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汉传佛教禅宗六祖坛经讲记·中广电台六祖坛经 第三三集

六祖坛经 (第三三集)


1981年 中广电台 档名:9-4-33

【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志诚禅师悟了以后,继续请六祖大师开示。首先问生死大事,这是大、小乘佛法都非常重视的问题。这个开示,对我们有很大的利益,我们听了六祖的开导,也能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六祖问:「我听你的老师教诫学人戒定慧的方法,不晓得神秀大师说戒定慧的行相是如何,你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志诚禅师说:「秀大师常说,诸恶莫作为戒,众善奉行为慧,自净其意为定。」秀大师说戒定慧的行相,实际上就是佛教里一首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不离这个原则。这首偈将一切大小乘的教法全包括尽。偈颂是出自《增一阿含经》,迦叶问:「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当时阿难尊者就说了这首偈。「诸恶莫作」是佛法的根本,即教学的根本。诸恶莫作才能出生一切善法,而善之极处就是心意清净。这首偈,每个学佛弟子都应当遵守奉行,秀大师也常常这样教导人。志诚问:「祖师,你用什么方法教诲学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六祖说:「我要是说有法与人,就是欺骗你。」这句话正是上上乘的教学。《金刚经》云:「如来于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净名经》云:「除去所有」,《法华经》云:「只是除去心中作见解处」,又云:「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祖祖相传,确实无法与人。修学若要有所得,都是生灭法。《心经》说得很清楚,「无智亦无得」。佛法究竟教的是什么?六祖说:「只不过是随缘方便,为众生解除束缚而已。」束缚就是烦恼,看众生是什么样的毛病,跟大夫治病一样,哪有一定的方法?把你的病治好之后,治病的方法与药也统统不要了。「随方解缚,假名三昧」,三昧就是禅定。六祖说:「像秀大师所讲的戒定慧,实在是不可思议。但是我所见的戒定慧又很特别,又不一样。」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

      志诚禅师问:「戒定慧只合一种,哪里还会有两种?既然不同,它又有什么区别?」戒定慧之教学是大前提、大原则,随着众生烦恼的浅深、执着的厚薄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以五乘佛法来说,人乘佛法有人乘标准的戒定慧,五戒是人乘的戒律;天乘有天乘的戒定慧,标准比我们人乘要高一层;声闻、缘觉、菩萨,各个地位上的标准浅深都不同,但是名称没有两样,都叫做戒定慧。

      六祖说:「神秀大师所说的戒定慧,是接引、教诫大乘根性的菩萨。」凡是在学的,都叫做菩萨。菩萨是人,不是泥塑木雕的木偶。学习圆满了,就叫佛;没有圆满以前,都叫做菩萨。正如学校在学的学生,称为菩萨;毕业了,称为佛。六祖所说的戒定慧是接最上乘人,就好比是研究所、博士班的学生,这是接引最上根性的人。差别就在此地。六祖说:「由于悟解不同,见性就有迟有早。」悟解,上乘根性的人一闻千悟,他根性利,一听就开悟,这是悟得快;根性钝的人,悟得迟,讲了他也不悟。禅宗有所谓「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小疑若干次,大悟若干次,才能到彻悟;这是前面所讲的渐修法门,神秀大师是用这种方法渐渐诱导中下根性的人。六祖大师办的是研究班,所以,在秀大师那里修学十年、八年的,再到曹溪去,没几天就能开悟。可见秀大师也是无量功德,他能将这些学人奠定非常好的基础。

【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六祖说:「你听我这么一讲,与你老师所说的是否相同?我所说法都是不离自性,如果是离自性说法,都叫做着相。着相,自性当然就常迷」,离相,自性是常悟。「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正是所谓万法唯心,离自性之外,哪有戒定慧?戒定慧是本性本来具足的德用,我们迷了,就叫做贪瞋痴。大经常讲,贪瞋痴就是戒定慧;迷了就称贪瞋痴,觉悟就称戒定慧。体实在没有改变,所改变的是名相不同而已。「这是真正的戒定慧法」。

