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净土宗祖师传承
净土宗不像其他宗派有师徒授受的法系,所以没有祖师的直接传承系统。一千多年来,虽然阐扬此宗的祖师很多,也有广大的信仰群众,但是直到宋朝石芝宗晓法师,才将历代弘扬净土法门而有重大贡献者,像慧远
、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和省常等诸位大师,列为莲宗七祖。到了明代,又举云栖袾宏、藕益智旭为第八、第九祖。清代则有行策、省庵、彻悟等诸大师为第十、十一、十二祖。近人推印光大师为第十三祖。一、初祖--庐山慧远大师(西元三三四--四一六年)
慧远大师,东晋雁门楼烦人,年十三,游学洛阳,博综六经,尤善老庄。二十一岁,入太行山,与弟慧持依止道安大师听讲《般若经》,乃谓‘九流异议皆糠秕耳’。於是,与弟同礼道安大师出家,昼夜精勤,以弘扬大法为已任,深得道安大师器重。年二十四,便代道安大师宣讲《般若》实羲,多引《庄子》为比类说明,
以应问难,使惑者晓然领解。自是,道安大师特许慧远不废俗书,并常赞叹:‘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后来因北方战乱,慧远与弟及数十人避难到荆州、浔阳一带,见庐山清净,乃居止龙泉精舍。时江州刺史桓伊惊其才智,为创东林寺。慧远於该寺供奉阿育王像,并构筑龛室,立图写佛影,日夜率众修行,道俗闻风云集。於是与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等缁素一百二十三人於般若台上,阿弥陀佛像前,其结白莲社,同修西方净业,期生净土,乃为后世结社念佛的滥觞。
慧远的净土思想,以《般舟三昧经》的念佛三昧为主。般舟意为佛立、出现,三昧即定。般舟三昧为定中见佛的念佛观,属於‘观想念佛’,而非‘持名念佛’。此种念佛方式注重观念,与禅观同趣,故慧远大师虽未倡禅净合一的理论,实则已启后世‘禅净双修’的端绪。
刘遗民修此念佛三昧,常得见佛。慧远一生亦三见圣容,撰有〈念佛三昧诗集序〉。羲熙十二年(西元四一六年)七月晦夕,於定中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观音势至分立左右。社中已往生者,如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亦在其侧。阿弥陀佛向慧远道:‘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七日后,汝当生我国。’慧远出定后,告诉弟子们:‘我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必生净土无疑。’又七日,自制遗诫,端坐入寂。僧腊六十二,世寿八十三。谢灵运撰文建碑,宗炳复立碑於寺门。
慧远大师著作甚多,有《庐山集》十卷、〈大智度论抄序〉、《大乘大羲章》、《明报应论》、《沙门不敬王者论》、《法性论》等。晋安帝敕谥‘庐山尊者’、‘鸿胪大乡 ’、‘白莲社主’;唐宣宗追谥‘辩觉大师’,南唐李先主追谥‘正觉大师’、宋太宗追谥‘圆悟大师’,宋孝宗谥‘等遍正觉圆悟大师’。其伟德永为后世所钦仰。
二、二祖--善导大师(西元六一三--六八一年进)
善导大师,隋末唐初山东临淄人(一说安徽泗州人),俗姓朱,号终南大师。少即也家,见西方变相图,深受感动,乃立愿往生净土。受具足戒后,与妙开律师共研《观无量寿经》,信此观门乃解脱生死之法。
贞观十九的,赴西河玄中寺拜谒道绰,见大师‘净土九品道场’说‘修馀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因而专事念佛,昼夜勤苦礼诵,遂得念佛三昧,於定中亲见庄严净土。
后至长安弘化,书写《阿弥陀经》十万卷,画极乐变相图三百幅。行持精严,恒常跪诵佛名,力竭方休。
三十馀年护持戒法,秋毫不犯。身穿粗衣,心甘恶食,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一意弘扬净土。曾在西京寺内与金刚法师论议念佛的胜劣,当下立誓:‘若念佛往生果是真实,堂内诸像皆当放光;若是虚诞,则使我堕地狱。’语毕,堂内诸相果然大放光明。其后至长安,道俗皆受感化,由此掀起修行净土的风潮。或有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遍者,或有日课佛名一万至十万遍者,或有得念佛三昧而往生净土者,当时热烈情况可见一斑。
