与莲花形状相似,有很奇异的香味。
又过了一些日子,在大师的床榻边以及听法的大众座位边又生出共计八、九朵莲花。
一个多月才枯萎。
僧俗大众都惊异地围聚观看,无不称奇。
四、
隋,蒋州严恭,虔诚信佛,皈依三宝,在城外建了一个精舍,专门抄写《妙法莲华经》,并做清净供养,所用的纸、笔均用上好精品,绝不敷衍。
平时为人忠厚诚信,做事、从商非常宽厚。
每次写完经之后,都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精益求精,时间长了,深入义理,不觉得疲倦。
曾经有人找他借贷一万块钱,严恭便借给他。借钱的实在很倒霉,带着刚借来的钱坐船,结果遇翻船事故,钱全丢光了。万幸的是人没事。侥幸拣回一条命。
当天,严恭进家里的库房查看,发现那一万块钱竟然还在。但钱上水淋淋的,跟洗过一样。
后来听说借钱人翻船丢钱的事,才意识到事有灵验。
闻文至此,千万不要误读,不是为了讲有什么道行,无非自勉而已,而且这一切完全都是建立在道场的加持上的,离了道场,啥也扯不上。
法华漫话系列之五
《法华经》与“馒头经”
前些时日,从以前的行堂组调到了大寮蒸馒头,陡然间出坡的时间大大增加,而看书时间大为减少。尽管如此,内心却因为干活培福而特别踏实和安心。而正因为读书时间减少,反而更加希求读书,尽量挤出一些时间来学习。正好在大概九点半馒头上锑之后,到蒸熟有大概有一二十分钟的时间,于是在面食间里,抓住这一点点时间来读书,却是异常的有感觉。最近几日接近“二一九”法华法会,于是就在大寮里读《法华经》,当读到《提婆达多》品时,深深地为佛陀的那种慈悲、平等和包容的心所感动和震撼。
众所周知,提婆达多可以说是卑劣至极,能够陷害佛陀的手段他是无所不用其极,但即便如此,佛陀非但没有记恨,惩罚他,甚至连一句抱怨、责备的话都没有说,反而时刻以一颗慈悲的心包容他,救拔他,并授记他成佛,将他作为自己的善知识。佛陀这种对待提婆达多的态度,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是都是难以想象和难以置信的,但是恰恰在这种态度中,我们看到了佛陀那如大海般宽广的胸怀,无限的慈悲,对待一切人事物的包容,和极其柔软的内心。看看《法华经》,再看看自己蒸的馒头,似乎在这一个个洁白、圆满、柔软的馒头中看到了种种佛陀的品质。
以前一直很难理解“万法唯心造”这个最核心的佛法概念,现在通过蒸馒头却真实地体会到其中的意趣。以前所理解的“万法唯心造”,总是以为如同神创论般的,我们的心是一个能够创造宇宙万有的主体,是一个主宰,能够以心的主观意识生生地创造出整个宇宙世界、社会、人生来。现在通过半年来僧团的引导、学习,特别是参加各种出坡承担,在干中,在行中,才真正体会的佛法的内涵,体会到“万法唯心造”的内涵。所谓“万法唯心造”其实是说,我们的一切境界无不是我们内心造作的结果,是自己业力的呈现,是自己心态的变现,而外在的人事物所谓的好坏美丑,无不是我们自心的一个影像和反映而已。就如同打法器,打的柔和展现的是我们内心的柔和。拿蒸馒头来说将馒头蒸的大大圆圆、质地柔软,那是因为自己内心变得柔软了,才会将馒头蒸的柔软,如果内心是僵硬的,那蒸的馒头也必然是僵硬而索然无味的。而要有这种柔软而充满生机的心,那就要求我们的心量足够的大,能时刻以欢喜心包容他人的意见、行为,以学习和配合的心态与他人共事,以感恩的心来对待他人的付出。
因为以前二十多年来一直上学的原因,文字习气很重,多喜欢一个人埋头读书,冥思苦想,而不善于与人交往,更不会与人配合做事。即使与人合作,也多是我见执着,总认为自己的想法好,自己是最完美的,所以很难和别人合作,最终无不是不欢而散。而在大寮做事,最重要的不是个人能力多强,关键的在于发心和配合。
在大寮蒸馒头与我一起承担的是同班的一位同学,他是面食组的组长。他本人非常发心,不仅承担蒸馒头,而且捡柴火,烧火都是勇猛精进。在炒菜缺人手的时候,他总是冲上去助阵,而在如此多的承担之余,僧团行堂缺人时他也主动发心去帮忙,似乎像是一个永远累不倒的菩萨。对于他这一点,我一直是非常随喜赞叹,虽然自己做不到。话虽这么说,在具体的工作配合过程中,我们之间也经常出现摩擦和意见不同。这时如何面对这个境界,如何面对这个人,佛法就用上了。如果是在世间,或者说自己以前的处理方式,就是一种对立的方式,肯定是我的是对的,你的是错的,所以你要听我的,如果你不听那出了后果,我一概不负责任,你就自己看着办吧。可是佛陀和师父教授我们的却是与之相反,不是去对立,而是去超越,去沟通去包容。
