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中观宗龙树菩萨文集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二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二


略行品第二十七

   菩萨欢喜地  今已略说竟
   菩萨住是中  多作阎浮王
   常离悭贪垢  不失三宝念
   心常愿作佛  救护诸众生

  初地名欢喜。已略说竟。诸佛法无量无边是地为本。若广说亦无量无边。是故言略说。菩萨住是地中。多作阎浮提势力转轮王。先世修习是地因缘故。信乐布施无悭贪垢。常施三宝故不失三宝念。常念作佛救诸众生。如是等善念常在心中。复次。

   若欲得出家  勤心行精进
   能得数百定  得见数百佛
   能动百世界  飞行亦如是
   若欲放光明  能照百世界
   化数百种人  能住寿百劫
   能择数百法  能变作百身
   能化百菩萨  示现为眷属
   利根过是数  依佛神力故
   已说初地相  果力净治法
   今当复更说  第二无垢地

  果名得数百定见数百佛等。势力名能化数百众生。余偈义先已说。不复解余偈。今当复说第二无垢地。问曰。汝欲广说菩萨所行法。初地义尚多。诸学者恐转增广则懈怠心生不能读诵。是故汝今应为不能多读诵者。略解菩萨所行诸法。答曰。

   菩萨所有法  是法皆应行
   一切恶应舍  是则名略说

  如上来诸品所说。能生能增长诸地法。如上诸品中说。若于余处说者。皆应令生菩萨过恶事皆应远离。是名略说菩萨所应行。如法句中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有一法摄佛道。菩萨应行。云何为一。所谓于善法中一心不放逸。如佛告阿难。我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说。

   不放逸成佛  世间无与等
   若能不放逸  何事而不成

  复有二法能摄佛道。一不放逸。二智慧。如说。

   不放逸智慧  佛说是利门
   不见不放逸  而事不成者

  复有三法能摄佛道。一学胜戒。二学胜心。三学胜慧。如说。

   戒生上三昧  三昧生智慧
   智散诸烦恼  如风吹浮云

  复有四法能摄佛道。一谛处。二舍处。三灭处。四慧处。如说。

   谛舍定具足  得慧利清净
   精进求佛道  当集此四法

  复有五法能摄佛道。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如说。

   信根精进根  念定慧坚牢
   是法大悲合  终不退佛道
   如人得五根  能通达五尘
   如得信等根  能通诸法相

  复有六法能摄佛道。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如说。

   如所说六度  降伏诸烦恼
   常增长善根  不久当得佛

  复有七法能摄佛道。所谓七正法。信惭愧闻精进念慧。如说。

   欲得七正法  当乐定精进
   除去七邪法  能知诸功德
   是人能疾得  无上佛菩提
   拔没生死者  令在安隐处

  复有八法能摄佛道。所谓八大人觉。少欲知足远离精进念定慧乐不戏论。如说。

   若人决定心  住八大人觉
   为求佛道故  除诸恶觉观
   如是则不久  疾得无上道
   如人行善者  必当得妙果

  复有九法能摄佛道。所谓大忍大慈大悲慧念坚心不贪不恚不痴。如说。

   具足于大忍  大慈及大悲
   又能住于慧  念及坚心中
   深心入无贪  无恚痴善根
   若能如是者  佛道则在手

  复有十法能摄佛道。所谓十善道。自不杀生不教他杀见杀心不称赞见杀心不喜。乃至邪见亦如是。以是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说。

   不恼害众生  亦不行劫盗
   不淫犯他妇  是三为身业
   不妄语两舌  不恶口绮语
   不贪恼邪见  是七口意行
   如是则能开  无上佛道门
   若欲得佛者  当行是初门

  如是等法菩萨应生。生已应守护。守护已应增长。于一善事从一转增。亦应当知。求佛道者。于一恶法应疾远离。所谓远离不放逸。如说。

   若人不能度  生死险恶道
   是为可呵责  最是罪恶事
   虽乐于富乐  而生贫贱家
   不能种善根  为人作奴仆
   皆由于放逸  因缘之所致
   是故有智者  疾远如恶毒
   若未成大悲  无生忍不退
   而行放逸者  是则名为死

