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法师法语现代法师开示圣严法师生与死的尊严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那麽,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因为生存和死亡,是没有办法分割的;出生时,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因此,生存并不麻烦可怜,死亡也不需要觉得悲哀凄苦;而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
  生与死,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题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及立场。这个主题,在近叁十年来,渐渐受到东、西方人士的重视,有许多的学者,从哲学、宗教、医学等多角度的立场来探讨。在西藏系统的佛教,谈到很多关於这类的问题,我大致上也看过一些,不过,我今天不是以西藏佛教的角度来讨论,而是以中国汉传系统佛教的立场,来谈谈生与死的尊严。

  我不是一个研究生死学的学者专家,我只知道从佛法的观点,对佛法的认识,以及对生死的体验及观察,来加以说明;今天的这场演讲,我将它分为八个子题。

  一、由生命的无奈,无所依赖及无所适从,转变为生命的可爱、可贵与自我肯定。
  有很多佛教徒,对生命的感受是负面的,认为生命是无奈的、受罪的,是一种负担,这是不了解佛法的原因。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法身的慧命,就是要如何开悟?如何成佛?开悟成佛,一定要用我们这个色身,才能达成修行的目的;色身就是肉体的生命,也只有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才可以听到佛法、修行佛法。
  许多人认为修行,是要到佛国净土去修,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菩萨要成佛,一定是在人间,不是以其他类别的众生形态成佛。必须先要有人的身体之后,才能发心;发菩萨心,修菩萨道,然后成佛。因此,人的身体是最可爱的、可贵的;由凡夫成为菩萨,由菩萨到佛,都是在人间修成的。

  二、生命的出生与死亡,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出生之时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生未必可喜,死未必可哀,生命若无尊严,何喜之有?死亡若有尊严,何可悲哀?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那麽,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因为生存和死亡,是没有办法分割的;出生时,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因此,生存并不麻烦可怜,死亡也不需要觉得悲哀凄苦;而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如果生存、生活得没有尊严,那死亡有什麽好可惜的?生命又有什麽可喜的?相反的,如果死亡得很有尊严,那死亡又有什麽可以悲哀的呢?

  三、生命的尊严,是从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目标之中,来体验和显示。
  人的生命,就是生与死的一个阶段和一个过程。生命的尊严,可以从伦理的关系、社会的角度、历史的判断、哲学的理论以及宗教的信仰等,多方面来确立它的意义和目标。然而,今天我不是从以上的角度来谈,而是从一个佛教徒的立场来讨论生与死的尊严。
  (一)生命的意义
  从佛教的立场看,生命它是为了受报和还愿而存在的。过去许的愿,一定要实践承诺;过去造的业,必须要受报。因此,生命是因为因果的事实而存在。
  (二)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并不是由客观的他人来评估判断、来确立认定,而是自己负起责任,来完成你这一生中必须要完成的责任,同时尽量运用其有限之生命,作最高、最大的奉献。
  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像父母、夫妻、儿女、老师、学生等。因此,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尽自己的责任,充实自己,作不求回馈的奉献。只是想如何的对他人有益,用物质的、精神的种种能力,来奉献一个人、二个人,乃至於许许多多的人,这就是生命的价值;甚至於,对一个自然的环境,也要尽到保护的责任,也作奉献,这就是作自利与利人的工作,也是在行菩萨道。
  (叁)生命的目标
  这是需要有个大的方向,来作为自己永的归宿。必须将自己的所有,分享给他人,回向给一切众生。同时,继续发愿,愿自己能够成长与消融,能够圆融与超越,永无止尽地奉献。如果建立这样的目标,不论人生是长是短,都是极有尊严的。