有人问善导大师:‘念佛真可往生净土吗?’师答:‘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佛一声,立时有一道光明从口而出;念佛十声至百声,就有十道、百道光明从口而出。目睹此一异象者,对大师所提倡净土法门,信仰归依,终身不悔。所以善导在师被尊为‘弥陀化身’,又号‘光明和尚’。
大师的著作有《观无量寿经羲疏》、《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往生礼赞偈》、《般若三昧行道行生赞》等。其中,以《观无量寿经羲疏》最能代表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对於《观无量寿经》的研究,在当时十分盛行,天台智者大师、三论嘉祥吉藏大师、净影寺慧远大师各以自宗立场注疏,唯皆不同意仅憑口头唱名就能往生西方,更不主张凡夫可入报土。而善导大师的《观经羲疏》中却大力的主张:凡夫众生称名念佛,
即可在如来的强大本愿摄引下,往生报土。此乃承继昙鸾大师及道绰大师的思想,以末法时代必须称名念佛,作为往生西方净土的易行道思想。
高宗永隆二年,一日,善导大师忽对弟子言:‘此身可厌,诸苦逼迫,无暂休息,我将西归。’乃登柳树,向西祝愿:‘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惊怖,得生安养。’愿毕,於树上端身立化。世寿六十九。高宗以其念佛口出光明,又预知时至,乃赐‘光明寺’额。弟子怀恽於长安城南神禾原建塔纪念,并於塔侧筑伽蓝,栽植神木灵草,四事供养不怠。
三、三祖--南岳承远大师(西元七一二--八O二年)
承远大师,唐代净土宗僧。年二十四,至刑州玉泉寺依止专真法师剃度。后至南岳衡山通相寺受具足戒,更学经、律。又至广州就教於慈愍三藏慧日大师,示以独善不可为,应以《无量寿经》念佛三昧救济群萌,自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
天宝元年(西元七四二年),承远大师归衡山营立精舍,号‘弥陀台’,仅安置佛像。粗食蔽衣,人遗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羸形垢面,躬负薪樵。专修般舟三昧,常感胜境现前。四祖法照大师在庐山时,一日入
定,往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身旁有一劣衣僧,问此何人,佛答曰承远。乃往衡山拜谒承远,惊如梦中所见,悲喜交集,而受其教,由此师事承远大师。远近道俗闻风来集,大兴法宇,梵钟相宣,受法弟子千馀。唐代宗亦南向礼之,并敕赐新建寺陀号为‘般舟道场’,德宗时赐‘弥陀寺’之额。
贞元十八年入寂,世寿九十一,戒腊六十七。柳宗元为之撰写碑文,立石於寺门的右侧。
四、四祖--五台法照大师(约西元八世纪)
法照大师,唐代净土宗僧,因提倡‘五会念佛’,又称‘五会法师’。代宗永泰年中(西元七六五--七六六年),因慕慧远大师行迹而入庐山,专修念佛三昧。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承远大师於佛侧,即登南岳衡山师事承远,受净土法。后修‘五会念佛’法门。(在其所撰的《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载,五会念佛是因其勤修行般舟三昧,定中由阿弥陀佛所亲授的念佛法门。)
唐大历二年(西元七六七年),在南岳云峰寺勤修不懈。一日,见僧堂粥钵内显五彩祥云,云内现大圣竹林寺,他日又於钵中感见五台诸寺。又过二年,於衡州湖东寺开五会念佛般舟道场,再次感见五台胜境。乃与数人上五台山佛光寺,忽有二童子引领至大圣竹林寺,如钵所见,并感见文殊、普贤二大菩萨,赞叹宣说念佛
法门,能速证菩提,为诸法之王。又是舒金臂摩大师顶,谓大师以念佛力故,不久将证无上正等菩提。大师欢喜作礼而退,二童子送出寺门,忽失所在。大师乃立石标记其处,令见闻者发菩提心,获大利益。