  复有二过应疾远离。一贪声闻地。二贪辟支地。如佛说。

   若堕声闻地  及辟支佛地
   是名菩萨死  亦名一切失
   虽堕于地狱  不应生怖畏
   若堕于二乘  菩萨应大畏
   虽堕于地狱  不永遮佛道
   若堕于二乘  毕竟遮佛道
   佛说爱命者  斩首则大畏
   如是欲作佛  二乘应大畏

  复有三过应疾远离。一憎诸菩萨。二憎菩萨所行。三憎甚深大乘经。如说。

   小智以小缘  憎恚诸菩萨
   亦憎菩萨道  亦憎大乘经
   不解故不信  堕在大地狱
   怖畏大惊唤  是事应远离

  复有四过应疾远离。一谄。二曲。三急性。四无慈愍。如说。

   自言是菩萨  其心多谄曲
   急性无所容  不行慈愍心
   是近阿鼻狱  离佛道甚远

  复有五过应疾远离。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调戏。五疑。是名五盖覆心。如说。

   若人放逸者  诸盖则覆心
   生天犹尚难  何况于得果
   若勤行精进  则能裂诸盖
   若能裂诸盖  随愿悉皆得

  复有六过与六波罗蜜相违。应疾远离。一悭贪。二破戒。三嗔恚。四懈怠。五调戏。六愚痴。如说。

   悭贪垢污心  破戒而懈怠
   无知如牛羊  好嗔如毒蛇
   心乱如猕猴  不远离诸盖
   生天为甚难  何况得佛道

  复有七过应疾远离。一乐多事务。二乐多读诵。三乐睡眠。四乐语说。五贪利养。六常欲令人喜。七迷闷于道心随爱行。如说。

   弊人乐事务  乐多诵外经
   痴人乐睡眠  乐共聚众语
   虽愿欲作佛  而深着利养
   是恩爱奴仆  迷闷于佛道
   如是诸恶人  自言是菩萨

  复有八法应疾远离。一邪见。二邪思惟。三邪语。四邪业。五邪命。六邪方便。七邪念。八邪定。如说。

   若有人愚痴  行于八邪道
   学邪诸经法  好随逐邪师
   远离八圣道  深妙诸功德
   坚深着烦恼  而或愿菩提
   如是愚痴人  欲度于大海
   舍好坚牢船  抱石欲求渡

  复有九法应疾远离。一不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闻已不信。三若信不受。四若受不诵持。五若又诵持不知义趣。六若知不说。七若说不如说行。八若如说行不能常行。九若能常行不能善行。如说。

   痴人不欲闻  无上正真道
   闻已不能信  又不能诵持
   不知义不说  不如所说行
   不能常善行  又无念安慧
   如是愚痴人  不堪得道果
   犹如罪恶人  不得生天上

