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藏传佛教噶当派噶当派发展史概述(寂照法师)

噶当派发展史概述

寂照法师


壹、 前言

初次接触“西藏佛教”,总会对俗称塞外的西藏地区,构想出充满着黄沙滚滚一片凄凉的大荒漠,以及高山峻岭的的塞外风光,还有那传说中“美丽的香格里拉”的故事在脑海中浮现,一幕幕传奇的故事,神秘的民族文化,真令人向往的雪域之乡啊!

近年来,随着科技文明的发达,拉近了国际间彼此的距离,佛教的传播更是无远弗届。随着南传佛教在台湾盛行之后,紧接着西藏佛教也在本地形成一股风潮,灌顶、烟供各种藏传佛教的宗教活动在此地展开。尤其去年十四世DL喇嘛来台弘法,更是掀起一阵热烈的回响。

“西藏佛教”的特色为何?如何掀开“西藏佛教”的神秘面纱,真实见到佛法的真实义谛,是笔者渴望追求的目标。透过所里开设的“西藏佛教史”课程,让我们一窥藏传佛教的大观围,受益良多。

由于笔着在这门课程中负责报告“噶当派发展史”,故本文先就佛教传入西藏的分期做一简述,接着从阿底峡尊者入藏弘化、着述的情形,接着奠定噶当派的教法的弘传以及教派的传承,是笔者将探讨的重点。

贰、佛教传入西藏的分期

西藏佛教是指西藏及其周围地区所信奉的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成立于公元七世纪左右。十三世纪后逐渐流传于北印度、不丹、锡金、蒙古、尼泊尔、苏俄布里亚特与西伯利亚等地。

西藏佛教在教义、教团组织及行仪上,皆自印度的大乘佛教末期发展而来,有融合显、密二教的倾向。以修习因乘的显教进而修习果乘的密教为理想。

西藏的历史,可以朗达玛王之灭法为界,分为前弘期(七世纪中叶至九世纪前半)与后弘期(十世纪至现在)二阶段。以下就这二期的政治背景及佛教弘传的情形做一简述,以便能概括性的了解西藏佛教史。

(一)前弘期佛教

1. 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王时

佛教传入西藏:西藏在末传入佛教之前,原本盛行笨教。七世纪中叶, 吐蕃王国赞普松赞干布娶尼泊尺尊公主与唐朝文成公主,因而传来印度、尼泊系佛教及中国佛教。

佛教中心:以拉萨为中心,松赞干布王建立布达拉宫,并为二妃各立大昭寺和小昭寺,供奉佛像,以便人民修福礼拜。

造西藏文字:遣贵族子弟留学印度,制作文字、文法、翻译佛典。佛教乃渐兴起。

2.八世纪初赤松德赞王时

分别自尼泊尔、印度请寂护乃莲华生上师入西藏。寂护带来中观宗论书,宣扬中观佛教。莲华生带来陀罗尼与真言经轨,弘传密教,此为西藏密教的滥觞。故一般以莲华生上师为宁玛派初祖。

佛教中心:王建立桑耶寺,延请寂护为亲教师,开始度藏人出家,成立僧伽制度

译经开始:遴聘印度僧莲华戒等人从事译经,其中莲华戒更以中观的立场与该地弘布禅宗的摩诃衍和尚诤论而获胜。印度中观宗成为西藏佛教的主流,佛教在此时可谓已具规模。

3.惹巴巾王

统一译语:王下令改定西藏语,统一翻译佛经的语言,并编篡译经目录。尼泊尔、印度请寂护乃莲华生上师入西藏。规定“七户养僧”制,并由僧人栽决朝政,一切行政制度亦以经律为准则,对侮慢三宝者处以重刑。

4.朗达玛灭法(黑暗时期)

