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佛基础佛教历史中国佛教史概说中国佛教史概说 野村博士序 译者序 原序 目录
中国佛教史概说
 
野村博士序

野村耀昌

 
在亚洲世界的历史上,佛教占的比重很大,尤其在悠久的东亚方面,佛教不但在长时间中,支持着许多人的精神生活,且及于文化之各方面,不用说,政治及经济,也直接或间接地,受了不少的影响。可是,我们不能忘了,「中国之佛教」,是盛行于东亚的佛教主干。
 
中国,是以自身的语文,将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译和容受过来。这是借着来自西方的胡僧,以及汉人之中的佛教徒们,共同协力,长期苦心的结晶,便是汉译《大藏经》的成立。出生于中国与日本的各宗祖师们,均将这些汉译的佛典,信奉为佛陀的亲口之言,个别组织成独特的教义,终于,完成了以「中国之佛教」为基础的大乘佛教。
 
以此,我们把握了这一东亚佛教的母体,将「中国之佛教」的历史之开展和演变,介绍出来。各章分由野上俊静、小川贯弌、牧田谛亮、野村耀昌、佐藤达玄等五人执笔,然后将草稿集中阅读,统理成为一书,当然,责任乃由执笔者共同负担。我们五人,现均于各大学中教授「中国佛教史」,所以,根据教育经验的考察,采取最新的研究成果,愿其作为大学里的概说教科书,对于一般的知识分子,则为理解中国佛教史的参考书。
 
恰巧,作为本书作者之一的我,奉职于立正大学,前来日本留学的圣严法师,目前正在本校大学院,攻读博士课程,是一位笃学的求法之士,他将本书用现代的中国语译了出来,闻将付梓出版。那么,本书的流布行将更广,接触的读者也将更多。在将理解作正确的弘布上说,也是极可欣慰的事,故应译者之请,作此序文,并对他的努力,用表深深的谢意。
 
一九七一年十一月野村耀昌识
 
 
译者序
 
本书是《佛教史概说》中的「中国篇」,另有「印度篇」及「日本篇」两书,对中国人而言,当以「中国篇」最切要。以往国人所编的中国佛教史,大多偏于宗派及其教理发展的叙述,殊少能像本书这样,对于佛教所历各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地理因素、文化基础、政治制度及其与佛教相互关涉的影响得失,作纵横面的介绍和分析;至于教团的活动、教义思想的演变,当然也是本书的内容之一。
 
本书的另一优点,在于接触的范围虽广,却能出之以要言不繁,使人读来,一目了然。
 
本书出版于一九六八年,乃是现有中国佛教史书中最新的著作,它最大特色,是集合了现代日本研究中国佛教史的五位专家,各就其所专长的范围,分章执笔,最后由一人统理成书,交由京都有名的平乐寺书店出版。
 
本书不是用作通俗传教的,乃是基于纯学术的历史观点,作了概观性的介绍;故在今天的日本,已被各大学采作佛教史的教材,同时普遍受到知识分子之喜爱。译者译出本书的目的,亦在便利国内的知识分子,能从佛教史实的考察中,正确地认识中国的佛教。兹将本书的原作者们,介绍如下:
 
野上俊静:大谷大学前任校长(文学博士)
 
小川贯弌 :龙谷大学教授
 
牧田谛亮:京都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
 
野村耀昌:立正大学前任佛教学部部长(文学博士)
 
佐藤达玄:驹泽大学副教授
 
一九七一年六月释圣严识于东京
 
原序
 
若不理解佛教,便无法谈论亚洲文化,因为佛教在亚洲历史上的比重极大。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民族,曾在长时间中,以佛教支持着他们的精神生活,直到现在,仍给广大文化的各方面,不论是政治或经济,均在直接或间接地,受着佛教不少的影响。在广阔的地域内,由于各民族及其所在地方的风土不同,接受佛教的方式,也略有出入,因此,传播于东亚各地的佛教情况,亦极为可喜。所以,我们不能忘了作为盛行于东亚之佛教基础的「中国佛教」。
 
中国,将受自发源于印度的佛教,用自己的语文,移植了过来。此系由于西来的胡僧,以及中国佛教徒们,不断努力,长期苦心的结晶,完成了汉译的《大藏经》。中国和日本的祖师们,均对这些译成了汉文的佛典,信奉为佛陀的亲口所说,各个将之组织成为独自一家之教。各宗各派,所依据的经典,均系用的汉文。终于,支持了东亚民心的佛教,便以「中国佛教」为根基而发展成长。
 
