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佛基础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皈依三宝的意义 二、什么是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的意义
 
 
   二、什么是皈依三宝?
  
  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所以皈依两字,也不是佛教之所专用。
  
  小孩子归投向他母亲的怀抱,依靠母亲、信赖母亲,所以能有安全之感,这一安全感的产生,便是出于皈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于归投信赖而能产生安全感的行为,均可称之为皈依。
  
  准此而言,儿女信赖父母,学生信赖老师,企业家信赖预算,下属信赖长官,宿命论者信赖命运,乃至独夫信赖武力,政客信赖谋略,贪夫信赖财产等等,皆有着或多或少的皈依的成分。换句话说:凡是由信仰而能产生力量的事理,均可列入皈依之群。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称为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称为皈依了。
  
  不过,讲到皈依的真义,凡是不究竟、不着实、不可靠的信赖与信仰,均不得称为真皈依。比如有了大水灾,人可攀上树巅,爬上屋顶,走上小丘,但是水势大了,风浪急了,水位涨了,树会倒,屋会塌,小丘会淹没。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与环境下,如果附近有一座高山,大家是否应该登上高山呢?相信除非他是白痴,否则绝不会放弃此一求生的机会。因为高山所能产生的安全效果,远非树木、屋顶与小丘所能相比呀!
  
  那么,凡是能够认清世事无常的人,能够明白一切事相皆由对待相因而成的人,他就能够了解:父母、老师、预算、长官、命运,乃至武力、谋略、财产等等,虽可产生暂时的安全效果,但终不能绝对可靠与永久可靠。父母会死,老师的知识会落伍,预算会超额,长官会调动,命运靠不住,至于武力、谋略与财产,更是如幻如烟了。今日的南面之王,可能就是明日的阶下之囚;今日的百万富翁,可能也是明日的陋巷之丐。
  
  至于信仰其他的宗教,可以生天,但却未必由于信仰而决定生天。比如基督教,信者可能得救,但也未必得救,上帝不宠爱的,任你信得如何恳切,也不会成为天国的选民。再说,在佛教的层次上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最高级的宗教,他们的最高理想,总不会超出生天的范围。天在佛教之中,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在生死轮回之中。天上的寿命虽较人间为长,但亦有其限度,天福享尽,死后还堕,故其终非可靠的皈依之处。唯有皈依佛教,才能使人渐渐地走上离苦得乐的究竟解脱之道。佛教的总体,便是佛法僧三宝。
  
  实际上,皈依的倾向,固应先由皈依身外的三宝开始,归投三宝,依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大涅盘城的大解脱道。但当走进了涅盘(解脱)之城,自身的当下,也就是理体的三宝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皈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于寻求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即日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步返原来的老家而已。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只可供人暂时歇脚的处所,绝对不足我人去死心塌地的皈依,否则便像骑着泥牛过河,刚下水时,或可有些安全的错觉,一经下水,泥牛自身难保,岂能供人做为渡河的工具呢?
  
  什么叫作三宝?佛法僧,何得称之为宝?这是很要紧的。一个人要想信佛,必须先来皈依三宝,但在皈依之前,又必须先要了解三宝的大意,否则,莫名其妙地皈依,便不得称为真正的皈依。正像我们投考大学而在大学之中求学,如果不知那所大学的名称是什么,那便成为笑话。但是,我们不用讳言,今日的三宝弟子之中,接受皈依之时,未必已经明白了三宝的大意,皈依师们也未必开示过三宝的大意。说起来,这是可耻的!
  
  三宝就是佛法僧,因为在佛法僧中,能够产生无量的功德,发挥无尽的妙用,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极无限,无边无际。世间以金银珠宝的价值高、功用大,所以称之为宝;佛法与僧的功德妙用,乃是通于世出世间的,所以更可称之为宝了。由于三宝的化导,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间生活,更可使人在人间离苦得乐。所以三宝是宝,并且是超出于众宝之上的众宝之宝。
  
  三宝的种类,古来有很多种的分别法,从大体上来说,不外由于事相和理体的不同。现且分为两大类:
  
  1.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
  
  2.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未解释三宝的种类之先,首应知道三宝的涵义: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满;法是法则,有轨范使人理解与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众,于事于理和合相处。
  