【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这首偈非常重要,这是修自性戒定慧的方法。「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是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从来就没有过失。凡夫迷了自性,造作一切过失罪业是妄心所造,不是真心。真心从来如如不动,真心从来没有过失,这是自性戒。《起信论》云:「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戒波罗蜜」。「心地无痴自性慧」,心体是光明、清净、平等的,能生一切智慧,只不过我们现在是在迷,好像这个能力不能现前,实际上这个能力没丧失,只是把真知转变为不知。所以,知与不知是一不是二。这些道理都在大乘经论之中,我们要细心去探究。探究,实在讲只能得一个彷佛,如果要证得,必须依照理论与方法认真修学。「心地无乱自性定」,这些道理最浅显、最常说的,无过于《大乘起信论》,说得非常透彻。真如本性从来也不迷,从来也不乱,可见戒定慧是天然本具的。「不增不减自金刚」,在圣位,成佛了,戒定慧并没有增加一些;纵然堕落在阿鼻地狱,我们自性的戒定慧也没有缺少一点;不增不减。金刚是比喻,所谓是金刚不坏身,是指我们真如本性坚固、光明、洁净。「身去身来本三昧」,这句话是针对「长坐不卧」而说。因为一切行住坐卧,来去自由,无不在定中,正是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慧海禅师说:「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这是禅定很好的解释。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志诚禅师听了六祖开示之后,非常感激,后悔过去多年来无法悟入真实的境界。于是他也呈了一首偈,这首偈是他的心得报告。「五蕴幻身」,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也叫做「五阴」。《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他这个心得与《心经》相彷佛。「幻何究竟」,幻不是究竟的。「回趣真如,法还不净」。「回」是回向,「趣」是趣入。你存心要想证得真如本性,能不能证得?不能证得;《心经》云「无智亦无得」。有心去求,决定求不到;无心去求,也求不到;必须将有心、无心都离开,真如本性本来现成。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这首偈非常好,六祖大师很同意,为他印证。然后告诉志诚:「你的老师所讲的戒定慧,是劝小根智人。」小根是指可以接受小乘教学的根性,当然他也得有智慧,他若没有智慧就不能接受。六祖说:「我所讲的戒定慧,是劝大根智人。」是上上乘的根性。「若悟自性,也不建立菩提涅槃,同时也不建立解脱知见」,这正是古人所说「无为而无所不为」。因为无有一法可得,然后才可以随缘建立一切法,诸佛祖师无不如是。六祖说:「你要明了这个意思,要透过这个意思,这才叫做佛身,也叫做菩提涅槃,也叫做解脱知见。见性的人,非常自在,他建立也可以,不建立也可以。来去自由,一点妨碍都没有。一切应用可以随心所欲,正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切众生来求教,随语随着答复,字字句句都明心见性,这就是诸佛菩萨所讲的自在神通、游戏三昧,这叫做见性。」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诚。吉州太和人也。】

      志诚禅师再向六祖请教:「什么是不立的意思?」六祖说:「自性无非,没有一念的是非;无痴,没有一念愚痴;无乱,一点也不杂乱」,这就是前面讲的自性戒定慧。又说:「念念般若智慧观照,常离法相;般若性空。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本来没有一法可以建立。自性一定要自悟,自悟是直捷了当一直证入。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这个教法确实是最上乘的,最利的根性才可以接受这样的教学法。所以,它是一法都不立。因为一切法都是寂灭相,《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本来没有次第。次第是人为的,次第是因为众生根性不同;换言之,他的烦恼障重、所知障重,佛祖才在无次第当中方便建立次第。所以,无次第是真实的,次第是虚妄的,用虚妄的次第证得无次第的真实。志诚禅师听了之后,发心为大师的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