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金刚上师金刚上师开示萨迦法王萨千贡噶宁波大师「远离四种执着」

萨千贡噶宁波大师「远离四种执着」

萨迦天津法王开示,纽约大悲遍空寺

口译:马君美 居士


「远离四种执着」这个教法,最早由文殊师利菩萨亲传萨千贡噶宁波。今天您们来此听闻此一殊胜法门,应该留意如下的闻法须知:

第一要有正确的发心,同样的行为,若发心不同,果报便因之而异;因此,正确发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发心时,要观想空间是无限的广大,面前众生是无限的多,而这些众生都希望能远离痛苦并得到长久的快乐,然而由于众生的无知,他们虽然已体验过无数严重的痛苦,但却仍持续不断的在造痛苦的因。因此我们要发起菩提心,为解救众生的苦与给予真正的快乐,而发愿成佛。今天来此听闻珍贵教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努力精进修习此法门,而早日成佛,以期解救众生之苦;如此发心便是正确的。

第二要有正确的态度,闻法时,身体必需保持恭敬的坐姿、禁语、心念专一而充满法喜。如果坐姿不恭敬或平躺着,那便非常不宜。我们应感到法喜是因为这是稀有难得的教法;有佛出世,得到宝贵人身,更难得的是有大福份能听闻此殊胜教法。在闻法时,若以容器为比喻,我们应避免犯下三种过失。第一是覆器过失,若器皿是覆盖着,无论有多好的东西都倒不进去,如果坐在上师面前而不专心听闻教法,便是犯了覆器过。第二破器过失,若器皿有破洞,无论倒进什么好东西,最后都会一滴不剩的流掉。

如果在闻法时,没专注记忆上师的教法,便是犯了破器过。第三毒器过失,若器皿沾染有毒物,无论倒进什么好东西,都会被毒物染污。如果在闻法时,心中有不正确的见解、发心或负面情绪等,便是犯了毒器过。

此外,闻法时还要避免「六种错误心态」。

一是「我慢」,例如有人因出身贵族而感到骄傲,在闻法时,心想:「我出身贵族」或「我比上师更博学」等;以此骄傲态度来闻法,就是所谓的「我慢高坵,不出德水」。

二是对上师与教法不信任或不虔诚,甚至还对上师与教法吹毛求疵。

三是对教法缺乏热忱和兴致,例如有人闻法动机是基于好奇而非真正想获得实修利益。

四是坐着闻法而心念却被内在、外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现象。

五是一边闻法,一边禅修;当知学习次第是先闻法,次思维,后禅修。若在闻法时作禅修便不适当,应当在听闻佛法时,充满大法喜和热忱,等到学习完全再作思维与禅修。

六是无耐性,这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对漫长课程无耐性,二是对无法理解深奥教义无耐性。当第一种无耐性生起时,应想这是一个很珍贵及殊胜的机会,虽课程漫长也要试着有耐性的听闻完整教法。若对无法理解深奥教义无耐性,最好对治方法是增加闻法次数,经由多次闻法便能增进对教法的如实理解。

最后,闻法需具备「六种正确认识」:将上师视为医生;自己视为病人;教法视为良药;烦恼杂染视为重病;修行视为疗法;信佛陀的教法为无瑕,终必有效。

当我们闻法时,若心中能免除三种过失及六种错误心态,并具六种正确认识,这本身即是一种很好的修行。再者,菩萨道最主要的修行法是六度,这六度也包括在正确闻法中:当上师教授佛法时,弟子献曼达或其它供养物,即是布施度。在闻法时,戒除不好的行为,即是持戒度。在受法时,身口意保有耐性是忍辱度。对教法产生极大热忱和兴致是精进度。一心专注在深奥教义中是禅定度。经由闻思修所得者,即是智慧度。故正确接受教法即是六度修行。

以下说明此一教法的历史背景:

萨千贡噶宁波,是萨迦五祖之初祖,他的上师就是巴利译师仁钦卓巴,而仁钦卓巴便是四大译师之一,所以他被认为是伟大四译经师的传承持有者。

当萨千贡噶宁波十二岁时,他的上师巴利译师对他说,「你是大师的儿子,研读经典对你非常重要;为了研读经典,你必需开发智慧;为了获得智慧,你必需修智慧本尊文殊师利菩萨法。」言毕,巴利译师传授他红黄文殊菩萨灌顶及相关教法。其后在巴利译师指导下,年轻的萨千贡噶宁波进行文殊菩萨的禅修闭关。在闭关初期有些障碍显现,他修忿怒不动明王法除障,经六个月闭关,文殊菩萨显现于萨千贡噶宁波的净观中,且伴随着二位菩萨及许多供物、彩虹及花雨。就在此时,文殊菩萨说出此四句偈教法:

「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人;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执着己目的,则无菩提心;执着心生起,正见已丧失。」

当他慎思此教法时,萨千贡噶宁波体会到此四句偈,实蕴含所有经论密续的精髓。

实际上,伟大的萨千贡噶宁波自己即是文殊师利菩萨和观世者菩萨的化身,因此他并不需要得到更多的智慧,但他生为人身,所以需要显现为一般人的学习研读方式,以接受此教法。其后,萨千贡噶宁波将这教法,传给他儿子和弟子,他们又传授给他们的儿子和弟子,如此代代相传至今。我是从我主要上师──哦寺当巴多杰羌仁波切及尊贵的究给企谦仁波切处接受此教法。

这教法是所有萨迦寺院中的基础教授,因这是由文殊师利菩萨亲口所传,是真实殊胜的口诀教授,因此被所有藏系佛教传统公认为殊胜教法,而将之包括在许多修心法门中。

佛陀给我们无数形式与层次的教授,这些教授大致可分两大类:一是广博的经论教法,此需经长时间研读后,才能付诸修持;另一是为没时间广读经论的人所传的口诀教授,伟大的祖师们根据他们修行及证悟经验,将之记录下来供弟子们修行之用,便成口诀教授。

前行教授基础

这个口诀教授分三部分:前行、正行、和结行。虽然这四句偈教法并未明述前行部分,但是我们修持总是由前行开始。前行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邪道改为正道,凡是不作善行,或以错误方式作善行,都是邪道;从邪道转为正道,便进入解脱道。皈依是从邪道转为正道的关键,虽然皈依三宝是所有佛教传统的共法,但大乘传统的皈依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就皈依对象言,所有佛教徒都皈依佛、法、僧三宝;在大乘传统中,佛是具备无量功德、至高无上、完美无瑕的特质,佛并具有法、报、化三身。法身又称实相身,法身具有两种清净,第一种清净是所有众生皆具的佛性,佛性即没有被烦恼染污的心之实相。唯众生虽具此清净性,却没此体认,因佛性已被烦恼完全遮盖住。经由积聚功德智慧资粮,净除一切烦恼杂染,则会见到心的本来实相,此为第二种清净。佛的法身便是具备此两种清净的实相身。