  四、生命与死亡是一体的两面,所以生存与死亡,都是无限时空中的必然现象。
  (一)生是权利,死也是权利;生是责任,死也是责任。活着的时候,接受它、运用它;结束的时候,接受它、欢迎它。我常常对癌症末期的病人说:“不要等死、怕死,多活一天、一分、一秒都是好的,珍惜活着的生命。”因为生存和死亡,都是无限时间之中的必然现象;不应该死的时候不应求死,必须要你死的时候,贪生也没有用。
  (二)生与死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从知道有生命的事实那一天开始,就要有面对死亡来临的心理准备。要知道,死亡的人,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亲友,这样的事,随时可能发生,这并不是让年轻人恐惧死亡,用死亡吓唬他们,而是要他们从小就知道死亡这样的事实,如此,才能帮助我们智慧的成长。
  释迦牟尼佛在十多岁时,就发现人的生命过程,从生、老、病,到死亡的事实,因而促使他去修行、去悟道,使他成长、使他得到大智慧,进而拯救了全世界的人类。
  (叁)应该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可贵,并且运用生命使自己成长,奉献他人。至於什麽时候死亡,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知道;因此,知道它会来临,但是不必忧虑死亡的事实会在何时发生。
  在台湾,我有一位在家弟子,他深信命理,曾请了多位相命师为他算命,都说他只能活到六十九岁,到了那一年,他把工作辞去,财产分掉,等待死亡的来临。可是第二年仍然活着,於是很后悔的来问我说:“师父啊!我应该要死怎麽没死呢?您知道什麽原因吗?”我说:“也许你作好事积了德,改变了死亡的时间。”我又劝他说:“不要怕死、等死,活一天,就尽一天的责任及奉献,不去管什麽时候会死,只要运用你宝贵的生命好好活下去。”结果他一直活到八十六岁才去世。

  五、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
  许多人从哲学上和宗教的信仰上,来建立生与死的理论和观念,也有人相信神通,用宿命通、天眼通,看过去及未来;这些,我只能说是人的一种希望、一种看法和一种追求,但并不是可靠的。
  中国的儒家学者主张“朝闻道夕死可矣!”又云:“生死由命”或者是“听天由命”,也就是说,生死是由命决定的,但是儒家并未说明命是什麽?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老子讲得很有道理:“出生入死”,出生一定会入死;又云:“人之生,动之死地。”当人生的时候,死亡这条路已经开始在动了,因此,老子叫我们不必担心生与死的问题,只要“尊道而贵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就是说,只要有道德,至於人的生死,让它自然即可。
  西方的宗教,不相信人是有过去世的,他们说人的生命是由上帝所创造、所赐予的,死亡时,也是应上帝的召唤回天国去,这也很好,一切由上帝支配,不必担心着生与死,这也算是快乐又幸运的事。
  泛神论的哲学,是说生命来自於整体的神,死亡又回归於整体的神。唯物论的哲学,则是生死都是物质现象,生如灯燃,死如灯灭。
  而佛教徒是相信人有过去世的,但是,生从哪里来?是否要借神通去知道呢?不需要,因为过去的生命是无限的长,无法去追究一生一生再上一生,究竟是从哪里来?我们只要好好的作最大的奉献、最好的修行,其他的,该怎麽样就怎麽样,一切顺其自然。

  六、佛教徒的生死观
  (一)我们在这现世一个生死的阶段,只是在无穷的、无限的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段落而已。就像不断地在旅行,今天在纽约出现,明天不见了,接着又到了华盛顿、芝加哥等地,每天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又消失;生命也是一样,它是无始的事实,死亡不等於生命的结束,而是一期生命的过程告一段落,另一期的生命过程正在等待着去接受。
  (二)生命的生灭现象分为叁类:
  刹那生灭刹那,就是在极短的时间之中。我们身体的细胞组织以及心念等,都是经常在生起,经常在消失;心理及生理,不断地新陈代谢,不断地变动,有生有死,有起有灭。
  一期生灭从人的出生到人的死亡这个过程,一期或一个阶段的生与死。
  叁世生灭无限的过去叁世,无穷的未来叁世,加上目前的现在叁世。就以这一生的现阶段来说,前生、未来及现在,就是叁世生命;无限的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的过去未来现在,未来的过去未来现在,现在的过去未来现在。
  这样的观念和理论,能为我们带来希望及安慰,也为我们带来在此生中,必须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不应当死的时候,去自杀是对过去不负责任,对不起这一生,甚至可能扰乱对未来的前途。
  (叁)生与死的升华现象,分为叁个类别,叁个段落:
  凡夫众生的分段生死分段就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过程一个过程,一生又一生;从生到死,从死到生,这就是叁世生灭。但是,凡夫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只有生死,没有提升生命的意义和品质。
  圣者的变易生死变易生死,就是用佛法来修行、来成长,帮助自己来提升生命的品质。因此,慈悲和智慧的功德身在变,不断在净化;由菩萨的阶段或者罗汉的果位,乃至到成佛的层次,一级一级,不断地提升,这叫做变易。
  大涅盘的不生不死前面讲的都是有生有死,到了成佛的果位,也就是大涅盘境界时,超越肉身,实证法身,绝对的不生也不死,并且能以种种身分,普遍地出现在所有众生的生死苦海之中,虽然还有生死的现象,但是,已经没有生死的执着、烦恼及不安。