在此,我们要把握住作为东亚佛教之母体的「中国佛教」,把她的历史过程,和传流的状况,予以介绍。如今所提供的《佛教史概说》中国篇,从发起到出版,已经历了十四个年头,为了重版,又作了参考文献的增补,当然,还是不能尽如理想。因此,又在体裁及文字的表现方面,作了修改的考虑,使之成为一如出版社所要求的,这种样子的新稿本。
 
各章分由个别的执笔者担任,再将草稿集中阅读,完成统一性的全书;但其责任,不用说,仍由执笔者们共同负担。我们,现在均在各大学担任中国佛教史的科目,将实际教育之中所得的经验,加上最近代的研究,作了重新的推考之后,完成了这本作为大学用的概说教科书,也可作为一般知识分子用来理解中国佛教史的参考书,这是我们期盼于本书的用途。
 
关于本书的完成,原稿的整理和校正等工作,多承大谷大学的副教授滋野井恬君的全力帮忙;参考文献的抄摘,则为大谷大学的讲师滋贺高义君;索引的制作,乃赖龙谷大学的助教小田义久君之协助。在此附记,用表谢意。
 
一九六八年五月野上俊静、小川贯弌、牧田谛亮、野村耀昌、佐藤达玄
 
 
中国佛教史概说
 
   野村博士序
 
   译者序
 
   原序
 
   第一章 序说
 
    第一节 佛教的性格
 
    第二节 佛教史的地域区分
 
    第三节 佛教传播的路线
 
    第四节 佛教史的时代区分
 
   第二章 后汉的佛教──传来与容受
 
    第一节 传来的年代
 
    第二节 明帝求法
 
    第三节 《魏略》的记载
 
    第四节 楚王英的奉佛
 
    第五节 东西的交通
 
    第六节 经典的成立
 
   第三章 魏晋的佛教──经典之翻译与研究
 
    第一节 魏‧吴的翻译家
 
    第二节 竺法护
 
    第三节 胡族的佛教
 
    第四节 汉人之出家
 
    第五节 道安
 
    第六节 鸠摩罗什
 
    第七节 涅槃宗
 
    第八节 庐山的慧远
 
   第四章 南北朝的佛教──教团的发展与儒道二教
 
    第一节 法社‧义邑‧僧祇户‧佛图户
 
    第二节 佛寺及僧尼数字
 
    第三节 南朝的佛教
 
    第四节 齐
 
    第五节 梁武帝
 
    第六节 真谛
 
    第七节 陈
 
    第八节 道教之成立
 
    第九节 北魏太武帝之废佛
 
    第十节 文成帝复兴佛教
 
    第十一节 北周武帝之废佛
 
   第五章 佛教艺术的发达
 
    第一节 建筑
 
    第二节 雕刻与绘画
 
    第三节 敦煌
 
    第四节 云冈
 
    第五节 龙门
 
    第六节 麦积山
 
    第七节 炳灵寺
 
    第八节 巩县‧天龙山‧响堂山‧陀山‧云门山
 
   第六章 隋之佛教──国家之统一与佛教
 
    第一节 国家佛教
 
    第二节 五众与四方馆
 
    第三节 天台宗
 
    第四节 三论宗
 
    第五节 末法思想
 
    第六节 三阶教
 
    第七节 房山石经
 
   第七章 唐代的佛教(一)──佛教和国家性质与社会活动
 
    第一节 国家和佛教
 
    第二节 沙门的礼敬问题
 
    第三节 州立的官寺和内道场
 
    第四节 僧尼的簿籍以及度牒和戒牒
 
    第五节 僧尼的管理制度
 
    第六节 僧尼的社会活动
 
    第七节 会昌法难
 
   第八章 唐代的佛教(二)──末法佛教与戒律
 
    第一节 正像末法的三时思想
 
    第二节 净土教的兴起
 
    第三节 道绰和善导的净土教
 
    第四节 慈愍‧法照‧少康
 
    第五节 律学的勃兴
 
    第六节 《四分律》的三派
 
   第九章 唐代的佛教(三)──华严宗与禅宗
 
    第一节 华严宗的开创
 
    第二节 法藏‧澄观‧宗密
 
    第三节 华严之教判
 
    第四节 禅宗
 
    第五节 《百丈清规》
 
   第十章 唐代的佛教(四)──法相宗与密教
 
    第一节 法相宗
 
    第二节 玄奘三藏
 
    第三节 窥基
 
    第四节 法相宗的教义
 
    第五节 俱舍宗
 
    第六节 密教
 
    第七节 唐代密教的三位大师
 
    第八节 密教的教义
 
   第十一章 五代的佛教
 