佛三身中的第二身是报身,又称受用身;要证得此身,不但要积聚广大功德智慧资粮,清净一切烦恼,还要证得身、口、

意之究竟圆满,由此而显现的庄严身相即是报身。报身具备五种决定,超脱生死、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严、永远在最高佛土、只给大乘的教授、弟子皆高地菩萨、永不停息转*轮直至轮回结束为止。

佛三身中的第三身是化身,这是出于大悲心的示现,佛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化现为任何形相来救度众生,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即是化身佛,因为即使是一般的众生也都能见到他的身相,与接受他的教法。

因此具有法、报、化三身的佛陀,是大乘佛教皈依的对象,此与小乘之说不同。

第二个大乘皈依的对象是「法」,它是佛陀珍贵的教授,我们所皈衣的法,其意义会因不同背景情况而有差异,按佛法分为二种:一是大乘经典,如《大藏经》,二为佛与菩萨的证悟。

第三个皈依对象是「僧」,或某一神圣团体,大乘佛教所称的「僧」是已达到不退转地的菩萨,并具有正确见地、修行、和证悟者。

以上是大乘佛教皈依的第一个特点,以佛、法、僧为皈依对象。

大乘佛教皈依的第二个特点是皈依的期限,大乘皈依期限并非达到某一短暂目标或只限定在此生。大乘皈依是从接受皈依那一刻开始,持续到我们达到最终目标──证得圆满佛陀为止。

大乘佛教皈依的第三个特点是,受皈依者需想象不只自己皈依,而是所有六道众生与我一同接受皈依。接受皈依的三种原因:

一是对轮回痛苦的害怕恐惧,二是对三宝功德的信心,三是对众生的悲心。虽然恐惧、信心、慈悲这三种原因都可能在我们心中,但在大乘传统中皈依最主要原因是慈悲,因悲心之故,了解所有众生在前世都曾是我们的亲人,所以不仅要自己接受皈依,同时要观想所有众生一起皈依。

第四个大乘皈依的特点是,我们皈依的目的不只为解救自己,更为解救无数众生。我们以悲心观察所有轮回众生,了解所有众生正陷在痛苦当中,并且他们还不断在制造更多苦因,因而为解救众生之苦,我们必需接受皈依。

我们必需谨记以上大乘皈依的四个持点,然后念诵以下的皈依文:

「今我与虚空如母有情众生,愿皈依佛为我们的上师;愿皈依法为我们的修行道路;愿皈依僧为佛子;直至共成无上菩提。」

我们必需专注地多念诵几遍以上的皈依文,念完皈依文后再念诵以下的祈祷文。

「祈祷三宝,请加持使我心能转向佛法;请加持我,在佛道上精进修持;请加持我,去除修法上的错误;请加持我,能转幻象成俱生智;请加持我,不升起任何杂念;请加持我,速证无上菩提。」

此祈祷文已大致包含〈远离四种执着〉的教授,如祈祷文第一句「祈祷三宝请加持我心能转向佛法」与〈远离四种执着〉第一句的「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意义是相等的。

当修持正确佛法时,你必需放弃执着此身;因为此生是短暂、无实体、及脆弱无常的。当念诵「使我心能转向佛法」时,当知此处的佛法是指正确的佛法,任何佛法若混杂且执着世间的法,便不是正确佛法而只是世间法。所以在走向佛法之初,我们必需祈祷三宝加持让我们成功的将心转向正确的佛法。

第二句「祈祷三宝请加持我在佛道上精进修持」,意谓当进入佛道时,若未能升起「出离心」,便不可称为正确的入佛道。此同〈远离四种执着〉第二句偈「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因此,我们不但要祈祷三宝带领我们进入佛道,且要祈祷使我们生起正确的出离心。

第三句「祈祷三宝请加持我去除修法上错误」,此同〈远离四种执着〉第三句偈「执着己目的,则无菩提心」。虽然我们进

入佛道时可能具足出离心,但我们如果只求自己解脱仍然是错误的。即使达到自我解脱的涅槃,仍不能聚集所有功德,也不能清除所有障碍。

第四句「祈祷三宝请加持我转幻象成俱生智」,此同〈远离四种执着》第四句偈「执着心生起,则失正见地」。因我们缺乏智慧,故所见到的只是幻象,因此我们要祈祷三宝加持,使我们成功修习止观,使智慧生起,转幻象为俱生智而见实相。

第五句「祈祷三宝请加持我不升起任何杂念」,此句可说是包含前面所提到的所有修持,因所有非宗教性的杂念与思想,只会让我们陷入轮回及下三道中,因此我们要祈祷使我们的杂念片刻不起。

第六句「祈祷三宝请加持我速证无上菩提」,大乘佛法是过去、现在及未来所有佛修行的道路,也是我们应该追随的正确道路,同时是能速证无上菩提的道路,因此祈祷让我们透过大乘教法早日圆证无上菩提。

以上即是前行第一部份有关如何从邪道转为正道的教法。

以下是前行第二部份──有关如何从下士道转为上士道。

佛教徒都相信轮回转世,关于轮回转世可用下列逻辑方式来了解。我们都具有身体及心识:关于身体,我们都能见到及触摸到,并可具体形容身高、肤色及体形;而心识与此则有极大差别,看不到也触摸不着,更无法形容心识的形状与颜色。因为心识不能从身体的物质及五大(地、水、火、风、空)来呈现,心必需由心自己的相续而感觉到。我们可以形容现在的身体是从何而来,如何保养及最终会如何被处理;但心就无法用认识身体的方式来处理。

心是相续的,因此心必需来自同样的心相续,我们可以证明此生的心是相续于前一生。如果以此方式继续推论下去,我们会发现找不到心的起点;这就是所谓「从无始以来」;我们每人的心都是从无始以来相续至今。既然我们的心是相续于无始以来,那必出生及轮回过所有地方,所有众生也都会是我们过去的母亲、父亲、或亲人。因时空人物型态的变化,过去的亲眷

此生不再彼此认识,我们可能会将之视为敌人、亲人或陌生人。事实上,每位众生都可能一次或无数次,当过我们的亲人;每次他们皆会给予如同现在亲人一样的关爱、照顾与帮助。如果我们只追求自己解脱,而忽视如同母亲般的众生是不对的,我们必需要帮助如母众生解脱轮回痛苦,带领众生进入真正快乐之道。