大师极力痛斥禅徒不拜佛,不立文字。尤其禅徒以‘音声是执相’,而舍弃念佛,此亦是‘执空’之见,故大力提倡‘五会念佛’法,教合五音曲调,依心念口唱佛名而成就三昧。此五会念佛,第一会是平声缓念;第二会平上声缓念;第三会非急非缓,盘旋如秦乐;第四会渐急念,即‘用力吟’。以上四会均唱‘南无阿弥
陀佛’六字圣号。第五会转急声加速念,只唱‘阿弥陀佛’四字。此运用音乐、曲调、节奏变化,引导心灵渐趋宁静,而入念佛三昧的方法,既创新又能调摄身心。
大师以音声作佛事,大力弘倡‘五会念佛’法门。唐代宗因於长安宫中,闻东北方有念佛声,遗使寻至太原,果见师弘扬之胜,遂迎入宫中请教五会念佛法,而有‘五会法师’之称。又其教羲内容承继善导大师的教学,故又有‘善导后身’的称举。后不知所终。
示寂后,敕谥‘大悟和尚’。著名弟子有纯一、惟秀、归政、智远及沙弥惟英等人。著有《净土五会念佛
诵经观行仪》、《净土五会念佛略事仪赞》。大师一生灵异事迹颇多,他所创立的‘五会念佛’,更是声名远播,流传至今。
五、五祖--新定少康大师(西元?--八O五年)
少康大师,唐代缙云(浙江)仙都山人,俗姓周。母罗氏,梦游鼎湖峰,得玉女捧莲华,授之日:‘此华吉祥,授之与汝,当生贵子。’及康出生,青光满室,香似芙蕖。师幼时常端坐微笑,静默未语。至七岁,母携至灵山寺礼佛,问少康认识吗?少康忽开口道:‘释迦牟尼佛。’父母惊讶不已,少康於是剃发出家。
年十五,能诵《法华经》、《楞严经》等五部经。不久,往越州嘉祥寺受戒,学律藏,后赴上元龙兴寺,
听《华严》、《瑜伽》等经论。贞元初年,到洛阳白马寺,在殿上见有物放光,取而阅之,乃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少康欢喜无比,默然祝祷:‘若与净土有缘,愿此轴文再现光明。’祈祷未毕,顿见金光闪耀,中有化佛菩萨无量。少康有所感悟,遂前往长安光明寺,於善导大师影堂瞻礼乞愿,忽见善导像升空,谓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成功,必生安养。’少康旋赴江陵果愿寺,遇一法师告其欲化人念佛,当往新定,缘在彼也。后入新定乞化,得钱,即诱小儿念佛,念佛一声,即给一钱。如是经一年馀,凡男女,无论贵贱老幼见康,皆主动称念阿弥陀佛,念佛之声充满大街小巷。
贞元十年,少康於乌龙山建念佛道场,筑坛三级,率众日夜行道唱赞。每逢齐日,三千信众云集,师登座高声念佛,众共和之。每念一声佛,口随出一佛,念十声则有十佛出,有如连珠,时人称之为‘后善导’。
贞元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大师嘱咐僧俗四众弟子,应於净土起欣乐心,於阎浮提起厌离心。言毕,放异光数道,安然而逝。弟子建塔於台岩,故又号‘台岩法师’。著有《二十四赞》一卷以及与沙门文谂合编的《往生西方瑞应删传》一卷。后者乃记载慧远、昙鸾等四十八人往生事迹,是唐代唯一往生传。
六、六祖--永明延寿大师(西元九O四--九七五年)
永明大师,生於唐末,浙江临安府馀杭人,俗姓王。幼年岁时,一心归佛,日中一食,常诵《法华经》。年二十八,为地方税务官,常用官钱买鱼虾放生,事被知晓,经判斩首示众,钱文穆王遣人视之曰:‘若悲惧则斩之,否则舍之。’师澹然无异色,乃免难。三十岁,弃官投四明翠岩令参禅师出家,后往天台山天峰柱下习定九旬,鸟於衣裓筑巢。有法眼宗文益嫡嗣德韶国师一见,深器重之,授以密旨,有所契悟。后於天台国清
寺修法华忏,夜梦神人持戟入寺曰:‘久积净业,方得入此中。’於是上智者大师禅院作二阄:一是‘一心禅定’,一是‘万善生净土’。拈七次皆得后者,遂决意专修净业。经三载,‘一日於禅观在见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遂得无碍辩才。
建隆元年(西元九六O年),受吴越王之请,复兴灵隐寺。次年,请住永明寺,日行一百八件佛事,礼十方佛菩萨,夜为鬼神施食,放生无数,持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常为七众授菩萨戒。时人尊为弥勒下生。大师发愿往生净土,日念弥陀圣号十万声,夜暮时又往他峰念佛行道,随从常数百人,清宵月明之夜,常闻螺贝天乐之声。王敬重感动,赐‘智觉禅师’之号,并建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从学者多至二千馀人。
