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天台宗(法华宗)慧思大师思想研究法华三昧乃一切法门之最高目标(王晴薇)

法华三昧乃一切法门之最高目标

王晴薇


中国早期禅史为一极为重要且尚待开发的研究领域。笔者于拙作《慧思法华禅观之研究——法华三昧与大乘四念处的互摄与开展》一书及几篇相关的论文中,详述了“中国二至六世纪早期禅史”此一学术议题,正处于学术界两个重要研究潮流之交会点,因此近年来已成为国际学界瞩目之重要课题之国际学界概况。

并且也由国际学者关注的“大乘经典解读”及“中国禅宗之前的早期禅史”这两个重要的研究要点来凸显以慧思与智顗为首的一派禅者留下的丰富而详尽的禅修相关史料之重要性。然而在笔者这些著作中,由于集中处理慧思禅法中有关“法华三昧”及“大乘四念处”这两个主题,因此留下了一个尚未处理的重要问题,亦即慧思禅法中与“四禅”修习相关的各种问题。

唐朝中叶兼通华严与禅的圭峰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即已提出“四禅”在慧思及智顗禅法中之重要性:

达摩未到,古来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之定。……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止是前之诸禅行相。

虽然宗密此语未免带有禅宗立场的本位主义,但却也点出了四禅在慧思及智顗禅修体系中之重要性。虽然慧思及智顗的体系中,法华三昧的修习乃一切法门之最高目标,但正如智顗于早期著作《法华三昧忏仪》中所说,在修二十一天的法华三昧时,“四禅”的修习为法华三昧忏的一个重要基本修法之一。笔者基于对下列三个问题的思考,可见慧思禅法中之“四禅”与早期中国禅史中“四禅”之关系极为密切:

(一)道宣将扬慧思禅法的成就视为中国早期禅史发展的一个极高点,并以“南北禅宗,罕不承绪”来赞扬其对中国禅法之贡献。因此吾人可认为慧思对于吸收印度传统禅修已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点,也基于此来为后世禅修者开创更易为中国者掌握之禅修方法。慧思得以对印度佛教禅法有如此深入的掌握,其历史背景为何?分析慧思对于这个传统佛教禅修体系吸收的历史背景,应为解明中国早期禅史发展历程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二)“四禅”不但为传统佛教禅修之主要目标及境界阶次,也与神通之习得密切相关,因此解明慧思对“四禅”的运用不但可让我们更了解慧思的禅修体系,亦可解明慧思的神通观。

(三)相对于慧思以“四念处”为禅修之主要表述法门,智顗《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则以“四禅”为贯通各种“世间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出世间禅”及“非世间非出世间禅”的菩萨“禅波罗蜜”修法。因此厘清慧思对四禅之运用可以更清楚的解明智顗与慧思之间的禅修传承。

在研究此一论题前,笔者将先检视相关研究成果。“禅那”乃指心完全专一时的状态。使心与心所平等、平正、不散乱地安住于单一对象中;此时的心是宁静、透明、已培育、无邪恶、柔顺、堪能、坚定、沉着不动的,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禅那通常包括“四色界禅”及“四无色界禅”,亦常被称为“四禅八定”。除了觉音论师着,叶均译的《清净道论》之外,近年来有多位南传佛教法到台湾教授传统禅修法中有关“四念处”及“四禅”等禅法。此外并有多篇学术专论讨论传统佛教有关“四禅”的修习,简单列举几篇重要论文如下:以南传佛典为主要文本来论述“四禅”在佛法中之重要性者有2002年在台讲学多年的印度籍穆克纪教授的《由尼柯耶论乔达摩成佛之道》一文,讨论南传佛典中有关释迦牟尼佛修习“四禅”而成道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论述。此外并有越建东于2007年发表的《早期佛教四禅之再审视—从巴利四部尼柯耶的用例看禅定在解脱中的地位》。分析汉译《阿含经》中“四禅”的专论有黄连忠于1995年发表于香港《内明杂志》的《从汉译杂阿含经论原始佛教禅定学的特质与意义》一文,此外并有2006年收入《佛学建构的出路—佛教的定慧之学与如来藏的理路》中的蔡耀明《阿含经的禅修在解脱道的多重功能:附记“色界四禅”的述句与禅定支》一文。

相对来说,有关“四禅”在中国早期禅史中的相关研究则较少。除了早期李孝本于《早期禅学思想史略述》将“四禅八定”等禅法视为“小乘禅法”而加以综论外,其它相关研究仅多简单提及,而未加以作全面而综合性的论述。本文限于篇幅,将以上列提出的三个问题中之第二个问题为主要讨论重点,并在必须之时对第三个问题顺带提及,此外笔者亦将另外为文讨论。

慧思的禅观可视为以达到“法华三昧”为整体目标,且运用大乘经典来进行的一套完整的禅法。而其对“四禅”的修持,亦应从这个角度来加以考察。据《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及智者大师依《妙法莲华经》及《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而制定出《法华三昧忏仪》来看,所谓“法华三昧”之主要修法,即指连续二十一天的行道诵经与达到“四禅”境界之禅坐的搭配,这套半行半坐修法并需搭配适当的环境及严格的请佛、供养、忏悔等宗教行仪规范来实行。而“法华三昧”之证相,亦可分为相当多的不同层次。也许正因为“法华三昧”之修行有如此多不同层次,因此我们在慧思传记中所看到对《妙法莲华经》持诵与观行之努力,从其少年时代诵《妙法莲华经》千部开始而终其一生专志修行,其似乎永无止境的具体修持目标,正如其在《法华经安乐行义》中所言,乃是以在《妙法莲华经》以“一生”修成顿觉的法华三昧禅观之药王菩萨及妙庄严王为模范,并以如药王菩萨一般经由修持《妙法莲华经》证得“普现色身三昧”为标的。然而在《法华经安乐行义》中,慧思标示出两种不同的“法华三昧”修法,一为“有相行”,二为“无相行”。慧思更在诠释“安乐行”之“行”时指出,从“有相”的二十一天禅诵《妙法莲华经》晋升至“无相”的“法华三昧”行之关键点,即为透过禅修而获得的甚深般若实相空观:

一切法中,心无行处,亦教众生一切法中,心无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