举个例子来说:在做面食的时候不免会有一些面渣掉在地上,那位师兄非常的惜福,总是将面渣捡起来再放到面里。可是在我看来却不可以接受,因为我认为那样很不卫生,不能给法师们吃带渣的馒头,于是每每都检出来扔掉,师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是他是一个性格调柔的人,从不直接的批评我,而是委婉的以建议性的方式和语气和我商量,表达他的不想浪费的心情。于是我们通过商量和合作,便达成共识,首先我们要祈求佛菩萨加持希望我们能和合增上,在做馒头的过程中尽量少浪费三宝物,做好前行准备,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一切机器或非人力造成的沾染,变脏我们也不强求放在面里,就随缘布施给外面的小鸟。这样下来我们既做到了爱护三宝物,又不会导致食物的不干净,还布施了众生,一举三得,何其欢喜,何其幸哉!
除此之外,每次做什么事情,师兄都是事先和我商量,听取我的意见,无论我的意见是对是错。他性情非常调柔,无论别人怎么说他,他总不会反驳、辩论、懊恼,总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商量的心态,来面对任何境界和任何意见。他的所做所为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包容,学会了敞开心扉来接受对方的一切,无论是对是错,是顺乎自己心意的还是违逆自己心意的。不同的人因为人生经历、教育背景、家庭因素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更重要的是无限生命中不同等流的熏习作用,让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见解、见识、思想都不可能是一样的,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承认的现实,而且是非常正常的。学习佛法不是说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不顾个体的根器差异,往每个人的身上硬套,而是承认每个人的不同,并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对治。于是我们先要明白并接受的,就是个体差异、根器相殊的这个事实和前提,而要做的就是承认别人,包容别人。只有有一颗时刻包容别人的心,才有理解的前提。
在包容的同时,我们要想与别人沟通,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就必须去试着了解别人,而想要真正的了解别人,就首先走进他人的内心,我们就需要在信任别人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内心打开,不然别人不可能信任我们,也不可能将自己的内心打开。只有彼此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才会是真正的交流,而不是彼此的辩难。交流与辩难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放下我执,倾听别人,共同成就的一个建设性的过程;而辩难则是保护自己,加固我执,说服对方的非建设性的过程。前者是以一个平等心、慈悲心来观待对方;而后者则是一种我慢的典型表现,而最极端也最不能为人接受的就是,自以为站在道德、真理的制高点来指责、评判,甚至审判别人,那样的心态十分危险,其结果也相当可怕。虽然我们也是抱着一种治病救人的目的,但是往往不仅达不到救人的目的,反而结了一大群冤家。
只有以一颗平等、包容、慈悲、柔软的心来面对一切顺逆的境界,将一切的人事物看多磨练自己、对治自己问题的炼心之境,我们的心才会渐渐的从僵硬、傲慢、冷漠、麻木的石头转化为柔软、洁白、圆满的馒头。而我们所面临的一切境界,也都会如同我们吃馒头一样,香甜可口,津津有味。这样一来,一切的境界、磨难都不会破坏我们的向道心、慈悲心和欢喜心。
于是猛然发现,《法华经》的义理并不都是在书本上弄懂的,在做馒头的面板上同样能够体会得到!