大师痛斥禅林的空腹高心,执理废事,乃撰者《万善同归集》,阐明见性成佛,亦得诵经,并且广作万善行门。又作〈参禅念佛四料简〉偈,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险境若现前,瞥尔随时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以标明‘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是最理想的修行方式。此即大师‘禅净双修’的具体念佛思想,也是大师一生的一贯行持。永时大师提倡此‘禅净双修’的风气,排除当时禅宗唯尚坐禅,而以羲学为‘著相’的偏见,后世诸大禅家,如天衣羲怀、慧林宗本禅师皆有鸣,元明以后更加盛行。至今,净土宗念佛者,仍多以此‘禅净双修’方式念佛行道;而行禅者,亦不废诵经,能兼行万善,达事理双修之旨。大师影响的广大,於此可知。
开宝三年(西元九七O年),大师奉诏於钱塘江月轮峰创建六和塔,高九级,五十馀丈,作为镇潮之用。又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大德僧,辑录印度、中国圣贤二百人著作,广搜博览,而成《宗镜录》一百卷。
此书对当时各宗派之间的宗趣分歧,有调和的作用。当时高丽国王抄读《宗镜录》后,深受启发,乃派遣使臣航海东来,齐书执弟子礼。大师为随同来问道的学僧三十六人印可,法眼宗旨因而弘传高丽。
开宝七年,入天台山传菩萨戒,求戒者约万馀人。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示疾,越二日,晨起焚香,趺坐而逝。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三。太平兴国元年(西元九七六年)建塔於大慈山,宋太宗赐额‘寿宁禅院’。
永明师不仅是禅宗(法眼宗)的一代禅师,更是提倡禅净双修的净土大师,著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唯心诀》一卷、《神栖安养赋》一卷、《定慧相资歌》一卷、《警世》一卷,凡六十馀部
。其治学、懿行可与天台智者大师媲美。其中,《宗镜录》乃整理禅理的钜著,而《万善同归集》主张理事兼融、禅净双修,调合禅净二宗的法执,更促进了日后净土宗的盛况。
七、七祖--杭州省常大师(西元九五九--一O二O年)
省常大师,宋代钱塘(浙江)人,俗姓颜。七岁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戒行严谨,精通《大乘起信论》,修习天台止观法门。宋太宗淳化年间(西元九九O--九九四年),因印慕庐山远公遗风,於杭州西湖昭庆寺结社专修净业,号‘白莲社’,后改为‘净行社’,取羲於《华严经.净行品》。宰相王旦为社首,公乡文士预其会者,皆投诗颂,自称‘净行弟子’。大师乃刺血书《华严经.净行品》,每书一字,三拜三围绕:三称佛名,遂刊版印成千卷,分施千人。又以栴檀香木刻无量寿佛像,集众誓曰:‘我与一千大众、八十比丘,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身,以生安养。’往昔庐山白莲社的盛况,於焉再现。
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示寂,世寿六十二,戒腊四十五,僧腊五十五。全身葬於灵隐藏山鸟窠禅师的墓侧,纪念碑文甚多。世称‘钱塘白莲社主’,又号‘昭庆圆净法师’。
八、八祖--云栖莲池大师(西元一五三二--一六一二年)
莲池大师,明代杭州仁和人,俗姓沈。讳袾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居云栖山,故以‘云栖袾宏’称之。十七岁举诸生,以学行见称。受邻家老妪念佛影响,寄心净土,每书‘生死事大’四字於案头,以自警策。
年二十七丧子,二十九岁丧偶,母强议再娶妻汤氏。年三十一又遭母丧,因而悲泣曰:‘亲恩罔极,正吾报答时也。’至是,出家之志决矣。乃作‘七笔色谱诀’,投西山性天和尚出家,并就昭庆寺无尘和尚受具足
戒。
未久,游学四方,谒庐山辨融。融公谕勿贪名利,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后又参笑岩德宝,於辞别向东途中,听樵楼鼓声,忽然大悟,作偈曰:‘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十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间事,魔佛空争是与非。’