然而因为我们现在只是平凡人,自己既未解脱,也无能力去解救他们。即使是世间的神祇及证得自我解脱的圣人,也一样无法解救众生,只有证得圆满佛陀果位的圣者,才能真正彻底解救众生之苦;因此我们必需发心证得圆满佛果。

这样的发心便是「菩提心」,菩提心分为二种:「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我们发心愿证圆满佛果以利益众生,即为「愿菩提心」;当进入菩萨道修菩萨行,即是「行菩提心」。

皈依、发菩提心及回向的祈祷文,是如此念诵: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施等善指的是行六度(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

另一祈祷文,可如此念诵:

「以我身口意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也就是说一切所有身、口、意的行为及意念,都为证佛果以利益众生。

四句偈教授

开始练习静坐观想之初,需选一不受外界干扰处,并避免受内在妄想干扰。然后两腿交叉盘坐,并念诵皈依及发菩提心祈祷文。之后,思惟〈远离四种执着〉的第一句偈「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

第一句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与错误的佛法修持,此句的内涵在小乘、大乘和密乘传统中大体上是相同的。纯正的佛法修持是不执着此生,若还执着此生,便非修习正法而是在修世间法,如此的修行法如同海市蜃楼般,看起来似水,但不能解渴;这种看起来像佛法的世间法,是无法帮我们解脱轮回的痛苦。

如果佛法修持是为此生利益,那不论持戒、闻法、思惟或禅修,都不会在此生得到证悟成果。如果佛法修持是为得名声、信徒及财富,那将会种下轮回三恶道的因,而不是解脱成佛的种子,这都不是正确的佛法修行。

印度瓦萨昆尼大师(Great Indian Master Vasubandhu)曾经说过,「持戒是闻、思、修的基础」。在正法修持上,一定要依奉清净戒律而行,彻底的放下世间的执着,不能执着此生,因为此生是暂时的、短暂的、无实的;很少有人能活过百岁,它并不值得我们去执着。

学习佛法的目的,有很多不同层次,至少要超越此生,而为下一世。「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这句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与错误的佛法修持。间接指出具备十八种暇满人身的难得,由于世间的无常,我们不能再拖延,必需精进努力学习佛法。

不只人类有佛性,所有众生都有佛性,且众生的佛性不会被无明所染污;只要用正确修行法,所有众生都有机会成佛。唯在六道众生中,人算是最有机会成佛者,尤其具备暇满的人身要修成佛就更为容易了,因此具十八暇满的人身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如同印度寂天大师《入菩萨行论》所云:

「具备十八种暇满是非常难得的,既已得到,一定要为众生利益而努力。如果不能利益众生,不知何时再获此暇满。」

我们可从原因、数目、譬喻及性质之观点来思惟暇满人身的难得。

先从「原因」观点来看,欲得暇满人身,必需修行善业;尤其必需放弃所有恶业,严守戒律。但我们放眼观看轮回众生,绝大部份都没行善业,甚至都在行恶业,或只在行表面上看似善业的恶业。

我们可以小心的检查自己从早到晚的心念,有多少恶念生起?有多少善念生起?如果能够小心诚实的观察,大部份人会发现恶念恶行远多于善念善行;所以我们平时只用很少时间积聚功德善业,而功德善业才是得到十八暇满人身的主因。因很少积聚功德善业,故宝贵人身是非常难得的。

其次,我们以「数目」观点来了解宝贵人身的难得,虽然世间上有许多人类,但与其它众生比较起来,人类还是非常的少数。虽然我们说人口膨胀,但每一国家的人口数还是可以计算的。然而即使在自家一处非常小的地方,都无法估算清楚有多少昆虫。可见人的数量只占所有众生中的一小部分,而且不是每个人身都能具足十八暇满,因此具备十八暇满人身是难得的。

我们再以「譬喻」观点来解释宝贵人身的难得,佛法经典举了许多譬喻作说明,其中一个譬喻为:将下一世投生比喻为往墙上投掷谷粒或豆子,当谷粒或豆子撞到墙壁后,几乎所有的都会掉到地上,此犹如来世出生于三恶道的机率。而得到十八种暇满人身的机率,就如同谷粒或豆子撞到墙壁后黏在墙上的机率一样。

接下来再以「性质」的观点来解释宝贵人身的难得。具备十八暇满人身是指远离八种无暇与得到十种圆满。

远离八种无暇是指远离八种不好状态,其中四种是在非人道状态,另四种是在人道中。四种非人道状态是:出生于地岳道、饿鬼道、畜牲道及长寿天。

出生于地岳道,因受到非常大痛苦,而无法听闻及学习佛法;饿鬼道则是忍受极大饥渴的痛苦;畜牲道是愚笨无知而无法理解佛法。至于长寿天是居于色界天中,除生与死外所有时间都停在一种极高的世间定中,在那种禅定状态下无机会修行佛法。以上四种无暇是出生于非人道中。

在人道中也有四种无暇,一是生为野蛮人,他们连听到「佛法」两字的机会都没有。二是生为不正见者,他们可能听过佛法,但不相信佛法主要概念,如业果轮回等。三是生在无佛之世,无佛法可学,亦即「暗劫」,若有佛之世则为「明劫」,暗劫时期远多于明劫时期。四是生为智障或身体残缺者,此种人即使能听到佛法,也无法领悟了解佛法。以上是发生在人道中的四种无暇。

暇满人生还必需包括十种圆满,其中五种是由自己拥有的,另五种则来自他人。五种自圆满为:一是生为人,二是生在中央地域,三是六根健全,四是没有造过五无间罪,五是对佛法有真诚信心。

第一自圆满为得到人身,第二自圆满为生在中央地域,一指地理位置的中央,如印度等,特别是菩提迦耶,那是所有过去、现在及未来佛成道之处;另指对佛法尊敬之处,如僧尼及男女在家修行众的四种佛弟子居住之处。第三种自圆满是六根健全,如此乃能对佛法闻、思、修。第四种自圆满是没造过五无间罪,一般的宗教修行,是很难净除五无间罪的。第五种自圆满是对佛法有真诚信心,尤其在「持守戒律」上有完全的信心,这是佛法的根本。以上是五种自圆满。

五种他圆满为:一是有佛出世,二是有佛说法,三是有佛法住世,四是有依法修行者,五是有慈心施主供养支持。

第一种他圆满是有佛出世,前曾言暗劫远多于明劫,明劫初期人寿增长,佛也未出世;佛是在明劫末期,当人寿命渐减之后才出世;故知有佛出世非常难得的。

第二种他圆满是有佛说法,佛只对具有根器及能了解深奥佛法的弟子转*轮。

第三种他圆满是佛法住世,以前已有许多佛示现于世,但经长时间后,他们的教法都已不在,而且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有下一位佛显现于世;因此能遇上佛法住世非常难得。