黑暗时期:朗达玛王大肆毁灭佛教(838~842A.D.),因为朗达玛王信奉苯教,镇压佛教,禁止译经,焚毁多数佛典,破坏寺院,令僧侣还俗,佛教一时衰微,西藏的前弘期佛教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史称“朗达玛灭法”。前弘期佛教乃告结束。

前弘期的佛教是以王侯贵族为中心,并未深入民间,属于“王朝佛教”。佛教的性质,由于具显教主义立场,在教理上重视戒律,故亦可视为以比丘为中心的学术佛教。

(二)后弘期佛教

1、佛教复兴:大约经过二个世纪左右的“黑暗时期”,到了公元十世纪末,政治风暴平息,社会逐渐安定以后,佛教复兴运动于西藏西部萌芽。尔后随大量密教经典的翻译逐渐完成,佛教乃分显乘、密乘二门。

2、佛教特色:后弘期初,学法僧人中,重密法者则轻显法,重师承者则轻经论,重戒者则反对密法,致始修行次第混乱,显密分歧。

3、 十一世纪印度阿底峡入藏后,佛教之盛达到颠峰。阿底峡通晓显密二教,强调独身与严格的戒律,尝着《菩提道灯论》以阐明修习次第,并论述显密教义之并不相违。且大力弘扬大乘教法,培育众多弟子,组织成重视显教的噶当派 ,而与当时结合新旧密乘的宁玛派相衡。

4、各宗派兴起:萨迦派、希解派、觉囊派、格鲁派兴起。

5、宗喀巴改革运动:上述诸派之中,萨迦、噶举二派曾与世俗权力密切结合,互争权势,流弊日深,于是宗喀巴发起改革运动,宣扬恪遵戒律,提倡般若中观与秘密金刚乘的融合。并着《菩提道次第》及《密宗道次第》,以确立其学说。其所创之格鲁派不只成为西藏佛教的主流,而且该派的达赖、班禅,二大活佛转世系统,更主宰西藏的政教大权。

概略的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发展概况,可以得知,阿底峡入藏对西藏佛教影响至深。以下笔者就针对阿底峡所创的噶当派起源与其生平思想着作,以及其弟子仲敦巴所弘扬噶当派的教义等做一阐述。

贰、 阿底峡略传

阿底峡尊者,是对西藏后弘期佛教贡献最大的印度高僧。因此,西藏史料中自然不乏关于他生平事迹的记载。现存有关阿底峡尊者的略传可参考:

中文史藉:法尊法师着《迦当宝典》、《迦当宗派源流》二书,摘译出《阿底峡尊者传》。在现存的华文文献里,这部译传实为研究阿底峡生平最完整,最珍贵的资料。但是法尊忽略了藏传史料中可能会有些讹传和渲染的成分。

藏文史藉:《青史》和《佛教史大宝藏论》等藏文史籍也都保留一些。

西方资料: 译有阿底峡的略传。 对藏文史籍中的记载提出许多质疑,并进行严密的分析与批判。

(一)出生与学法

阿底峡尊者(982~1054年)诞生于东孟加拉超越城的王宫。是当时印度萨贺热国国王格哇伯的第二个王子,本名“月藏”,法讳“吉祥燃灯智”。在他幼年时,就已显露出非凡的宗教禀赋与气质。《尊者传》中说:尊者三岁时,就已学完所有的算数字书。到了六岁,就能辨别内外正邪的教理。在十岁以前,经常归依佛法僧三宝,持守斋戒,馈施贫乏;读诵经论,祈祷本尊,寻求正法;恭敬父母,迎爱法侣,悲眷属护无怙。

十一岁时,尊者听受一位独处修行的胜敌婆罗门之劝,前往中印那烂陀寺亲近菩提贤论师,学习发心的教授。

十二岁到十八岁的七年之间,尊者居住在金刚座潜修,一直跟随阿伐都帝学习各种经论,特别是“修诸难行,举中观论,学中观法;闻思修三,一座并行”。

十八岁时,尊者离开了金刚座,到超戒寺去亲近北门守护者──那若巴学习密法,前后长达十一年之久。那若巴学识丰富,道行过人,是印度着名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在这段期间,尊者也曾跟随其它上师学习过其它密法,如曾随黑山的罗亩罗笈多学“喜金刚”,密号智密金刚。