隆庆五年(西元一五七一年),入杭州云栖山,见山水幽寂,乃暂便居废寺中,勤修念佛三昧。环山四十多里,多虎患,岁伤不下数十人,居民苦之。大师乃发悲愿,为其诵经施食,虎患遂宁。又逢年岁亢旱,村民乞请大师祷雨,大师笑著说:‘我但知念佛,无他术也’。大众坚请,大师乃持木鱼循田念佛,时雨随注,如足所及。民众大悦,相与荷薪建寺。大师於此教化,远近道俗云集,遂成一丛林道场。
万历二十年(西元一五九二年),开法筵於杭州净慈寺,又兴戒坛,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菩萨戒疏发隐》等律学著作,以为兴律的典范;又制定《水陆仪文》及《瑜伽焰口法》以济幽冥;并於城内外建造放生池,撰〈戒杀放生文〉,此文影响后世甚巨,是中国佛教史上极力提倡‘戒杀放生’的高僧。明朝慈圣太后尝赐大师‘紫衣袈裟’。
大师一生行持净土,并重戒、教、禅、施。唯大师於诸多思想中,乃博采众说,力弘净土,最能代表净土思想的著用是《阿弥陀经疏钞》。大师在书中几度强调‘信、愿、行’三资料,是往生净土不可或缺的条件。在行的方面,首重‘持名念佛’,以持名号乃达一心不乱、往生西方的最佳途径,将之判属为‘正行’;另将三福行判为‘助行’,以念佛为‘万善具足、万行兼收’法门。大师将持名之法分为明持、默持、半明半默持及计数或不计数持四种。又依用心的深浅再分为事持及理持二门。事持,即忆念无间。闻佛名号,常忆常念,以心历缘,字字分明;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痴所乱,而得‘事一心’。理持,即体究无间。闻佛名
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达其根源,体究至极,於自本心,忽然契合,而得‘理一心’。
另外,亦传承永明延寿大师的‘禅净双修’行持法,创‘禅净同归’之说。大师的理论根据是:‘若念佛至一心不乱,达生体不可得,生而不生,不生而生,炽然求往生,实不离此。’此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羲,则与禅宗‘明心见性’、‘直指人心’,殊途而同归。此论不仅融和禅净二宗长久以来的互斥,更达到‘透禅融净’、‘二宗平等’的境界。此说使净土宗凌驾在诸宗之上,而居於主流。
莲池大师於晚年示现微疾。临行前一晚,端身正坐於堂内,对大众说:‘明日即将远行。’书‘三可惜’
、‘十可叹’警众,叮咛大众:‘老实念佛,毋坏我规矩。’言讫,面西念佛而逝。世寿八十一,僧腊五十。世称云栖和尚、莲池大师,与紫柏、憨山、藕益,并称明代四大高僧。大师一生重视经教,著作甚丰,除上述所列,尚有《缁门崇行录》、《竹窗随笔》、《答净土四十八问》、《往生集》等,后由王宇春集录为《云栖法汇》三十四卷。
九、九祖--藕益智旭大师(西元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年)
智旭大师,明代江苏木渎人。字藕益,号八不道人。俗姓钟,因父持大悲咒,梦大士而得。少好儒学,尝
撰辟佛论数十篇,誓减释老。年十七,偶读云栖大师《自知录》、《竹窗随笔》,始恍然醒悟,乃焚毁前书,归投佛教。年二十,读诵《地藏经》发出世之志。
年二十四,一月之间,梦憨山大师三次。时憨山大师居曹溪,不得从,乃依其弟子雪岭峻法师剃度。不久於云栖寺听古德法师讲唯识,疑与《楞严经》宗旨不同,叩问之,得‘性相二宗不许和会’之答,不解其意,於是前往径山坐禅,用心参究而悟,方知‘性’、‘相’二宗本无矛盾。
年二十八病笃,深刻体会平日最得力的参禅工夫全用不上手,改以专意念佛,求生净土。年三十一,入灵
峰山。年三十五,建白湖寺,弘扬天台教学,并讲经注论。后又游历四方。大师一生行持甚广,综学唯识、天台、华严、禅、律,重经注论,持戒、参禅,礼忏、持咒,讲学、著述,无一不精。实践法门仍以净土为主。师一生常为重病所困,年四十七,唯念念求生西方,专志於净土。