法华漫话系列之六
读诵《法华经》的N个理由
1.看看《妙法莲华经》到底“妙”在哪里?智者大师光讲这个“妙”字,三个月还没讲完。
2.打开《法华经》,尝尝“醍醐”的味道!《法华经》在“五味”里头,就是“醍醐”,“无上醍醐妙味”。醍醐,据说是世间最稀有的、最妙的一种味道。
3. 体会为什么《法华经》的地位这么高,素有“经中之王”之称。在《法华经》中,世尊盛赞此经“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并用了各种比喻来描述这部经的伟大。
4. 明了佛出世的真正目的: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5. 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此语出自憨山大师。佛以种种方便度化众生,例如“法华七喻”中的火宅喻、穷子喻、药草喻、化城喻等等。
6. 读了此经才了解,原来我也能够成佛,“我是未来佛!”《法华经》不放弃每一个人,主张人人都可以成佛。本经上提到“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7. 看读诵之后是被法华转还是转法华?六祖大师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解,与义作仇家。”此偈颂是讲法达和尚因诵《法华经》三千多部而生起贡高我慢的心,此心一起,就被法华转了。
8. 欣赏鸠摩罗什大师语意通达、词藻优美的经典译作,《法华经》成为翻译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天人对道宣律师曾说:“鸠摩罗什法师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过去七佛所说的经典都由他来翻译。因为他生生世世都发愿:‘有佛出世,我就要来翻译经典!’从过去七佛到现在,都是他翻译经典。也因为这样,所以他所翻译的经典,一点错误都没有!”
9. 法华经》究竟有何魅力?历史文献表明:历代大师以研究阐述《法华经》的为数最多。
10. 了解《法华经》如何调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矛盾,将大小乘纳入一佛乘。
11. 中国老百姓中流传最广的观音菩萨信仰,其根本源头,还要追寻到《法华经》。
12. 读诵此经,您能了解到释迦牟尼佛其实在无量劫以前就成佛了,是一位乘愿再来的古佛。
13. 作为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其开宗立派的主要经典就是《法华经》。
14. 天台宗第三代祖师智者大师提出,《法华经》是佛在入灭前所说的经法,它统摄了一切佛法,对佛法具有总结性。
15. 你相信吗?一位八岁的小龙女能在一念之间即可成佛,大众从质疑到眼见为实,无不默然信受。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花,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善说妙法。
16. 了解佛为什么无问自说此经,而点明要旨之后却“三止三语”。舍利弗知四众心疑,三次启请,然佛陀唯恐二乘中的增上慢人因不信而毁谤,所以一直等五千人退席后,才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17. 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竟然有60小劫之久,但这部经太妙了,弟子们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像一顿饭功夫就过去了。
18. 提婆达多蒙佛授记。佛陀通过往昔在求无上道时,与提婆达多的因缘,说明他是助佛成道的违缘善知识,能使人坚固道心,更胜于顺缘,故我们修学佛道者当视违缘之友为善知识。
19. 如何蒙佛授记?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20. 如何以少力,获得无边功德?《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
21. 如何能具足大信力、志愿力及诸善根力?《法华经·法师品》云∶“药王!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22. 读诵《法华经》,既能消除贪欲,又能福报增长。《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用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23. 往生之捷径,等觉之果位。《印光大师文钞》中云∶“法华奥典,位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24.读诵、受持、书写、解说、供养者,皆具无量之功德,佛智筹量不得其边。上根之人,须臾闻之即得究竟成佛。一般之人,闻已信解受持即得近佛果。凡闻《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释迦本师即与授记成佛。