第四种他圆满是有人依佛法修持。

第五种他圆满是有慷慨施主以清净心及正业来供养支持佛法。以上是十种圆满的概略;其中五种来自自己,另五种则来自他人。

以上是从性质的观点来说明十八暇满的难得,要具备任一暇满都非易事,何况要同时具足远离八种无暇及具足十种圆满,故知暇满人身是非常殊胜难得的,而且也非常可贵,这比「满愿宝」还要珍贵。虽然满愿宝可以满足物资上的需求,但无法用它取得更高的转世、自我解脱及圆满得道。但若我们能善用现在的人身,就有机会得到更高的转世及达到自我解脱,甚至有机会成佛。

由上可知暇满人身的难得可贵,既然暇满人身如此珍贵难得,我们必需非常精进的修习神圣佛法,不要虚度生命。

你可以回想〈远离四种执着〉第一句偈是:

「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

它直接解释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佛法修持,也间接指出暇满人身的难得,告诉我们应当精进修持而不能再拖延。

这一偈另一方面在告诉我们,无常与死亡的真实存在,我们若能多加思惟,便会了解为什么不能对修习佛法再拖延,世间的一切都由因缘和合而生,它是无常而不实在的,尤其是人的生命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对死亡再加慎思。

首先思惟死亡的确定性,所有宇宙上的众生都百分之百确定会死的,没有人会怀疑有任何众生不曾死或不会死。就算神圣的佛及菩萨,虽然在究竟上是超越生与死,但仍须在众人眼中示现入大涅槃。凡人的出生是由业及烦恼来推动的,既有生就一定会死。就如同圣哲所言:「所有由组合而成的事物都会分解,累积的最终就是耗尽,聚会的最终就是分离,升上高处最终就是下降,诞生的最终就是死亡。」

第二要思惟死亡时间的不确定性,无人能确定自己能活多久及何时死亡。试看我们周围的人,有许多众生是尚未出生就死在母胎里,有些众生是死在出生中,有些众生是死在婴儿期。没有人能确实知道自己何时会死亡,虽然我们知道有很多种外在及内在因素,会让寿命减短,且只有非常少的情况才能将寿命延长。就算以饮食和药物来帮助延长寿命,但那也可能是造成死亡的原因。也不是所有年轻、健康、有权、有钱、及舒适过生活的人就能保证长寿。有时健康的人反而比久病的人早死、年轻人比年长者早死、富翁比一无所有的人早死等等,无人能保证一定能有多长的寿命。

第三要思惟只有修持佛法才能在死亡来临时帮助我们,所有世间财富、权力、名望和学识都无法用来避免死亡,只有神圣的佛法是我们在死亡路上唯一的仰赖。因此我们必需趁现在年轻健康和还活着的时侯,精进修习佛法。我们现在及时地在漫长佛法修行路上精进不已,就算此生未能证得究竟果位,最少会有信心在下一世获得较高的转世,上根器修行人在临终时会充满信心,就如同将回到自己家一样;中等根器修行人在临终时不会有任何犹豫恐惧;下等根器的修行人在临终时不会后悔没有机会修行佛法。当我们思惟死亡的确定性和死亡时间的不确定时,我们就绝不能再有所拖延,必需立即开始修持佛法。

以上结束我们今天〈远离四种执着〉的第一句偈的教授,「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

在闻法之初宜生起正确动机,并在闻法过程中避免三种过患,此为听闻教授之弟子必须谨记者,而所谓三种过患指:不专心听闻教法的「覆器过」;忘记所闻教法的「漏器过」;带着负面情绪闻法的「垢器过」。

本教授最初由文殊菩萨传授萨迦初祖萨千贡噶宁波,共包括三部分:前行、正行、结行。

「前行」解释如何透过皈依以改邪道归正道,及如何由发菩提心而转下士道为上士道

(此部分已刊于本刊上期。)

「正行」乃文殊菩萨传授萨千贡噶宁波之四句偈教法:

「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若执着己目的,则无菩提心;若执着心生起,则失正见地。」

第一偈:「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此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错误的修持者,并间接指出具十八暇满人身的难得、无常与死亡的必然性、精进修持而不再拖延的重要性。此偈所解说者,乃为「下士道」之修行,他并不以超脱轮回为目标,只是怕堕入恶道,并祈求能继续投生于人天善道而已。此偈重点在说明人生无常,生命总有结束之日,而当生命结束之时,心识仍会延续,若此生纵情造恶业,便会招致来生堕入恶道受苦;为避免堕入恶道受苦,故需实际修行累积善业,以求投生善道。

(这些教授在前一集中已作解释)

今日教授重点在第二偈:「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此言若人执着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则佛法修行将无法带你进入解脱道。此偈说明:不只恶道极度痛苦,即使善道也无真正快乐,二者皆不值得贪恋。因此应该生起脱离轮回之出杂心。若要生起出离心,则首先要了知轮回即苦,当认识轮回即苦后,追求解脱之心愿和脱离轮回之出离心才会坚固。因此今天的教授包含两个主题:了知轮回过患以生起出离心、明白因果业报以避免造恶业,最终则经由修行以脱离轮回。

(一)轮回的祸患

佛经言:「欲界乃过患,色界亦过患,无色界亦复如是,唯『涅槃』方为究竟清净。」若人欲知轮回苦,则苦苦、坏苦与行苦是。

1.苦苦

「苦苦」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苦,如身体疼痛和精神忧虑等,关于这种苦,佛经说:

「地狱道众生受烈火寒冰折磨,饿鬼道众生受饥渴煎熬,畜生道众生受杀戮啖食摧残、人道众生受生老病死之苦,天道众生则耽逸乐而无解脱心。在轮回中,如针眼般之真实快乐皆不可得。」苦苦在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中最易真实感受到。

(1)地狱道:

地狱有三类:寒地狱、热地狱、近边地狱和小地狱:

甲、寒地狱

寒地狱又可分为八种:第一个寒地狱为「冰疱地狱」,此地狱众生因所造业果成熟,不经怀胎便直接化生冰疱地狱中,此地之天空黑暗无光,无太阳亦无星星,冰雪遍布,雪峰环绕,寒风刺骨,侵袭肌肤,此地狱众生因无衣物避寒,周身起疱,痛苦难当,因此称为「冰疱地狱」。这个地狱的众生受苦时间非常长,他们的寿命是以如下方式计算:想象一个容器中盛满1600公斤的芝麻,每一百年取出一粒,直到芝麻取尽为止,这样的时间便是冰疱地狱众生受苦的日子。

