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佛基础心灵成长/散文随笔/禅话故事每天读点南怀瑾善有善报,未熟不受

善有善报,未熟不受


  南怀瑾语录:因果报应作为佛法世界观、人生观的精华所在,其与宿命论是截然不同的,它更是人生的一个规律。一个人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命运看似变化莫测,但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走的每一步,都已为明天埋下了伏笔。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同我们随手撒下的一粒种子,在时光的滋润下,那些种子慢慢生根、发芽、抽枝、开花,最终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因果报应是佛法教义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佛法世界观、人生观的精华所在。南怀瑾先生说,《易经》中很早就有了这种思想,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孟子在与邹穆公对话时,引用了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都是因果报应的观念。南怀瑾先生认为,古今中外,一切事情都逃不开这个因果定律。
  南怀瑾大师说:"一个家庭能够常做好事,后代子孙一定好,如果你使坏,喜欢做缺德事,就算现在聪明能干、富贵荣华,将来后代子孙必然要糟。这是真的哦!我这辈子几十年来,因果报应的事情看多了,很多都是现世报。错事干下去,没几年光景便自食恶果,惨兮兮的,只是平常不好意思说明罢了。所以我们小时候受传统文化家庭教育有句话: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佛家提倡善有善报,商人与"龟"为善,在危难时,自己的生命得到了挽救;佛家也同样相信恶有恶报,人若害人,必会反诸己身。
  佛祖释迦牟尼开始传教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会受到人身攻击,一次,他走在街上,遇到一个愤怒的婆罗门。那个婆罗门仇视佛教,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发现释迦牟尼后,心中顿生一计。
  他蹑手蹑脚地绕到释迦牟尼身后,趁他不注意,抓起一大把沙土就往他的头上扔去。
  就在沙土扔出去的那一瞬间,突然一阵风向婆罗门吹来,撒了他满头满脸,十分狼狈。
  他想发作,却无法开口,只能暗自生气,满脸通红。
  街上的人目睹刚才发生的一切,都盯着他,并嘲笑他。面对这么多锐利的目光,那个婆罗门羞愧难当,不得不低下头。
  这时耳边响起了释迦牟尼平静而洪亮的声音:"如果想污染清静的东西,或者想陷害心无邪念的人,罪恶反而会伤了自己。"
  打个比喻来说:因就是我们所有的思想、言论、行为。这些都会成为因。这个因就如同种子一样。当种子遇到了适宜的土壤、阳光、养分之后就会生长、开花、结果。土壤、阳光、养分,这些能够促成种子生长的因素,就是缘。当我们自己所种下的因遇到适合的条件时,就会产生一个结果。
  佛语有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因果即此理也,一念之善救人救己,人生就是如此。
  人间万事都遵循着这一因果规律,古往今来,人类都有一个战天斗地、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理想,向大自然大发淫威,以展示自己作为高等生物的强大,结果森林变秃山,荒漠随处见,河流遭污染,星星也看不见了,一切都在威胁着人类。现在人类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要来拯救地球,可是却感到异常的艰难。因果循环,真是丝毫不爽。
  陈毅生前喜欢说一句谚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经历万事,细品人生,自会参透。按佛家的说法,做了好事就有可能得到善报。只不过,要有耐心。今天晚上做了好事,明天早上就要求回报,心情就太急迫了。给老板做事还要一个月才领工资呢,你是做好事,又不是给人打短工。好报肯定有,但"未熟不受",没到发薪水的日子,不要急忙写领条。
  干坏事也一样,恶报肯定有,"未熟不受"。好比一个人,犯了谋杀罪,抓住了当场处决,行吗?不行,要经过法庭审判,将他罪过一条条列出来,让他死得心服口服,也让其他人搞清是为什么,这样才能起到惩戒坏人、鼓励好人的作用。
  好报恶报都是渐次积累的,做好事不一定每次都有好报,但只要一次好报,就足以抵偿以前做过的所有好事。做坏事不一定每次都有恶报,但只要一次恶报,就足以清算以前做过的所有坏事。
  以"未熟不受"的心态看待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以"福报有时"的心态多做好事,随时可能收到意外的惊喜。
  一日一心得
  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在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当我们向世界种下爱心时,可能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获得报偿。如果每个人都向世界播下善良,那么,每个人都会从中受益。"福报有时,未熟不受。"等到时机成熟,就能看到累累善果,不但可以自享,还可以大家分享。这不是最圆满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