法华漫话系列之七
漫谈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的由来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法华经》中只是很短的一品,但是千百年来却非常受欢迎和重视,甚至有人把它单独列出,称《观音经》或《观世音经》。在民间,种种灵验感应故事多的甚至可以出几十本书。那么观世音菩萨是怎么来的?出在哪里?明确一下,也许会更让人增加信心。
其实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佛在《大悲经》上说:“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由此看来,观世音菩萨是因为大悲愿力,示现为菩萨应化在尘世中救度苦难的众生。
《悲华经》上说,往昔劫中,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观世音菩萨为王的第一太子,名字叫不眴。当时的宝藏如来为轮王授记已后,不眴太子走到佛前,发大誓愿:“世尊,今我以大音声,告诸众生,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佛陀赞叹并为他受记为观世音,以后做佛名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上说,过去无量劫前,有佛名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当时有两个童子说偈赞颂,其中一位是观世音菩萨,另一位是大势至菩萨,从那时起始发菩提心。《净土圣贤录》中也有说明,观世音,梵语阿那婆娄吉低输,现在西方极乐世界,为补处菩萨。唐代的道宣律师有一次问天人观世音菩萨的来历,天人告诉他:无量劫前,世间有一位庄严王,生有三位公主,其中的三公主叫妙善,出家后,修成观世音菩萨。《楞严经》上,观世音古佛为观世音菩萨受记,能以种种应化身度众生。
梁武帝时的志公禅师,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相传他生于鸟巢,有一个妇人路过时听见有孩啼声,于是把他从鸟巢中抱了下来,带回了家里抚养,到了七岁时,发心出家。梁武帝非常敬仰禅师,特意派画家张僧繇去为他画像。张僧繇画来画去都画不好,因为志公禅师有大神通,常常变来变去。画家只好哀求禅师把形象固定下来,志公禅师笑了笑,现了一个相,把张僧繇吓了一大跳,竟然是十二面观音的法相。
在诸多菩萨中,应化身最多的,应该就是大悲观世音菩萨了。观世音菩萨不仅汉地家喻户晓,藏地更是尊菩萨为怙主。像阿底峡尊者的传法弟子种顿巴尊者等等,都是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三种应化身,即:(1)佛身,(2)辟支佛身,(3)声闻身,(4)梵王身,(5)帝释身,(6)自在天身,(7)大自在天身,(8)天大将军身,(9)毗沙门天身,(10)小王身,(11)长者身,(12)居士身,(13)宰官身,(14)婆罗门身,(15)比丘身,(16)比丘尼身,(17)优婆塞身,(18)优婆夷身,(19)长者妇女身,(20)居士妇女身,(21)宰官妇女身,(22)婆罗门妇女身,(23)童男身,(24)童女身,(25)天身,(26)龙身,(27)夜叉身,(28)乾闼婆身,(29)阿修罗身,(30)迦楼罗身,(31)紧那罗身,(32)摩侯罗伽身,(33)执金刚身。种种身相,都是菩萨应众生的根基,救渡众生的权巧方便。
观音信仰
观音信仰开始于印度、西域,后传至中国内地、西藏、南海、日本等地,因此有关观世音菩萨的记载甚多。在所有观世音菩萨的现译经典中,最早出现观世音菩萨的是公元185年支曜译的《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西晋竺法护大师译出《正法华经》后,中国内地的观音信仰开始大兴,并逐渐的深入民间。后来祖师大德们又做了很多相关的疏、义等。自北魏以后,造观世音圣像之风益盛,像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大同、龙门、驼山等地方的许多雕像。到了隋唐以后,随着密教的传入,许多观世音圣像又以不同的塑造形式和艺术手法,被重新诠释,如敦煌千佛洞的菩萨像,还有四臂、十一面、千手千眼、如意轮、不空罥索、准提、马头等种种的观世音圣像,又通过笃信者的感应,还示现有白衣、马郎妇、水月、鱼篮等观音圣像。唐末五代时,日本僧人慧萼从五台山得观音像,安置在了舟山群岛的潮音洞,创建了观音院,称之为补陀落山——普陀山,后来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圣地。明清以来,观音信仰于民间愈加深入。清代以后,观世音菩萨更以送子观音的形像出现,使信仰的范围更加扩展。清代弘赞著《观音慈林集》三卷;顺治十六年(1659)周克复著《观音经持验记》二卷,列举了118则灵验事迹。