二十九岁时,尊者前往超戒寺,依大众部说出世部的持律上座──戒护为亲教师,剃发为僧;学习戒律以及因明、工巧明等一切世间学问。此外,又在飞行寺法铠论师座前,听受《毗婆沙论》。总之,尊者在三十一岁以前,已经奠定了相当完善的修学基础。罗尔后,尊者居留在金洲,跟随金洲法称大师学习《现观庄严论》、《学处集要》和《入菩萨行》等大乘论典。尊者在金洲居住了十二年,该学的教理和修行要诀大概都已学了。恰好这时(约1024~1025),护持金洲法称的大山帝国败给入侵的南印可乐王国。或许因此缘故,尊者在四十四岁那年1025),从金洲返回了印度的超戒寺,此时的尊者俨然是一位博通显密、教证 双全且德高望众的大师。

(二)入藏弘法活动

阿底峡尊者入藏大约在1042~1043年间,阿底峡在阿里地区应菩提光之请,针对西藏佛教界的疑惑与时弊写成了《菩提道灯》。此外,在古格停留的三年期间,尊者还作了《摄三昧耶论》、《观音仪轨》、《密咒幻镜解说》,并审校仁钦桑布所译的《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二万五千颂般若光明释》、《八千颂般若广释》等论典。笈一四五年间,尊者欲返回印度时,遇见开创噶当派的仲敦巴(1005~1064)。应仲敦巴之请,前往拉萨弘扬佛法。在此尊者曾作一部《道灯》的略释,后来在桑耶寺时,戒胜译师又根据这部略释添加一些内容而完成了《道灯》的《释处释》。

阿底峡在卫藏地区进行传教活动,一共进行了九年。这段期间先后到过宁错、桑耶、拉萨的叶尔巴、盆域和聂塘等地。

在宁错安居的三个月期间,讲《现观庄严论》、传“十一面观音”、“降阎魔尊”、“度母”、“建立三昧耶王”等密法。

一四七年在桑耶的北迦洲寺中造《次第仪轨》,讲解“中观六论”,并译出世亲的《摄大乘论释》等多种译典。又在拉萨的神变(大昭)寺译讲清辨的《中观心要释思择焰》,并应善慧之请而作广、略二部《中观要诀》。

一五四年,住在拉萨东北郊的叶尔巴,协助藏人译出《究竟一乘宝性论释》。最后,尊者居住拉萨南面的聂塘。

除上述论典以外,尊者还讲授了《二万五千颂般若光明释》、《学处集要》、《众经集要》、《入菩萨行》和《菩提道灯》等论典。此外也有不少道歌。在显教方面的论典有:《法界歌》、《出离流转歌》、《六乐歌》、《菩提心歌》。在密教方面的有:《见金删歌》、《修金刚歌》、《行金刚歌》、《金刚法歌》等。

一五四年八月十八日,以七三高龄于聂塘圆寂。

(三)着作与思想

阿底峡尊者到达古格时,西藏佛教正从朗达玛禁佛所造成的佛教衰微中逐渐恢复起来,当时显宗和密宗的争论,以及在修习次第上也是各执己见,没有定规。针对这些情况,尊者写了一本《菩提道灯论》奉献给菩提光(绛曲沃),希望以此为准整顿当时在教义和修习上的混乱局面,可以说以后的噶当派的教法也基本上包括在一部书中。

阿底峡不愧是名闻印、藏的一代高僧。他一生着述丰富,有观有行,有显有密;保留在《西藏大藏经》里面的大小作品,多达117部。其中属于显教的约有33部,其余全是密教作品。当然这些着作也有可能伪造。综观其着作可归类其思想特点如下:

1、阿底峡的着作属于显教的少;属于密教的,约占百分之七十。而在显教的着作中纯属观门的也少,只有《心经注》、《入二谛》、《一念要诀》、《中观要诀》和《中观要诀开宝箧》等五部。属于行门或观行兼备的特多,共有28部,约占百分之八十五。此以推知:阿底峡是比较偏重实践的密行者。

2、在阿底峡的显教着作里面,没有属于唯识、阿毗达磨或因明类的专论。除了两部般若论释和一封函以外,其余的几乎都是中观论典。由此我们可以肯定:阿底峡修行所依据的思想是中观见。

3、至于尊者的中观思想属于那类派别,则有不同的主张。《阿底峡尊者传》和格鲁派“宗义书”的学者,都异口同声地说,阿底峡属于应成中观派。但若从着述去探讨,如讨论二谛的《入二谛》去查证,则该论说法很多属于自续派主张。此外,也有日本学者以为,在阿底峡的《中观要诀开宝箧》中,夹杂了瑜行中观派的思想。由此可知,阿底峡的中观思想含有应成、自续及瑜伽中观派的思想。

(四)修持宗趣

从阿底峡的着作性质,我们约可推断,阿底峡是比较偏重实践的密行者。其生平事迹,也充分印证这个论点。我们知道密乘的行门很广,部类也多,然而尊者究竟以何为主修呢?《难处释》开头的礼敬颂说:“敬礼胜乐轮、三誓言王,世间自在及度母。”而在尊者的传记中,也经常提到现身的本尊有“建立三昧耶王”、“圣观自在”、“圣救度母”、“圣不动尊”、“胜乐轮”、“喜金刚”等。尊者在印度时,每念三昧耶王满一千遍时,三昧耶王本尊一定现身;到了西藏以后,每天现一次。圣观自在和度母,随念即现,而且经常在梦中指示尊者。不动尊者也同样经常现身。胜乐轮和喜金刚两尊,是尊者密部的本尊,所以现身也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可以判定:“胜乐轮”、“建立三昧耶王”、“观自在”、“圣度母”都是阿底峡经常承事修持的本尊。

阿底峡修密法,是具有相当深厚的显教学养作基础的。阿底峡对修学大乘的基本理念,正如《菩提道灯》主张的:修持大乘佛法,应该先显后密;即先发起大乘归依和志求无上菩提之心,继而受持菩萨戒。其次,进修禅定引发神通,以便迅速积满资粮。最后秉持中观正见抉择诸法实性,破除实有自性的妄执;并循此修习无分别慧以断除烦恼、所知二障。如果想要加速圆福慧资粮,那么就应该趣入密乘,接受灌顶并照密教的次第修学。这种循序渐进的修学次第,萁实也就是阿底峡一生修学、行持大乘佛法的历程。

总之,阿底峡后半生的修为以及他对修持大乘佛法的理念,一偈以蔽之,即是:“外现比丘仪,内怀菩提心,密修本尊天,弘法利群生。”

(五)《菩提道灯》要义

阿底峡的教义与修持上,其基础理论可在《菩提道灯》掌握尊者的思想义涵。《菩提道灯》可说是西藏佛教的要义及影响噶当派的教法相当重要的一部论书。故本节就此书做一阐述。

《菩提道灯》全文只有六十八颂,言简意赅。一共七十七页,译成汉文约两千字。它把一个佛教徒从最初拜师学佛到最后成佛果的整个过程中,所应做的事情都详加罗列,让学习的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沿着他说的阶梯逐步攀登。

按《菩提道灯》的说法,,人一共可以分成三类:一类叫做“下士”,第二类叫做“中士”,第三类叫做“上士”。人既分三类,修习次第也分三道,即“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这三士道合称为“三士道”。总的说,“下士道”是要人们皈依佛、法、僧“三宝”,“中士道”是要人们持守戒、定、慧“三学”,“上士道”是要人们按“六度”的规定去做,以便成佛利益众生。