  所谓「住持三宝」:(1)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烧、泥塑、木雕、油漆、墨画、绢绣、纸绘的佛像,便是佛宝;(2)凡是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便是法宝;(3)凡是剃头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宝。因为佛陀入灭之后的佛教,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所谓「化相三宝」:(1)释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灭的阶段中,释迦便是佛宝;(2)佛陀当时向弟子们所说的种种教示,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宝;(3)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这是唯有佛陀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所谓「一体三宝」:即是佛法僧三宝之中,各个皆具三宝的功德:(1)佛有觉照之能,所以是佛宝;佛能说法,于法自在,故有轨持之能,所以是法宝;佛无违诤之过,所以是僧宝。(2)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所以是佛宝;法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宝;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宝。(3) 僧有观照之智者,为佛宝;僧有轨持之用者,是法宝;僧为和合之体者,是僧宝。
  
  所谓「理体三宝」:是说一切众生,各个本具之三宝,这有两类:(1)从修证上说,凡夫皆以「惑、业、苦」而流转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为般若,业即成为解脱,苦即成为法身;般若为佛宝,解脱为法宝,法身为僧宝;(2)从理体(真如)上说,能观之理为佛宝,所观之事为法宝,事理一如为僧宝。
  
  其实,三宝虽分四类,只有两种性质:不出事理的两面。事相的三宝,是现实的,所以也是比较易懂的。理体的三宝,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经开悟,已经证得了自性真如,否则总是感到陌生的,但此却是我人的究竟皈依处。为使读者更易了解起见,抄录一段印顺法师对此的解释如下,以供参考:
  
  「论究到真实的皈依处,是三宝的真实功德,这在古来,又有好多分别,现在略说二类。(1)佛的无漏功德是佛宝:依声闻来说,是五分法身(圣严案: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佛的五分法身);依大乘说,是无上(四智)菩提所摄的一切无漏功德。正法或涅盘是法宝。有学无学的无漏功德是僧宝:依声闻乘说,即是四双八辈(圣严案:小乘的四向四果,合称为四双八辈)的无漏功德;依大乘说,是菩萨,摄得声闻、辟支佛的无漏功德。(2)大乘教所说:究竟圆满所显的最清净法界(摄得体相业用),是佛宝;少分显现清净法界的,是僧宝;遍十法界而不增不减,无二无别的法界(或名真如、实相等),是法宝。平常所说的一体三宝、理体三宝、常住三宝,都不过此一意义的不同解说。」(《成佛之道》二九页)
  
  我们看了这段文字,如果没有一点佛学的基础,还是不懂的;不过我们终究还是凡夫,能够理解理体三宝,当然很好,如果不能理解,那么只信事相的三宝,信到某一阶段之后,理体三宝也就自然显现了。正像我们尚未到过太空旅行之前,对于太空的景象,任便太空人如何做详细的报告,我们所知,总是隔阂,乃至失真的,唯有亲至太空旅行一番,才能明明白白。所以,我们凡夫能信仰住持三宝,已经够了。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住持三宝,无以显现理体三宝;没有理体三宝,住持三宝也无以安立。住持三宝是理体三宝的大用;理体三宝是住持三宝的全体。信仰佛教,应从信仰住持三宝开始,信仰住持三宝的目的,乃在追求理体三宝的显现(发明)。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己未证理体三宝,便以只信理体三宝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宝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堕的行为了!
  
  我们凡夫所能见到的,只有事相的三宝,事相中的化相三宝,只在佛陀住世时才有,佛灭之后,仅有住持三宝。然在三宝之中,虽以佛为最尊最贵,法为最高最胜,却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宝来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轴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所以今世而言,信仰佛教,应以僧宝为依归;恭敬三宝,也应以僧宝为着眼。僧人之中,固有龙蛇混杂,我人皈依,不妨择善而从,但于恭敬供养之心,则应一律平等。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别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评。
  
  至于皈依三宝,前面说过,乃是信佛学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进佛门之后,并不能拋弃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渐升高,逐渐扩大。级级升高,层层扩大,三皈依,便是此一道业建筑的盘石,所以,皈依三宝的种类,共有五等:
  
  1.翻邪三皈:最初进入佛门。
  
  2.五戒三皈:信佛之后加受五戒。
  
  3.八戒三皈: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
  
  4.十戒三皈:沙弥(尼)受十戒。
  
  5.具足戒三皈:比丘(尼)受大戒。
  
  因为,凡是受戒,必有三皈。最初入佛,固须三皈;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没有不行三皈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因此,虽说三皈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实三皈之中含有戒义)。
  
  三皈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课诵,皆有三皈,一切佛事的终结,也都应以三皈为宗本。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区,他们把三皈看得特别重要,以唱三皈做为行持,也以唱三皈为人祝愿。