第二个寒地狱是「裂疱地狱」,这地方苦受性质与冰疱地狱类似,但要更冷20倍,因此这地狱之众生身上的疱便破裂开来,脓水与血从冰冷的身体流出,此地狱之寿命又比上一地狱长20倍。

第三个寒地狱是「剥剥地狱」,此地众生因极度寒冷,苦不堪言,故发出「剥剥」的声音。

第四个寒地狱更冷,一点声音都发不出来,只听到微弱的呼气声。

第五个寒地狱的寒冷又更甚,此地众生全身冰冻,牙齿不停打颤,故称为「咬牙地狱」。

第六个寒地狱的寒冷又远甚于前一地狱,此地众生皮肤冻成蓝色,且裂成类似乌巴拉花般的八瓣,故称「裂如乌巴拉地狱」。

第七个寒地狱的众生,原本蓝色皮肤被暴风吹掠冻裂而成莲花瓣,全身通红,故称「裂如莲花地狱」。

第八个寒地狱的寒冷再甚于前,此地众生身体冻得僵硬如石,然后爆裂成千百片,连内脏也碎裂翻腾而出,类似大莲花瓣,故称「裂如大莲花地狱」。

当我们沉思此等寒地狱之现况,然后去感受其性质、寿命、与痛苦时,当知我们并没有一定不生于这地方的把握;我们都曾造作许多恶行,特别是在愤怒时更会造作出大恶行,倘若我们的恶行中,有基于愤怒心而让众生或出家众得到寒冷之苦受者,便有可能感得此寒地狱之果报,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具足暇满的人身宝,勤修殊胜佛法,以避免堕入寒地狱中。

乙、热地狱

除了八寒地狱外,还有八热地狱:第一个称为「复苏地狱」,此地众生因业力所感而化生于此,遍地熔浆铁汁,乃由于强烈我执――心中充满愤怒所致,此地众生任何手持物均变成武器,视所有众生为敌人。身体遭狱卒截砍成块而失去知觉,之后天上会吹来一阵冷风,并传来「复苏」声,于是此地众生便又重获知觉;此地众生便一再经历这种身体的破碎与复活而无间断,此为第一个热地狱。

第二个称为「黑绳地狱」,阎王部下会在此地众生身上划上许多黑线,如同木匠用绳墨划木材一般,然后依黑线将其切割成块。

第三个称为「挤压地狱」,此地众生生于状如屠宰后兽头的烈焰大山中,身体不断被燃烧的铁山挤压,而感受到极大痛苦。

第四个称为「哭号地狱」,此地狱众生活在炽热熔铁地面,并遭狱卒不断追赶,于是遁入附近房子以图逃脱,然而一旦进入房子,房门即自行闭锁,且永远无法开启,此时房子便成炽热铁屋,屋内众生受到熊熊烈火焚烧,只能从内心深处发出惨痛哭号,故称「哭号地狱」。

第五个称为「大哭号地狱」,此地狱类似哭号地狱,只是此地狱众生不只被困在一间屋子里,而是被困于两重屋子中,其中一屋位于另一屋的内部;此地众生即使可能由内屋逃出,也无法逃离外屋。因此此地众生更为痛苦煎熬,哭号声更为凄唳宏大,故称为「大哭号地狱」。

第六个称为「热地狱」,此地狱卒捉拿此地众生后,以火红的单尖矛枪用力从这些众生肛门刺入,然后直达顶门;他们内部器官全被炽热尖矛枪烧毁,故受极大的苦楚。

第七个称为「大热地狱」,此地众生被火热的三尖矛枪从肛门戳入,直透顶门与双肩,火焰及烟从他们嘴巴和耳朵冒出来,痛苦无比。

第八个称为「无间地狱」,此处众生在一个巨大铁墟中被烧烤着,他们身体和炽热火焰不可区分,除哭号声外,无任何征兆可知里面有众生在受苦,此地众生所受的是轮回中无与伦比的最大痛苦。

上列前六个热地狱众生的寿量,可以欲界六层天人的寿量来推算,〈阿毗达磨俱舍论〉:人间五十年相当于欲界天第一层天(四天王天)的一日。以五十年人间寿命为一天来算,此天天人的寿量是其岁月的五百年,这整个五百年的时间只是「复苏地狱」内的一日,而「复苏地狱」众生的寿量是其岁月的五百年。依此类推,人间一百年等于第二层天(三十三天)的一天,而此天人的寿量是其岁月的一千年,根据如此推算,这六地狱中每一地狱众生的寿量增长是无法想象的。而「大热地狱」的众生寿量则是半个中劫,「无间地狱」众生的寿量是一整中劫。

丙、近边地狱和小地狱

近边地狱有四个:

第一个称为「火沟地狱」,它位于上列地狱的周边,这地狱众生的四肢若碰到地上就会被烧炙烫烤,当此地狱的众生在地上行走时,右足举起地面时,烫伤会自然痊愈,而这时左足随即踏在地面,而马上被烫烤着;同理,当左足离地时,烧伤会自然痊愈,但右足又会踏地而被猛火烧伤,左右足就这样循环着。

第二个称为「腐尸泥地狱」,此地狱之地上都是烂尸泥等不净物,此烂尸泥里有无数铁嘴虫会吞噬此地众生的四肢,也会钻进其骨中;因烂尸泥其臭无比,一般人即使只闻到这臭味都可能致死,然而他们因业力招感而投生此处,故不会死地受尽折磨。

第三个称为「刀途地狱」,这地狱分成好几部份,当业报众生渡过腐尸泥地狱后,他们将进入一遍地布满尖刀之处,不论走到哪里,脚的骨肉都会被割成碎片,而产生极大痛苦。接着他们会进入一树叶如利剑的树林,因刚脱离被烧烤的痛苦,他们希望到树林中寻找解脱,但反而被刀剑般的树叶将身体刺得遍体鳞伤。

当从那里被释放后,他们看到眼前一座大山,于是试着往上爬,结果身体被无数尖锐铁矛剌穿,很艰难地爬到山顶,却又碰到如乌鸦和鸢的地狱之鸟,啄食他们眼睛,挖吃他们的大脑。此时听到亲属呼唤他们名字,他们试着走下山去见他们,而在下山时又是被尖锐铁矛刺穿身体;好不容易终于抵达山脚下,他们不但没看到他们眷念的亲属,自己身体四肢却被狐狼恶狗给撕裂成片段。在这地狱道中,若此众生过去曾造欺骗说谎的恶业,他的舌头将会被拉长而铺在炽热燃烧的铁板上,用铁钉固定好舌头,然后狱卒用尖锐的工具在上面犁耕,因此所受痛苦极其难忍。