  复有十过应疾远离。所谓十不善道。如说。

   痴人于少时  贪爱弊五欲
   舍离十善道  行十不善道
   诸天乐在手  而复自舍弃
   如贪小钱利  而舍大宝藏

  问曰。汝说无上道相时。种种因缘诃骂空发愿菩萨自言菩萨但名字菩萨。若是三不名为菩萨者。成就何法名为真菩萨。答曰。

   非但发空愿  自言是菩萨
   名字为菩萨  略说能成就
   三十二法者  乃名为菩萨

  若人发心欲求佛道。自言是菩萨。空受名号不行功德慈悲心诸波罗蜜等。是不名为菩萨。如土城名宝城。但自诳身亦诳诸佛。亦诳世间众生。若人有三十二妙法亦能发愿是名真实菩萨。何等三十二。一深心为一切众生求诸安乐。二能入诸佛智中。三自审知堪任作佛不作佛。四不憎恶他。五道心坚固。六不假伪结托亲爱。七乃至未入涅槃常为众生作亲友。八亲疏同心。九已许善事心不退转。十于一切众生不断大慈。十一于一切众生不断大悲。十二常求正法心无疲懈。十三勤发精进心无厌足。十四多闻而解义。十五常省己过。十六不讥彼阙。十七于一切见闻事中常修菩提心。十八施不求报。十九持戒不求一切生处。二十于一切众生忍辱无嗔碍。二十一能勤精进修习一切善根。二十二不随无色定生。二十三方便所摄智慧。二十四四摄法所摄方便。二十五持戒毁戒慈愍无二。二十六一心听法。二十七一心阿练若处住。二十八不乐世间种种杂事。二十九不贪着小乘。三十见大乘利益为大。三十一远离恶知识。三十二亲近善知识。菩萨住是三十二法。能成七法。所谓四无量心。能游戏五神通。常依于智。常不舍善恶众生。所言决定言必皆实。集一切善法心无厌足。是为三十二法。为七法。菩萨成就此者。名为真实菩萨。

分别二地业道品第二十八

   诸菩萨已得  具足于初地
   欲得第二地  当生十种心

  诸菩萨已得欢喜初地。为得二地故生十种心。因是十心能得第二地。如人欲上楼观要因梯而上。问曰。何等是十心得第二地方便。答曰。

   直心堪用心  软伏寂灭心
   真妙不杂贪  快大心为十

  诸菩萨已具足于初地。欲得第二地。生是十方便心。一直心。二堪用心。三柔软心。四降伏心。五寂灭心。六真妙心。七不杂心。八不贪心。九广快心。十大心。直心者。离谄曲。离谄曲故心转柔软。柔软者。不刚强粗恶。菩萨得是柔软心。生种种禅定。亦修习诸善法。观诸法实相。心则堪用。心堪用故生伏心。伏心者。善能降伏眼等诸根。如经中说。何等是善道。所谓比丘降伏眼根乃至意根。以降伏六根故。名为伏心。心已降伏则易生寂灭心。寂灭心者。能灭贪欲嗔恚愚痴等诸烦恼。先伏心已遮令寂灭。复有人言。得诸禅定是名寂灭心。如经说。若人善知禅定相不贪其味。是名寂灭心。得寂灭心已。必生真妙心。真妙心者。于诸禅定神通所愿事中如意得用。譬如真金随意所用。行者既得直心乃至真妙心已。为守护是心故。乐生不杂心。不杂心者。不与在家出家从事。是人作是念。我得如是等心。皆由禅定力故。以是诸心当得第二地等无量利益。若与众人杂者则失此利。何以故。若人与众人杂行。则眼等六根或时还发诸不善法。何以故。亲近可染可嗔可痴法故。诸根发动烦恼火然。烦恼火然故则失此利。见此等过故生不杂心。不应与在家出家者杂行。是人得是不杂心已。次生不贪心。不贪心者。于在家出家人中所谓父母兄弟和上师长等不生贪着。作是念。若我于在家出家生贪著者。必当来往问讯。我则何有不杂心耶。是故我欲令诸禅定等利住不杂心者。当于在家出家舍贪着心。问曰。菩萨法不应舍众生。不应生舍心。如助菩提中说。

   菩萨初精进  所有方便力
   应令诸众生  住于大乘中
   若人教恒沙  众生住罗汉
   不如教一人  住大乘为胜
   若人少势力  不堪发大乘
   次当教令住  辟支声闻乘
   若人不堪住  辟支声闻乘
   应教此众生  令行福因缘
   不任住三乘  不堪人天乐
   常以今世事  随而利益之
   若有诸众生  不受菩萨利
   于此不应舍  应生大慈悲