师之净土念佛法门,与八祖云栖大师相同,是以《阿弥陀经》的持名念佛为主。师以发菩提心为善根,为亲因,种种施、戒、禅等为助道。而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一一声中即具无量善根福德,不必更涉观想参究之行。撰有《阿弥陀佛要解》云:‘一切方便中,求春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一切念佛法门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此论与云栖大师一致。
承袭於莲池大师的思想,师将持名之法分‘事持’与‘理持’。‘事持’,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是信彼西方弥陀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的万德洪名,名系心的对境,令不暂忘。又将一心分为‘事’、‘理’二门,所谓‘事一心’,即不论‘事持’或‘理持’,持至烦恼伏除,乃至‘见’、‘思’皆尽,则能感应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在其前,即得往生‘凡圣同居’及‘方便有馀’两种净土。而‘理一心’,则不论事持或理持,能持至心开,见‘本性佛’即是。其心不再起‘生死’、‘涅盘’的颠倒见,即得往生‘实报庄严’和‘常寂光’两净土。
永历八年夏,大师卧病灵峰时,将所撰《阿弥陀经要解》及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唐朝飞锡禅师的《念佛三昧宝王论》等十部有并净土的重要著作,编辑为《净土十要》,成为净土行者必读之书。病愈后,撰《阅藏知津》、《法海观澜》。十月再发病,嘱荼毗后,骨灰和面,分施禽鱼,以结西方缘。又作〈发愿文〉、〈求生净土偈〉。永历九年五月,趺坐禅床,向西举手而逝。世寿五十七,僧腊三十四。往生后三年启
龛,见遗体发长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后,众不忍从其遗命,奉之於骨塔。
大师一生综通儒学,精研八宗教羲,主张‘禅是佛心’、‘教是佛语’、‘律是佛行’的禅教律三学一源说,并将此三学归结於念佛一门。清代以后的天台家,多以其理论为依据,形成禅教律融和而指归净土的‘灵峰派’。大师著作丰富,除上述列,尚有《楞严经文句》、《法华经会羲》、《梵網经玄羲》、《佛遗教三教经解》、《成唯识论观心法要》等七十多种。部分文集由其弟子成时等集录为《灵峰藕益大师宗论》行世。
十、十祖--截流行策大师(西元一六二八--一六八二年)
行策大师,清朝江苏宜兴人,俗姓蒋,字截流。父名全昌,宜兴宿儒,与憨山大师为至友。一夕,梦见已圆寂三年的憨山大师杖锡入室,遂生师,故取名为梦憨。
年长,父母相继逝世。二十三岁,投武林理安寺箬庵通问法师出家,精进行持,胁不至席,五年即顿彻法源。通问法师圆寂后,行策移住报恩寺,同参庵瑛法师劝修净业。又遇钱塘樵石法师,随修天台之教,后同修法华三昧,宿慧顿通,穷彻教髓。
康熙二年(西元一六六三年),结庵於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志修净业,因名所居之处为‘莲柎庵’。康熙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倡兴莲社,学者风从,大师的净土修行法,特别强调‘真信’的启发,著有〈劝发真信文〉以示‘信’的功德,云:‘若无真信,则虽念佛持齐,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於善处受乐。而当受乐时,即造业已,必堕轮回。’所谓真信,有三:
1.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今日虽愚迷倒惑,积劫轮转,唯‘觉性’未失,只须一念回光,佛性自得。
2.要信自己只是理即佛、名字即佛,阿弥陀佛是究竟佛。觉性虽无二,目前‘佛位’仍有天洲之别。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则必随业流转,受无量苦。