《道灯》内容大要

绪论-----------------------------------总说上士道

大乘归依

愿菩提心

别解脱戒

波罗密多乘

增上戒学菩萨律仪

增上心学禅定与神通

增上慧学智能与方便

道位次第

密咒乘-----------------------------进修密法,速成佛果

在这部书的最后,又谈到密宗比显宗的地位要高,并且分别等次,划密宗经典为四部(作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该书还以佛教徒的修习次第为纲领,系统地安排了佛教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把十一世纪以前,所有佛书都安排到这个体系之中。当时西藏佛教还处在一个分散和杂乱无章的时期,该论于是成了当时唯一对佛教有系统论述旳书。它一方面成了来噶当派的思想基础,一方面也在西藏佛教徒中,建立西藏佛教显、密融合基础并确定了以实修为主的精神。

参、 噶当派的起源与教理

将如来的言教,即三藏教义,一切无遗的都摄入在阿底峡者的三士道次第的教授之中作为修习,所以名为“噶当巴”。而噶当派是从阿底峡创如,仲敦巴建立宗规,三人法友昆仲宏扬流传,朗加塘巴、夏惹瓦、甲域瓦等君发扬光大。以下先就噶当名号的起源,进一步再采讨噶当派创立者及其教义与发展概况。

(一)噶当名号的起源

除宁玛派(旧派)外,在“后弘期”中新出现的西藏佛教的各个教派中,噶当派是时间最早的一个。从现存有关西藏佛教史记载可得知,噶当(丹)派是后弘期中新产生的最早的一个教派,发端于阿底峡,创立于种敹,至博多哇时壮大起来。

噶当派是以其教法之特征而命名的。“噶”,意为“教”或“言教”,系指一切佛语(经、律、论三藏),根据佛教的说法,佛的一切教诲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佛语就是佛的言教。“当” ,字面直译是教诫、教授,意为对学佛的僧徒的行为持守、修习学法的指导和指示。

就是把佛的一切言教(显密经论),都看作是对于学佛僧徒从凡夫的日常行?  噶当意为把佛经的一切内容,都看作是对于僧徒日常生活行为、特别是修持为到修法成佛的全过程的指示和教导。这种精神,渊源于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阿底峡着此书,乃鉴于后初期期教团修行次第,显密分歧,故阐明显密教义行不悖之理,以及所应遵循之修行顺序,以促进佛教之正常发展。

(二)噶当派的创立者

仲郭巴 ,出生在堆隆(今堆隆德庆县)地方一个富豪人家,幼年在许( ,今朗县)地方学习藏文,后来迁居到康区去。曾拜赛尊为师,勤谨侍奉,努力地向他学习佛教。来听说阿底峡到了阿里,仲郭巴表示要去阿里向阿底峡学习,赛尊也很同意,并为他准备牲口、行李、书籍等,送他上路。仲敦巴走到拉萨附近的盆域,遇到卢梅十人中的两个人的弟子噶哇.释迦旺秋。于是两人决议,请噶哇和卫藏各地方领袖人物商量,共同迎请阿底峡到卫藏弘法。

从一四五年初迎请阿底峡,直至一五四年阿底峡圆寂,他一直跟尊者在一起,在阿底峡诸弟子中以他年岁最长,所学最多,是个大师兄的地位。一五五年,仲敦巴在聂塘主持了悼念阿底峡的仪式,并且在那建立了一座寺院。一五六年初,仲敦巴应象雄一带地方的邀请到热振传教,并在那里建立了一座热振寺,噶当派就是以热振寺为根本寺院逐步发展起来的。

仲敦巴一生没有受过比丘戒,只能算是一个居士,但他在建立热振寺以后,直到一 六四年他去世为止的八、九年当中,一直以讲经授徒为业,常住在热振寺向他学经的僧人有五、六十人。