  汝云何言菩萨得不杂心生不贪心。若菩萨不贪众生则为舍离。何能度耶。答曰。应随顺菩萨道行舍心。何以故。是人因舍心生广快心。作是念。我若舍是众闹。当得禅定因禅定生妙广快法。得是法已其后则能利益众生。胜今千万倍。是故为多利益众生少时舍心权舍众闹。当得禅定五神通等利益众生。菩萨何故作如是方便。菩萨为得大心而作是念。大人乐大利益故不存小利。是故我今当求大人之法随而修学。应如是勤加精进为大利益。所谓诸禅定神通灭苦解脱等。是故汝说非也。问曰。初地中已有直心等法。何故复说菩萨欲得二地生于十心。答曰。初地虽有此法未得深乐。未有坚固。在此地中心常喜乐转深坚固堪任施用。是故汝难非也。问曰。若深乐坚固此法者得何异事。答曰。

   若其一时得  深乐坚固心
   更不复用功  如使常随逐

  如使一时生常随逐人。菩萨如是一时得深乐坚固心已即常随逐。更不须用功而生若以少因缘便生。何以故。根深入故茎节相续。问曰。若菩萨得是十种心得何等果。答曰。

   若得是诸心  正住第二地
   具三种离垢  恶业及烦恼

  若菩萨得是直等十心。即名住第二菩萨地。一离垢者。地名也。二离垢者。于此地中离十不善道罪业之垢。三离垢者。离贪欲嗔恚等诸烦恼垢故。名为离垢。复次离垢义者。

   菩萨住此地  自然不行恶
   深乐善法故  自然行善道

  问曰。十不善道自然不作。自然行十善道。此二种道。几是身行。几是口行。几是意行。答曰。

   身意二三种  口四善亦尔
   略说则如是  此应当分别

  不善身行有三种。所谓夺他命劫盗邪淫。不善口行四种妄语两舌恶口散乱语。不善意行三种。贪取嗔恼邪见。善身行亦有三种。离夺命劫盗邪淫。善口行亦四种。离妄语两舌恶口散乱语。善意行有三种。不贪取不嗔恼正见。身口意业道。是善不善应须论议令人得解。初夺命不善道者。所谓有他众生知是众生故行恼害。因是恼害则失寿命。起此身业是名初夺命不善道。离此事故。名为离夺命善行。劫盗者。所谓属他之物。知是物属他生劫盗心。手捉此物举离此处。若劫若盗计是我物生我所心。是名劫盗行。离此事者名为离劫盗善行。邪淫者。所有女人。若为父母所护。亲族所护。为姓所护。世法所护。戒法所护。若他人妇知有鞭杖恼害等障碍。于此事中生贪欲心起于身业。或于自所有妻妾。若受戒若怀妊若乳儿若非道。是名邪淫。远离此事名为善身行。妄语者。覆相覆心覆见覆忍覆欲知如是相而更异说。是名妄语。远离此事名为远离妄语善行。两舌者。欲离别他。以此事向彼说。以彼事向此说。为离别他故。和合者令别离。别离者则随顺乐为别离。喜别离好别离。是名两舌。离如此事名为远离两舌善行。恶口者。世间所有恶语害语苦语粗语弊语令他嗔恼是名恶口。远离此事名为离恶口善行。散乱语者。非时语无利益语非法语无本末语无因缘语。是名散乱语。远离此事名为离散乱善行。贪取者。属他之物他所欲。他田坞他财物。心贪取愿欲得。于此事中不贪不妒不愿欲得是名不贪善行。嗔恼者。于他众生嗔恨心碍心发嗔恚。作是念。何不打缚杀害是名嗔恼离如此事名为无嗔恼善行。邪见者。言无布施无有恩报。善恶业无果报。无今世无后世。无父母无沙门无婆罗门。能知此世后世。了了通达自身作证。是名邪见。正见者。为有施者有恩报。有善恶业报有今世后世。世间有沙门婆罗门。知此世后世了了通达自身作证。是名正见善行。是菩萨如是入正见道。