3.要信自己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乃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忆刹之遥,亦是我心内之佛,则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如磁吸铁,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具备如上真信,则虽一毫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行策大师於康熙二十一年七月示寂,世寿五十五,戒腊三十三。当日有孙翰臣有病亡,经一昼夜后,不可思议地复活,告诉诸亲友说:‘死后为冥司所勾摄,系缚於阎罗殿下。黑暗中,忽见光明烛照,香花布天,阎罗王迅速伏在地上,恭迎西归大师。问大师是谁,答:是截流也。我因仰仗大师的光明所照,遂得还生。’同一天,另有一人病故复活,所说亦与孙翰
臣一致。
行策大师著有《金刚经疏记会编》、《劝发真信文》、《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宝镜三昧本羲》、《椤严经势至圆通章解》等遗世。
十一、十一祖--省庵大师(西元一六八六--一七三四年)
省庵大师,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人,俗姓时。世代习儒,自少茹素,夙有出尘之志。七岁依止清凉庵容选法师习经,十五岁出家,二十四岁至昭庆寺受具足戒。严持戒律,通达唯识、天台诸学,为天台灵峰派四世祖。
后依灵鹫和尚参‘念佛者是谁’,经四月,有省,道:‘吾梦觉矣!’自此机锋迅速,才辩纵横。乃於真寂寺掩关三年,昼读三藏,晚诵弥陀圣号。后应诸方丛林之请,讲经十馀载,江浙一带僧信,闻风皈投。尝住阿育王寺,瞻礼舍利,燃指供佛,发四十八愿,遂感舍利放光。作有《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诵者多为涕下,文中说明:‘此土修行,累劫难成;若生西方,则成佛一生可致。而欲生彼国,需多善多福。而求多福,莫若执持名号。虽暂持圣号,亦胜於百年布施。又多善莫若发广大心,一发大心,则胜过修行历劫。’‘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於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此文为其中心思想。‘往生需发大菩提心,立菩提大愿’,此说虽为历代祖师所主张。但不如省庵大师为文助说之力。
雍正七年(西元一七二九年),建凤山梵天寺,结集莲社,并制定〈净业堂规约〉。将每日功课分为二十分:十分念佛,九分作观,一分礼忏,以毕命为期。又撰〈示禅念佛偈〉,以‘一句弥陀,头则公案’、‘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百葛藤,一刀齐断’劝修禅者亦应念佛至一心不乱。大师以制规约为文警策,力劝专修净业,故世人皆谓永明大师之再来也。
雍正十一年腊月八日,预告弟子:‘明年四月,吾将去也!’遂闭关一室,日课佛名十万声。隔年四月十二日,普告大众:‘月朔以来,再见西方三圣,吾将往生矣!’第二天,断饮食,沐浴更衣,闭目趺坐。十四日近午时,告大众:‘我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矣!’於是面向西方,合掌连称化名而逝。世寿四十九,僧腊三十四。
大师除《劝发菩提心文》外,另有净土诗一O八首、《西方发愿文注》、《续往生传》一卷宗等著作遗世。
十二、十二祖--际醒大师(西元一七四一--一八一O年)
际醒大师,河北丰润人,俗姓马。字彻悟、讷堂,号梦东。自幼聪颖,博览经史群籍。二十二岁,因大病,悟人生无常,乃投河北房山县三圣庵荣池法师出家。翌年至岫云寺恒实律师处受具足戒。先后参谒香界寺隆一法师、增寿寺慧岸法师、心华寺遍空法师,遍习《圆觉》、《唯识》、《法华》、《楞严》、《金刚》等性相的要旨,於‘性’、‘相’二宗,‘三观’、‘十乘’之旨,尤为圆解。乾隆三十三年(西元一七六八年)冬,参学於广通寺粹如禅师,顿明性理,承嗣临济宗三十六世法脉。於此领众参禅,孜孜不倦,宗风不振。
大师每忆永明延寿一代禅门宗匠尚且归心净土,日课弥陀十万声,何况当今末法之时,更应修持净业。乃日限尺香晤客,过此,唯礼佛持名而已。其后,开导说法,如瓶泻云兴;与众精修,莲风大扇;遐迩仰化,道俗竞归。嘉庆五年(西元一八OO年),退居辽宁红螺山资福寺,专宗净土,追随者日众,遂成丛林道场。