在仲敦巴的弟子当中最着名的有三人:一个是博多哇( 本名仁赛,1031~1105),一个是京俄哇(本名楚臣拔,1038~1103),一个是普穷哇(本名宣奴坚赞,1031~1106)。这三个人中,普穷哇不教学生, 博多哇和京俄哇两人分别收徒传教,从这两个人发展成为噶当派的两个支派,即教典派和教授派。

(三)噶当派的教理总述

噶当派的教理,认为“一切佛经都是教授”,主张综合传承一切大乘佛法。然而其教法也分裂为教典、教授、教诫三派。

1、教典派

是从博多哇(1031-1105)传出。这一派传述阿底峡的思想,说一切经论都是成佛的方便,所以一切教典都是这一派的依据。然而就阿底峡的着述而论,可分三类:重在说明正见的是《入二谛论》、《中观教授论》等;重在说明菩萨行的是《摄行炬论》、《发心律仪仪轨次第》等;见行并重的是《菩提道灯》。教典派通常所讲的大论中,《集学论》和《入行论》见行兼说,《菩萨地》、《庄严经论》、《本生论》和《集法句经》则偏重说菩萨行。这些经论,后人称之为“噶当六论”。

“噶当六论”:《庄严经论》、《菩萨地》、《集菩萨学论》、《入行论》、《本生论》、《集法句论》。

又阿底峡的《小品法百种》,也是噶当派的教典。

晚年博多哇建立博多寺,弟子中最着名的有,贾宇瓦、朵巴、朗日塘巴和夏尔哇巴;其中朗日塘巴和夏尔哇巴为杰出。

朗日塘巴(1054-1123)本名多杰僧格,他很重视讲经传教,据说跟随弟子近两千人之多。夏尔哇巴本名云丹扎,他也很重视讲经传教,在博多哇死后,他将其弟子收归自己代管。接着继承他的遗教的两位弟子:一位是甲.怯喀巴(1101-1175),一位是董敦(1106-1166)。由他们两位,又分成了噶当派的教典派中的两个寺院系统。由甲.怯喀巴及门徒传下来的是怯喀寺、基布寺系统;由董敦及其门下传下来的是纳塘寺系统。

2、教授派

是从京俄哇(1038-1103)传下来的。属于正见的,有京俄哇所传的四谛教授,有普穷哇所传的缘起教授,又有菩提宝传的二谛教授。其教授重点为:

a、四谛和缘起二种教授,重在明人无我义。

b、二谛教授,重在明微细法无我义。

c、修自他相换大菩提心的教授,京哦哇秘传朵隆巴和贾宇哇,以行为主的教授。

d、见行双运的教授,就是“三士道次第”,所依的经典即阿底峡着的《菩提道灯》。因为菩提道次第中统摄一切教授,所以见行双运的教授。

京多哇,幼年玛拉协饶森巴出家,二十岁时往惹珍寺亲近仲敦巴,仲敦巴嘱以勤修空性。他也到了阿底峡所传的许多密法教授。仲敦巴圆寂后,先后依止菩提宝、自在幢等受学。他通晓梵文、能译经论,善诵密咒,定力亦深,弟子很多,以甲域哇钦波为上首。

甲域哇钦波(1-75-1138),本名宣奴沃,因创建并常住在甲域寺(西藏隆子县东)而被尊称为甲域哇,他侍奉京俄巴十分恭敬,学到了京俄巴所传的教法和经论,连噶举派的重要人物塔布拉杰也曾向他学习佛法。

甲域哇的门徒中有两人比较有名,一位是藏巴仁波,且在甲域哇死后担任寺和甲域寺的堪布。另一位是冲协仁波且,建立岗岗寺。

在此教法中,内邬素巴(1042-1118)本名也协拔,曾是阿底峡的弟子──热振寺第三任堪布衮巴哇的门徒。据说他的佛家的“修定”和经典方面很有成就,又擅长医术,曾替治数十位僧人的麻疯病,所以很有名望。其弟子中以皆贡钦波和绛曲格哉比有名。皆贡钦波建立了仁钦岗寺,绛曲格哉常住在一座叫达坚的寺庙,他们都是以传授内邬素巴传下来的修持和密法为主。

