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华严宗(贤首宗)华严宗简介华严宗 陆、修学华严宗的利益

                                                                        陆、修学华严宗的利益
 


修学华严宗, 或仅受持《华严经》,都能得到很大的利益,会让我们觉得和诸佛一鼻孔出气,没有分别,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修学华严以后,每天的生活好像游泳在一切智海里面,畅游于一切时空之中,感到生命无始无终、无去无来、无生无死,一切的世界宇宙都跟你合为一体,我们的身心安住于一切的地方、一切的时辰,生命得到了永恒。
修学华严宗或受持《华严经》,得到灵异事迹的记载很多,除了前面介绍的几位华严祖师,他们一生都有许多灵异功德之外,以下再举出几个例子:
一、元朝正顺法师,出家于五台山,平时以深密的树林为茅蓬,以读诵《华严经》为修行的日课,数目超过一千余部。他同时修学法界三观,每次一进入华严法界的观想以后,三、五天才出定,因此人人都称他为华严菩萨。将要圆寂的时候,门徒乞求开示法语,他说:“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莫顾。”入灭时,灵桌上出现五彩之龙,飞游于烛光庭宇之间。
二、唐朝有位城慧比丘,在五台山真容院,跟随法顺和尚出家,经常在李牛谷的地方诵《华严经》,吃的是嫩草树叶,当他诵经时,经常有五、六位身着儒服而不知姓氏、来历的人围坐下来听经。其中有几位送奇花异果来供养他,花经久不谢,果子吃了肚子不饿。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们是谁,众人回答说:“我们都是山神,因为你的诵经法力,使本山清净平安,特来供养服侍。”城慧比丘感到这些山神打扰了他的清修,于是迁移到别处去了。
三、后魏文明元年,有位王明干,平时作恶多端,死的时候,堕于地狱,被狱卒牵至门口,看见一位出家人,自称是地藏菩萨,并且教他持念《华严经》的一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当他见到阎罗王时,王就问他:“你有什么功德?”他说:“只能诵一四句偈。”于是就大声念诵刚才地藏菩萨教他的那首偈语。阎罗王就放他回来了,同时地狱里受苦的人听到四句偈语时,也得到解脱。
受持《华严经》得到很大的功德利益,历史上的记载比比皆是。


华严宗所据以立宗的《华严经》,在群经中有其特殊处,从中可看出极为深刻的体证,也就是“海印三昧”,这是佛境的显示。世间森罗万象、一切事物,都像海水一样地映现出来。一滴海水具足百川之味,一切事物就其关系来说,都是“圆融无尽”的,因而成就了无限广大而又互相包容,互相贯通的大法界。《华严经》指出整个宇宙世间都是法身毘卢遮那佛的显现。佛身不在外,不在内,就是这个世界本身,四法界、十玄、六相就是最好的说明。
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太虚大师主张“以佛心融摄众生法,而大明佛心”者,华严为代表;“以众生心融摄佛法,而大明众生心”者,唯识为代表。
综合观之,华严思想内涵,从一真法界而能统合四法界,而四法界是从法界三观所开展者。继之从四法界的事事无碍法界,开展为十玄缘起;欲明十玄缘起,须知六相圆融;明六相圆融,须知因门六义与三性一际义。
因六义是法藏依据《十地经论》、《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之说,及《摄大乘论》、《成唯识论》中的“种子六义”而立,即:
?空有力不待缘:谓因的体性为空(以其无自性,故称为空),具有引生果的全部力用,而不待(即不须借助)他缘的力以引生果者,称为空有力不待缘。相当于种子六义中的“剎那灭义”。
?空有力待缘:谓因的体性为空,虽具有引生果的力用,然尚须待(借助)他缘的力而引生果者,称为空有力待缘。相当于种子六义中的“果俱有义”。
?空无力待缘:谓因的体性为空,不具有引生果的力用,而必须借助他缘的力以引生果者,称为空无力待缘。相当于种子六义中的“待众缘义”。
?有有力不待缘:谓因的体性为假有(本体不变,而随缘示现的诸法,称为假有),具有引生果的全部力用,而不须借助他缘的力以引生果者,称为有有力不待缘。相当于种子六义中的“性决定义”。
?有有力待缘:谓因的体性为假有,虽具有引生果的力用,然尚须借助他缘的力而引生果者,称为有有力待缘。相当于种子六义中的“引自果义”。
?有无力待缘:谓因的体性为假有,不具有引生果的力用,而必须借助他缘之力以引生果者,称为有无力待缘。相当于种子六义中的“恒随转义”。
华严宗所说“三性”,与唯识法相所说不同。唯识说“三性”,以遍计、依他、圆成为次序,是“从染到净”的说法。三祖法藏吸收《摄论》与《摄大乘论释》之说,以“不变与随缘”、“似有与无性”、“情有与理无”而说“三性一际”。
三性即三自性,指《摄大乘论》中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谓此三者由本、末二方面而言,乃相互交彻而无所差异,故称三性一际。据《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载,三性各有二义,真(圆成实)中的二义为不变义、随缘义,依他的二义为似有义、无性义,所执中的二义为情有义、理无义。以为圆成实中的不变义、依他起中的无性义、遍计所执中的理无义,皆由不坏“末有”而说真如一心的“本”,故三性一际,同而无异。又圆成实的随缘义、依他起的似有义、遍计所执的情有义等,是由不动心真如的“本”说世界“末有”,故三义亦无不同。据此,解释唯识宗所说的三自性,谓“三性一际,举一全收,真妄互融,性无障碍”,以表达法界缘起的状况。
简单的说,“三性一际”、“因门六义”是法界缘起的构成原理,“六相圆融”与“十玄无碍”为法界缘起的内涵。四祖澄观大师云“总赅万有,即是一心”、“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这是华严宗的基本心要。
华严宗成宗立派于隋末唐初,从初祖杜顺、二祖智俨、三祖法藏、四祖澄观,到五祖宗密,此为法脉大盛的黄金时期。此后遭遇会昌法难,珍贵注疏、法宝大部份佚失,直至宋初,有长水子璇,华严宗略有复兴之势。
此外,有道亭、观复、师会、希迪四人,各作《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注解,世称宋代华严四大家。
元代华严宗也仍有发展,如仲华文才及其弟子大林了性与幻堂宝严,大弘华严之教。
明末云栖袾宏、憨山德清、蕅益智旭,也都研习过法藏、澄观的华严思想。
明末清初,有德水明源以振兴贤首宗为己任,着有《五教解消论》、《论贤首未知圆义解》二篇。弟子续法,集录贤首一宗的纲要为《贤首五教仪》六卷,又略为《五教仪开蒙》一卷。
清末,有彭绍升弘扬华严,又有杨仁山将智俨的《搜玄记》、法藏的《探玄记》从日本搜寻版本并于金陵刻经处刊印流通。同时月霞法师也以弘扬华严宗著称。
传统的华严,在当今台湾各个寺院里面,讽诵《华严经》的很多,但是如唐朝清凉大师一样,把华严深奥的教理有组织有系统地加以诠释、推演者,则如凤毛麟角,不容易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