  七、如何面对死亡?如何使得死亡能有尊严?
  (一)能生则必须求生,非死不可则当欢喜地接受;感恩生存,也当感谢死亡。以禅修者的立场来看,死亡可以分叁个层次或叁个态度:
  随业生死生和死,自己作不了主,迷迷糊糊由他生,由他死;生死茫然,醉生梦死。
  自主生死清楚地知道生与死,活要好好的活,死要勇敢的死;活得快乐,死得乾脆。
  超越生死--虽然有生有死,对於已经解脱、超越生死、大悟彻底的人来讲,生不以贪为生,死不以怕为死;生与死不仅仅相同,甚至根本没有这样的事。
  (二)努力求生,生存时能使自己提升生命的品质,净化自己的心灵。但不可求死,也不用怕死,对死亡要存有感谢的心,因为死亡能使自己放下此生千万种的责任,带着一生的功德,迎向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光明的生命旅程。
  (叁)生死的现象,犹如日出与日没。日没时,只是太阳在地平线上消失,而其本身永远不会消失;日出时,只是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而其本身永远高悬於太虚空中。人的肉体虽然有生与死的现象,然而,人人本具之清净佛性,永远如日中天。因此,死亡不是可怕、可悲的,不必畏惧它;而我们的未来,却是充满着希望。
  (四)死亡来到时,若能自主自知,当以喜悦的心,勇敢地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於自己一生的行为,不论是善、是恶,都要感谢,那是历练的经验,应当无怨、无悔、无、无傲。过去的已成过去,迎向光明的未来,此时最为重要。
  往生时的心态,有六种因素,可以决定死亡后未来的前途:
  随业善业、恶业,哪一种较重,就到哪个地方去。
  随重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
  随习未作大善、大恶,但有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时,使随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
  随缘哪一种因缘先成熟,距离你最近、最亲,就到哪里去。
  随念临命终时的心念倾向,决定了去处。
  随愿当临命的心愿要怎麽样时,就决定死亡后到哪里去。
  禅的修行者,是要修行到随念、随愿,如果变成了随业、随重、随习、随缘,那是非常可怜的。
  (五)临命终时的人,如果已陷入昏迷,失去自主自知的能力,亲友应当以虔诚安定的心,为他诵经、持咒、念佛菩萨圣号,或者在他旁边禅修,以定力和信力,帮助他的神识免於茫然,免於昏乱,而得到安定,迎向光明,这样才不会使亡者下堕而能超生。
  (六)切忌慌乱地用器械抢救,不可呼天抢地的哭喊。死亡的尊严,不是让临终的人痛苦的走,不论是在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对死亡的人有害无益;重要的是,让他平安、宁静、祥和、温馨的离开人间。

  八、平安的死亡,即是死亡的尊严
  死亡的尊严,馀下有许多的问题,那就是意外事件中死亡问题;死亡后能否移动问题;死刑及堕胎问题;中阴身超度问题;脑死及植物人的问题;遗体器官捐赠问题;自杀问题;癌症末期,自然死亡及安乐死的问题;生命与死亡的界定问题。
  以上的每一个问题,均为一个重要的主题,都可以作一场大的演讲,今天因为时间有限,暂时将这些问题保留着,留待日后再向诸位分别解释。不过死亡的原则不能违背平安与宁静,那便是重视死亡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