3、教诫派

这是阿底峡在耶巴传授给枯敦、俄善慧、仲敦巴三人的教授。由仲敦巴传授给其三大弟子,普穷哇得到全部,京俄哇得到多半,博多哇得到少半。此教诫至僧成时,传播到全藏。此教诫派是以显宗的修习为主的,其教授为恒住五念:

念师长为归依,

念自身为本尊,

念语言为诵咒,

念众生为父母,

念心性本空。

其中被认心要法门的,是“十六明点”的修法。修这个教授的,下自戒律,上至金刚乘法,能在一座中一齐修习。本尊有四位,即是释迦佛、观音菩萨、绿度母、不动明王。法是三藏。四尊和三藏合起来称为‘噶当派七宝’。

从以上噶当派的教理分派,可以得知噶当派的教理是调和了显密二宗的教理与修习,它是强调修习次第,主张先学显宗后学密宗,并且强调密宗只能传授给经过考验的少数有“根器”的人,因此噶当派并不广传密宗。此外,噶当派还主张显密二宗不应当相互攻讦,而应当互相补充。

4、噶当派的密法

噶当派所传的密法,是以《真实摄经》一系的密法为主。这部经是属于四部怛特罗中的第三部(即瑜伽部),对这一部的解释仍然是以显宗的教义为基础的。在阿底峡的时,四部怛特罗中的第四部(即无上瑜伽部)的一些内容,如胜乐、大威德、密集等,已经在印度盛行,并且逐步传到了西藏。由于当时藏人修习无上密法之根器的人数少,因此,阿底峡在世时提倡遵循第三部怛特罗的《真实摄经》修密法。惟有少数上上根器的弟子才传给他无上密法。这样做既显示了萨迦、噶举等派专门崇尚无上瑜伽部有所不同,又与宁玛派的密法中大量吸收笨教的东西有着更大的差别。所以噶当派在西藏佛教中,享有显密教法‘纯净’的声誉。

肆、 噶当派的影响与发展

(一)噶当派的影响

西藏佛教各宗派普遍受到噶当派的影响很深远如:

1、 噶举派初祖冈波,结合《菩提道灯》与密勒日巴的“大手印”法门,造了《道次第解脱庄严论》,其所传的法是噶当、大手印合修的教授。

2、萨迦派二祖和宁玛派高僧隆钦饶绛巴,都曾经噶派的桑寺中学习“慈氏五论”和“法称七部量论”,奠定显教的基础。

3、格鲁派黄教祖师宗喀巴,亲从虚空幢和法依贤,学习噶当派的道次第教授,因而造《菩提道次第》广略二论。其修行自修化他,都依阿底峡所传的教授而行。所以黄教格鲁派被人称之为新噶当派。

(二)噶当派于桑浦寺的发展

桑浦寺在西藏佛教历史上位有一定的地位,这个寺院位于拉萨以南,聂塘以东,以提倡因明,辩论而着名。许多藏文史籍把它归入噶当派的寺院。以下就噶当派在桑浦寺的发展情况加以叙述。

桑浦寺是1073年由阿底峡的弟子俄.雷必喜饶建立的,最初叫做内邬托寺,后来改称桑浦寺。俄.雷必喜饶十一世纪时的人,通称他为大俄译师。他幼年跟从卢梅十人中的征.也协云丹出家,后来到康区向赛尊学法。1045年他与同学枯敦.尊追雍仲等人一起回前藏,在拉萨附近建了一座札纳寺,在那里讲经传教。阿底峡来到前藏后,跟随他学法。他翻译和修订过多种有关因明的书籍,所以得到译师的称号。