总有人弄不清楚观音菩萨,究竟是男还是女。其实菩萨都是应众生的机,随类现身,可以有男相、有女相。也有人认为说,都是大丈夫相。《法苑珠林》上记载观音菩萨曾于公元479年现女身,替一位名叫彭子乔的信徒松开双械。为什么这种信仰会如此广泛,而且民间大多以女相出现呢?一方面,我想是菩萨无量劫以来的大悲宏愿所感——“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长作渡人舟”;另一方面,能感的有情数量无数,痛苦又是无量无边,苦越是多,化现越是多,皈投依靠的精神需求越是强烈。在封建社会里,女众的苦难一直超过男众,而女众的内心特性又大都逆来顺受、慈忍柔和。我们常形容说:如慈母般。母亲对于自己的儿女的那种深重殷切,无微不至的爱,是难于用语言表达的。弘一大师说:“爱,就是慈悲。”慈悲也就是爱的无我的扩大。由于女众内在具有母亲所特有这种——爱的特性,所以观世音菩萨多应现女身,如慈母爱念自己的儿女一样,平等慈悲地爱念、救护着苦难的众生。所以在民间信仰中,人们很容易和观世音菩萨相应,如同弱不禁风的孩子仰仗母亲一样,自然能感得观世音菩萨的救护。在海浪滔天生存无有任何保障的航海生活中,充满了危险,又没有安全感可言。所以,在海滨一带,观音信仰最深。在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的华侨间,观世音菩萨成了他们最可信赖的的安慰者和救护者。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上说,当众生遭遇困难之时,只要诵念其名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除众生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灾难和痛苦。所以,在痛苦时,人们能感到菩萨时刻都在自己身边,无比亲近。
实践与修持
佛所说的法,无一不是让我们趋向解脱的,也无一不是实际修持的经验之谈,就如药一样,不同的病人服用不同的药。但是,药虽好,如果不吃,或者吃吃停停,又经常换来换去,就达不到所应有的疗效。
佛陀是无上大医王,太慈悲了,开显出这样的法门,对末世多灾多难的众生来说,真是无比的恩德啊!经上说,遇到灾难时,只要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就能寻声救苦,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能免七难,能离三毒,能应二求。以前认识一个居士,文革返城后做了屠夫,杀了无数的牲畜,后来虽然改了行,但是也很不顺,好多次想自杀,都没死成。后来信了佛,对大悲观世音菩萨很有信心。后来家里闹离婚,天天睡不着觉,苦的简直没办法,每天都祈求观世音菩萨,问题慢慢的解决了,他很感慨的对我说:“孩子,真是太苦了,我感觉就像是在活地狱一样。要不是念观世音菩萨,早就活不了了,菩萨太慈悲了。”他的体会或许我不能完全感受到,但是谈话中,他双眼含着泪,很真切,让我很感动。还有一位法师跟我讲说,他还在家时,一次单位出国旅游,自己忽然全身松软,皮肤起红疙瘩,怎么办?人生地不熟的,同事也都无能为力的躲着,只有一心一意祈祷观世音菩萨,后来竟然奇迹般的好了。他也从此生起了更大的信心。
菩萨以无等的大悲愿力,普遍的平等心,以大悲之智观照一切苦恼的众生,施与救度。所以真心诚意的相信观世音菩萨,菩萨决定会管我们的事,不会不理睬的。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去实践和修持。比如不杀生、吃素、放生,善待生命,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别人对我们抱怨、嗔恨、误解时,我们尽量的去包容,而不是以牙还牙。从境界中去学习、成长,并启发我们内在的慈悲和智慧,唤醒我们本具的真如佛性,这才是我们修持所在。
法华漫话系列
法华经的生活智慧
以往读经典,自己认为经书只是读一读积点功德,或了解一点佛教名词概念,很少想到经文也是可以指导在生活当中如何修行。这次读过《法华经》后有了一点新的感触分享给大家。
一以贯之