第四个称为「灰河地狱」,当他们历经熔浆铁汁的烧烫,渡过遍地铁矛的穿刺切割后,远远望到一条河,他们想逃到里面,当他们好不容易到达河边就毫不犹豫的跳进河里,但这时河水变成热灰,使他们的身体受到极度的煎烧炽烤;他们想要逃离此河,但发现河的周围布满狱卒,将他们再度打回河里,此地众生便如此受苦着。

除主要地狱和近边地狱外,尚有其它许多不同痛苦的小地狱,由于性质类似地狱,因此被称为小地狱,有些这类小地狱也会出现于人道中,例如被热水滚烫的动物,还有其它很多类似的例子等。

我们必需深刻思维地狱道中的痛苦,这些并不是虚妄的故事,而是佛陀给我们的真实教授,有很多佛教经论对地狱的痛苦和寿命长短都有详细记载,这些都是真实不虚的存在。因此,我们应深刻思维并痛下决心来修持神圣佛法,以求永远脱离地狱之苦。

(2)饿鬼道

第二个恶道是饿鬼道,在这道中的众生,承受着三种痛苦:外在的、内在的、与痛苦中的痛苦。受报生在饿鬼道的众生,是造了许多动机为吝啬与贪婪的恶业,他们所居之处是一个荒凉阴沈的地方,当他们发现自己孤伶伶的处在这里,便会倍感伤心。此处完全缺乏水和食物,故受到长久持续的饥渴之苦;有时他们看到远处有如山的米饭和大河,由于极度饥渴故思立刻启程前往,可是当他们到达时,却发现原来只是一些小白石和蓝色石板而非米饭和河水。他们身体瘦骨嶙峋,每次都花很大力气,经历很多困难,向着他们所渴望的食物和饮水跑去时,最后却发现那里只是海市蜃楼,什么食物和饮水也没有,因而感到莫大痛苦伤心。这是受外在痛苦折磨的饿鬼。

第二种是受内在痛苦折磨的饿鬼,这类众生偶而会找到一些如脓液般污秽的食物,虽然受着极大饥渴之苦,但他们如针眼般大小的嘴巴却无法吃进这些食物,即使吃进一点秽物,嘴巴马上撕裂流血,而且食物会黏在他们细如马尾毛的喉中,当这些食物终于通过喉咙,进到巨大的胃时,食物马上就消失,不但无法满足饥渴,反而使他们感到更加的饥渴。

第三种饿鬼是受到痛苦中痛苦之折磨,他们到处寻找食物,不但没有找到食物反而被饿鬼道的监督们迫赶追打,而受到极大痛苦,有时他们找到一点如黏液般的秽物,却非常难于吞咽,如果他们能吞下一点,秽物马上在胃中化成火焰,不但无法满足他们的饥渴,这些食物反而在体内燃烧着,使他们更加痛苦。

饿鬼道的众生就如此受苦着而无法逃脱,直到他们的业报受尽为止,因此我们必需深刻思维饿鬼道之苦,然后下定决心勤修佛法,以避免投生此道中。

(3)畜生道

第三恶道是畜生道,畜生道有两主要种类:生存在大海中及散居在陆地上。

住在大海中的动物生存非常困难,他们随海浪漂泊,居处和伙伴时时在变;有些地区完全黑暗,连自己四肢都看不到。他们无论到哪里,都害怕被吞噬。有时许多小鱼吃一条大鱼,有时一条大鱼吃掉许多小鱼;此外,还会受到人类的捕捉屠杀。因畜生道众生时时担心被吃掉,故片刻不得安宁。

散居于陆地上的动物分成两类:受人类饲养的与野生的;受人类饲养的必需拉重车、耕种、或用来取乳。他们被绳索绑着,受人类鞭打而逼迫作苦工,当他们年老时,不但无法赡养天年,还会被屠宰以取其皮肉骨。

陆地上无人饲养的野生动物,则需随时保持警觉状态,因为随时会被人或其它动物猎杀,当他们无法逃脱猎犬追逐时,便会倒下来而被剥取皮肉骨角,真是痛苦难当。

除此外动物界还有其它无数种类的痛苦,而更根本的问题是,所有种类的动物都活在完全无明中,就像有块大石头压在他们头上,以致无法分清是非善恶,故终身难有出脱之日。

2.坏苦

第二种痛苦是坏苦,坏苦包括我们平常认为是快乐的感觉;和恶道中的痛苦相比,这些感觉似乎是快乐的,但若深入观察您会发现这也是一种痛苦。坏苦主要存在善道中,特别是天道。

(1)天道

因为业报之故,天道众生具有漂亮的身体,他们住华宅、穿华衣、并有无限的享受;

但这些并无恒常性。虽然天人寿命很长,但他们沉迷享乐,生命过得很快;转眼间死亡征象便会现前,他们的花环枯萎了,身上美丽的光泽消失了,衣服也被汗湿透了,有生以来第一次显得肮脏;经由有漏的先知,知道很快会面临死亡,且预见自己将投生处。

由于一生享乐,忽视佛法修行,因此通常会堕入恶道中,承受各种不可言喻的身心痛苦。因为预见如此,故体验到极大的心理苦楚,这种痛苦甚至超过地狱道众生的痛苦。

(2)人道

在人类中没有人可离于生、老、病、死四大苦。除此外,还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以及许多其它种类之苦。

(3)阿修罗道

阿修罗总是和天人竞争,他们在战场上向天人挑战,但因善业不及天人,所以总是被打败;看到所有男众阿修罗在战场上被杀死,女众阿修罗便受到极大恐惧悲哀之痛苦。

3.行苦

第三类的痛苦行苦,因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剎那常住安稳,为此感到逼恼,称为行苦;举例来说,无论你去那里,跟谁交往,参加什么活动,总是不满足,总是有些空虚,这便是轮回中的存在之苦。

简言之,只要众生留在六道中轮回,就无法脱离痛苦,就像是火的性质一样,不论大火,小火都是热的,轮回的性质就是痛苦,无论在哪一道都一样,因此我们要坚决勤修佛法,才能脱离三恶道之苦,进而彻底解脱轮回之苦。