   善道不善道  各二十分别
   知何处起等  十二种分别

  菩萨于十不善道十善道等种种别相知二十种分别。又于是二十种分别善知从何处起等十二种分别。于此十不善道中有二十种分别。所谓不离夺他命罪。一是不善。二欲界系。三有漏。四非心数法。五心不相应。六不随心行。七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何等共心生。实有众生知是众生。以身业故夺其命。是名共心生。云何名不共心生。若人欲杀众生捉持牵挽扑着地已然后能死。是名不共心生。又身不动口不言。但生心我从今日当作杀众生者。如是夺他命罪。是名不共心生。又是不离夺他命者。若睡若觉常积习增长。亦名不共心生。八或色或非色。初共心生杀罪是色。第二杀罪第三第四非是色。九或作或非作。有色是作。余者无作。十或有缘或无缘。色是有缘余者是无缘。问曰。是心为有缘为无缘。答曰。非有缘。问曰。若心非有缘身不动口不言时但心生念我从今日当作杀众生者。如是罪业云何名为非缘。答曰。若杀罪是心则应有缘。今实杀罪非是心。若心是杀罪即是身业。而心实非身业。是故杀生罪不名有缘。但杀生罪共心在身中生。以是无作故言非缘。十一是业。十二非业相应。十三不随业行。十四或共业生或不共业生。如共心生无异。但除心与思共生为异。十五非先世业报。十六不可修。十七应善知。十八应以慧证不以身证。十九可断。二十可知见。不离劫盗罪。不离邪淫罪。不离妄语罪中。但一共心生二不共心生。一有色二无色。一作二无作。一有缘二无缘。余如杀中说。不离两舌不离恶口亦如是。不离散乱语。或不善或无记从不善心生。是不善从无记心生。是无记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欲界系者。以欲界身心。散乱语是欲界系。色界系亦如是。余如妄语中说。贪取欲界系。是有漏心数法。非心相应。非随心行。心共生。无色无作。有缘。非业相应。非随业行。非共业生。非先世业报。除因报。非可修。应善知。应以慧证。身证。可断。可见知。嗔恼。或心相应。或心不相应。缠所摄名心相应。使所摄名心不相应。随心行不随心行亦如是。共心生不共心生。有觉众生与心共生。无觉众生不与心共生。如心相应。随心行共心生业相应。随业行共业生亦如是。如心不相应不随心行不共心生业不相应不随业行不与业共生亦如是。余分别如贪取中说。如嗔恼邪见亦如是。十善道中离夺他命是善性。或欲界系。或不系三界。欲界系者以欲界身离夺他命。是欲界系。非三界系者。学无学人八圣道所摄。离杀生正业。是或有漏或无漏。欲界系是有漏。非三界系是无漏。非心数法。非心相应。非随心行。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何等是共心生。如行人见虫而作是念。我当身业远离不伤害。是名离夺命善行共心生。何等是离杀生善不共心生。有人身不动口不言但心念从今日不杀生。是名不共心生。又有人先远离杀生。若睡若觉心缘余事。于念念中不杀生。福常得增长。亦不共心生。或是色或非色。一是色二非色。一是作二非作。一有缘二无缘。是业非业相应。不随业行。或共业生或不共业生。如共心生不共心生除心与思为异。非先业报。除因报。可修可善知可以身证。慧证或可断或不可断有漏则可断。无漏不可断。可知见亦如是。离劫盗。离邪淫。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亦如是。离散乱语。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不系三界。欲界系者。以欲界身心离散乱语。色界系亦如是。不系三界者。如不杀中说。或有漏或无漏。有漏者系。无漏者不系。余如离妄语中说。不贪取者是善性。或欲界系。或非系三界。欲界系者。欲界凡夫不贪取及贤圣不贪取善行。