《法华经》第一卷主要讲到诸佛出现于世的真正目的,便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了应种种众生的根器而开显三乘法,其实都是方便权巧,实质上讲的都是一乘法。经中讲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就是说诸佛讲任何法都是以此贯穿始终的,目的很明确。佛陀为什么要众生趣入一佛乘呢?因为看到众生太苦了,以此策发悲愍,发愿要度一切众生都能如他一样,去除所有的痛苦,得到最究竟的快乐。我们来学习佛法的目的也是如此,将来能像佛陀一样达到极乐境界,目的都是一样的,若目的不清楚,那么我们的一生做任何事,都是迷茫的,随波逐流的,顺生死流的。如《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自己在做事情时,时常就会陷到事项当中,不知道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为了净除罪障,积累资粮,往往要求过度圆满,变得执着越来越重,放不下,或者是为了求得他人肯定,变成了求名,或者自己做好一点,同行做的不如自己就起慢心,抬高自己,轻视他人,说话语无伦次,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往往是对方听不懂自己在说些什么。这些与目的相违之事,都是要改过来的,这其实就是修行。
化逆缘为增上缘
生活在这有情世间,人与人之间是不可分割的,都是相互影响的,所接触的要么是善友,要么是恶友。面对恶友时间久了之后往往会对立,成为怨亲,彼此之间争斗报复,不断地恶性循环,而佛陀展现给世人的却恰恰相反。
佛世时,佛陀的堂弟,也就是斛饭王之子,叫提婆达多。“提婆”就是天的意思,“达多”就是授的意思,意思是斛饭王乞于天而生,故名天授。《贤愚经》里记载佛与天授往劫之事颇多,大部分都是天授对佛的行事,作了很多违害,就如俗情所讲的冤敌。虽然他从佛出家,但意在学佛的神通,以炫耀大众。佛教导他,于是便起恶心,开始与佛作对,作种种迫害,但都没成功,而佛对他却没有起过一念怨恨之心。在法华会上还赞叹提婆达多:“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密,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鑫身,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通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并且给提婆达多授记将来也要成佛。从中可以看到,佛陀面对逆缘是没有怨恨的,并且还感恩提婆达多成就佛陀的种种功德,当然提婆达多也是菩萨示现。
若自己面对如此强大的境界,一定是败下阵来,如在与同行相处之时,时常因同行对自己的一点语言上的冲撞,与同行的一点小过失,常会记在心上,不能堪忍、包容,美其名曰:“是来出家学佛,其实在学我。”面对逆境早已把佛陀的教诲抛之脑后了,现在要好好地去改善,向佛学习,面对师友示现的加持,要心存感恩。对的,正好可以改正过失;不对的,正好可以借此修忍辱。不能再向以往那样,以错误的心态来对待。
佛法从恭敬中求
学习佛法贵在有恭敬心,印光大师曾开示:“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如《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佛陀因地之身),在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后,正法灭后的像法时期,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当时常不轻菩萨比丘,面见四众便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即使遭到四众的嘲讽打骂亦复如是。当临终之时,闻威音王佛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听法之后,得六根清净,又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法华经。这是佛陀示现恭敬而成就的修行经历。反之,轻视师友,即使修习佛法也一定是不能得到成就的。我慢高山,法水不入。禅兴法师曾给我们讲了慢心的种种行相,比如认为对方不如我。自己在生活当中时常犯这种错误,如自己负责打扫卫生,做的时间久了,有了一些经验,与同行合作时,内心便会这样作意:“我要教他如何去做,他应该听我的,才能把卫生做好。”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当对方提出一些新的建议,自己就会拒绝排斥,感觉他的想法不如我的好,于是那位同行很少再给我提建议了,工作效率也得不到提升。修行也是如此,修改错误的知见和行为,若没有师友的指点,很难自己发现并加以改正。若想得到师友指点,首要的前提便是要调伏慢心,不能轻视任何人,时常抱着一颗谦下恭敬学习的心态,佛菩萨自然会眷顾,终不缺离善知识摄受。我一定要好好努力!
法华漫话系列:
法华经中王 人法俱殊胜
——读《法华经·法师品》有感
本门迹门同契法理 究竟方便共成佛道
自古皆谓法华为经中之王,但一直对此说法不甚明了,近日初读法华,方茅塞顿开。特别是读到其中的《法师品》对于《法华经》本身的殊胜和受持读诵者所得利益的殊胜有了真实的认识。