(二)业力因果

接下来我们应思维业力因果,当知我们所以陷于轮回中,乃因过去放纵地造作恶行所致,今天若要脱离苦海,便需彻底舍离痛苦之因恶行,并进而修习佛法及成就善行。

以下解释恶行、善行、及无记行。

1.恶行及其果报

何谓恶行?所有由烦恼染污所引生的行为皆为恶行。以下将说明恶行的内涵、恶行的果报、及我们宜如何舍离恶行。

恶行有十种,第一是「杀」,包括由贪、瞋或痴所造的杀业。例如杀敌人是由瞋烦恼所造之杀业;为了动物的皮肉而杀是由贪烦恼所造之杀业;人们因打猎或娱乐而杀动物是由痴烦恼所造之杀业。不论动机是贪、瞋或痴,不论用任何工具武器或毒药,不论自己杀或命令别人杀,只要真的杀害一个有情,小到昆虫,大到天人,都属于第一恶行。

第二是「盗」,指将他人的所有物占为已有的行为,无论用暴力或温和手段取得,无论采欺骗或其它方法,无论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或非常贵重之物,都是「盗业」。

第三是「淫」,指与非法定的伴侣发生任何性交行为。

以上三种恶行属于身业。

第四是「妄语」,指为了欺骗他人而说谎话。

第五是「两口」,指运用语言促使个人或团体造成不和谐。

第六是「恶口」,指因瞋烦恼而以尖锐的言语造成听闻者的不愉快。

第七是「绮语」,指谈论无益生命提升,甚至反而会增长贪、瞋、痴烦恼的话题。

以上四种恶行属于语业。

第八是「贪」,指见到他人的财富权力等,生起希冀占有之心。

第九是「瞋」,指由于憎恨而生起的恶意。

第十是「不正见」,指由于无明障蔽而不相信因果业报、轮回或佛陀真实教诲等。

当我们放纵于作这些恶行的同时,我们必须思考一下它的果报为何,通常这些果报是类似于我们所造成众生的何种苦痛,例如屠宰动物或杀人,将会得到短命的报应;

造成他人身体的痛苦,将会得到不健康的报应;偷盗他人财物,将会得到贫穷的报应;

造了淫业的人,将会得到婚姻不美满的报应;无论我们造了什么恶业,都将承受其恶业的报应。至于报应的大小与轻重,乃据所造恶业的数量和动机而定,例如由憎恨杀人可能会堕入地狱道;由贪心屠宰动物或其它有情,或贪取他人钱财等,可能会堕入饿鬼道;又如由于愚痴而屠杀动物或其它有情,将很可能堕入畜生道。

造作恶行会使我们在此世受苦,且会感得来世受生三恶道之果,故知造作恶行会带来自己莫大灾难。因此我们要痛下决心,彻底舍离这些恶行,誓言无论发生任何情况都不造此恶业,这样才能免于受业报之苦。

2.善行及其果报

其次,我们来思维善行,善行为十恶行之相反,如戒杀生,不偷窃,戒邪淫等,这十种不受烦恼染污所引发的行为即为十善行。

实修善行能带来暂时和究竟的利益,至于会得何种果报,则视所造善行的大小多寡与发心的正偏强弱而定,例如持不杀戒能得健康长寿;持不偷戒能得大财富;持不邪淫戒能得美满婚姻等;故知十善行能带来和十恶行相反的世间果报。因此我们应下决心尽全力勤修善行,即使是微小的善行也不要放过。

3.无记行及其果报

无记行既非受烦恼染污影响,亦非出于善心念;如无动机的走路、睡觉、吃饭等,这些活动无关善恶,即是无记行。无记行所产生的果报,非善亦非恶;从无记行不产生痛苦的观点来看,无记行比恶行好;但从它们不产生快乐来看,无记行是浪费时间。

当知造作行为的动机非常重要,我们若能将动机转化为善,便能将无记行转化为善功德。例如吃饭通常是无记行,但如果你吃饭的动机是为了维持生命,让自己能奉献一生于修善行或佛法,则此时的无记行已转化为善功德;又如您想要旅行,您可以祈祷去旅行地见上师、去见佛、去听闻佛法,这样便将旅行之无记行转化为善功德。其它的无记行亦可依此方式转化,简单的说是改变我们的动机,而将所有的无记行转化为善功德。

第二句偈「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的教授到此结束,此偈解释了由地狱道到天道轮回的过患,并以业力因果说明我们如今陷于轮回的原因。

在接受佛法教授时,首先要生起正确的动机,要为度化等虚空如母有情而来听闻此教法,有这样的菩提心便是正确的发心。

「远离四种执着」是萨迦派中非常重要的教授,它乃文殊菩萨亲传萨迦初祖──萨千贡噶宁波,这个教授包含四句偈颂:

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

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

若执己目的,则无菩提心;

若执心生起,则失正见地。

先前已探讨过第一至第三偈颂,于此再简要综摄这三偈颂的含义:

第一偈颂:「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此偈颂要我们脱离下恶道的极苦,而趋入上善道之快乐。循此偈所言,人需舍弃所有恶行,并精进地修习善行。虽然如此修习已是难能可贵,但仍属下士道之作为,因其最终结果仍在三界中轮回,此属最基础或较低层次的心灵之道。

第二偈颂:「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此偈颂说明不仅下恶道有苦,上善道本质上还是苦,只是上善道的苦虽较为细微,但就终极来说,因为诸行无常,万物迁变不息,一切现象皆是无常而无永恒性,故究极言之,世间本质仍是苦。

第三偈颂:「若执己目的,则无菩提心。」纵使已出离轮回,若仅希求自我解脱安乐,则仍不具菩提心。人必须为众生培养爱心、慈悲心,因他们皆曾为我们过去伟大慈爱的父母亲;所以,我们不该置他们的死生轮回于不顾。

今天主要探讨的是第四偈颂:「若执心生起,则失正见地。」其意义为虽经由修习第三偈颂,而能生起相对的菩提心,但仍可能执现象为「实有」,因此容易堕入「恒常」或「断灭」的边见。一旦执持一端为实,则无法获得真正的证悟。故欲对治执持实有之心识,必须修习「止」与「内观」两法门。

通常次序是先修禅定,再修「内观」,因为若不修禅定,则当下心念非常浮躁,会产生各种杂念,在此杂乱心之下便无法正修内观。所以,虽然断除习气最快速有效之方法为「内观」,而其前行则应先修习专一之禅定(止)。此偈颂的修法共有三次第:止、内观、止观双运。

一、止(禅定)

第一步先修禅定,而修禅定需依一无碍禅修之处所,亦即找一个没有内外违缘,能带来心灵宁静与愉悦之处。身体坐姿则是:双盘金刚跏趺座(又名全莲花座),手结禅定印,舌尖轻顶上颚,脊椎正直,双眼半合,此为禅定之正确姿势。

