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中观宗入中论讲记·明贤法师《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经量部的宗依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二十讲之:经量部的宗依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30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1114室

    经量部的宗依 

在这些基础上,后来出现世亲论师,对《大毗婆沙论》进行调整,写下《俱舍论》,另一位论师诃梨跋摩又写成《成实论》。这两部论是经量部的思想来源,时间约在佛灭度后九百年。这两部论是基于《大毗婆沙论》的,但世亲论师觉得《大毗婆沙论》中有一些不够圆满成熟的观念,所以后来造了《俱舍论》。在《俱舍论》基础上,后来又产生了《成实论》。

《俱舍论》主张的“有”与《大毗婆沙论》主张的“有”有所不同。当时,小乘的一些僧众除相信《大毗婆沙论》外,对《俱舍论》不大以为然:“《俱舍论》改变了《大毗婆沙论》的主张,这还得了?现在一个人写出的一部论,就随随便便能改变万圣千贤的共同主张吗?”

当时有一位众贤论师造了《俱舍雹论》,与批评《大毗婆沙论》的人论战,论中说:“我要把你们都挽救回《大毗婆沙论》中,让你们舍掉所有的邪见。”

同时,另一位论师诃梨跋摩造《成实论》,创立了小乘的空观理论来抵抗一切有部“诸法实有”理论。就这样,《俱舍论》、《大毗婆沙论》这些论典在论证过程中不停地有新观念产生。

很多经部论师对《俱舍论》和《成实论》情有独钟,认为这两部论才是进步的,且与佛所说的大乘经论没有太多鸿沟,可以沟通。对《大毗婆沙论》的观点,他们常会讨论说,《大毗婆沙论》可能还是有一些问题。

《俱舍论》和《成实论》的成型,产生了什么结果呢?就是凡在物质世界可被安立为实体的法要,《俱舍论》它们都不破;凡在物质世界不可被安立为实体的法要,它们都破之。比如概念性的法要,说它们是实有就不对:心里想的一个红色杯子,这是概念性的,并不实有,就要破。

实体的法要上有作用,能生生不息、无常发展的,这是属胜义谛;没有作用,不能发展产生果实的,是属世俗谛。能产生生生不息这种发展的,因为发展到了最后就能得到胜义谛的果实。比如,在修行的过程中,我对世间的看法在不断改变,我的这个生生不息是什么呢?生生不息是认为我以往对世间的理解是不成熟的,我对世间的理解,会认为世间越发靠近无为法,那么实有的微尘和刹那最终都是要归入无为法的,像这样确立的就被称为胜义谛。其他不能发展,不能产生果的所谓无情物的这个世间,那就属世俗谛。

《成实论》和《俱舍论》的这些说法有了初期的一些成果,很多人就开始来学习了。从初期到中期的发展,也就是唯识宗逐渐兴起的过程,这个时候有很多的论师出现,对《大毗婆沙论》进行比较、讨论的场合也多了起来。尤其到了最后的晚期,若就接近大乘的方面来说,晚期的《成实论》可说比《俱舍论》更精到。举例来说。

第一,《成实论》认为虚空的体性不真实。若说世间一切实有,那虚空怎么办?虚空也用微尘去说,微尘是虚空的本质吗?那不行。《成实论》果断地修改了《大毗婆沙论》的说法,认为不能把虚空确定为实有法。

第二,《成实论》认为受、想、思考这些法要中没有色法。受、想、思考中,即使我看到了外境,产生了一个影像,这个影像也不是由微尘构成的,这个信息无需由极微的一些小微尘构成,这里面没有色法,没有物质的东西。

第三,《成实论》认为没有无表色。“表色”是什么意思呢?“色”就是实有物质,“表”就是表现。“有表色”就是说,凡是一个物质是真实有的,它就表现出来了,你就能发现它。“无表色”是说,这个物质虽然是有,但它像暗物质一样存在,你发现不了它的踪迹。

《成实论》认为,无表色是没有的。有表色和无表色是《俱舍论》中成熟的概念。很多学物理的人喜欢讨论这个问题,就是有的物质即使存在,但它没有形象,你看不到、发现不了,这就可归纳为无表色。但当《俱舍论》提出“无表色”这一概念时,《成实论》就果断地把它修改过去了,说无表色这个概念不存在:既然是实有法,它就已表现出来了;既然没表现出来,那就根本没有无表色——没有那种表面上看不到,实质上有的东西。

第四,《成实论》中还有这样的说法:过去、未来不是实有的。这点对《大毗婆沙论》的修改,可说非常进步。虽因缺乏后盾的理论基础,《成实论》无法转移现世的实有,无法一下进步那么多,但很勇敢地把过去和未来的实有放弃了,这点是《成实论》对《大毗婆沙论》观念的大胆改变。

第五种说法就更令当时的小乘咂舌:没有实有的本体,对世间实有的法,找不到它根本的本体。这一点就让很多人对经量部丧失了信心,认为经量部的说法怎么跟北方佛教一模一样了?我们该不该确定它就是佛所说的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