按照圣严法师的说法,整部《法华经》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即本门和迹门,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而所谓本迹之分是就其权实之义而做出的。所谓本门就如同人的身体、印玺的本身,是佛陀直接开现诸法的实相、修行的道路、如来的功德等,更多是通过种种菩萨的本生行愿,直接的说明《法华经》的殊胜、一佛乘的究竟实相、如来久远成佛、嘱累传法等。
所谓迹就是印迹、影迹的意思,是佛陀为了说明诸法实相,佛陀出世本怀而假借一些譬喻、实例、故事等而做出的一些方便善巧的化现,目的就是为了让众生通过这些譬喻、故事等契入佛法之门。
本门和迹门的关系就如同说理与比喻的关系,当我们还不明白或听不懂佛法义理的时候,佛陀便会用比喻、举例等种种权巧的方式来让众生明白。而当众生找到趣入佛法之门后,佛陀就会直接了当地讲义理、明实相,这时我们才会恍然大悟,明白佛陀前面苦口婆心、种种善巧方便的意趣所在。
按圣严法师的分法,《法师品》就其在经中的结构体系而言,是出于迹门的流通分,所谓流通就是如何将此经流传后世、利益众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如何弘扬佛法、接引信众。
会三归一含藏法身舍利 契理契机开显佛之密意
一部经也好,一部论也好,或是世间的一切事物,如果想要流通传扬,所必须具备的的几个条件:首先,这个要流传的经论绝对是最好的,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然就没有真实性和权威性,就不会有人相信,自然也不会得到流传;其二,此经本身再好,如果不给受持之人带来利益,也不会有人去看,去读,更勿论去依此行持,当然佛教带给人的的利益与世间的利益是不一样的,不在一个层面的,但理都是一个理,特别是在有为法的层面和站在我们尚未成佛、未证空性的凡夫的角度和立场上看。归结起来也不外乎从法殊胜和人殊胜两个方面来劝学,来宏传,来流通。《法师品》的结构和内容也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说的。
从法殊胜的角度来说,《法华经》可谓经中之精华、经中之王。就诸经而言,一般来说是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就是说在《法华经》中,佛陀为我们开示了成佛的通途和大道。在本经中,佛陀不仅亲自说明了佛陀出世是为了让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大愿本怀,而且佛陀还亲自为众多的修行弟子授记成佛,无论在理上还是在事上都是无比的圆满。不仅佛的大弟子们都能成佛,甚至连其他经典中所讲的诸如提婆达多这样坏尽善根、犯五无间罪的一阐提,以及通常认为女身不能成佛的尼众,佛陀皆授记成佛,甚至闻本经一句一偈都可以成佛。正如经中所说“乃至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可见本经的殊胜与不可思议之处。
如佛在本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所说“能受持读诵《法华经》,破一切暗,于众经中最为其尊,是诸经之王,诸经中最为第一”,那《法华经》为什么是经中之王呢?就在于此经能够破除我们内心的一切贪嗔痴的无明之暗,送来无上光明,速疾成办成佛之道,所以《见宝塔品》中如是说:“若持此经,是则勇猛,是则精进,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则为疾得无上佛道。”
在《法师品》中佛陀更对本经的殊胜做了详细的开演,并将《法华经》看作是佛的法身舍利,比佛的肉身舍利更为殊胜,所以在起佛塔之时,如安放《法华经》,即无需安放佛的肉身舍利。为什幺呢?佛陀在涅槃之后,之所以留有肉身舍利,就在于末后世人对佛陀所说之法,难解难信,多认为佛法是迷信、神话等等。佛留下肉身舍利就是以自己的身体来证明佛法的真实性,证明佛陀修行之路的普遍性、可行性,也就是通过肉身舍利这种方便的形式来接引众生入佛知见。而《法华经》作为佛的法身舍利直接就开显佛陀的出世本怀,直接引导众生趣入佛之知见,所以其价值更在肉身舍利之上,是佛法身的体现,正如经中所说:“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从正面说是如是,如果从反面说,即从谤法和谤佛的罪过相比较的角度来说,毁谤正法的,特别是毁谤《法华经》的罪过更甚于毁谤佛陀的罪过。经中所言:“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呰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我们引用经文的目的是在说明《法华经》的殊胜和重要性,而不是说毁谤和毁骂佛陀就罪过很小,我们都知道,如果对的善知识观过,尚堕入地狱无数劫,何况犯毁谤佛陀呢?