俄.雷必喜饶死后,其侄子俄.罗丹喜饶(1059~1109)通称的小俄译师,继任桑浦寺的堪布。十八岁与热译师和年译师一起到阿里参加过孜德举办的“火龙年法会”,会后又到克什米尔去留学十七年之久,约在三十五岁返回西藏,又到尼泊尔作学习密法。他翻译了多经典和有关因明的书籍,成为当时有名的译师。

小俄译师的门徒中,以卓隆巴比较着名。卓隆巴原名罗追回乃,曾为许多显密经论作注疏,根据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写成《道次第广论》和《教次第广论》。这两部书都是阐明当派之教义的,后来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以这两本书为基础上写成了《菩提道次第广论》。

桑浦寺极盛时,是西藏佛教各教派的许多僧人前来学习佛法的重地。大小俄译师所传的“因明”被称为“旧因明”,而原来由玛.雷必喜饶(即洛穷)所传的“因明”被称为“新因明”。经由桑浦寺第六任堪布恰巴却吉僧格时开始宣扬,一直到十五世纪是西藏讲授因明的重要据点。据说西藏佛教各教派的僧人采用辩论的方法学习经典,也是从恰巴吉僧格开始。

此外,般若(以《现观庄严论》及其注疏为主)、中观(以“入中论”及其注疏为主)等学也多由桑浦寺传播发展。因此,桑浦寺不仅在显宗和因明方面对西藏佛教各教派发生过影响,而且在整个西藏佛教的发展史上,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恰巴吉僧格之后,桑浦寺分为上下两院,在萨派掌握地方政权后,曾巴该寺的几个札仓收归萨迦派管辖。到十五世纪格鲁派兴起后,桑浦寺也随其它噶当派一起并入格鲁派寺院系统。

(三)噶当派的消失

从十一世纪到十二世纪这二百年,噶当派得到了一些地方势力的支持,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西藏佛教各教教派中以僧徒众多,寺院广布而着称。十三中叶,受蒙古王室阔端派遗领兵进藏的将军达那波写给阔端汗的信中说:“现在藏地以噶当派的寺院最多。”由此可见该派势力之盛。

噶当派中的怯喀寺、基布寺系统曾和雅隆觉卧地方割据势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寺院集团。但是噶当派整个教派并未去寻求掌管地方大权,甚至对后来萨迦派僧人掌政的情况还表示反对。

十五世纪黄教(格鲁派)兴起后,由于黄教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当黄教获得发展后,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都变成了黄教的寺院,噶当派如今已不再单独地存在于西藏社会上了。

伍、 结论

本文,只算笔者初尝整理西藏佛教史中噶当派的资料,内容鲜少创见。然而在阅读有关阿底峡尊者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着述,不禁赞叹尊者不愧为一代宗师。从尊者入藏对西藏佛教有深远的意义,其思想也建构了噶当派的教理与修习的解行。

噶当派素有“纯净”的声誉,在现今的社会对藏密蒙上一层无上密法的色彩,而阿底峡尊者以显宗为基础而无上密法只能传予少数上上根者,我想这是修学藏密的行者必须有的观念。

再则从噶当派的发展及影响藏传教的各宗派,虽然目前其宗派已消失在社会上,然其影响之深远,我想不应其不存在而抹煞其曾经在历史上的价值与意义。最后,还是要赞叹顶礼伟大的阿底峡尊者。

参考书目

1、《中华百科全书》

2、 释如石着《菩提道灯抉微》,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6月,p.3。

3、 廓诺迅鲁作着,郭和卿译《青史》,收于《世界佛学名着译丛》38册,蓝吉富主编,台北:华宇出版社,1998年初版。

4、 法尊着《西藏佛教史》〈西藏佛教的迦当派〉,收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5册,张曼涛主编,台北:大乘出版社,1979年初版。

5、王辅仁着《西藏密宗史略》,台北:佛教出版社,1985年3月初版。

6、冉光荣着《中国藏传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9月。

7、王森着《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佛学出版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