至于修「止」,主要有缘外物与内相两种方法,唯对初学者言,缘外物而修比较容易进入禅定状态,最好是藉助佛像或塑像;佛像不仅可依之修定,还能积聚广大功德资粮。若不缘佛像则观内在佛影相亦可,可观想释迦摩尼佛坐于莲花月轮宝座上,一面二臂呈金色,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身着三法衣,金刚跏趺坐。无论是外观佛像或内观佛像,均应务求观想清晰,将心专注于佛身上,特别是佛双眉中间的白圆毫。若是初学则暂勿观种种颜色与形状,仅需将己心、眼、与呼吸融合而专注于一境。

修习禅定有五种过失,而对治此五种过失则有八种方法,最后又有辅助的九种方法。五种过失中最主要的是懈怠或无意禅修,而对治懒惰散漫的窍诀是思维修止的利益,了知经由止的修习可以成就暂时的身心舒畅,以及未来究竟菩提的果位。

修习「止」的过程,首先依一固定对象,不眨眼、不摇晃身躯,此时第一个体验通常是觉察到自己的心识中,生起了过去未曾经验过的众意识流。其实,这些意识思维一直都存在着,只是我们日常心识繁杂纷乱而无暇觉知,当我们一旦坐下来禅修,就会清晰看到这些念头的起伏。因此,能觉知念头的纷飞起灭是一个很正面的现象,不需要为此而感到懊恼气馁。如此继续地禅修,渐渐地心识中的念头会越来越少,最后会专注于一完全寂静之境而不受其它杂念干扰。

二、内观

仅有「止」的功夫还不够,它实际上只是修习内观的基础,若不透过内观之修习,则无法消除烦恼的根源。因此,主要断除烦恼的方法是内观,它透过分别观察,以极锐利的分析,检视所有内外现象的本质,而体证宇宙的实相。究竟实相是远离「恒常」与「断灭」,超越一切边见,例如有、非有,常、无常等二边,当实证此境界即是得到内观之成就。

内观或称毗婆奢那,它有三个步骤:第一是了知所有色法或心法皆唯心所造;第二是了知一切心相如幻化;第三是了知一切幻相无自性。

第一步:一切外相唯心所现

首先安立所有外相乃唯心所造,一切我们所能经验的存在物,例如四大、五蕴、众生、外境等,皆非无因而有,且非为外力所创造,亦非由每一存在物自性所生;这一切都是我们心识的变现,从无始以来,我们心识中便存在着眼前景象的串习种子,当条件具足时,便显现为眼前这些现象;因此,除自心外并无其它的造物主。

这与梦有些类似,在梦中我们见到很多东西,例如不同国度、动物和生物等。有快乐、悲伤、噩耗和其它种种的梦。这些梦能引起喜悦、哀伤、恐惧等情绪,在作梦当下感觉有如身临其境般的真实。虽然如此,但梦依然只是梦而无真实性,它是自我心识之变现。同样地,我们此生所经历的各种现象也如同梦境一般;唯一的区别是梦比实际的人生短了许多,除此之外,二者并无本质的差别。

故知所有外在现象实际上是不离我们的心识;倘若外相是离于心识,则一切存在物之认识与感受理当人人相同。然而,一个人感觉快乐之事,却可能是另一人感觉痛苦之物;一个人在某时视为非常悦意之处,却在另一时感觉为极度悲伤之地。故知一切我们所缘的事物,实乃吾等心识之所变现。

第二步:心之显现皆为幻化

既立所有外相是心识所现,下一步则要安立所有心相唯幻。经言:「如同幻师所变现的马、象、车,这些幻形都非真实;世间一切诸法都应如是了知。」这说明一切现象犹如魔术师所变的魔术花样,当幻师以咒力组合一些特殊的元素,我们便彷如见到许多事物,如马、象、车等,然而事实上它们并未真实存在。依此言,我们世间的一切现象,也都是虚拟无实的幻境,当因缘具足时,则生此幻相,一旦因缘消失,此等幻相又复归于空无。若以电视为例,一个电视影像依赖着许多条件,如电的存在、电缆、天线、电讯等,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甚或一个极小的电线短路,影像就不会显现。必赖一切条件都具足,电视影像才会出现。但虽然有电视影像出现,它本身仍非真实的存在,此之谓「心相唯幻」。

如此思维一切现象如幻,有如幻师所变的幻戏或水中月,皆无真实性,当因缘具足时则相生,因缘不具足则相灭。要一直禅修至看到、听到、体验到外在一切现象,心中能自然涌现此胜解,亦即是无论在任何时空情境,都能如此认知外境,这便是修持「心相唯幻」有了初步的成效。

第三步:一切幻相无自性

最后要安立一切幻相无自性,所有事物都是无尽的因缘生灭,他们并无自性的存在,从究竟上而言是一切皆空;空性不是意谓着事物的不存在,而是超越一切的对立、不落两边,不可以有、非有、非非有等描述,它是既明且空、明空不二,明空同具而不矛盾。因为现象和空性不冲突,故可达色空无二、声空无二、觉空无二,此即内观修习最后所达之境界。

三、止观双运

经由「止」与「观」之修习,接着则融合止观二者。首先透过「止」的修习,让心念能专注,接着安立一切外相唯心、一切心识是幻,及所有幻象无自性;最后,则让自己心识融入离边见的实相中。此时定中有慧,观中有止,所谓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止观二者一如牛奶与水之交融,无二无别。

禅定专一达于此境,有如无风之烛火般,稳定寂静但又清晰明彻,就让心识自然安住于此境。

依此而修,会让此境界渐次稳固明晰,此时也会对受苦的有情生起更强的慈悲心;

经由慈悲与空性智慧的双运,便能成就三身菩提。

于此圆满「远离四种执着」中第四句偈颂:「若执心生起,则失正见地」的教授。

结行:功德回向

最后的教授是功德回向,在每一修法结尾,做功德回向是很重要的事。若不做功德回向,则善行功德会被瞋恨所摧毁;反之,若以善巧方便而做了回向,则非但无碍于负面的情绪,还能让此正面的功德不断增长,直至究竟成就。

做功德回向时,宜先思维自己现在所修功德,再加上过去已修、未来将修的一切功德都集合起来。因为万法唯心,故虽是尚未积聚的功德也是可以作回向的。所以,我们要将过去、现在、未来修行利生的所有功德统合起来,回向给自己与一切有情皆共成佛道。在功德回向时,同时要忆念诸相如梦、如幻、如戏,并如往昔诸佛菩萨所作回向,我亦如是而作回向。

萨千贡噶宁波大师「远离四种执着」的教授至此圆满。

(全文完)

上一篇:阐释《心经》中所表达的空性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