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很富有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很多人都在感叹:我们的收入比以前多了,我们的满意感越来越少;我们的住房越来越阔,我们的眼界越来越窄;我们的通讯工具越来越发达,我们心灵的沟通越来越少!每个人都在享受着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快乐还剩多少?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我过得幸福吗?

    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三个方式,来解决以上的困惑: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

    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是四书五经,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是宋代大儒朱熹的排序,他把《大学》列在四书之首,为什么《大学》这么重要?因为《大学》的第一句就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什么是一生中最需要学习的学问,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那就是“明明德”!大家看这个道理多朴素!这么多人生终极的追问,而《大学》用一句话就告诉了答案,那就是把你的光明的德行显现出来。《大学》告诉我们,德性是你本来就具有的,你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它,完善它,把它推己及人。

    《老子》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做“复归于婴儿”。“复归于婴儿”,就是指从这个声色纷纭、充满诱惑的世界上,返朴归真,回归到像婴儿一样纯洁无瑕的生命本来状态。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真”、“璞”就是没有经过污染、没有经过修饰的生命的本来状态。

    “明明德”是儒家的人生关怀,“复归于婴儿”是道家的人生关怀,那么,什么是禅的人生关怀呢?

    禅的人生关怀,就是“明心见性”,和儒家、道家一样,都是要回归我们的本心本性。禅的人生关怀,就是“明心见性”,和儒家、道家一样,都是要回归我们的本心本性。它明的是“本心”,见的是“本性”。

    这个本心、本性,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自家宝藏”。

    “自家宝藏”也叫“如来藏”,是在胎藏中就具备的宝藏,是在生命的DNA中就已经具备的觉悟性。

    拥有了“自家宝藏”的人,就是幸福而快乐的人。但事实上,虽然我们都具备自家宝藏,在生活中却时时痛苦不堪。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虽然我们“具备”自家宝藏,却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这样一来,我们就迷失了自家宝藏。

    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这就是痛苦的根源。

    在比较、攀缘中,我们迷失了自家宝藏,追逐名利、财富、权势、色欲,形成了极不和谐的现象:物质在进步,素质在下滑;欲望在膨胀,精神在萎缩……

    所以,认识自家宝藏,打开快乐之门,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珍宝人皆有

    有一句禅语说:“哪个台无月,谁家树不春?”(《五灯会元》卷十三)每户人家的阳台上都有美丽的月光;每户人家的树枝上,到了春天都会生机勃勃,生意盎然。

    同样,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无价的珍宝。

    但是,虽然我们都拥有这个宝藏,如果你没有发现它,它就形同虚设。不管它有多珍贵,你仍然是一贫如洗,就像那个自家院子里拥有无价的宝藏,却仍然过着贫困潦倒生活的女孩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