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天台宗(法华宗)慧思大师思想研究重拾“解行相应”法 探明大乘佛法的宝藏(宋道发)

重拾“解行相应”法 探明大乘佛法的宝藏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宋道发


慧思禅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极具开拓精神的一代高僧,因被后世天台宗人推尊为三祖而倍受敬仰,并因此受到近代以来佛教内外僧俗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或考辨其著述的真伪,或检讨其在天台宗中的地位,或分析其思想的实质,或论定其禅学的创制,或评估其在当时后世的影响,众说纷然,仁智互见。

南岳尊者慧思禅师(515—577年),俗姓李,元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省上蔡县)人。

关于出家因缘,综合道宣和志磐两家的说法,大概情形如下:慧思儿童时,梦梵僧劝令入道。后向朋友借得《法华经》,先在空冢独观,苦于无人教授,日夜悲泣,再转移到古城凿穴栖身,整夜对经流泪,顶礼不休。由于阴雨连绵,穴居之处湿气弥漫,导致全身浮肿,但慧思依然坚持拜经,浮肿忽然消失。又梦到普贤乘白象来摩顶而去。以前不认识的文字,从此自然理解。而且普贤摩过的顶上隐起肉髺。

陈光大二年(568年),慧思率徒众入居南岳,对徒众说:“吾寄此山正当十载,过此以后必事远游。”后来果然至太建九年(577年)终于山中,正应居山十载之谶。

自慧思禅师入居,南岳迅即成为大乘禅法的重镇,道宣述其盛况说:“自陈世心学,莫不归宗,大乘经论,镇长讲悟,故使山门告集,日积高名。”教势之盛,非当地道教所能比,激起道士们的强烈反弹。就在慧思入居南岳的第二年,即太建元年(569年),九仙观道士欧阳正则与道众合谋陷害慧思禅师,暗暗凿断岳心钉石,制造一个行巫蛊之事的假现场,并埋兵器于山上。然后密报朝廷,说这是北僧(指慧思师徒)受齐的指使而为之。

笔者不揣浅陋,运用中国佛教传统的“解行相应”法,根据现存文献,历叙慧思禅师一生苦行、证悟及创制、传播大乘新禅学的过程,旨在开显慧思大师的广大心愿、慈悲情怀和创新精神。今日负有弘法使命的佛子,或许能够从慧思禅师的修学经历和禅法创获中获得些许的启示与资鉴,为重建统摄全体佛法的当代中国佛教禅学而躬自努力。

最后,笔者再说几句题外话。观今日中国佛学研究之主流,不仅仍未摆脱近代以来殖民地学术之羁绊,反而有日益巩固之势,与中国佛教固有的优良传统日渐疏离,这不仅导致中国佛学研究主体性的严重欠缺,更严重制约中国佛教的复兴。盖因背离以“解行相应”为主的佛教传统研究方法,即放弃通过修行实践去印证、发挥所理解的佛法义理,无以直探佛陀心源、培养总持全体佛法的慧解和掌握契理契机的佛法原则。流风所及,发菩提心、立大誓愿、行菩萨道的大乘精神无以生发。如此,中国佛教则将永无复兴之日。

笔者以为,随着国力的增强和民族自信心的觉醒,重建中国佛学的主体性便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有着二千余年丰厚积淀的中国佛学,本来就是自成体系的思想系统,拥有成熟的研究范式,而其根本精神就是要造就自信自度自成佛道的圆满人格,历代高僧大德的佛法实践,已经一再证明大乘佛法的可信、可解、可行、可证。

今日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内外大乘学者,重拾传统的“解行相应”法,研究、修证和宣说不失淳味的大乘佛法,充分发挥大乘佛法自利利他的伟大功能,净化大众身心和自然环境,建设人间净土,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可以实现的。探明大乘佛法的宝藏,通过全面继承和积极创新,向社会大众首先是中国社会大众提供能够净化身心和外部环境的佛法理论和修行技术,而不是汲汲于获得国际佛教学术界的承认,才是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源头活水和根本动力,也是中国佛教学术赢得国际佛教学术界尊重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