此经的殊胜与尊贵之处还在于,佛陀在《法华经》中开示出了所有的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密意之所在,即佛所讲法无外乎究竟与方便的统一,契理与契机的不二。佛陀所开示的一佛乘,即一切众生必定成佛的密意,就在这部经里得到明确的阐述,而所谓的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不过是佛陀为契合不同根器的众生的方便说法而已。这便是佛陀在将要涅槃之时,总结其四十九年说话的最终本怀,而向众生说明一切有情必定成佛的道理之所在,并以授记的形式加以确定。而在佛最后所说的《涅槃经》里,佛陀则说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一成佛的根据之所在,从而为成为《法华经》中的密意和授记最根本的基础和所依。
正如经中所言:“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这也就是佛陀讲说的“此经是诸佛祕要之藏”。
正因如此,《法华经》就成为判断修行之人是否善行菩萨道的标准和依据之所在,“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为什么只有闻说、供养《法华经》才是真正行菩萨道呢?因为行菩萨道的宗旨和目标都是在于能够成就佛道,而《法华经》所开显的就是成佛的通途,给予我们的是对于必定成佛的信心。若不闻法华就不能对成佛形成定解,也就不能够做到彻底无我利他的发起菩提之心而行六度万行之菩萨道。经云:“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在这里佛陀还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加以说明,如果将我们的成佛之路比喻成饥渴之人寻找水源挖掘水井求取甘露而得清凉的过程的话,我们虽然渴的不得了,非常想早一点的找到水,但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水在哪里,在挖的时候见到的总是干土,不知道还用多深才能见到水源,于是便对于能否找到水充满疑惑,无有信心,于是便不断地变化地点来挖,但是总见不到水。就如同我们在学佛之时,不知道我们是否能最终成佛,或者说自己业障重,或者说自己修行法门不对等等,总之,不能对成佛形成定解。而《法华经》就如同我们在挖井之时看到湿土便知道下面肯定有水,这样不断挖下去,肯定可以得到水源而得甘露。见闻法华便可对成佛产生定解,信心增上,必定成佛。
见闻信解必当作佛 愿行果相殊胜无双
虽然《法华经》有如此多的殊胜之处,为经中之王,但并非所有的众生都能解了、受持,正如经中佛陀对药王菩萨言:“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正因为此经之殊胜加之其难解难信,所以能解能信此经典之人其本身也是非常的殊胜难得,这也就是《法华经》的人殊胜之所在。
于此品中,佛陀从愿行和果相两个角度来开示人殊胜之所在。
从愿行的角度来说,正因为《法华经》之难解难信,所以能真实信解者绝非一般善根之人,而是与无始劫来宿植善根,发大誓愿,来护持宣说《法华经》的大乘菩萨。也可以说这些信解《法华经》的人都是为了引导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示现在这个娑婆国土、五浊恶世来助佛教化的。如经中说“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
而在佛陀灭度之后,即使是为他人讲说一句《法华经》的人,也都是为了悲悯众生,而受如来所派遣,作为如来的使者,专门为了度化众生而来演说《法华经》的。有《法华经》住世,就代表有佛的正法住世,就代表佛的法身长存。经云:“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
如果从果相的角度来说,所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此《法华经》的人,无论是在如来会中,还是在如来灭度之后,佛陀都会给其授记当来必当作佛,正如经中所说:“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由此可见信解《法华经》之众生,不仅是人,即使是天龙八部也都为佛所授记,也都能成佛。从时间的因缘讲,不仅在当时的如来会中,即使是在如来灭后,能信解《法华经》,甚至随喜者,都种下了成佛的正因,这样的果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
不仅如此,信解、解说《法华经》之众生,都能时刻得到佛的护念和神力加持。如来会以衣覆盖庄严其身,能登如来法堂与如来共宿一室,亲听如来讲法,为佛所摸顶加持,这是何等的神奇!正如经中所说:“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不仅如此,当有人欲解说《法华经》时,如来还会以神力派遣化现之人为他召集听法之人,也会派遣四众弟子前去做听众捧场。如是在空闲之地,还会召集天龙八部去听法。而对于说法者来说,如果有疑难问题和忘记经句等状况出现,佛陀还会亲自为讲法的人解说,为其答疑解惑,并亲自现身让讲法的人看到。如佛所言:“我于余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亦遣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其说法,是诸化人,闻法信受,随顺不逆。若说法者在空闲处,我时广遣天、龙、鬼神、干闼婆、阿修罗等,听其说法。我虽在异国,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若于此经忘失句逗,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演说《法华经》有如此殊胜的果报,具备什幺样的条件才能为众生开演,讲说《法华经》呢?如来在经中开示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也就是说只有具备入如来之法堂,着如来法衣,座如来之法座,具备这些仪轨和形式才能为众生说法。
如何才是如来室、如来衣和如来座呢?佛陀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即:“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法师,必须怀有慈悲之心,内心柔软安忍,能解一切法空之诸法实相,并以不懈怠的心来演说,利益众生,才有资格做法师,才有条件作人天师表,才敢为他人广泛的演说法华之经意。反思自己当下在写关于《法华经》的一点心得,也无非是为了抛砖引玉,与经上所言的大慈悲、安忍柔软、不懈怠还相距甚远,何况对空性的理解更是谈不上,只是凭借着对经上所讲的必定成佛的定解和对善知识的信心,将自己所能理解的涂鸦出来,希望未来能具备这些条件,能够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在成佛的道路上少走些弯路,多增加些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