是欲界系。非三界系者。诸贤圣不贪取无漏善行。是或有漏或无漏。欲界系是有漏。不系三界是无漏。是心数法。心相应。随心行。共心生。无色无作。有缘。非业。业相应。随业行。共业生。非先业报。除因报。可修。可善知。可以身证。慧证。或可断。或不可断。有漏可断。无漏不可断。知见亦如是。离嗔恼是善性。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不系三界。欲界系者。欲界不嗔恼善根。余二界亦如是。不系者。余不系是或有漏或无漏系三界者。是有漏。余是无漏。心数法。或心相应。或心不相应。与缠相违不嗔善根与心相应。与使相违不嗔善根与心不相应。随心行共心生亦如是。无色无作。或有缘或无缘。心相应是有缘。心不相应是无缘。非业或与业相应。或不与业相应。或随业行或不随业行。或共业生。或不共业生。亦如心说非业。报除因报。可以身证慧证。或可断或不可断。有漏可断。无漏不可断。可知见亦如是。正见是善性。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非三界系。欲界系者。若凡夫若贤圣。欲界念相应正见。是色无色界亦如是。不系三界者。贤圣无漏正见。或有漏或无漏。三界系是有漏。不系是无漏。心数法。心相应。随心行。共心生。无色无作。有缘。非业。业相应。随业行。共业生。非先业报。除因报。可以身证。慧证。或可断。或不可断。有漏可断。无漏不可断。可见可知亦如是。是名善等二十种分别。从何起等十二论者。一从何起。二起谁。三从何因起。四与谁作因。五何缘。六与谁作缘。七何所缘。八与谁作缘。九何增上。十与谁作增上。十一何失。十二何果杀罪。从何起者。从三不善根起。又从邪念起。又随以何心夺众生命。从是心起。起谁者。从杀罪边所有诸法。已生今生当生。是因缘亦如是。何所缘者。缘众生。又因何心夺众生命。亦缘此心。与谁作缘者。因杀罪边所有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法缘于杀生罪。何失者。今世恶名人所不信等。何果者。堕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等及余恶处。受苦恼报。增上与谁增上者。如从何处起中说。劫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散乱语贪取嗔恼邪见亦如是。但所缘有异。劫盗罪缘所用物。邪淫缘众生。妄语两舌恶口散乱语缘于名字。贪取缘所用物。嗔恼缘众生。邪见缘名字。余残亦如上。不杀生从三善根起。又从正念起。又随以何心离杀生。从是心起。起谁者。从是法所有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因缘亦如是。所缘者。缘于众生。与谁作缘者。因是不杀生边所有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缘于不杀生。增上者。诸善根增上。正念亦增上。随以何心不杀生。是心亦增上。与谁作增上者。于是不杀生边所有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何利益者。与杀罪相违是名为利。何果者。与杀生相违名为果。不劫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散乱语不贪不恚正见亦如是。但所缘有异。不劫盗缘所用物。不邪淫缘众生。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散乱语缘名字。不贪取缘所用物。不嗔恼缘众生。正见或缘名字或缘义。有漏缘于名字。无漏缘于义。是菩萨于善等论及起等十二论。行十善道。应如是分别知。又知。