    第一节 华北的佛教
 
    第二节 周世宗废佛
 
    第三节 五代的佛教学
 
    第四节 吴越和南唐的佛教
 
    第五节 禅宗的五派分张
 
    第六节 临济宗及沩仰宗
 
    第七节 洞山及云门的宗风
 
    第八节 法眼宗与临济宗
 
   第十二章 北宋的佛教
 
    第一节 复兴佛教的政策
 
    第二节 宋代的译经事业
 
    第三节 印经院的事业
 
    第四节 戒坛的设立与受戒制度
 
    第五节 佛教史学的发达
 
   第十三章 南宋的佛教
 
    第一节 禅宗的开展
 
    第二节 语录及公案
 
    第三节 看话禅与默照禅
 
    第四节 宋儒与佛教
 
    第五节 净土教与念佛结社
 
   第十四章 辽金的佛教
 
    第一节 辽之帝室与佛教
 
    第二节 补刻房山石经
 
    第三节 《契丹大藏经》
 
    第四节 辽代的佛教学
 
    第五节 二税户
 
    第六节 佛教信仰的普及
 
    第七节 金之帝室与佛教
 
    第八节 度牒的公卖
 
    第九节 教团的统制
 
    第十节 金代佛教的特色
 
    第十一节 全真教
 
    第十二节 《金刻大藏经》
 
   第十五章 元朝的佛教
 
    第一节 元代帝室与佛教
 
    第二节 喇嘛教与八思巴
 
    第三节 佛教的渗透
 
    第四节 元朝对于佛教的统制
 
    第五节 道教及佛教二教的争执
 
    第六节 元朝的佛教各宗派
 
    第七节 教团的膨胀
 
   第十六章 明代的佛教
 
    第一节 明代佛教的本质
 
    第二节 明太祖对佛教的统制
 
    第三节 黑衣宰相道衍
 
    第四节 明代佛教的实况和卖牒
 
    第五节 道教的功过格
 
    第六节 砧基道人
 
    第七节 奏请整肃佛教
 
    第八节 明代的喇嘛教
 
    第九节 各宗互融
 
    第十节 四大师
 
    第十一节 三教融合与居士佛教
 
    第十二节 《大藏经》之出版
 
    第十三节 明代的佛教典籍
 
   第十七章 清代的佛教
 
    第一节 清朝对于佛教的统制
 
    第二节 清朝的民众教化
 
    第三节 教团的实况
 
    第四节 清代佛教的各宗派
 
    第五节 居士佛教
 
    第六节 太平天国与清末佛教的崩溃
 
    第七节 杨仁山
 
    第八节 《大藏经》之出版
 
   第十八章 民国以来的中国佛教
 
    第一节 庙产兴学
 
    第二节 打倒迷信及反宗教运动
 
    第三节 佛教界的组织化与僧教育
 
    第四节 中国现代佛教的导师太虚
 
    第五节 佛书的刊行
 
    第六节 中国佛教的现况
 
    中国佛教史年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后汉的佛教──传来与容受
 
     第三章 魏晋的佛教──经典之翻译与研究
 
     第四章 南北朝的佛教──教团的发展与儒道二教
 
     第五章 佛教艺术的发达
 
     第六章 隋之佛教──国家之统一与佛教
 
     第七章 唐代的佛教(一)──佛教和国家性质与社会活动 
 
     第八章 唐代的佛教(二)──末法佛教与戒律 
 
     第九章 唐代的佛教(三)──华严宗与禅宗
 
     第十章 唐代的佛教(四)──法相宗与密教
 
     第十一章 五代的佛教
 
     第十二章 北宋的佛教
 
     第十三章 南宋的佛教
 
     第十四章 辽金的佛教
 
     第十五章 元朝的佛教
 
     第十六章 明代的佛教
 
     第十七章 清代的佛教
 
     第十八章 民国以来的中国佛教
 
     其他参考书目:
 
    附录越南佛教史略 
 
     一、佛教传入的初期
 
     二、佛教的发展与朝廷
 
     三、禅宗三大系
 
     四、佛教的衰落
 
     五、混杂信仰的佛教
 
     六、蓬勃的现代佛教
 
     七、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