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佛基础学僧文选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学习戒律的心得体会(海航)

学习戒律的心得体会 

(律学研究班)海航


当再一次翻开《戒相表记》时,认认真真读起序文时,内心感到无比的清净与安详……。

清净的僧团要以戒律为背果,戒律是修道者的灵魂,是出家人清净的庄严幢相.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有他的特制的宪法,法律,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相应的社会公德,以规范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至一个工厂,一个学校、也都少不了规章制度的约束,使一切都趋于完善。当然,佛教也不例外,亦有神圣的戒律。指导着佛子三业的所为,保障着佛子人格的不失。所不同的是,佛戒可以使我们清净身心,升华人格,乃至能让我们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解脱镜地。这是佛戒的不可思议的神圣之处。身为佛子,有此佛戒的准绳,确实值得庆幸。

所谓戒律,是指戒和律两个部分。戒者,梵语尸罗,有警觉、防备、禁止、清凉、安稳等义,即警觉诸恶莫作。防备三业过失,禁止不做过失而得清凉安稳之道。律者,梵语毗奈耶的意译,华言天或律,即天诸过非,决择轻重之义,又含调伏身口意三业,离诸过失义。

中国之戒律,乃是始于三国曹魏嘉平年间,至今少说已有二千年历史了,之所以历久不衰,必由其中的道理。因为戒律实是佛子的解脱道,是僧团的防腐剂,佛子的离苦得乐,乃至弘范人天必须依赖于戒律的守持。僧团的和谐与否也是决于戒律的尊严。故佛在《善见律》中说:“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若住,佛法亦住。”佛陀的教诲清楚地告诉我们,戒律的存亡实是佛教法身慧命之所系。

纵所周知,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三无漏学,学佛的次第亦即由戒生定,而后发慧。身为佛子的我们,真正要想得到成佛自在,则必须要洞明佛法的真实义,了然佛法的內涵。否则出家学佛变成湛然,成佛亦成湛然,所以,我们学佛,必须依戒、定、慧的次第,循序渐进的去探索,去体悟。三学等持缺一不可,因守戒而生正定,由定而发无漏大慧,而达到理想的极果。但如果不持戒,便修定慧,则成散心修定,绝对不可得也,即便少有成就,亦是魔外之因,所发的慧,亦不是正慧,乃是狂慧。这样不仅不能真正的得到解脱,而且还会导致因果的错乱,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何劫何时?”实可惧哉!但为只严持戒律,摄心律已,虽无定慧。亦不失人天华果,因为摄心为正因也,这因所感自然是正果。三学之中,又以戒律为根本,为基础。定慧的修学乃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我们要作万里之摇的菩提之行,必须始于戒足之下。

佛法浩如烟海,佛陀四十九年说法,谈经说百余会,都无非以一腔慈悲之心济拔一切苦难众生,唤醒众生的醉生梦死。然而,全部的佛法都建立于戒律之上,都是以戒为根本的。所谓

“一切众律中,戒经为上最,佛法三藏教,毗奈耶为首”。这可谓是我们佛子的金科玉律,是不能否认的。所以,我们要祈求离苦得乐,为达到不可思议的涅槃境地,当务之急,应该严持戒律。持得一分戒律,便得一分解脱。由一分解脱便得一分法身,如真能持得如法,则自然与佛不相遥远矣!正如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佛子离吾数千里,亿念吾戒,必证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由是可见,戒律的严持乃是我们修学佛法中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我们解脱自在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

法不孤起,依缘方生,我们的生死轮回,亦不例外,亦是无始以来业习的招感而来,且根深蒂固。除草先除根,以免向春复生;断生死之流,亦复如是,应穷其渊源。追根究底,将其一扫干净,才能解脱。戒律的功能便是这样,防非止恶,使我们远离身口意三业的过失,令我们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从而断除生死道中的业因业缘。为是解脱在望,庶几成就也。故《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此言一点不虚。佛陀制戒的本怀亦不过为此,既已明达,我等佛子当毫不犹豫地去实践“以戒为师。”

时值末法,僧团混乱,一片乌烟瘴气。我等众生更是不乐梵行,放逸懈怠,实在惭愧。此时此际,戒律对我们更是非同小可,万不可忽视也;也只有戒律才能自我挽救,自我解脱,乃至引导他人,协力以严持戒律之功德回向于所有正信的佛子,来共同发心,共整颓风,同挽狂澜。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戒律,在理论上,虽然取得了一点见解,但这并不是究竟,佛制戒的目的也并非就是为增加我们的知见,丰富我们的话柄,乃至去衡量别人的过失。从实践上说,“人贵自知之明,”连门都没摸着,根本就说不上什么守持,正如戒本说的:“如人自照镜,好丑生欣戚,如两阵共战,勇怯有进退。”深深的体悟到自己由持戒所生的忧喜安畏之感,确实惭愧于怀,不堪说尔。实感有负于法师不厌其烦地谆谆指示,有负于常住对我的默默培育。此刻一切虚浮的语言都不必要,只有真正的行动才能证明自己。

从以上可见,戒乃是生死苦海中一条慈舟,将载我们到达那正觉的彼岸;乃是,,迷津中的一只路标,将引导我们出离迷网,登上归程;乃是暗夜之中的一盏明灯,将照亮我们步出黑暗,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