   七种不善处  以贪嗔痴生
   及四门分别  业众生各二

  是菩萨知七不善业道以贪嗔痴生。而分别于世。又知七种不善业中四门分别。是杀罪或从贪生。或从嗔生。或从痴生。从贪生者。若人见众生。生贪着心。从是因缘。受用好色声香味触。或须齿角毛皮筋肉骨髓等。是人生如是贪心故夺他命。是名从贪生杀罪。若人嗔心不喜杀众生。是名从嗔生。若人邪见不知后世善恶业杀众生。是名从痴生杀罪。或以为福德故。或使欲度苦故而杀。如西方安息国等。复有取福德因缘故杀。以是杀业因缘故。欲得生天。如东天竺人于天寺中杀生。以此事故欲生天上。是名从痴生。复有人以贪心故取他物。作是念。以我当随意得好色声香味触。是名从贪生。复有人以嗔心不喜彼人故劫盗财物。欲令其恼。是名从嗔生。复有人邪见不知果报。劫盗他物。是名从痴生。如诸婆罗门说世间财宝皆是我物。我力弱故诸小人等以非法取用。若我取者。自取其物无有过罪。以如是心劫盗他物者。是亦从痴生。若人贪着色因缘故而邪淫。是名从贪生。若人嗔不喜作是念。是人犯我母妇姊妹女等。我亦还以淫事污彼母妇姊妹女等。是名从嗔生邪淫。若人邪见不知果报而故犯者。是名从痴生。如有人言。人中无有邪淫。何以故。女人皆为男子故生。如余所用物。如有所须。若与从事无邪淫罪。以是心作淫欲者。是名从痴生。如劫盗罪妄语亦如是。为贪财故妄语。是名从贪生。为欲诳彼令得苦恼。是名从嗔生。邪见不知业果报故妄语。是名从痴生。两舌恶口散乱语亦如是。三不善道则是根本。从是分别生七种身口业果。问曰。不离杀生皆是杀生罪不。若杀生罪皆是不离杀生耶。答曰。有不离杀生即是杀生罪。有不离杀生非杀生罪。何等是不离杀生即是杀生罪。若有众生知是众生故杀夺命起身业。是名不离杀生亦是杀生罪。何等是不离杀生非杀生罪。此人先虽作杀因缘而众生不死又身不动口不说。但心念我从今日当杀众生。是名不离杀生非杀生罪。是二门分别。为四种分别。所谓善不善各二种。

   不但善不善  身心二种业
   亦复应当知  更有余分别

  除身杀生劫盗邪淫。余残打缚闭系鞭杖牵挽等。但不死而已。如是不善身业非夺命等所摄。善中迎送合掌礼拜恭敬问讯洗浴按摩布施等善身业非不杀生等所摄。意业中除贪取嗔恼邪见余所有不守摄心诸结使等不善法。又意业中除不贪取不嗔恼正见余善守摄心信戒闻定舍慧等善法。

  七业亦业道  三业道非业

  杀生劫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散乱语七。是业即业道。贪取嗔恼邪见。是业道非业。此三事相应思是业。问曰。前七事何故亦是业亦是业道。答曰。习行是七事转增故。至地狱畜生饿鬼。以是故名为业道。是七能作故名业。三是业道非业者。是不善业根本。以是故名三业道非业。善中亦如是。所谓离杀生劫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散乱语亦业亦业道。余三不贪取不嗔恼正见是业道非业。此三相应思是业。问曰。前七事何故是业亦业道。答曰。常修习此事故。能至人天好处名为道。是七能作故名为业。问曰。余三何故但业道非业耶。答曰。三是诸善业根本。诸善业从中行故。名为业道非业。复次。

   戒法即是业  业或戒非戒
   业及于业道  有四种分别

  身口业是戒。意业是业非戒。业及于业道四种分别者。有业非业道。有业道非业。有业亦是业道。有非业非业道。业非业道者。三种不善身业。业道所不摄。所谓手拳鞭杖等。及三种善身业。业道所不摄。所谓迎逆敬礼等。是二善不善业。非业道所摄。或有人言。亦是业道。何以故。是二业或时至善恶处故。名为业道。以不定故不说业道。业道非业者。后三不善及三善是烦恼性故非业。能起业故名为业道。三善是善根性故非业。能起善业故名为业道。亦业亦业道者。所谓杀生不杀生等七事。是非业非业道者余法是。复次。

   菩萨初地边  以三种清净
   安住十善道  则生决定心

  是菩萨于第二地中了了分别知如是十善十不善道。知已以三种清净住十善道。所谓自不杀生不教他杀。于杀生罪心不喜悦。乃至正见亦如是。问曰。菩萨初地中已住十善道。此中何故重说。答曰。初地中。非不住十善道。但此中转胜增长。以三种清净故。先初住中虽作阎浮提王不能行此三种清净。是故此中说三种清净。菩萨住是二地。知如是分别诸业。生决定心。