彻悟大师於嘉庆十五年二月辞诸外护,嘱曰:‘幻缘不久,人世非常,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并嘱咐弟子必遵念佛宗风,不可改弦易辙。故此寺多少年来,一直都是净土宗第一道场。临终示疾半月,命众助念,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而来,告诉大众曰:‘净土现前,吾将西归。’大众以住世劝留。至十二月十七日复告大众:‘吾昨已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蒙佛亲垂接引,吾今去矣。’众称佛号愈厉,大师面西端坐合掌曰:‘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於是手结弥陀印,安详而逝。众闻导师香浮空,供奉七日,面貌如生,慈和丰满,发白变黑。荼毗后,获舍得百馀粒,灵骨葬於普同塔内。世寿七十,僧腊四十九,法腊四十三。嗣法门人了亮等,将彻悟大师对众的开示及杂著等,集为《彻悟禅师语录》二卷。另有门人了如,集录大师所撰弥陀教羲偈一百首为《念佛伽陀》。
十三、十三祖--印光大师(西元一八六二--一九四O年)
印光大师,清末民初僧。陕西郃阳赵陈村人,俗姓赵,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以儒家道统自许,因辟佛言论而导致眼疾,惊而改变治学方向。此一转变,师於出家后说:‘光自束发读书,即受韩、欧、程、朱辟佛之毒,幸无韩、欧、程、朱之才,否则必致自误误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矣!自十四、五后,病因数年,从茲遍思古今,详释经书,始知韩、欧、程、朱之作此说者,全属门庭之见,绝不计及堂奥中事之所致也。乃于弱冠之次年,出家为僧。’
二十三岁,到终南山莲华洞寺,从道纯长老出家,翌年於陕西兴安双溪寺受具足戒。戒期中担任文书缮写
工作,眼疾复发,便一心念佛,俟戒期圆满,眼疾痊愈,於是体验念佛不可思议功德。及读《龙舒净土文》,体会净土法门为佛陀出世本怀,亦为成佛要道,因而立志专修。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一专修净土道场,乃整装前往,入念佛堂专修净业,自号‘继庐山行者’,以明承继庐山念佛之志。后住普陀山法雨寺二十馀年,朝夕唯念佛阅藏,并曾两度掩关,为期六年。
晚年至苏州建灵岩山寺,专弘净土。主张净土一法能统摄一切禅、教、律,上上根者不能逾其间,下下根者亦能列其域。尤以末法时代,欲出五浊恶世,唯净土一法。又以念佛法门中的‘实相念佛’是难中之难,不易修持,而力倡易中之易的‘持名念佛’法。常谓:‘欲得佛法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尤重念佛须诚敬方为有功。皈依者二十馀万,依教奉行生西者亦多。
印光大师曾创办慈幼院,救济贫困,赈恤水旱之灾。常至监狱弘法,又印经流通,所撰论、序、跋、记亦多。一九一二年,居士高鹤年集其撰述,以‘常惭愧僧’之名,刊行於上海佛学丛报,名震遐迩。复由居士徐蔚如编辑,题为《印光大师文钞》印行,风行海内外。由於书中收有〈净土决疑论〉、〈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净土问答〉等论著,至今仍广为流布。
一九四O年十一月初一示现微疾,初四凌晨从床坐起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阿弥陀佛来接,我要去了!’在低声念佛中,咐嘱弟子妙真:‘你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其后,如入禅定,笑容宛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而逝。世寿七十九,僧腊五十九。荼毗后,三十二齿全存,顶骨裂成五瓣莲花,五色舍利数千,字塔於灵岩山。
印光大师一生济贫印经,撰述弘法,德泽群生,非常人所及,弘一大师曾赞举其为:‘三百年来,唯此一人而已。’而大师弘扬净土之功,亦为当代宗师,故被尊为莲宗第十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