   世所有恶道  皆十不善生
   世所有善道  因于十善生

  世间所有恶道者。所谓三种地狱道。热地狱冷地狱。黑地狱。三种畜生道。水行畜生。陆行畜生。空行畜生。种种鬼道。有饥饿鬼者食不净鬼者火口者阿修罗夜叉等。皆由行十不善道。有上中下因缘故。出世间所有善道若天若人。皆由行十善道生。三界所摄。天有二十八。人者四天下人是。如是决定知已。作是念。我欲自生善处。亦令众生生于善处。

   是故我自应  住于十善道
   亦令余众生  即住此善道

  若生善处若生恶处。皆属十善十不善道。我知是世间诸业因缘有无有定主。是故我应先自行十善道。然后令诸众生亦住十善道。问曰。何以故。要先自住十善道后乃令他住耶。答曰。

   行于恶业者  令他善不易
   自不行善故  他则不信受

  若恶人自不行善。欲令他行善者则为甚难。何以故。是人自不行善。他人不信受其语。如偈说。

   若人自不善  不能令他善
   若自不寂灭  不能令他寂
   以是故汝当  先自行善寂
   然后教他人  令行善寂灭

  是菩萨当如是行善法。

   从阿鼻地狱  乃至于有顶
   分别十业果  及其受报处

  当如是正知。下从阿鼻地狱。上至非有想非无想处。皆是善不善种种业受果报处。于中习行上十不善道故生阿鼻地狱。小减生大炙地狱。小减生小炙地狱。小减生大叫唤地狱。小减生小叫唤地狱。小减生僧伽陀地狱。小减生大陌地狱。小减生黑绳地狱。小减生活地狱。小减生剑林等小眷属地狱中。亦应如是转小分别。行中十不善道生畜生中。畜生中亦应转少分别。行下不善道生饿鬼中。如是总相说。是中应广分别差别。有诸阿修罗夜叉生鬼道中。有诸龙王生畜生中。所受快乐或与诸天同。是诸众生以不善因缘故生。生已受善业果报。行最下十善道生阎浮提人中在贫穷下贱家。所谓栴陀罗边地工巧小人等。转胜生居士家。转胜生婆罗门家。转胜生刹利家。转胜生大臣家。转胜生国王家。于十善道转复胜者生瞿陀尼。转胜生弗婆提。转胜生郁单越。转胜生四天王处。转胜生忉利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习行上十善道生他化自在天。于是中亦应种种分别小大差别。如人中小王大王阎浮提王转轮圣王。四天王处有四天王。忉利天中有释提桓因。炎摩天上有须炎摩天王。兜率陀天上有珊兜率陀天王。化乐天上有善化天王。他化自在天上有他化自在天王。过是以上。要行禅定思得生上界。问曰。若以禅定思得生上界者。何以故。说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皆以十善道故得生。答曰。虽修禅定生色界无色界。要当先坚住十善道然后得修禅定。以是故。彼处以十善业道为大利益。以是故。说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皆以十善道因缘故得生。所以者何。先行清净十善道离欲。修初禅下思得生梵众天。修初禅中思生梵辅天。修初禅上思故得生大梵天。修二禅下思生少光天。修二禅中思得生无量光天。修二禅上思得生妙光天。修三禅下思得生小净天。修三禅中思故得生无量净天。修三禅上思得生遍净天。修四禅下思故生阿那婆伽天。修四禅中思故生福生天。修四禅上思故生广果天修无想定中思得生无想天。以无漏熏修四禅下思故生不广天。以无漏熏修四禅胜思故生不热天。以无漏熏修四禅胜思故生喜见天。以无漏熏修四禅胜思故生妙见天。以无漏熏修四禅最上思故生阿迦腻吒天。修虚空处定相应思得生空处天。修识处定相应思得生识处天。修无所有处定相应思得生无所有处天。修非有想非无想处定相应思得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天。是名生死世间众生往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